过去十年,大量人口逃离了上海市中心?
我们选取黄浦区作为代表,看看十年来上海市中心的人口变迁。
2011年,黄浦区与卢湾区合并时,常住人口有68万人,到了2021年的时候,常住人口是58.2万人,减少了接近15%。
户籍人口方面,2011年,黄浦区户籍人口是90.6万人,到了2021年的时候,这个数字是74.2万人,减少了18%。
而在2011年到2021年这十年间,上海市的总体常住人口由2356万增长到了2489万,增长了5.6%;户籍人口由1419万人增长到了1457万,增长了2.7%。
逆整体趋势的下滑,使得黄浦区的人口数据尤为扎眼。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一是较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和拆迁导致的人口流出;二是城市中心生活成本(包括房价)升高导致的人口自然流出。
水满则溢,人口逃离市中心,这可能是短期内上海人口结构变化的不可逆趋势。
10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诞生。一大会址在上海市卢湾区(现合并到黄浦区)兴业路 黄陂南路转弯角交叉路口。一大会址斜对面原是《上海市崇实中学》是我的母校(1955-1958年三年初中),那时我上学每天要经过这里,当年并不知道这个地方有多重要,只知道这栋石库门房子很神秘和特别,至于是什么地方并不清楚。前几年返沪故地重游、发现会址周围的建筑变了样,高楼林立,老房子所剩无几。据说,母校崇实中学早拆除合并到比乐中学了。
一大会址解放前在法租界,离淮海中路(霞飞路)瑞金二路(金神父路),复兴中路(勒飞德路),思南路(马思南路)很近,附近有香山路的孙中山故居,周公馆,梅兰芳故居,复兴公园(法国公园),长城电影院,以及法国巡捕行,瑞金医院(广慈医院)。离瑞金二路我的家也不远。[玫瑰][心][玫瑰]
上海市黄浦区、南市区、卢湾区三家精神卫生中心合并一家精神卫生中心,医生、护士多出来,建议上海市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在松江南建造一所精神卫生中心,方便当地居民看病、住院问题。//@风趣聪明的苹果ad:编者怎么对火葬场如此看重,你更应该关注那里离精神病医院远不远。
上海老城厢大叔#我的买房经历# 千万不能买松江南的房子,那里没有医院,也没有火葬场,小超市比市中心价钱贵,每天买菜要乘坐公交车,确实不方便。很多人分到的房子都想卖掉,换成钱到市区买一套二室一厅的房子。在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原豫园派出所隔壁有一户居民,他儿子是精神残疾人,每天到上海市黄浦区豫园街道阳光心园。搬到松江南以后,户口留在原址,他说,迁了户口,残疾人待遇就没有了,那里是村长讲了算。很多人到了松江南以后都说,我们上当受骗了,那里的日子实在难过。
#上海头条#“310103”这串代码还眼熟吗?到今年为为止已经消失了整整10年的卢湾区,侬还记得伐?
这个卢湾区承载了多少老卢湾人的记忆!
虽然早就没有卢湾了,但是卢湾还是在老卢湾人心中,它是洋气海派文化的代表。法租界的淮海路就在卢湾,这可是当今上海最高级的购物街之一,远早于静安寺和陆家嘴。就像南市区被黄浦合并了,而南市才代表了真正的老上海。
2011年合并到黄浦区之后,“310103”的身份证开头就成为了所有卢湾人的记忆。而“310103”意味着什么,恐怕只有上海人才能体会到。
从沿滨小镇到全球金融中心,世界上所有人都看到了上海的发展,却只有很少人能记得上海的“消失”
淮海电影院、教育书店、马兰花童装商店……这些过去的痕迹,你是否还记得?
“卢湾”不再!“虹口”还有存在的意义吗?随着四川北路的凋敝,虹口的“魂”也就没有了!靠“北外滩”来拯救,也不是虹口的味道了。也许和杨浦合并才是最好的出路。黄浦江右岸浦东,左岸杨浦、黄浦,其势岂不胜哉?!当然,“虹口体育场”的名称当须保留,那是上海体育的“圣地”!
#上海头条#小时候住在南阳桥,是卢湾、黄浦、南市三区交界处(现已合并成黄浦区),也是当时最闹忙的地区,商店就不说了,光是电影院(剧场),步行能去的就有几十家。那时候,看电影是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光学校每年就会组织看好几场电影,附近电影院又多,几乎每月都会看两三场电影,有些好片子会反复看几次,我有个同学,一部《佐罗》看了近二十遍,就为了学几招击剑的动作。
当时的电影院也有分轮次的,附近头轮电影院有大光明、大上海、和平、沪光、、淮海、国泰(人民)、新华等,二轮有音乐厅、大众、嵩山、长城、建国、蓬莱、沪南、南市、新光、黄浦、贵州、西海、上艺(兰馨)、儿艺、瑞金、(小)上海等,三轮有大庆、中华、市文化宫、区文化馆俱乐部等,另外还有社科会堂、城建会堂等大单位礼堂也有放映电影。这些电影院现在很多已经拆了,像嵩山(恩派亚)、大众(黄金)、大众(雅朦)等都是很有历史的影院剧场,也是小时候最多去看电影的地方,拆了觉得非常可惜!
齐心协力,坚持定能胜利——聚焦上海战“疫”攻坚
新华社上海5月3日电 题:齐心协力,坚持定能胜利——聚焦上海战“疫”攻坚
新华社记者齐中熙、周琳、何欣荣、严赋憬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大力支持和上海人民共同努力下,近一个月以来,上海疫情稳中向好、得到有效控制。
齐心协力,坚持定能胜利。当前,上海疫情防控处于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要继续咬紧社会面清零目标不放松,攻坚拔点,巩固扩大防控成果,一鼓作气实现社会面清零。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
上海人口多、老龄化程度深。此次疫情规模大,加上奥密克戎传播快、隐匿性强,防控工作极其艰巨复杂。
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犹豫不动摇,是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注脚。上海疫情防控事关2500万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容不得有丝毫闪失。
“一旦疫情管控放松,结局就是病毒广泛传播,大量重症出现,反过来挤兑医疗系统。加快‘动态清零’,对于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患者是最大的保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说。
一个多月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把推动“动态清零”作为坚定不移的目标,把统一思想认识体现在防控工作的各个方面,把统筹好疫情防控与保障城市核心功能运转贯穿始终,持续加快社会面清零攻坚。
以全员筛查为突破口,实施核酸+抗原检测模式,从社会面累计筛查出阳性感染者39.9万例,及时把传染源从社区里捞出来;
以“转运”为中心,刻不容缓推动“四应四尽”,隔离控制传染源,以“管理”为重点,优化社区管控,严格重点场所、重点人员闭环管理,阻断传播链条;
以“拔钉子”为抓手,对疫情较重57个街镇进行集中攻坚。
经专家综合研判,当前上海本轮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疫情社区传播风险已得到有效遏制。
截至5月2日,上海从单日新增病例从2.7万的峰值降到6000例以下,有效传播指数(实时再生数)Rt值从2.27下降到0.67,近2/3的感染者已经治愈出院。
“‘动态清零’的核心内涵是快速发现疫情,快速采取一系列措施阻断疫情持续性的社区传播。”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表示,“动态清零”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了疫情对于国家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路子是对的,效果是好的,是中国防控疫情的制胜“法宝”。
坚决守牢并不断扩大防控成果
为方便市民核酸检测,一支“轻骑兵”队伍——28辆移动核酸采样车日前在上海青浦陆续投入使用。这些移动采样车开进企业,为员工提供安全、便捷服务,助力企业复产复工。
常态化核酸采样点是疫情防控平战结合的重要基础设施。如今,“固定+便民+流动”——各种形式的采样点正加快出现在上海街头巷尾,6月30日前将免费为市民检测。
当前,上海疫情形势稳中向好,清零攻坚效果日益显现。新增感染者日趋减少,出院和解除隔离人数持续增加,防范区面积和人口继续扩大,方舱医院出现空余床位,迎来阶段性成效。
休舱!
4月30日,由瑞金医院保障的上海市嘉荷新苑方舱正式关闭,这是上海首个投入使用,也是第一个关闭的市级方舱医院。
国展中心方舱是上海最大的方舱医院,截至5月2日,累计从该方舱出院的患者已超10万人。“已连续4天入舱人数少于出舱。”国展中心方舱医院保障团队负责人陈尔真说。
清零!
5月1日,奉贤、金山、崇明、青浦、松江和普陀符合社会面基本清零标准,做好“三区”管控同时,实施“有限人员、有限区域、有限活动”。
扩容!
截至5月3日,上海共设防范区56699个,涉及人口数1547多万人,从绝对数量上看,已有超过半数人员处于防范区。
救治!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的“突击队”,与医院的ICU团队“湘”“沪”合作,不断创新完善阶梯式重症延伸模式,攻克重症“堡垒”,与“死神”赛跑。
开工!
截至5月2日,上海已累计发放“复工证”5851张,发放“通行证”87766张。
近日,上海市防控办制定实施方案,继续从严从紧抓好应急性处置,分区分级实施差异化防控,重点开展 “拔点清面”、社区管控、检测筛查、流调排查、转运隔离、腾换扩容、中医药干预、清洁消毒、严防外溢、责任压实等十大攻坚行动,力争尽快实现上海社会面动态清零。
打好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
疫情防控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依靠人民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
每天清晨醒来,武汉协和医院党委副书记、援沪医疗队领队孙晖第一件事就是“刷手机”,查看值班医生群和工作群里的内容。
4月22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W1、W2病区改建为亚定点收治医院,收治了不少有基础合并症的高龄患者。每天一进舱,孙晖就带领团队去看望监护室的重症病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为什么“杜禄冠"姚祺儿没有和父亲姚慕双和弟弟姚勇儿一样进“上滑",而去了"青滑"?
在很多人看来,既然家中有姚慕双周柏春这样两尊大神坐镇,身为晚辈的姚祺儿姚勇儿很自然地会走上滑稽艺术道路。然而现实的情况恰恰是,姚慕双先生对于自己的子女进入滑稽界抱着虽不曾激烈反对、也不愿大力促成的态度——“好好较读书!”这才是姚氏夫妇日常挂在嘴边的句子。
姚祺儿曾在采访中谈到: "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学习特别重视,尤其是妈妈。我外公外婆家里都是大人家,妈妈是复旦大学法律系毕业的高材生,她对我们非常非常严格。"在弟弟姚勇儿的眼中,“读书好得不得了”的哥哥姚祺儿始终都是他们兄弟姐妹几人学习的榜样。“
因为正巧赶上了非常时期,“中学毕业之后再也没学可上”,姚祺儿被分配到卢湾区百货公司工作,姚勇儿则在上海工艺美术公司。1977年,姚勇儿和王津波搭档成功考进上海滑稽剧团。
不过也因为姚勇儿“一马当先”地闯入了上海滑稽剧团,姚家的兄弟姐妹就再没人能够踏入上滑的大门。这个说法得到了姚祺儿的肯定。“很多人都问,姚祺儿侬哪能不进上滑的啦。实际上是父亲当时说了一句话,他讲勇儿既然已经进入上滑,侬就不要到上滑来了,大家到各自的阵地里去打拼。所以我就去考了上海青艺滑稽剧团,并在青艺一直工作到现在。”
姚祺儿曾是青滑剧团的副团长,几年前青滑和人滑合并,包括青滑的几个年轻演员吴爱艺、薛文彬都一起并到了新成立的全新的上海独脚戏传承艺术中心。希望两大滑稽剧团合并后能够集合优秀人才,发挥出1+1>2的效果来。
#上海头条##滑稽# #曲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