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广州府有一位姓雄的盐商,有两个女儿,大的十岁小的九岁。姐姐叫兮若,妹妹叫兮雯,均生得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且兰心蕙质,颖悟绝伦。一天早上在院中捉迷藏,姐姐该捉妹妹了,那兮雯藏在了后院的芭蕉树底下。她蹲在那儿,忽然一颗青枣打在她头上的螃蟹爪髻上。
抬头一看,原来是隔壁的童生廖凡贵正骑在枣树上摘青枣。那凡贵也就十来岁,在树上向她招手喊:“兮雯,过来,我有话跟你说。”
这时兮若闻声找来了,一把抓住兮雯:“我找到你了!”
兮雯说:“咱俩先听凡贵说什么。”便走到墙边对凡贵说:“你想说什么?”
凡贵说:“现在学馆里也招女生,你俩想上学吗?”
兮雯说:“想上,但不知爹地同意不。”
凡贵说:“明天我带师娘来和你爹地说。我先上学了。”
说完跳下树,不见了。
第二天凡贵带着师娘来了,师娘对雄员外说:“你放着两个玉千金在家待着,可惜了。不如让孩子上学馆,将来可成有用之材,国家栋梁。现在先生教男生,我教女生。你也落得省心。”
雄员外说:“我时常经商外出,没时间调教,小女入学馆也好。”当下交了学银,让女儿入了学馆。
学馆甚是敞亮,分男班女班。师娘教书与先生不同,先生为学生功名,主教四书五经八股文。师娘侧重闺范、算数、琴阮、唐诗宋词。
学习期间,姐妹住馆。凡贵天天回家吃饭。有时也给兮雯带好吃的。凡贵和兮雯有时也一起吟诗对赋。兮若却性格内向,一心学习。
入馆五年,学业有成。毕业那天,先生请了各行名人来学馆收徒。有驯马造车造船的,有建桥盖塔盖楼的,有织绸制衣制帽的,也有留馆的。凡贵不想考秀才,也不想留馆,说喜欢快马扬鞭,跟着一位驯马师走了。兮雯被一个老郎中收为徒弟。兮若跟着一个仙风道骨的女医走了。
老郎中对兮雯说:“师父是中医世家,职责是治病救人。今收你为徒,有个缘由:那天乡间有一个女子病重,她家人请我出诊。我跋山涉水前往。可那女子因为我是男郎中,只许我隔帘号脉,不让辩颜色和舌苔。耽误了开方子。最终病入膏肓而亡。令师父百般感慨。师父我把毕生所学传授与你。以后出诊,每遇见那样的女子,你就替我行医,察颜观色,师父自会开方,以救病患。”
兮雯说:“好吧。”
自此,兮雯每日和师父一起出诊,救了许多大家闺秀和奇女子。
那廖凡贵来到马场,每日跟师父学驯马,驯好了马,提供给军营。闲暇时忘不了给兮雯写书信。
兮雯也给凡贵回信。凡贵送给了兮雯两匹好马,一匹汗血,一匹白玉狮。兮雯把汗血送给了师父,自己骑白玉狮。师徒二人纵马翻山越岭,驰骋如飞。及时救治了很多病患。
后来凡贵和兮雯结为伉俪。
兮若的师父名唤秋自怡,祖传金匮,医术上工。凡遇到的病患,皆妙手回春。宫中太医也常找她看病。早已闻名江南,人称神医秋自怡。
师父悉心向兮若传授绝学。兮若悟性极高,把那万种药草,千种金方,牢记于心。师父看她勤奋,也是时常鼓励夸赞。希望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那日,皇帝南巡,捕鱼时不慎落水,龙体不豫。回宫后日渐沉重,宫中太医束手无策。急宣江南名医秋自怡入宫。师徒俩星夜兼程,可未到皇宫就得到了皇帝驾崩的消息。
虽然晚了一步,但依然受到了皇后的款待。正要安排就寝,忽然一个嫔妃跑来禀报:“禀皇后,兴王悲伤过度,晕倒了!”
自怡医师说:“我去看看。”
随众人来到兴王面前一看,但见这位皇弟气若游丝,面色铁青。一群太医交头接耳,眉头紧蹙。像是无法确诊。女医师上前一把脉,道:“脉象沉紧弦硬,主肝郁气滞,丹毒伤身。加上悲痛欲绝,故金石毒发。”
皇后说:“还请医师相救则个。”
自怡不暇思索,伸出纤手提笔一挥,开了个消石解毒的方子,说:“拿去,依方抓药。”
皇后让宫女拿着药方去了御药房。不到一个时辰,端来一碗温热的汤药,给皇弟服下。不一刻,兴王睁开眼睛坐了起来。
众人见皇弟康复,齐声庆贺。纷纷夸赞女神医医术高超。不久,皇弟登上龙庭继承皇位。改年号为嘉靖。
后来嘉靖帝欲留她师徒二人在宫中做太医,专给皇后嫔妃诊病。又赠黄金千两。秋自怡坚持不受,宁愿重返民间为百姓看病。皇帝苦留不住,就运御笔为她师徒二人写了“悬壶济世”四字金匾,准许她们返回家乡。此后师徒二人继续在江南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深受百姓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