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楼市是如何热的,又是如何凉的?(2014——2020)
开启话题之前,虾米先讲卖西瓜时的旧事,先从时间周期讲起,虾米初中时进城卖西瓜,一般出发是凌晨1点,沿着黄河大堤30多公里,从洪园下大堤小清河一路走,水屯,铜元局前街来到北坦,制锦市,福康街之类的地方摆摊,一般凌晨5点多就到了,因为很多人喜好早起买早点,早上西瓜的价格比较坚挺,一般要价高,毕竟刚开始不慌,类比房地产,这相当于小阳春,过了早上这一波,都去上班了,也没多少买西瓜了,到中午这段时间,相当于萎靡的房地产萎靡的夏季,虾米一般一车西瓜四千多斤,如果中午前消耗一半多,此时可以气定神闲,如果卖的少,此时真的有点慌了,中午再卖一波,此时价格开始有点松了,不敢硬撑了,到了傍晚,进入年度报表冲刺阶段,开始甩卖,此时很多优质的大西瓜也可能被甩卖,为了清库存可以不顾一切,开发商为了年度销售额任务,虾米则是为了回家,厦门酷热的夏夜,闷热潮湿躺在马路牙子上,喂蚊子的滋味特难受,而且多待一天,成本也在加大。
当然很多人说,你扯了,卖西瓜怎么能跟房地产类比呢?对对,还有两个变量,市场热度,对于卖西瓜而言,市场热度就是气温,高温酷暑西瓜消耗量大,此时销量大,还有一个变量,后继供应量,则是老家批发市场供应量,批发价格,因为市场热度高,传导到批发市场,批发价格提高,继而传导至市场零售价格提高,还有一个变量,供应周期,也就是运输周期,类比于开发商的从拿地到首开的周期。
西瓜的价格,决定因素有哪些呢?天气(市场热度,也就是供需关系),批发价格(批发土地的是谁),供应周期。
那么影响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因素有哪些呢,相对可能更复杂一些,市场热度,可以归结为,有无热钱涌入,进入房地产这个水库,可能有多个管道,大规模放水,拆迁货币补偿,同时也制造了瞬时的需求大增,虾米常常称这些人为鱼钩的鱼饵,限购政策松动,银行利率降低,网签更名放松,这个很关键,投资者要的是快进快出,并不想与房子长相厮守,这些因素凑齐,相当于天气酷热,市场热度提升了,销量大增,首批炒瓜投资者涌入,不断的快进快出,谋取暴利,各种蛊惑性言论,街谈巷语都在讨论西瓜,张三赚了几十万,王五赚了一倍,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不患寡而患不均,大批散客涌入,不断消耗固定储蓄,固定储蓄类似于南极冰山,平时这部分钱是锁死的,气温变暖,一下融化涌入水库,房地产水位水涨船高。
市场的热度也在刺激着开发商,他们不断的涌入瓜市,批发价格放卫星,各种高价瓜,开发商一窝蜂涌入市区市场,购房者开始癫狂,面粉都比面包贵了云云。各种狂热的小散户开始涌入,固定储蓄继续融化,水库继续上涨,瓜价进一步提高。
此时各种限购政策出现,小散仍然癫狂,批发商怎么可能不批发瓜呢,各种自鸣得意的揣测,开发商则在疯狂的运输瓜,缩短时间周期,这就是高周转,西瓜一天一个价钱,缩短周期赚的更多,要什么口碑,赚钱不嫌多,明白房子质量为什么这么差了吗?开发商的瓜不愁卖,在乎口碑吗?
此时投资者已经嗅到了天气要变化,开始出货,慎重买瓜,当网签不可更名时,说明无法快进快出了,两年限售更加致命,持有西瓜的周期超过4年甚至5年了。小散则继续癫狂推高房价到了巅峰,突然天下雨了,暴雨,梅雨天气,高价瓜在手的瓜贩傻眼了,成本高企,时间在推移,撑不住时开始出现了暴跌,东西南北都出现过暴跌的,不胜枚举,这里就不赘述了。
比如某购瓜者,买时13k,该盘一度推出精装瓜,达到了16k,购房者内心笑嘻嘻,逢人边吹,彰显投资眼光,然而突然有一天暴跌到了12500就可以买精装瓜,甚至出现过11k的毛坯瓜,因为两年限售,无法套现的瓜,注定是账目的浮盈,黄粱一梦罢了。
这位还属于运气好的,那些最高位入手的则是悲催,比如某瓜22k,一度暴跌至16k,某瓜首开18k+,现在到了14500,总价在缩水,预期没有达到,还有高杠杆的利率损失,谁说瓜市只有赚钱,西瓜缩水起来也能让你捶胸顿足。不过这背后,还有接盘的高价瓜开发商,卖不出去还得割肉,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想进来,出城大门锁死了,进城大门敞开着。
当然也有一些在瓜市中没有分到蛋糕的群体,嘲笑之前的出售者,期盼西瓜继续跌,想抄底,24k的瓜,21k了还想再便宜,这就有点喜乱乐祸了,不尊重市场规律了,虾米认为经历了18,19的萎靡期,西瓜市场已经稳定了,涨价不会,暴跌也不会,进入了平平稳稳的贩瓜卖瓜吃瓜期。
水库的水位推高了一倍,再想大涨水位,堤坝会出现红色预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水库应该平稳了,堤坝还在加固中,想提高库容量还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的。怎么观察市场呢,还是那几个要素,有没有热钱涌入,降水是否增多,有没有大规模拆迁货币补偿,贷款利率是否放松,限购是否松绑,两年限售是否松绑,这些紧箍咒都钳制着水库。
最后结尾说一句,西瓜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