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预测说2023年的房价会暴涨,劝大家想买房的人赶紧出手,说国家正在刺激房地产市场,出台各种利好政策,所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我听到这种言论一般都是呵呵一笑,房地产市场能不能再次腾飞,并不完全取决于政府出台几个利好政策,受制约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下面我本人预测2023年房价上涨必须满足的几个核心要素。
一,百姓手里要有钱。房子的主要买家还是普罗大众,真正有钱人他们虽然有钱,却不差房子。要想普罗大众买房子,必须让他们有稳定收入。所以要想让老百姓有钱买房,就必须稳就业。就业不稳老百姓不可能有钱买房。
二,房贷利率降低。以前买房子的房贷高的时候和高利贷差不多,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七十多万房子,首付三成二十多万,贷款五十万,按揭二十年利息就五十万。房贷利率必须降下来,大家有有买房的压力就会降下来,意愿就上去了。
三,取消期房预售制度。以前动不动奠个基,挖条沟就开始预售房子的事情一去不复返了。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的资金随时断裂后烂尾楼的原因,大家都不敢买期房,只有现房才有市场,才能提升老百姓的购买欲望。
四,房地产价格降下来。现在的房地产价格泡沫太大了。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和房价比太高了,老百姓幸幸苦苦工作一辈子都买不了一套房。房价要想降下来,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就要降下来,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要想降下来,政府必须缩减开支,臃肿机构瘦身。
五,放开限购政策。以前很多一二线城市为了限制房价上涨,出台了很多限购政策,是不少有需要改善住房的人买不了。现在房地产低迷,放开限购势在必行。
以上几个要素,如果能够满足,我相信2023年的房价上涨的空间还有,问题是能够满足吗?
房事
第一章游资凶猛:调控大势下游资将往何处去?
一、游资:房市、股市中的顶级掠食者
很多人都相信在我们的股市里,各种疯狂和传说中的坐庄背后 都有游资的身影,而国家大举调控房地产也将迫使游资大规模撤出房 市,流向股市,但果真如此吗?
首先游资的操盘手都不是投资者,操盘的人实际上走在前台, 游资的掌控人是在后台为这些操盘人物提供资金的资金支持者,在各 类调控中前台操盘者损失最大,而后面的资金支持者是相对安全的, 这样的结构也是资本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遇到调控和危机遭受损失 的是前台操盘人而不是后台的资本,这是世界通行的经济金融游戏规 则,中国也不例外。
现在普遍的一个想当然的想法就是这一轮房地产调控压缩出来了 大量的炒房资金,这些资金需要找到新的投资渠道,就会进入股市和 实业等领域,给股市提供资金让国企再融资获得资金来源,但是这样 的想法太天真,调控压缩了普通老百姓投资房产的空间,也压缩了银 行资金进入房地产的空间,以前是开发商贷款困难,所以期房便宜让 买房人贷款,这些房贷成为了开发商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次调控压 缩的就是房贷!如此调控的结果并没有压缩游资,游资是可以全款买 房的,可能房价在调控下有下降的预期,但是游资完全可以把这样的 预期透支转嫁给开发商。而且调控使得开发商的资金异常紧张,造成 民间融资利率暴增,游资在房地产领域的主要功能是给开发商放高利 贷,而这样的放贷还隐藏在购房款里面以此确保资金的安全和高利贷 的利益。因此这次调控下游资不是撤离房市而是大举进人房地产,借房势
着调控影响下的资金紧缺谋取更高的利息收入。有人可能会说开发商 可以廉价抛售房屋啊!但是如果知道房地产开发流程就知道这样的提 法是多么幼稚,开发商如果取得了房产的销售证或者预售证,就已经 取得了一道开发的免死金牌了,更多的情况是开发商根本没有达到可 以销售房屋的程度而资金不足,这个时候开发商是无法抛售房屋的, 为了生存只能任由游资宰割,这样一来开发商被游资高利贷盘剥后成 本压力巨大,等到获得了销售资格更不可能抛售房屋了,因为每一次 调控都是高利贷的游资赚钱的好机会。
很多人还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调控会让多出来的资金进入股市, 而股市近期的表现实际上已经给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当头棒喝了,游资 不是进入股市而是退出股市,股市的好转是要老百姓投资房地产的资 金进人才有可能,但是调控已经把老百姓投资房地产的资金给套牢 了。为什么游资会退出股市呢?一个规律就是股市的价格与利率的高 低是负相关的,利率越高则股票的价格越低,而影响股市的利率不仅 仅是央行的利率,也包括民间游资高利贷的利率!股市的庄家和私募 不是游资而是游资的客户,他们是向游资融资的人群,市场上他们炒 股的融资成本在月息3-5%,而且是按月计算复利滚息的驴打滚,游资 大举进人房地产并高利贷给开发商的结果就是这些庄家和私募的资金 成本剧增导致他们退出操盘,因此股市大跌和弱势就是不可避免的。 而融资融券的开展,通过融资融券取得资金的成本远远低于向游资的 融资,也使得游资退出股市,因此庄家和私募会抛出股票归还游资的 高利贷,等股市需要的时候可以通过融资融券业务取得低成本的资 金,因此实际上游资在本轮调控的走向,与大多数想当然的想法是相 反的。融资融券目前的规模并不大,但是现在股市处在观望期,而融 资融券出现以后原来的满仓因为现在还可以融资购买股票就不是满仓 了,庄家和私募所需要的现金储备就不必要了,会有大量的游资被挤第一章游资凶猛:调控大势下游资将往何处去?
出来的,股市的实际走向与上述分析也是吻合的。
所以2010年5月的房地产调控导致股市大跌700点,而同年10月再 度调控房地产的情况却又有所不同,那就是开发商早已经准备好了过 冬的资金而持币待购的买房人把资金投人了股市,而且在2010年7月以 来形成了巨大的通胀预期,市场进人了通胀性牛市阶段,这些资金不 买房子肯定要投机于股市的,因此股市大涨,而随后央行政策反转以 后大家再度将资金转移于高利贷领域,对于房市和股市的联动,那就 是资金紧的时候一定到房市放高利贷,而资金宽松的时候是房子与股 票的交替上涨,资金来回渔利炒作。
开发商都喜欢预售,买房的人都讨厌预售,可是人人都买预售房,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房产的预售制本质上是违法行为
房子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必须有房子和钱。
但是现在预售制度则在卖空气,空手套白狼
恒大巨大债务暴雷背后,是成千上万如坐针毡、心急如焚的购房者,他们掏空了自己乃至父母的口袋,背负上几十年的贷款负担,全款支付,却面临着收不到房的局面,这太不公平了。
当然,房地产预售制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它解决了房地产建设的巨大资金投入问题,但对建设资金的监管却提出了更高更科学的要求,不过从恒大反映出的问题看,监管是存在严重问题的,这里面违规违法问题需要去调查去追究。
追究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更加完善透明的房地产预售资金 防范管理制度,政府银行购房者三方参与,确保拔付资金百分之百用于项目建设,而不被挪用基至侵吞,保证购房者及时收到房屋,杜绝今后出现类似于恒大暴雷事件的发生。
预售只在中国特有,现房交易就不会出现业主负责的烂尾楼!改变预售这种制度,就可以彻底根除这种现象。。//@用户2153572052984:上当知一遭,中国房地产,必须走向先交房,然后交钱,和卖东西一样,才算正规。//@用户独狼:只有弃房断供才能救,才不会走上跳楼的路上。
奇怪的漫长旅行我的房子烂尾了,10年的房贷,已经还了4年,啥时候能交房未知数,因为这房子已经两年没动静了,整天上班本来刚好经过哪里,看着心烦,我都绕着走,在家里都不能提房子的事情,提房子就要吵架,在外面不敢说自己买到烂尾楼,丢人,每天还着房贷,房子却不知道在哪里。 愿天下没有烂尾楼。
我就拍卖过不少预售的商品房,只要跟开发商协调一下,拍卖不成问题的
房价畸高,世界之峰,公摊面积达百分之三十,预售期房,搞不好钱交了,房子都拿不到,最后再留下带有霸王条款的所谓物业继续吸血
内地现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是抄袭于香港,或者说学其模式,并通过1994年发布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正式确定下来的。三十年来,不可否认,它曾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商品房体系建立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功不掩过,至今而言已是弊大于利,应立即废除。
本人购买的商品房约定于2016年12月31日前交房,可开发商恶意逾期交房且有恃无恐,令逾千户购房者身心饱受折磨,深受其害。虽通过近六年的维权,小区建设工程才断断续续复工,至2022年12月有9幢楼(整个小区11幢楼1647套房)的房子远达不到交房条件,虽只通水电,但不少业主不得不被迫交付装修入住,另4幢楼房仍遥遥无期。整个小区的配套建设,更是差强人意。维权六年的心酸经历是一言难尽,一直积极参与维权的几百户业主基本都是刚需,住的需求是相当迫切的。目前仍有不少一边租房一边缴月供的业主在苦等,也有长辈带着遗憾走了,也有不少家庭因房仍争吵不宁,也有……如果没有预售制的捆绑,有谁会任人宰割而又无可奈何吗?知果没有预售房的套牢,有谁哭诉有“门”而只会望楼兴叹呢?
商品房预售制度已实施近30年了,学了仅是香港的花式,却忽略或故意忽略其存活于香港的基础,其基础是完善的律师执业制度、公示制度以及对房地产市场的规范管理。内地现行制度虽有相关规定,但没有得到切实的执行,预售资金监管形同虚设,购房资金开发商轻易挪作他用,而一些地方政府监管部门又难以实现有效监管,这些将大大增加楼房延期交付及烂尾的风险,而这风险最大的受害者显然是购房者。
房地产发展需要融资,而当下金融体系非三十年前可比拟的,融资的渠道多得很,何必抽百姓的血汗钱呢?何必将百姓的利益寄托于资本的“善良”呢?何况定调房“只住不炒”,为的是民能安居,而预售制恰恰使民忧愁难安。见好就收吧,预售制?!商品房属性应该是商品,一个必须得合格的商品!!!预售制下购房者无法“所见即所得”,仍不得不承担样板房和实际交付存在差异、虚假宣传、货不对板等一系列问题。如果一旦烂尾,意味着一家人一代甚至两代的积蓄,可能就此打了水漂,幸福从何而来?!烂尾风险的放大,势必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如果说制度只是肥了奸商,苦了民众,同时又毁了政府的公信力,证明不适合了,不要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