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诚实稳重型,真的正是五六十岁女人的梦想!
知书夜话两性交往,搞定五六十岁的女人不用费劲,用这些技巧就足够了
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无后”
孟子评论舜的婚娶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对其中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通常理解为:没有后人是最大的不孝。这是对“无后”的望文生义,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思维,娶是为了有后,但是孟子后面又说舜娶是无后。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舜是上古时代的大孝子,他的父亲、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弟弟一直很嫌弃他,多次想方设法要害死他,但是舜都有幸地一次次逃脱了对他的构陷,事后舜不仅不怨恨,反而还处处维护他们。当时的帝王尧听说了舜的孝行,就对他进行了多年观察和考验,并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还最终选定舜作帝王的继承人。
舜没有告诉父母就娶了娥皇和女英,这种“不告而娶”是大不孝。为什么品行高尚的舜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行此大不孝之举呢?因为舜对父亲和继母的秉性很了解,他知道如果告诉了他们,不仅不会同意他娶妻,还会从中捣乱,这样一来,自己就不能顺利地继承尧的事业而造福苍生,所以才不告而娶。这是舜在大爱与小爱之间不得已的抉择。
要正确理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首先要弄清楚“孝有三”是哪三孝。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礼制选集,其中记载“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制将孝行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的孝就是尊重自己的父母,其次是使父母不受辱没,最低等级的孝是仅仅能赡养父母。
后的字义有君主的意思,“无后”就是目无尊者、不敬。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真实意思是:在不孝的行为中,不尊重父母是最大的不孝。
古代记载说:“舜见到父亲瞽瞍来朝见他,表现出局促不安的样子。孔子
说:‘在那种时候,真危险啊,天下危险到极点了!像舜这样有道德的人,父亲的确不能再把舜当儿子看待,君主当然也不能将他当作臣子。’”我认为,孔子原本就不懂什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忠于君主、服从丈夫的道德准则。如此说来,那么有道德的人,在朝廷就不能做君主的臣子,到家来就不能做父亲的儿子吗?父亲之所以希望自己有贤能的儿子,是因为家人贫穷时他能使家人富足,父亲痛苦时可以靠他使父亲高兴起来;做君主的之所以希望有贤能的臣下,是因为国家混乱时他能够加以治理,君主卑微时可以靠他们使君主尊贵起来。如有了贤子却不管父亲,那么父亲住在家里就很痛苦;现在情形是:有了贤臣却不管君主,那么君主处在君位上就很危险。既然如此,那么父亲有贤子、君主有贤臣倒恰好成为祸害罢了,哪里能从他们身上得到什么好处呢!所谓忠臣,应该不使君主处于危境;所谓孝子,应该不违拗自己的父母。现在情
形是:舜靠着贤能夺取了君主的国家,而商汤、周武王凭着道义流放、杀害了自己的君主,他们都是因为贤能而危害君主的人,而天下的人却认为他们贤能。古代刚烈的人士,进不臣服君主,退不治家养亲;这是在朝廷上背叛自己的君主、在家里背叛自己父母的人啊。进一步说,进不向君主称臣,退又不治家养亲,这是扰乱社会秩序、断绝子孙后代的做法。因此,既要称颂尧、舜、汤、武贤能,又要肯定刚烈的人士,是社会上扰乱人心的学说啊。瞽瞍是舜的父亲而舜把他流放了,象是舜的弟弟却被舜杀死了。舜流放父亲、杀害弟弟,不能称为仁;娶了尧的两个女儿而夺取了尧的君位,不能称为义;仁、义全然没有,不能称为明智。《诗经·小雅·北山》说:“普天之下,都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都是天子的臣民。”假使真像《诗经·小雅·北山》上说的那样,舜倒会上朝把君主当臣子,回到家中就应该把自己的父亲当作臣仆、把自己的母亲当作奴婢、把他君主的女儿当作妻子了。所以,刚烈人士的行为是:对内不为家庭着想,扰乱社会,断绝后代;而走出家门来到社会上就和君主作对,不辞赴汤蹈火,不怕自己腐烂的尸骨被抛撒在野地、漂流在河川峡谷。如果让天下的人都仿效他们,而大家都不怕早死,这些都是置社会于不顾而不努力整治社会的人啊。他们都是置社会于不顾而不想把它治理好的人。社会上称道的烈士是这样的人,他们脱离众人而自行其是,有意与别人不同,提倡清心寡欲的学说,研究那种隐约模糊难以捉摸的言论。我认为,清心寡欲是毫无用处的说教,隐约模糊是荒谬的言论。对于这种无视法治的谬论和毫无用处的说教,天下的人却认为是明察。我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一定要侍奉君主、赡养父母,而要侍奉君主、赡养父母就不可以清心寡欲;治理民众一定要提倡忠诚、守法的言论,要提倡忠诚、守法的言论,就不可以隐约模糊难以捉摸。隐约模糊难以捉摸的言辞,清心寡欲的学说,是社会上蛊惑人心的学说啊。孝子侍奉父亲,不是为了争夺父亲的事业;忠臣侍奉君主,不是为了夺取君主的政权。如果做儿子的常常称赞别人的父亲,说什么:“某人的父亲,起早贪黑,努力创造财富来抚养子孙奴婢。”这就等于是在诽谤自己的父亲了。做臣子的如果常常赞誉古代帝王的德行深厚而仰慕他们,这就等于是在诽谤自己的君主了。做儿子的非议父亲,人们知道把他们称作为不孝;而做臣子的非议君主,天下的人却认为他们贤能,这就是天下混乱的根源。所以,做臣子的不称颂尧舜的贤德,不赞誉商汤周武王的征伐,不谈论刚烈人士的清高,而竭尽全力遵纪守法,专心一意地侍奉君主,才是真正的忠臣。
你知道尧和舜是什么亲戚关系吗?
贤明仁厚的唐尧担任部落联盟最高首领几十年,日夜为人民操劳,更为黄河洪水之患忧虑。他想做的事情很多,可现在人老了,力不从心,于是想选个能接替他的人。
放齐向帝尧推荐尧的嗣子丹朱。尧说:“丹朱是个很不虚心的人,又好争论一些无原则的是非,这样的人不会老老实契为人民做事,不可用”。帝尧转向四岳:“你们哪一个能够接替我的工作?”四岳谦让不受,都说自己才能不够,不能担此重任。尧说:“既然这样,你们就推荐一个吧!
不管近亲远戚,是官是民,只要才德兼优就行”四岳说:冀州有个平良叫虞舜,母亲早逝,父亲瞽叟双目失明,靠种田捕鱼为生,有时做些陶器。他勤劳,诚恳,朴实,特别是家庭关系处理得很好。四岳继续介绍说:舜有个后母,弟弟名象,后母所生。后母不讲礼,弟弟很傲慢,父亲听后母挑唆,几次想把舜弄死。但舜仍然对父母很孝顺对弟弟很友爱,一家人很和睦。这种人一定可以担当大任。
尧听了认为可以,但要亲自考察一下。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年已三十尚未结婚的舜为妻,又命九个儿子和舜一起工作,以便观察舜的为人。舜成亲后,要求妻子孝敬公婆,尽儿媳的职责,关照弟弟,尽大嫂的本分,并没有因妻
子出身高贵而破坏家庭的规矩。舜对尧的九个儿子要求也很严格,一点也不迁就。
舜在历山开荒种地,由于和气谦让,同他一起开荒种地的人也都能互让田界,融洽相处。舜去雷泽钓鱼,雷泽的人看见舜谦逊和气,也都不好意思争执。舜在河边做陶器,仔细认真,一点不合格就重做,那些做工马虎的人见了,既感到惭愧又非常羡慕,便跟着舜学,渐渐地就做精致了。舜的品德在人民中产生了很大的感召力,大家都愿意亲近他。他住的地方本来很偏远,但一年后就变成了村落,两三年就成为热闹的城镇。 尧很赏识舜的作为,赏给舜一架名贵的琴,许多高级衣料和一群牛羊,又为舜修建了粮仓。
舜的弟弟象看到舜富裕起来了,非常妒忌,一心要暗害舜。有一次,象和他的母亲商量好了要瞎眼老爹叫舜去修整漏雨的仓屋。舜领了老爹的指令,便回房告诉自己的妻子。娥皇和女英各取了一个大竹签给舜修仓遮太阳用。舜取了梯子爬上仓顶,聚精会神地修补着。这时,象偷偷地把梯子拿开,接着在仓的周围放起火来,打算把舜烧死。仓顶是用茅草盖的,一着火就迅猛燃
烧起来。只见黑烟翻滚,烈焰腾腾,把舜呛得无法呼吸,烫得皮肉通红。舜寻找楼梯,楼梯不知去向。舜急中生智,连忙把带来遮太阳的两个竹笠挟在左右腋下,一边一个,象鸟的翅膀一样,冒险往下跳去。舜乘着风势,飘飘荡荡地落到离仓较远的地方。舜明知是象和后母设的诡计,但并不计较。象看到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与母
亲商议,劝瞽叟叫舜去修井。于是瞽叟对舜说:
“这几天不下雨,井水浅,你下井去把泥沙掏干净,把井挖深一点。”舜回到房里把修井的事告诉妻子。娥皇和女英便各取一柄短斧给舜,嘱咐舜要多加小心。舜下井后,并不先掏泥沙,而是用两柄短斧在井壁上挖了一个洞。洞刚挖好,象在井上叫舜,舜答应了一声。象确知舜在井里,急忙和瞽叟一起动手,向井里推下许多泥团石块,打算把舜堵死在井里。
象估计舜已经死了,便手舞足蹈跑到母亲面前说:”“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可以来分哥哥的东西了:粮仓和牛羊归你和老爹,两个嫂子和琴等用具归我。”
哪知舜早已料到象起心不良。当象在井口叫舜,舜应了一声后,便躲到刚挖好的井洞里了。原来这口井通旁边的另一口井,舜估计象已经走开,就从旁边的井口爬出来。
这边象来到舜的房间,摸摸这,看看那,心想:这一切都是我的了。正当象心旷神怡地弹着琴的时候,舜从外面走进来,和象打招呼。象不觉大惊失色,满脸通红,转身朝屋外跑去。
舜连忙把象叫住,和颜悦色地说:“你来得正好,我这里有些事要你帮助料理一下。”舜仍和过去一样,对弟弟友爱,对父亲孝顺。
尧对舜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认为舜的品德确实好,而且应付各种棘手的事情很有办法,就要舜帮助他掌管行政方面的一些事务。
舜上任后,很注意选拔人才。当时高阳氏有八个才子,人们称为“八恺”,高辛氏有八个才子,人们称为“八元”,都是贤明正直,多才多艺的人,都被舜推荐出来协助工作。
舜帮助尧办理政事,不论做什么,都办得井井有条,受到各部落的首领和远方来朝宾客的尊敬。经过几年实际考察,尧认定舜可以做他的接班人,就把最高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这种让位,历史上叫禅让。
司马迁的《史记》中,开篇是《五帝本纪》,接下去是《夏本纪》《殷本纪》和《周本纪》。
按照我们一般的理解,五帝是远古的天下领袖,中间还有禅让的故事发生,夏朝、商朝和周朝,又是接替向前的不同朝代,这些个天下共主之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关系,最少也不能关系太密切了。
可司马迁在《史记》里告诉我们,五帝同夏、商、周都是一家人,他们是一条血脉延续下来的。
首先说五帝。
头一位是黄帝。黄帝本是远古少典部落的领袖,姓公孙,名叫轩辕。后来黄帝兼并了炎帝部落,又打败了蚩尤部落,正式取代了彼时的天下领袖神农氏,成为新一代的天下共主。
我们中华民族以炎黄子孙自居,轩辕黄帝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代称,鲁迅在他的诗作《自题小像》里写道。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里的轩辕,就是用黄帝的名字来指代中华民族,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黄帝去世以后,他的孙子颛顼继承了天下共主的位置,也就是五帝中的第二位。
颛顼去世以后,他的侄子,也就是黄帝的重孙子帝喾(音同库)接班,成为新一代天下共主,就是五帝中的第三位。
帝喾在五帝中的知名度不是很高,属于默默无闻的那种类型,鲜为人知,可他的后代却十分了不起,有三个大牛人,尧就是其中的一位。
帝喾去世以后,他的儿子挚继位,可这个挚各方面能力都不行,根本驾驭不了天下,于是帝喾的另一个儿子尧取代了挚。尧的名字,对我们来讲,可以说是如雷贯耳了,因为禅让制就是从他开始的,他也是五帝中的第四位。
在尧晚年的时候,按照之前的接班规矩,应该是他儿子丹朱继位了,可尧十分不看好这个儿子,几经考察之后,把位置让给了一个叫舜的人,舜也就是五帝中的最后一位。
按理说,到了舜这里,天下共主这个位置上,黄帝的血脉就应该断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舜有一个非常显赫的祖先,那就是五帝中的第二位,颛顼,所以说舜是正八经黄帝的后代。
舜到了晚年的时候,对自己的儿子商均也是不太看好,觉得这个小子不是个天下共主的材料。当时有一个人,因为治水立下不世奇功,就是禹,舜就把天下共主的位置传给了禹。
故事要是继续这样发展下去的话,五帝就应该是六帝了,但是故事的走向改变了。
禹在自己的晚年,虽然公开宣布,自己死后,这个位置由功勋卓著的益来继承,可禹在治水的过程中深得民心,他的儿子夏启也得到了很好的历练,被禹的部下所拥护。所以禹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夏启继承了他的位置,后来又把位置一代代传给了子孙,这就有了夏朝,也等于间接把禹放到了夏朝创始人的位置上,没有跟着五帝延续下去。
看到这里,您可能要说了,看你这个意思,那这个禹是不是跟黄帝也有点关系啊?您还真猜对了,原来禹和舜是同一个祖先,那就是颛顼,所以禹跟舜一样,也是黄帝的血脉延续。
许多年之后,夏朝被商朝取代了,商朝的开国之君叫商汤,商汤的祖先叫契,在舜执政的时候,因为辅佐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到了商国,还给他赐姓为子。
讲到这里,稍微跑个题,因为商汤姓子嘛,所以商朝的国君,以及他们的子孙后代都是姓子的。周朝灭了商朝以后,把一部分商朝遗民放在一起建立了个国家,叫做宋国,让商汤的一个后代微子启做了宋国的国君。
微子启去世以后,他的弟弟微仲继位,多年之后,微仲的一个后代孔父嘉在宋国做司马,因为得罪了另一个权臣被杀,孔父嘉的一支子孙逃到了鲁国,这些人中有一个叫叔梁纥(音同合)的做了鲁国的大夫,叔梁纥生了一个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孔子。
所以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好了,回到正题,我们再说一说契的身世,原来他跟五帝中第三位的帝喾有关系。
帝喾作为天下共主,老婆是不止一个的,他有一个偏妃叫简狄。有一次,简狄外出游玩洗澡,捡到一枚燕子卵,一时好奇就吃了,结果回去就怀孕了,后来生下了契。
契的身世,就有点不好算了,可按照后世刘邦等人的出生经历,契还是算帝喾儿子的,也就是说,契是黄帝的后代,商朝的历代国君,也都是黄帝的后代了。
几百年之后,周武王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周武王的祖先叫做弃,弃也是跟舜同时代的人物,很善于种植庄稼,舜就让弃负责指导天下人种植庄稼,把他封到邰地,赐他姓姬,大家尊称他为后稷。
弃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应该有故事。原来啊,帝喾的正妻叫姜原,有一次去野外,发现了一些巨人的脚印,她一时玩心大起,就顺着脚印踩了上去,可刚踩下去就感觉不对劲,回去就怀孕了,一年之后生下了一个男婴。
姜原觉得这个孩子不吉利,几次想把他扔掉,可总好像有神明在冥冥之中相助,孩子安然无恙,姜原只好把他抱回去抚养,因为原本想抛弃他的,所以取名叫做弃。
好了,故事讲到这里,那弃也同样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子孙了。
所以,要是按照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那五帝、夏、商、周三朝,就都是黄帝的血脉延续了,这个世袭制,故事线实在是太长了。
自由诗意#
七律《咏古》
文/老鹊
淚洒苍梧竹印珠,登台湘水好望夫。
南巡先帝决无意,北去双妃岂有辜。
洪泛之灾殃黎庶,殚精贤圣苦浚疏。
尧天舜地到神禹,三让君恩万古呼。
(说明:图片选自百度网页谢作者)
他住的地方,是村里的一位富农家。这家人对这位一表人才的美男子关怀有加。他的身体也在一天天地好起来。在这位富农家,刚好有一位年方十九的女儿,她叫兰瑛,长得美丽大方。她对舜朱的照顾更是无微不至。渐渐地,两人日久生情,到了非你不嫁非你不娶的地步。——《日本民间故事(全四季)》
永州有人(主要群体是永州记忆)想给湘江“正源”,要把湘江的源头改为潇水,或者干脆把潇水改为湘江,其目的无非是争零陵、舜帝陵、舜葬地,因为这三个词又是与“湘江”扯在一起的,而从山海经、水经注、词源上看,古零陵县是在今桂林市的全州县,其县名也是因舜葬地而起,湘江穿城而过,全州人想“正”舜葬地这个源。
可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舜帝祭祀地却在今永州市的宁远县,而宁远县属于湘江的支流潇水,这就显得有些“名不符实”,于是永州记忆就鼓动为湘江“正”源,因为根据现代的测量技术,潇水支流的宁远河确实是湘江流径最长的河流,于是就想到改潇水支流宁远河为湘江的干流。
其实这样想想是可以的,但都不具可行性,也是注定改不成的。首先,潇湘潇湘,自古以来就是湖南的文化符号,潇还在湘之前,潇水改成湘水后,潇水就不存在了,湖南人民绝不会答应,不可能为了永州记忆那几个人的喧嚣买单。其次,中央层面不会答应,否则,连“湘江战役”这一重要历史事件都得改名。再次,潇水是从道县上游流经江华县的沱江和流经江永县的永明河汇合后算起,而宁远河是在道县下游才汇入潇水的,宁远河的水量要小得多,根本不是一个量级。而宁远河又发源于蓝山县,可流经蓝山县城的那条河是属于舂陵水,在衡阳才注入湘江的,根本就不配合争什么湘江源。
#历史##历史有知识#【衣鱼一言】黄帝在战胜蚩尤后将国都从河南新郑迁移到山西解池附近。后来尧定都平阳(今临汾,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禹贡》分天下为九州,平阳为冀州之地),舜定都蒲坂(今永济县,山西省运城市代管县级市,古代又称智邑),禹(实际为其子启,平定“有扈之乱”后把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省新密市新砦遗址>迁至安邑)定都安邑(古代都邑名,是夏朝都城之一,位于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埝掌镇东下冯村青龙河南北两岸的东下冯遗址),都位于河东这片区域。
河东在古代是指如今的山西省的西南部,位于秦晋大峡谷中黄河段乾坤湾,壶口瀑布及禹门口(古龙门)至鹳雀楼以东的地区,是华夏文明的摇篮。黄河由北向南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因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河东区域当为华夏远古时史的中坚区域,这片区域在地理上被称为平阳盆地,与同在山西省的太原盆地(即晋中盆地,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历史的古都——太原故城、晋阳古城就曾屹立在此地,并为中国大历史谱写出了重墨浓彩的篇章),运城盆地(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而得名。万里黄河上三大古渡:茅津渡 、风陵渡、大禹渡均座落在运城境内)和晋城盆地(古称泽州,这里又有着“河东屏翰、中原咽喉、三晋门户”的评价,决定了战国历史最后转折的长平之战,就发生在此地),长治盆地(古称上党。地名上就体现了这一地区的特色,“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地势险要,理所应当就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自古就有着“得上党可望得中原”的说法。长平之战爆发,就是秦赵两国为了争夺上党而引发的)和忻定盆地(雁门关崔嵬险峻,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誉)冠绝山西。平阳盆地位于山西西南部,黄土满布,西南隔着黄河,与陕西渭水盆地相连接。山西这片区域一般被形容为表里山河。虽说中国最著名的四大盆地没有一个在山西,然而盆地几乎串联起了整个山西的地形地貌。
俭,就是朴素、节省、不奢侈。这里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舜时,大禹治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舜认为禹确是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老百姓又爱戴他,想让位于他,但禹再三谦让,不肯接受,舜感动地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不自满假,惟汝贤。”几千年来,“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一直受到后世的称颂,并简化成“克勤克俭”的成语。勤俭建国、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情,至今仍然是值得大大提倡的一个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