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因素导致一些农民丧失种地积极性# 想种田的没田种有田的人进的进了城老的老了现在要来一次土地使用权改革方案了
土地是巨大的信用来源
土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的信用来源,且不断增值的,中国的土地出售,本质是出售土地未来70年的增值。
土地收入是融资收入,是城市股票的发行,而不是财政收入,不属于税收。在城市政府的资产负债表上,土地收益属于负债,不是收益,税收才属于收益。买房,实际上是购买了城市政府所发行的债券。
如果将一个城市看作一个企业,不同城市的房价则是该城市公司的股价。始于1998年的住房制度改革,本质上是让城市股票正式上市流通,从那开始,全社会的信用需求急速扩大。在二十几年,你就会发现中国城市公司”股票市场“的增长速度实际上跟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十分一致。
更鲜为人知的是,土地市场的融资效率远高于股票市场,中国大量企业是在土地市场而不是在股票或债券市场完成融资的。很多产业借助地方政府招商,可以变相通过土地市场进行融资。很多重资产、长周期的产业,往往要搭配一些住宅作为平衡用地,地方政府拍卖项目周边的土地,然后用获得的收入对企业进行补贴。
这也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而股票市场却长期低迷不振的重要原因。
家庭大包干的农村改革,它的最大意义,不是解决了数以亿计的农民的温饱问题,甚至也不是让农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它的伟大意义是继土地改革之后,再一次解放了农民。
农民挣脱了土地的束缚,可以从一亩三分地的贫乏资源中摆脱出来,第一次成群结伙地走出农村,走出大山,走进城市,走进祖国的山山水水,甚至走出了国门。他们看见了,原来还有另一个世界,原来还有另一种生活。这大大地开拓了农民的眼界,激发了农民对文明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和热情。
看似为了赚钱的出外打工,实际上成为了对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造。一个农民工,在外面闯荡了几年十几年,经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即使他们回到家乡,也已经不是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了。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会被他们带回家乡,扎根生长,然后星火燎原,从根本上改变几千年不变的传统农村面貌。
可以说,农民工、手机、现代交通工具这三样东西,推动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农村变革。它的历史意义和重大影响,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农民有了头脑,有了眼睛,有了更便捷的腿脚,谁想愚弄农民,不像过去那么容易了。
正是这种改造和重构,势必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进步,将根深蒂固的农耕文明,蜕变为引领未来的现代文明。改变了的农民,将成为这一进步的重要力量。
不管怎么给地主洗白,土改的正当性也不容置疑。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已经从法律上确认了无地少地农民无偿获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
回忆随记 我姥姥家曾经的“富裕”
农村土地的改革是在进行,这是大势所趋
猪价粮价一点通农村土地承包最新消息,土地统一耕种已确定?对农民有啥好处?
考研试题知识一点通: 1950 年至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进行土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这次土改的目的。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由解放战争时期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 A.“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政策 B.“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C.“限制富农”的政策 D.“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六十年了,土地的确应该改革了。尽管我是土地不重分的受益者!!!
土地公有等于没有,这种错误论断在隔壁平台那么有群众基础啊。
土地私有就是土地兼并,历代王朝末端发生过的情况还少么?
土地公有至少两个意义:1.是确保农民有立锥之地,避免大资本家把土地集中在手中。
2.当建设、发展需要时,可以收回土地使用权。印度就是没有土地改革,土地私有,如今见个高铁,半天搞不下来。
做为一个有户口的人来说好像一直没有觉得户口的重要性,所以关于“户口”的话题似乎很少有人关注过,多年前曾采访过一个关于“户口”的真实故事,就是那次记忆犹深的采访,才让我对这个只有在少数几个国家才存在的“户口制”问题多了一些思考。
大概是跨世纪的那年,全国在进行一次世纪之交的人口大普查。一天,接到某市公安局宣传科的电话,说某区公安局给一户二十多年没有户口的家庭上了户口,想让我们去做一个“基层公安为民办事”的报道,在去的路上按照习惯在脑子里就理好了常规的采访提纲,不外乎就是“群众拿到了户口簿高兴的感谢这个感谢那个”,然后就是“公安人员如何认真及时的给群众办好了户口”,一切都在“八股式”的套路之中。
地点是在乡下的一个国有林场,主人翁是一对中年夫妻和他们的两个儿子。事情经过是这样的,在六七十年代时候,男主人从老家浙江的一个乡下被招工到了这个林场当工人,在当时来说跳出“农”门吃上集体饭是农村人的一种希望,所以男主人过来的时候就按要求将户口从老家农村迁到了福建的林场,不曾想一年多后林场遇到了困难要裁员,老实的男主人被裁了,当男主人按要求带着自己的户口回到老家农村时才知道,自己因为当时户口迁出去,原来的土地被人分了,村里也因此也不愿再给他上户口,一无所有的男主人只好又带着户口本回到林场,但林场也不给上户口。就这样没有户口,没有工作,男主人只好在林场“施舍”的一间小破房子里自己做豆腐艰难为生。
两年后,男主人回老家娶了个老婆,按习惯女方结婚后户口要迁往男方,所以户口同样也被村里注销了,于是男主人又只能带着同样上不了户口的妻子回到了林场继续做豆腐为生,并生下了两个聪明帅气的儿子。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 ,可以说所有的生活必须品是凭户口按人头分配的,买米买面要粮票,买肉要肉票,买布要布票、买糖要糖票等等等等,甚至还有理发票、洗澡票,凭票供应的年代,没有那些各式各样的票,生活的艰辛是可以想象的,一家四口就这样艰难的熬过了那个特殊的年代。
改革开放后物资慢慢丰富了,那些票据也逐渐退出了生活,日子也稍微好过了,但户口的制约依然萦绕着这个家庭。最主要就是孩子的上学问题,据男主人说,两个孩子当时在学校学习都是很好的,基本都是班级前三名,但因为没有户口,所以初中毕业就不能再读了,看着其他同学继续上学,当时把孩子难受的大哭了一场,但也没办法改变命运。后来,辍学后的孩子随打工大军去广东打工,还不到一个月就因为没有户口和身份证被当着盲流关了几个月才遣送回来,从此两兄弟再也不敢离家出门打工。
二十多年来,男主人已经记不得多少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过,甚至多次跑到省城的公安厅和林业厅反映此事,终是石沉大海,一家人似乎对户口已经绝望了。
时间到了世纪之交的时候,全国进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人口统计,辖区派出所的一个片警到林场走访的时候,恰巧和男主人在一起聊天,男主人无意中说起一家人二十多年没有户口的事,让片警大惊,赶紧回去汇报此事,因为在人口统计的关键时刻,分局便以最快的速度给办理了一家人的户口和身份证,于是就有了之前的一幕。至今我都无法忘记,当男主人一家看到户口和身份证的那一刻,一家四口人不约而同的每人找了个角落痛哭,隔着背影,隔着房间,我们都能感受到那哭声里有多少伤痛、有多少委屈、有多少无奈,我们无法知道他们泪水里夹杂的有多少是悲伤有多少是喜悦,被剥夺了二十多年正常生活的一家人甚至都没有了在众人面前表达真实情感的勇气。多年以后,对那个场面的记忆一直无法抹去。
在返回的路上,一车人几乎一路无语,不说话不代表没话说,我想应该是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被拷问到了,这样的节目要怎么做?感谢政府给一家二十多年没户口的人及时办了户口吗?那这一家为什么会二十多年没户口呢?因为没户口而造成的痛楚有人负责吗?他们的创伤能弥补吗?这样的题材报道出去是打了谁的脸?最后临下车的时候,陪同我们的公安局那位宣传科的人很客气的对我们说了一句“今天这个题材你们看着办吧”。
经历此事后,多年来一直都会有意无意的在关注和思考“户口”这个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过去“户口”不仅是我们领取各种生活物资的凭证,其中还隐藏了社会等级的划分,例如“户口”里面有农民、工人、干部等等的区别,有农村户口、集体户口、城市户口的区别,不同的户口获得的物资分配和社会保障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他们相应的社会地位就有很大的差别。直到现在,“户口”问题还很大程度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例如医疗、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造成的房价差距和“学区房”这样的怪胎。
前一段越南宣布取消“户口”制,世界上又少了一个有“户口”的国家了,我们的“户口”会何去何从?
#怎样用一句话证明你的大致年龄# 土地改革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