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穆公个人简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秦穆公个人简介:秦穆公有多厉害,连毛主席都极力推崇
- 2、秦穆公个人简介,任晋正卿却无作为
1、秦穆公个人简介:秦穆公有多厉害,连毛主席都极力推崇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贾长沙贾谊在《过秦论》中,这样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意思很明确,就是讲是秦国之所以强大,无疑就是历经了秦国六代先王的努力,才使得秦国变得如此的强大。
贾长沙所说的秦国这六代先王,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他们当中除了秦孝文王在位仅三日外,其他的五位都为秦国的崛起和扩张做了不朽的贡献。
但如果由此及远,言论秦国真正强大之肇始,有一位秦国祖上的君主,却是不能不提的,他就是秦国崛起的第一人,甚至连近代伟人毛主席也极力推崇的人物,秦国第九代国君秦穆公。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要讲秦国崛起,不是首推秦孝公吗?这种理解,其实是片面的。
秦孝公,对秦国的崛起是显而易见、居功至伟的。可以说,他是秦国再度崛起的直接推动者,是秦国陷入危急存亡之秋适时而生的天才领袖,是夯实秦国后期强大的基石。正是因为在他大刀阔斧、锐意蟺革下,对内重用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实施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安邑,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兴隆日盛,为后来成为秦帝国,剿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正国此,他才被贾长沙列为秦始皇完成天下统一的六世之首。
但,我要问的是,秦孝公改革旧制,痛陈旧弊,革新砥砺与痛心失首的根源因为什么?受谁的影响?无他,那就是因为他的祖上秦穆公。他曾这样赞美秦穆公:“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
他上任之初,便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以穆公时期之方策为参照,决心一洗穆公以后260年来秦国之沉沦与落后的现状,于是,他像秦穆公一样,顺应时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胆改革,最终使得秦孝公取得了与秦穆公相媲美的大业,一个成为春秋五霸,一个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正因如此,我才说,要说秦国崛起之根源,还要首推到秦穆公,是他奠定了秦国强大的基因,是秦国700年江山二度崛起的内生动力。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寻秦国穆公时代的那一段风云历史,看一看当年的穆公到底是在怎样苦难艰危的条件下成就了秦国,超越了历史时空,同时又要追问为什么穆公之后的260年强大的秦国竟然再度归于沉寂,差点消失在历史在尘埃之中?
一、秦穆公的天功;
二、秦穆公的过错;
三、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穆公的天功
秦穆公,是春秋时期政治家,秦国第九位国君(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而他的祖先确是这样的荜路蓝蒌。
秦人,是历经苦难的中华民族的一支血亲。公元前905年,秦人首领秦非子因给周王室养马有功,被西周周孝王封在秦地,于是,“秦”便成了他们的族称。后来,西周最后一位君王周幽王,因遭到犬戎入侵,致使首都镐京陷落,自己也在骊山之下惨遭杀害。
适此秦人首脑秦襄公,率兵相救,并派兵护送周王室东迁洛邑,遂于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周平王被拥立为东周第一任君王,而救护有功的秦人,也正式被册封为诸侯国,赐封岐山以西之地,于是,“秦”这个名号晋升成国号,第一次以诸侯之位与众诸侯并立。
秦国第一任国君是为秦襄公。延亘至公元前659年,第九任国君秦穆公继得大统。此时的秦国,虽然已贵为一国诸侯上百年,但由于秦国历史底蕴较差、建国时间较晚,及其地理条件恶劣,如与犬戎接壤是国祸的前端,导致国力䊨弱,在诸侯之国中地位低下。被其他诸侯各国鄙作为蛮夷之邦。
面对这种内扰外患的现实,如何办?雄才大略的秦穆公决定不再沿袭前人之碌碌无为,暗自发誓决意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于是,经达他长达38年的执政,最终实现了当初之夙愿。那他究竟实施了什么治国之策,使得秦国一洗颓废之象,如腾龙在野,称霸诸侯的呢?
要我看来,评价君王,主要看大政与法道,即用人之法与待民之道。这才是国家能强大的根本之策,至于其他,如勤政、用兵、奖赏、远交近攻如何等等,这都可在用人之法、待民之道中体现。
首先,讲他用人之法:四方取士,广纳贤才。
说到秦穆公善用人才,从秦王赢政时期的客卿李斯所著就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中就可窥见一斑。他开篇这样写道:“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文中,用详实的穆公、孝公时期的史料,批驳了秦王赢政逐客令之荒谬。李斯认为秦国之所以兴盛,莫不是因为任用了天下人才之故,穆公时期这样,孝公时期依然,今秦王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都是想游间于秦的,下令驱逐客卿,未免因噎而废食,片面而不妥。
李斯因为属于被驱逐之列,在被逐的路上写下了此雄文,所以文笔与意触真实大胆,毫无顾忌,殊以为文章送到秦王赢政那里后,或是石沉大海,或是引得龙颜大怒,那晓得此文如敲骨震耳,赢政马上更弦易策,大方接受了李斯的意见,从而改变了秦国的国运。
从这里,我们可能会认为李斯厉害,一纸雄文使得秦王立马止令,其实不然,真正内在起作用的还是秦王赢政的祖上,赢政内心明镜似的:祖上穆公、孝公的辉煌大业,无不是因为广纳天下人才所取得的,闭关锁国是不足取的。
所以,招募天下人才,是秦穆公突围困局,使秦国腾飞的第一步。这个道理至今依然。在这里,我主要列举他罗纳的几位天下大才,也就是李斯所讲的“五子贤臣”,即“戎人由余,虞人百里奚,宋人蹇叔,晋人丕豹、公孙支”。
先讲百里奚,这是一个70多岁的亡国之臣,本是虞国人,在晋灭其国后,做了晋国公主的媵臣(陪嫁人)到了秦国,后以为耻而逃到了楚国,秦穆公知道百里奚的贤能后,想用高价赎回他,但又担心楚人不许,于是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
楚人不知将百里奚之才,遂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后,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然而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
百里奚大为感动,于是与秦穆公纵论国事数日,这使得秦穆公更是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为左庶长。后来,百里奚推荐故友宋人蹇叔,秦穆公照办不误,命人大索宋国而得之,授上大夫,迁右庶长。
百里奚、蹇叔,两人共同为秦穆公制定了“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的战略国策,开始教化民众,安施变革,兴利除害,使得秦国一天天地强大,更是在他们的辅助下,秦国击败了强国晋国,俘获晋惠公,灭亡了梁国、芮国、滑国等。为秦穆公最终成就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史官中曾有一首诗赞颂这时的秦国政:
子絷荐奚奚荐叔,转相汲引布秦庭。但能好士如秦穆,人杰何须问地灵。
秦穆公更是对他俩的才干,佩服不已,他曾这样发自肺腑地道出自己内心的喜悦:“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创立霸业的左膀右臂啊!”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帮助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实现了“秦晋之好”,千古传颂。但令秦穆公没有想到的是,重耳后来成为称霸中原的春秋五霸,成为他称霸中原的第一直面劲敌,这可是他未曾料到的。
由余是西戎人,正是穆公“东西并举”之国策中重大推手,人评由余之才“东西合璧”,居秦穆公“五子贤臣”之首位。其祖上原是晋人,逃亡到西戎绵诸之地。由余会说晋语,也熟知晋国情况;同时又侍奉戎王多年,对西戎风土人情、地形军事也了然在胸。
秦穆公知由余之才,在戎王派遣他出使秦国时,一方面礼遇由余,一方面用计离间由余和戎王,最终由余为他所用,被拜其为上卿。后来,由余不负其望,出谋划策。使得秦陆续收服绵诸、义渠、大荔等戎族部落,导致白狄为避其锋芒,东迁进入晋国北部。这些策略使得穆公攻伐西戎,并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被周天子特赐金鼓,封秦穆公为“西方诸侯之伯”,以至出现“诸侯毕贺”的盛况,成为了当之无愧的西方霸主。这些都为秦穆公位列春秋五霸之一,奠定了实力资本。
以上是讲秦穆公善于识人,发挥所长,其实秦穆公重视人才,还有一个最大的特征是不论贵贱、不论亲疏。从以上三位大才所用背景就可知一二。这一点,不得不令今人佩服。要知道,在2000多年以后的今天,绝大多数的企业老板还不叫穆公之远见呢,一产值不过千万,赢利不过百万的小公司,连用个外人都五查六审的,谈何企业大发展。
秦穆公这样的的人才观,终使得百川汇海,各国的一流人才纷纷涌入,如还有来丕豹(传说是他介绍了百里奚)、公孙支等等,当时的秦国俨然成了“国际人才”中心,秦国的国力与日俱增、一洗偏安之鄙。
其次,讲他待民之法:宽厚仁善、恩威并重。
作为一国之君,秦穆公不仅懂得用人,更懂得民心所向的道理。孔子也曾这样赞美他“虽王可也,其霸小矣。”
《资治通鉴》中有记载着“穆公亡马”的故事,说穆公爱马,有几匹好马丢失,被“岐下野人”得而食之。官吏调查此事,准备把这群人绳之以法。秦穆公得知后,说道“君子不以畜害人”,于是索性派人赏赐“岐下野人”好酒,有酒有肉,吃个痛快。
穆公如此厚德,无疑彻底感化了“岐下野人”。后来穆公伐晋,不幸陷入晋军重围,正当危难之际,三百“岐下野人”为报当年“食马之德”,特此赶来“椎锋争死”。于是瞬间战局扭转,秦穆公俘得了晋惠公,大胜而归。
还有一个著名战例,发生在公元前627年的“崤之战”,更可以看出秦穆公之气量。秦穆公趁晋文公重耳新丧之际,派兵偷袭郑国,后因郑有备而退回。可没想到的是,却在班师回朝的路上,遭遇到了晋襄公联合姜戎,率军在晋国崤山隘道设伏,结果,全歼秦军,并俘虏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崤之战”的结果对秦国影响巨大,此战使得秦国东进中原之路被晋国扼制,秦穆公不得不向西用兵,遂霸西戎,同时,崤之战也标志晋、秦关系由友好转为世仇。
然而,这样重大的败局,秦穆公并没有找替死鬼出气,当被俘后的三帅被逐回秦国之时,他他穿着素服亲自到城郊迎接三帅,并全然自责,嘱咐三将不要有负疚心理,要知耻而后勇,并还让他们职位如故,待遇加厚。
这样的仁厚,他不是一次二次,“崤之战”后的第三年,即公元前625年,孟明视要求秦穆公发兵去报崤山之仇。结果又是三帅,又是一败,史称彭衙之战。
秦穆公没有责难,继续信任孟明视,在“崤之战”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624年夏天,孟明视再次奏请攻打晋国。他给自己没有留退路,说“要是这次再打不了胜仗,我决不活着回来”。结果他率部“渡河焚船”,背水一战,最终“取王官及鄗,封殽中尸”,大获全胜,史称王官之战。
孟明视的二败一胜,连续四年,最终取得辉煌胜利,一雪前耻,成为秦穆公成就霸业极为关键的一战。如果没有秦穆公这样的气度,是不可能实现的。
他的仁厚,不仅体现在本国臣子,尤其还体现在外国子民上。这是一般君王所不兼备的。就是放在今天,也没有几个国君能做得到的,号称西方文明的国家更是笑话。
秦穆公,信任“五子贤臣”之一公孙支的计策,在晋国饥荒时,借食帮晋国度过了饥荒,使得秦国在和晋国的争斗中占据了道德高地,一石二鸟让秦晋二国子民感恩戴德。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秦穆公之所以能够称霸春秋,就在于他的治国之策。正如前面所说,穆公之前,“野人”不在册,也不当兵,穆公即位后,继承秦武公推行县制的政策,进一步削弱宗室贵族势力。同时,又在县内置官司,加强民政管理,将散落在国家各个角落的“野人”,不断地在编入册,纳到国家的真正控制之下,为以后扩军备战、农耕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这些蜕变,都是秦穆公“用对人,行仁政”之后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优势,也是他最终称霸春秋诸侯国的真正的原因,所以说,秦国的第一次强大因秦穆公而生,是他注入了秦国强大的基因子。
二、秦穆公的过错
也许,有人会说,秦穆公这样厉害,为什么他死后,秦国的称霸之路就戛然而止了呢?这的确是值得我们探寻的问题。当然,历朝历代的史学家们给出了我们很多观点,如后来国君昏聩无能、人才断层、战乱频繁、西戎入侵等等,尤其是有史学家直指秦穆公死后大兴殉葬,导致人才流失,终称霸之世,是导致秦国260年沉沦的罪魁祸首。
种种原因不胜枚举,不过在我看来,这些原因都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因为,一国之哀荣,除了天时、地理,还有人和,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秦穆公的出现,只不过是这三大因素完美的结合,为秦国聚得了天时、地理、人和之气象,所以才成就了秦国立国百年以来的第一次不世之霸业。
指望秦国续出明主贤君,没错,但似乎这事,秦穆公一人说了不算。因为,这首先有一关叫立储制。这个制度是制约圣主明君自古少有的根源。
因为秦穆公时期,正是春秋东周之时,周制的“立嫡长子继承制”早已得到诸侯各国公认,盛行宇内。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中记载:“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什么意思?就是国家接班人的继承,立长子而已,长子不分贤明,只以其长子身份而已。不仅如此,周制还将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在各个等级中,继承财产和职位者,必须是嫡妻长子;如果嫡妻无子,则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贵妾之子。
这种苛严的立嫡继承制度,是古代宗法制度中最基本的一项原则,也是维系宗法制度的一项核心制度。虽然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但它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很多问题,即立长,如果长子智慧不行、仁爱不够、荒诞有余、健康无寿等等怎办?那没有办法,只能听天由命。你看,这样的问题,一概不管,也不修正,千年传承,这不是给国家的未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吗?是的,这就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为了争夺王权皇权,兄弟残杀,亘古循环。
另外,这种立长,也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千百年来,帝王君主如苍空繁星,圣主明君却廖廖无几的无奈现实。根源是不可变更。变更就得血腥相残。
秦国自秦穆公以后,陷入260年的历史沉沦中难以自拔,莫过于国运如此。因为,秦穆公本人的出现,也只不过是一个历史的偶然而已,所以,后代历史学家过分苛责秦穆公是不应该的,把他以后的秦国视为毫无建树是极不负责任的。
在我看来,真正要评价秦穆公对秦国后世有没有过错,应该这样看,一是看他去世后,国家是否井然有序,二是国家制度是否赓续。从这两点来看,秦穆公之后的秦国是没有出现的,国家依然富足,国家制度依然维持。南北朝时的梁武帝伟大不,伟大,但他却死后无人埋葬,国家动乱,这就是他之大过啊。
如果按后世历史学家苛严的角度要求,真要说秦穆公有错,我看应该在两点,一是生的长子有罪,才无雄阔,气无雄远,未能继承他之荣光;二是当时的殉葬制度害人,秦穆公去世强化了这个制度,导致国政开始衰败。
首先看,秦穆公长子无雄才。
秦康公,是秦穆公之子,秦国第十位国君。母亲穆姬是晋献公之女、晋文公的姐姐。我们仔细看看,秦康公的父辈多拉风啊,不仅父亲是春秋五霸之一,连舅舅晋文公更是春秋五霸之雄强。
可惜这样英明神武的父辈,却似乎没有天赋赐给秦康公。他更多的似乎只是遗传了秦穆公的仁义。
你看,当秦康公还是太子的时候,一次,奉父亲之命,护送舅父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来到渭阳时,康公作诗留念:《诗经》中有:“我送舅氏,曰至渭阳,何以赠之,路车乘黄。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后人便以“渭阳”比喻甥舅关系。从这里可见,这是一个儿女情长的人,有仁德之念,知甥舅之情。
事实上继位之后的秦康公,也确是如此面貌。一方面他要继承父亲的荣光,东进中原,以图霸业,结果现实很残酷,他的舅国晋,实力强大,第一个阻止了他的步伐。
不仅如此,他居然还要对舅国寄予厚望,这只是一厢情愿的事了。公元前620年,继位不久的他派遣大将白乙丙统帅重兵,护送晋国公子雍回国继位,结果晋国出尔反尔,突袭秦军,公子雍死于乱军之中,是为令狐之战。
令人意外的是,晋人如此,秦康公还是收留了晋国使者士会,倚为重臣,可士会并不忠心于他,他还是钟情于母国,最终士会再次背叛他回归了晋国。
然而,过于仁慈的康公,依然没有施怒于士会的家人,居然还把士会的家属送回了晋国。大家看,这一点,他是不是特别像秦穆公。当时仁慈不全是坏事,这次他得到了回报,受到感动的士会,后来在晋国主张息兵养民,秦晋之间的紧张局势因此得以缓解。
更有秦康公值得称道的政绩是指他在位时,曾与楚国、巴国联合,灭了庸国。秦康公的这一操作,还被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给予高评:“……秦惟委庸于楚,而后楚无忌于秦,则益东争陈、郑而弃西略。则西鄙之戍守已堕,庸且为瓯脱之壤,若有若无,匏系于楚,而唯秦之取舍矣……”,意思是说,康康公懂得“舍”与“得”的道理,改变了秦楚晋三国争锋的基本格局。
可惜,秦康公其他政绩,就乏善可陈了,多是贪图享乐之举。这正是他被人诟病的地方。天下未定之时,他即筑台三年,以图乐,搞得民怨沸腾。如果不是有谋臣任妄力劝,很难不遭到灭国之危。
当时楚人起兵,将欲以兵攻齐,而秦康王却在筑台三年,于是任妄用多个例证劝道康公要有谨慎之心:“饥召兵,疾召兵,劳召兵,乱召兵。君筑台三年,今楚人起兵将攻齐,臣恐其攻齐为声,而以袭秦为实也,不如备之。”正是由于任妄的劝说起了作用,秦康公加强了戍卫东边,楚人才辍行止步。
正是由于秦穆公长子无长技,未能继承他的伟业,才导致秦国失去他当年之威,这是他之“过”也。
其次谈,秦穆公大兴殉葬贩度。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晏驾,举国悲痛。于是,这个时侯最可怕的恶制出现了,即殉葬。
殉葬,指以器物、牲畜或人与陶佣木俑佣同死者一同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人殉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而殉葬与陪葬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某种手段使活人非正常死亡后以葬于墓中,有自愿或强迫两种形式。
当时,春秋时期,甚至后来的战国时期,都盛行殉葬制度,只是殉葬的规格不同。《墨子》中有这样的一个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这说明了商朝以及西周时期通行的殉葬规格。
只是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的是,为什么被记载于史籍中的殉葬制度多记录于秦朝,而鲜少见于其他中原诸国?在我看来,这就是中原史官的偏见,自以为中原之国,法理通明,怎能让如此恶制流传后世呢,于是在记录中把中原诸国的这种恶行进行了规避。
连太史公司马迁也不免俗:“秦穆公广地益国……死而弃民,收其良臣而从死。且先王崩,尚犹遗德垂法,况夺之善人良臣百姓所哀者乎?是以知秦不能复东征也。”他也认为,秦穆公的大型殉葬断送了秦国的未来。
史官的不公正,也为后世口诛笔伐秦之暴政埋下了伏笔。(注:在中国古时一直不把秦国当成华夏一脉,认为他们就是野蛮人,其实这是偏见,现在秦国历代国君的陵墓出现,如秦景公的陵墓等,就印证了秦人就是华夏一脉的史实)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秦穆公的殉葬,的确过分。根据史料记载,秦国的殉葬制度是从秦武公开始记载的,秦武公去世时有66人殉葬,半个世纪后,秦穆公的殉葬人数达到了177人,不仅规模与周天子相等,关键是将贤臣名士纳入殉葬,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更使得他死后注定逃不过后世历史学家的诅咒。
《诗经·小雅》中专门有一首名为《黄鸟》的诗,就是当时秦国人谴责秦穆公所赋的诗。如《左传·文公六年》记载:“秦穆公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对于三良的陪葬,后人虽然意见不一,有人说是三兄弟自愿陪葬,秦穆公的去世对他们的打击甚大,所以便与秦穆公一同去了;也有人说是秦穆公怕自己死后,子车氏三位兄弟太过贤良与聪明,而影响王室稳定,所以为绝后患,要求他们三人同葬。
但,无论是哪一种意见,秦穆公的超规殉葬,的确造成了很不好的后果。甚至让后世人认为这正是他造成秦国人才匮乏的主因,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叹。
但一叶障目,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秦国后来兴盛,殉葬之制就剔除了吗?没有,百年后还算有所作为的秦景公的殉葬人数也过了百人。虽然,后来的秦献公提出废除殉葬制度,但万代第一帝王秦始皇,在去世后,殉葬人数更是大得惊人。但谁敢说秦朝的灭亡就一定跟秦始皇的殉葬有必然关系吗?显然不能这样下定义。
所以在我看来,秦穆公大过没有,罪过是有的。不仁道的殉葬毕竟是当时制度所造成的流弊,不是他一人之过。把他绑架在秦国260年沉沦的战车上,是不负责的。何况,他以后的君主,也不是没有过要图霸中原的雄心,但毕竟,天时、地理、人和,三者诸因难凑,秦国,这个“纠纠老秦,共赴国难”的国度,历史给予他第二次重生的机会,看来就是要等待。
三、对后世的影响
无论如何,秦穆公对后世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虽然后世史官对他过分苛责,导致他的影响在在后世受到了压制,但在今天,他依然是一个正面的历史人物,隽永在历史长河中。关于他的思想智慧,治国策略,仁爱待民等方面的历史财富,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与研究。
在这里,我就举一例,关于开国将领毛主席,反复引用秦穆公用人的案例,来告诫官员治政的故事。
一次,他这样对官员说:秦攻郑国,被晋国抄了后路,秦国军队全军复没。晋国俘虏了三个将军,这三个将军在晋国有私人关系,晋国的人就把这三个人放走了。晋王发觉后就派人追,没有追上。三个将军跑回秦国,秦穆公穿着孝衣去迎接他们,并且说打了败仗不怪你们,这是我的责任。秦穆公仍然重用这三位将军。三年以后,秦穆公依然启用这三个将军,去攻打晋国,结果晋国全军覆没。
毛主席在这里,用秦穆公的案例,就是要告诫官员,要学习秦穆公,对打了败仗的人,不能歧视,只要能够认识错误,也一定要使用。
还有一次是,在 1959年毛主席上庐山前,从湖北回家乡湖南韶山,当时的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随行,王任重后来在他的日记里,这样记下了毛主席一路同他的谈话内容。他写到了毛主席讲述秦穆公用大将孟明视伐郑失败,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继续重用孟明视,后来又在伐晋战争中得胜的故事。
这就是秦穆公在历史长河的循环,他虽然人早已逝去二千多年,但他的精神如恒星一样铭刻在华夏人的心中。
参考资料:
1、 《秦史》资料;
2、 秦孝公生平史料;
3、 秦穆公生平史料;
4、 《毛泽东选集》;
5、 网络相关资料的引用。
【作者】
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经营治理专家、红色文化传播者。
2、秦穆公个人简介,任晋正卿却无作为
公元前614年,晋国正卿赵盾召集六卿召开紧急秘密会议。为了确保会议内容不会泄露,赵盾并没有将会议地点选择在绛邑城内,而是定在了绛邑郊外的诸浮。
赵盾如此慎重其事,就在于晋国当前国际形势极不乐观:秦国因为令狐之役为晋人所卖,三番五次地前来伐晋;狄人在西北频繁入侵,对晋国形成了巨大威胁;楚国则趁晋国忙于应付秦国及赤狄威胁之际,频繁地向中原发起进攻,让晋国霸业摇摇欲坠。
更令人心焦的是,近年来晋国政坛内乱不已,导致诸多晋国大臣被迫逃亡他国。这些逃亡的晋国大臣对晋国知根知底,却被敌国所用,对晋国安全形成了巨大威胁。
赵盾之所以要如此慎重地召开晋卿秘密会议,就是要解决这一难题。
会议刚开始,赵盾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士会在秦国,狐射姑在狄国(潞氏国),大难将至,该怎么办?”
荀林父一听赵盾这么说,心里一阵激动:终于有机会打破赵盾的一家独大了!他立刻提议:“把狐射姑召回晋国吧!他外交能力强,况且又是功臣后裔。”赵盾一听,估计白了荀林父好几眼——狐射姑可是赵盾赶走的,再召他回国,这是要打赵盾的脸?
这时,赵氏党徒卻缺马上站出来,表示反对:“狐射姑好为乱,而且罪行大,还不如召士会。士会为人,能居身下事且知耻,性格柔和却不可侵犯,其智谋堪当大任,而且又无罪过。”
狐射姑得罪了赵盾,当然不可能将他召回。可士会不但足智多谋,而且性格又好——按现代人事观点,士会属于既能当人才、又能当奴才之人,流落在敌国实在可惜!因此,最终晋国六卿决定,将士会召回晋国。
此后,晋人设计出一个复杂圈套来引诱秦康公上套,最后成功地将士会骗回了晋国。
其实在秦国时,秦康公对士会极为信任:不但对他言听计从,而且在明知自己上当受骗后,还信守诺言,将士会妻儿老小送回了晋国。
人们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士会虽然是晋人,但却受到秦国国君如此重用,也是难得。士会放弃了在秦国的大好前途,回到了政治环境更为复杂的晋国,是否值得?
士会回国之后,仕途也相当顺利。
这次士会回国,是晋国正卿赵盾一手安排,因而赵盾对士会也极为看重。虽然士会回国后,并未立刻成为晋卿,却是赵盾重点培养及拉拢的对象。在晋灵公作乱之时,士会主动向赵盾请求先往进谏,说:“您作为正卿,如果进谏国君却不听,那就没人能继续了。我请先行,进谏不成,您再继续。”虽然最终士会未能进谏成功,但可以看出他与正卿赵盾密切配合,合作起来相得益彰。
公元前607年,晋灵公被赵穿所杀,晋成公被立为晋国国君。
从此以后,士会仕途就极为顺利了:公元前606年,晋成公讨伐郑国,士会代表晋成公与郑国结盟;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卻缺被提拔为中军主帅,士会马上就被提拔为上军主帅,正式成为晋卿;公元前599年,楚庄王率军伐郑,士会作为上军主帅带兵前往救援郑国,成功将楚国击退;公元前597年,士会又参与了晋、楚争霸的邲之战,晋国三军之中,唯有士会所率领的上军得以不败。
公元前593年,对士会来说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一年。
这年春,士会率领晋军灭了赤狄甲氏(山西屯留北一百里)及留吁(山西屯留南一带)、铎辰(山西潞城、屯留一带)。半年多以前,晋国中军主帅荀林父就灭掉了赤狄潞氏,将晋国领土向东则扩张至山西长治附近,一举攻占了天下之脊。甲氏、留吁和铎辰,正是潞氏余党。士会将赤狄余党歼灭,晋国就已彻底将赤狄征服。虽然征服赤狄的首功归荀林父,但士会作为荀林父继任者,其功劳也不小。
这年3月,因为荀林父已过世,晋景公请了王命后,委任士会为晋国中军主帅。不但如此,晋景公还让他兼任了太傅之职!这明显是还想让他辅佐晋国的下一代国君!士会不但是正卿,又担任了太子太傅,这可是连权臣赵盾都没有过的信任!
士会当上正卿之后,在晋国大力打击范围犯罪份子,让晋国大盗难以容身,纷纷逃亡秦国。羊舌职见晋国风气大变,也禁不住大加赞赏:“我听说,‘大禹任用善人治国,不善之人就远离’,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啊!《诗经》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是善人执政的缘故。善人执政,则国中无侥幸之人。谚语说:‘百姓多侥幸,就是国家的不幸。’这就是无善人执政的缘故。”
赵盾执政二十年,晋国政坛多内乱,让晋国大臣们在内部权力斗争中四分五裂,最终导致了邲之战争霸的失败。赵盾执政的最大过失,就在于结党营私之举太多,人情大于法。连赵盾本人,为了斗垮狐射姑,都曾派出杀手杀晋文公之子,更何况他人!
如今士会上台还不到一年,大盗就纷纷逃离晋国,无疑是士会严格执法的结果。所以,自士会当上晋国正卿以来,晋国政坛就出现了一股全新面貌,难怪羊舌职会如此赞叹不已了!
如果士会能长期执政,晋国国风必能发生大变。
然而,士会执政才一年多,就令人意外地退休了。
公元前592年,晋景公令郤克出访齐国,召齐国参加盟会。却没想到,郤克在齐国却遭遇齐顷公的无礼接待。郤克极为气愤,在齐国当场发下毒誓:“如果不能报仇,就终身不再渡过黄河!”回到晋国后,郤克三番五次地向晋景公请求讨伐齐国,都被否决了。
见郤克不顾一切地想要伐齐,正卿士会却惶恐不安了。
这年秋的一天,退朝回到家后,士会担心地对儿子士燮说:“燮儿啊,我听说‘触犯别人愤怒,必获别人报复’。郤克可谓是愤怒之极了,如果他不能发泄在齐国,必定会发泄在晋国。如果不让他在晋国执政,他的愤怒又怎能宣泄?我还是辞职让位,以满足他的心愿,不要让内乱替代了国外矛盾。希望你能跟随众卿,承接国君之命,凡事都要恭恭敬敬!”
因为郤克的愤怒,士会不得不让位于他,以防止他在晋国发动内乱。所以,他执政才一年多,就主动告老了。
短短一年时间,屁股还没坐热,士会就主动让位了。
以国人对士会的期待,士会原本可做的应该更多。但士会如此轻易地将正卿之位让与郤克,让众人的期待都落空了。短短一年多时间,作为正卿,士会基本上是毫无作为。
从好的方面说,士会让位郤克是为了晋国政坛的团结,避免了晋卿之间一次可能的内乱;但从坏的方面来说,却是让晋国失去了一次变法革新的机会。后者,无论是是对士会还是对晋国,都是一次巨大损失!
造成士会如此轻易地放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赵盾专政时期晋卿权力与实力的恶性膨胀。
郤克为郤缺之子;而郤缺不但长期担任晋卿,还在公元前601年~597年间担任晋国正卿。晋成公回国后,又恢复了晋国公族、余子、公行之官,令晋卿实力更加强大。所以,在伐齐之请被晋景公否决后,郤克居然请求帅自家家族之兵前往伐齐!郤克,不过是晋国大臣,可其家族之兵就足以讨伐齐国这样的大国,令人震惊!
郤克家族的实力,在晋国还不是最强大。赵盾在晋国专政二十年,其家族实力更是无与伦比。不但赵盾儿子赵朔继位为卿,赵盾同父异母兄弟赵同、赵括、赵婴齐等等都担任了大夫之职。各大卿族盘踞在晋国朝廷上上下下,一不留神,就会得罪一大家族。
因此,即便士会当上了晋国正卿,他也是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甚至在他告老致政后,仍然如此。
有一天,儿子士燮很晚才退朝回家。士会觉得奇怪,便问儿子:“为什么这么晚?”士燮有些得意,高兴地回答:“有秦国客人在朝中讲隐语,大夫们都答不上来,我却知道其中三条。”别人都答不上来,儿子却能答上三条,这显示了自家儿子的聪明。一般的父亲,都会对儿子大加赞赏。可是士会听了,却不由得大怒:“大夫们不是不能答,而是对元老重臣的谦让啊!你一个小孩子家,却在朝中三次争先,掩盖别人长处。如果不是我还在,你早就遭殃了!”说完,士会就气得用手杖打士燮,把他礼帽上的簪子都打断了!
士会的忧谗畏讥,居然到了这种地步!
晋国复杂凶险的政治环境,限制了士会仕途的发展道路,也阻止了他进一步发挥自己特长、为晋国作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即便士会能继续担任晋国正卿,以他忧谗畏饥的性格,也难以有太大作为。
在士会被迫让位给郤克之时,在内心里,有没有后悔过二十二年前背叛秦康公而回到晋国?
世上从没有后悔药可吃。
既然选择了回到晋国,那他就选择自己的命运。
可惜正是因为二十二年前的抉择,使得士会就算当上了晋国正卿,也显得毫无作为。
本文关键词:秦穆公真名叫什么,秦穆公百度百科,秦穆公是什么人物,秦穆公个人简介和故事,秦穆公的资料。这就是关于《秦穆公个人简介,连毛主席都极力推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