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柳州的房价已经涨了三倍,现在下跌了一倍就受不了了,什么逻辑?
广西2022年6月14个地市区房价排名!
南宁,柳州,桂林稳居前三,不过都是环比下降的!降得最多的是河池,下降了2.44%!
涨幅最大的是来宾,房价是4700元/平,涨6.53%,还有贵港,梧州,崇左都是涨得比较多的!
这个房价真是看都懂,这些小地方到是涨得最厉害的!
你对这房价有什么看法?
#广西身边事# #桂林头条# #房价#
01月柳州各县区房价排名;
1,城中,10533元/m²。
2,鱼峰,9399元/m²。
3,全城,8271元/m²。
4,柳北,8214元/m²。
5,柳南,7556元/m²。
6,柳东,7320元/m²。
7,柳江,6666元/m²。
8,融水县,4050元/m²。
9,柳城,3801元/m²。
10,融安,3750元/m²。
作为广西的经济强市,柳州的经济发达,长期以来带动楼市的发展。不过最近在房价调控下,以及疫情的影响,房价有所下滑。那么,你们如何看待柳州的楼市发展呢?未来是涨还是跌?
有钱可考虑买惠州,不要买柳州,虽然房价均价基本都是8000左右,柳州面积稍微大,但人口比惠州相差有220万左右,柳州是三线城市也重工业城市,人均工资也差不多3000上下,面积大人口少,房价升值空间不大,惠州二线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区发达,容易就业,而且是宜商宜居旅游城市,房产需求更大自然房价仍有提升空间,发展前景更为乐观。要是你,如何选择呢?
2022年2月广西各市最新房价下跌。14个市3个上涨,11个下跌。柳州涨幅最大3.3%,崇左跌幅最大8.86%,各市房价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南宁、柳州和北海。#金粉社区# #南宁头条# #柳州#
【楼市最新风向】2021年9月份柳州各区房价风向:
[嘘]9月柳州房价8904元/㎡,环比下跌3.01%;其中鱼峰区环比上涨1.16%,片区上涨较大;城中区、柳北区、柳南区环比下跌超过1.21%,片区跌幅较大,回调下跌明显。
[灵光一闪]全国房价普遍上涨乏力,目前柳州的房价涨少跌多,柳州楼市后期的动力是什么?后市会继续上涨还是下行!?[鼓掌][鼓掌]欢迎你来一起讨论……
#房产# #房价# #房产税# #投资理财# #学区房# #我与房子# #柳州身边事# #柳州头条# #柳州# #房贷#
广西柳州,万万没想到,在中介的一片欣欣向荣中,房价又跌了。楼市太难了。
6月份的柳州房价,跌得有点狠呀,差点就勇冠全区了。现在无论外地大房企,还是本地小公司,日子都不大好过呀。
那些名字如雷贯耳的大公司,裁员、分流已经搞得有点丧心病狂了,差点就没整锅端。
前两年去买房的人,特别是买新区、郊区房子的业主,看到现在的房价一定很扎心吧!
如果时光重来,现在才入手,那么,车位有了,车,也省出来了。两年时间,差别大吗?
现在去售楼部,千万别听置业顾问的滔滔不绝,也不要被楼盘的美好前景迷惑了双眼,更不要真以为只剩几套,晚了就没了。
就看工地吧,一天不够,去看几天,看一个月,工地有人做工吗,人多吗,一个月后进展如何?这才是直击内心的灵魂拷问!
实在不行,咱就把钱揣口袋里吧!钱是自己的,房子还在那,钱在,晚点买也不急。
谁没钱,谁急!你知道现在是谁缺钱吗?
广西两大城市,南宁与柳州房价对比;
南宁,12673元/平;人口,734万;GDP,4726亿元。
柳州,9240元/平;人口,407万;GDP,3176亿元。
作为广西的两大经济强市,房价相差3000元一平。目前南宁在人口与经济上占优,但柳州有自己的优势,它是西南工业重镇,柳州的汽车加工企业非常出名,能为当地提供长期的经济保障。房价除了受人口影响外,第二大影响就是经济水平。未来两城的楼市走向如何?长期得看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发展。如果要在南宁,柳州买房安居,你们会选择哪里呢?
广西各城市房价下滑幅度排名:
1,北海
2,桂林
3,南宁
4,防城港
5,玉林
6,柳州
北海房价历经连续几年的下跌,本该出现洼地效应,但目前仍然是一片寂静,在银行加大放水,把首套房首付比例降到了百分之二十,还是无人问津。
仿佛一夜爆红,螺蛳粉成为了网红级产品,又臭又香的螺蛳粉成为柳州的一张新名片,有网友表示,因为爱上螺蛳粉,想去柳州定居买房。
与螺蛳粉的一路上扬火爆相比,柳州的房价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却是一路滑落,2019年均价达到历史高点9678元/平米,目前已降到8868元/平米,一平米下降近1000元左右,有时5字头的房价在市场上也可见到。
柳州楼市进入下行期,与产业经济和居民收入有很大关系,购买力缺乏坚实的支撑,需要一定时间的恢复期。
柳州的产业在哪里,房地产的机会就在哪里,三大支柱产业支撑柳州的产业发展,汽车产业是柳州经济的关键,近年,汽车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
2015年之后,柳州土地出让规模逐年攀升,2020年土地供应700万平米,创历史新高,其背后的原因是经济不振,靠卖地收入来填补财政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