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闸北房屋出租(闸北房屋出租信息网)

有一次,杜月笙在拥挤的锦江饭店门口排队等餐,突然他气急败坏地发起火来。服务员以为是饭店哪里做的不好,吓得缄口不言,站在那里不敢动弹。杜月笙大声说,“快去把你们的老板找来!”

董竹君以为杜月笙是对锦江的服务和菜式不满意,谁知,杜月笙却说“每天店里的生意都这么好,人都这么拥挤,你们怎么就不扩充下店面呢?要是没钱,我来办!不就是让房东孙梅堂多给几间房子么?”

锦江饭店的创始人董竹君1900年2月出生在上海有名的臭水沟洋泾浜边上。父亲靠拉黄包车为生。

家中虽穷,但也让她读了书。董竹君成绩虽好,但父亲有病,没钱继续交学费,她被迫辍学。

12岁时,家里欠的高利贷还不上,父亲和她商量后,把董竹君抵押给长三堂子,为期三年,价钱三百块。懂事的她默默地点头同意了。

临别时父亲说,“三年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的,爹娘和你保证,一定只让你做'小先生’,只要期满就接你回家。”

在长三堂子,董竹君成了一名只卖艺不卖身的“清倌”,她陪唱,端茶、倒水,见人脸色行事,每天都生活的不快乐。

她在这里已经两年,最盼望的事情就是回家。这里鱼龙混杂,有人对她表白爱慕之情,她只当逢场作戏。

常来的客人中,有一位年轻的少爷叫夏之时,是个风云人物,之前在日本留学,当过四川省副都督。

夏之时经常主动和董竹君叙话,一来二往之中,董竹君对他产生了好感,把自己的经历说给他听。

不久,夏之时提出要娶董竹君。不过,他的家中已有妻儿了。董竹君不想做妾,没有答应他。

之后,夏之时好久没来堂子里,董竹君很失落,也很想念他。

一天,夏之时的大哥接她去看夏之时,才知道他在躲避抓捕。两人小别重逢,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夏之时想赎出董竹君,老板娘开价三万元,可他除了去日本留学的路费,当下只能筹到两万,心里焦急万分。

董竹君说自己有办法。同时向他约法三章,要夏之时允诺她不做小老婆,到日本求学,共同组建家庭这三个条件,夏之时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董竹君趁没人注意,摘下首饰,换身衣服,偷偷地跑出来了。

她和夏之时躲藏了几天,然后跟随夏之时到日本读书去了。读书是她梦寐以求的事情,她读完了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课程。

虽然她已是一个三岁孩子的母亲,她还想去求学,去法国深造。

这时,先期回国的夏之时来信说父亲病重,需要人照顾,让她火速回来。她也想念多年未见的父母,就回国了。

她先是创办了一个只是家庭作坊式的女子织袜厂,招募了很多家庭妇女来工作,这在当时的成都算得上创举。

织袜厂步入正轨后,董竹君开始萌生了创办黄包车公司的念头。

当时成都开设了几家黄包车公司。这些公司租价高,条件苛刻,很多车夫一天拉来的钱都不够交车租。

董竹君想到幼年时父亲拉黄包车也受尽高租的折磨,她不想重蹈覆辙,决定开一家低价出租的公司。

1926年,董竹君在少城桂花巷租的房子里挂上了“飞鹰黄包车公司”的招牌,自己担任主管,父母协助经营。

每天,天刚蒙蒙亮她就起床跑到公司去,然后站在板凳上给黄包车夫们做指导。她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出汗后不受凉,也告诉他们,如何吸引顾客等等。

飞鹰公司一跃成为成都城里最受车夫欢迎的黄包车公司,也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接着,她又带着四个女儿和夏之时的家人回到了上海。

她把孩子安排到学校寄读后,在二叔的帮助下,又变卖自己的首饰,筹到了四千多元,在上海闸北台家桥创办了群益纱管厂,有了自己的实业。

董竹君承担了厂子里生产管理和行政工作。每天,忙完厂里的事务,深夜回到家,她还要料理家务,为孩子添做或修补衣裳。

这些年,她的丈夫夏之时已经颓废,除了抽大烟、打牌,就是喝酒、赌博,两人貌合神离,渐行渐远,一别两宽。

董竹君一心扑在事业上,她的群益纱管厂已经在上海小有名气。董竹君又将视野投入公共事业上。

1935年,朋友李嵩高建议她开个餐厅,并答应借给她资金两千元。

董竹君便开始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商业经营活动——创办锦江饭店。

先是一个只有八九人的“锦江小餐”在华格泉路三十一号的店面开张了。

楼下只有四张小桌,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在董竹君的精心经营下,可口美味的饭菜,热情的服务,让杜月笙、黄金荣、杨虎这些在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都成了董竹君的座上宾,小店一跃成名。

董竹君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和交际能力,巧妙成功跻身上海“名人”的行列,她还为中国革命提供了物质及资金上的支持。

为了给中共党员、左派人士提供联络地点,董竹君还将锦江茶室贡献出来作为他们商讨大事的秘密据点。

1951年,锦江饭店成为了党和国家的财产。董竹君只留下了郭沫若为她写的《沁园春》词及红木所制的“文房四宝”一具。

在作家白薇的眼里,董竹君仿佛池中的莲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

她是“中国的娜拉”和“中国的信子”,着实令人敬佩。

参考资料:《一个女人的史诗:董竹君传》

回老家?

刚才看了一个帖子。意思是,辛辛苦苦十几年,在大城市攒了150万,啥也没有,没房没车没户口,一天到晚在出租房里唉声叹气。回老家后,花80万买了个三室两厅,还买了个20多万的旧宝马。每天朝九晚五,天天可以和家里父母唠嗑。亲戚朋友送来了小时候最美味的江鱼,每天在“自己”家厨房做饭做菜,和媳妇开开心心过日子。周末买个动车票,去娃大学里看看娃,生活超幸福。看的我鼻子一酸。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我最想看的内容,你回去干什么,多少钱?没写。气的老子破口大骂,这b,臭不要脸的。如果你就想过几天好日子,不考虑一切只管自己的日子,确实可以回老家小县城。疑惑是,你当年为什么出来?说白了,小县城里搞不到钱。

你在大城市辛辛苦苦十几年,攒了一两百万。你再问问你老家没出来的亲戚朋友,中学同学,他们攒了多少钱?你能够回去当大爷,还有三姨给你送江鱼,无非是你发达了,一回来就买房买车。你要是一直窝在老家,谁给你送鱼?滚你嘛的。

或许,你已经四五十岁了,也不考虑未来了。但是,你的娃怎么办?就像当年的我,一个人背个蛇皮袋去闸北火车站?当年,我是遭了大罪了。那个苦啊!连个黑胖花都看不起我。我是牙一咬,心一狠,倒插门了。那你娃怎么办?

我当年倒插门还有个机遇,当年拆迁妹遍地都是,不值钱。我随手就捞了一个,现在不好搞了。那些小女人精的出奇。你说说看,咋办?

1912年,董竹君抵押给了青楼做3年“清倌人”,卖艺不卖身,沦为青楼卖唱女。可她的模样如此水灵,老鸨怎么会轻易放过这棵摇钱树?然而,一个男人的出现彻底粉碎了她的幻想。

1900年,董竹君出生于江苏上海(今上海市)洋泾浜畔的一个贫民窟里,祖祖辈辈农耕赶海于通州东灶港。在其父26岁那年到上海以拉黄包车为生。由于其父亲患了伤寒症,身体直落千丈,无奈之下,把她押给青楼做3年“清倌人”。

在青楼里,董竹君整日担心老鸨要让她接客,好卖个好价钱,就在这时,青楼来了一位贵人:川滇黔三省北伐军总司令夏之时。为了掩护革命活动,夏之时经常出入青楼,因此被董竹君的清秀靓丽以及独特的气质所深深地吸引,于是决定娶她为妻,为她赎身。

然而,这却遭到了董竹君的断然拒绝,她说:“我会自己想办法离开,也绝不会让你出一分钱,同时你还要答应我3个要求,我才会嫁给你。一不做小;二婚后我要读书学习;三你可以继续你的革命活动,我自己料理家务。”

夏之时觉得董竹君虽然是青楼女子,却如此明理、有志气,于是立即答应了她的要求。

1914年,董竹君装病。偷偷逃了出青楼,与夏之时结婚。之后一起到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董竹君在学校里如饥似渴的学习知识,然而,丈夫夏之时对她的态度却悄然发生了变化。

虽然夏之时接受过新式的西方教育,但他骨子却仍然还是一个封建传统思想很浓的男子。

1915年,夏之时因奉命要回四川,结果在临行前,他居然给了董竹君一把枪,叫她防贼。其实是如果董竹君做了什么对不起他的事,就用它自杀。

同时,他还把在上海南洋中学读书的四弟叫到日本去陪董竹君读书,用意非常明显,无非就是监视她的一举一动,以免她红杏出墙。

1917年秋,董竹君从东京御茶之水女子高师毕业后,本想在到巴黎留学,学习法文,但在夏之时的强烈要求下,这才返回四川老家合江。

在当地,夏家是望族,因此刚开始都不接受董竹君,好在董竹君待人亲和,又聪明灵活,这才赢得夏家的认可。

1919年,因为夏之时在四川派系斗争中跟错了人,被解除了公职,赋闲在家。董竹君只好自己养育3个女儿,同时还想法鼓励丈夫。然而夏之时却毫不领情,他开始吸食了鸦片,脾气越来越坏,还嫌弃董竹君生不出儿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董竹君依然自强不息,并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后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惨惨淡关门。1930年,又办了群益纱管厂,后经过高人指点,远涉重洋,招回了一万元股资。1932年1月28日,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闸北,群益纱管厂被迫停工。

1929年,两人开始分居,5年后两人宣布离婚。离婚时董竹君只提出了2个要求:一,夏之时要给抚养费;二,如果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希望夏之时能培养4个女儿到大学毕业。后来夏之时并没有履行,还强迫她交出孩子。董竹君予以拒绝。

离婚后,董竹君先做典当行。1935年3月15日,在友人李嵩高的帮助下,董竹君的锦江川菜馆正式挂牌营业。上海滩青帮、洪帮的头面人物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都是这里的常客。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此品尝了香酥鸭子。

1936年,董竹君又创办了锦江茶室,正式向社会招聘女服务员,她认为女人要自强,首先得实现经济上的独立。

上海解放后,在政府的号召下,她以锦江川菜馆和锦江茶室的店员为班底,创立了锦江饭店,并将自己含辛茹苦16年所赚得的15万美元全部献给国家,还交出了自己的花园住宅。

1945年,董竹君策反杨虎,为营救张澜、罗隆基立下头功。

1997年,已经97岁的董竹君,在其住所接受《读书时间》栏目的专访,在该专访节目播出56分钟之后,董竹君因患感冒不治去世。

她曾在自传《我的一个世纪》中说:“我从不因被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亦不因年迈而放慢脚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13065/
1
上一篇趣观历史:失业的核酸采样员:向往疫情后生活
下一篇 东宝二手房网(东宝路二手房)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