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楹联书法十强(二)
董其昌、翁方纲、左宗棠、沈曾植、康有为、蒲华、陆润痒、谢无量,陆维钊、张大千。
竹送清溪月,松摇古谷风。
远师虞秘监,长揖韩荆州。
山高水长中有神悟,风朝雨夕我思故人。
老松阅世卧云壑,明月入户寻幽人。
花香千日酒,海气百重楼。
石门曾有颂,福地自多书。
春风化国弹琴手,秋夕闲阶觅句人。
御风忧地尽,拔剑拨年衰。
天地乘龙卧,关山跃马过。
秋风古道题诗瘦,落日平原纵马高。
(楹联书法五百年,高人辈出。今又选出十位行草书大家,仅供参考,也许过段时间还会再选十位。)
桃峰——神桃天降感怀
文/贾东红
神桃峰位于“近畿福地”-北京市平谷区丫髻山南麓,一块桃形大石尖端朝下被托举在两座突兀耸峙的山崖间,此“桃”有尖、有蒂、甚至“桃沟”都明显可见,比雕琢的石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或许它低调了亿万年,默默地集天地灵气,俯瞰沧海变迁,恰在本世纪初,平谷观赏石艺术鼎盛之际被发现,遂迅速成为平谷十六景之一。人们纷纷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禁不住猜想:怕不是当年齐天大圣孙悟空赴王母娘娘蟠桃会后,将仙桃带回人间,恰好落在此处的吧。
丫髻山曾经历过火山运动,山体多红石,属火成岩或火山岩,也是侵入岩,是火山爆发之际沉积岩融化流动,从里边拱上来的状态。此“桃”因富含钾、锰类金属元素,故呈暗红色。
作为桃乡人,我们知道,尖部突出的桃子往往肉质细腻绵延、汁多味甜、香气浓郁;自然成熟的桃子,桃沟会很深,桃蒂更红。再观此“桃”,出尖、沟深,且桃蒂在上,日日受阳光滋养,真是由内而外,怎么看都是桃之上品。
神桃峰北倚丫髻山体,南向平原,前后通透,两块山崖如两扇高耸的门板,神桃恰似匾额位于门楣之处。敛气凝神仰视间,恍见“神桃天降”四字灵光乍现,辉光闪耀中,平谷22万亩桃园灼灼入眼,万千仙桃香气盈鼻。

丫髻山本是千年道教胜地,东西山顶巍峨的两峰,被道家看作阴阳对峙,是天造地设的“道”。相传,唐贞观年间便有道人在山上结庐修炼,道教文化兴于元,盛于明清,至清时,更是成为皇室的祭祀之地。从现有碑记看,神桃峰在清代被称作“石门”。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所立“寅洞里丫髻山护国天仙宫地基碑”中写道:“丫髻山敕赐护国天仙宫地基四至:东至瓦堂寺、西至唐家峪、北至黄华顶、南至石门。”原来,神桃峰在那时是道教仙宫的“南天门”所在。双髻已属不凡,石门又添玄妙,不得不再次感叹大自然孕育的神奇。
乾隆皇帝曾七次驾临丫髻山,并留诗二首,其中“柳态笼烟际,桃姿过雨余。暂来欣揽结,欲去更踌躇。”描写了这一带桃红柳绿的美景,以及让人流连难返之情。
时至今日,“神桃峰”下,依然桃林如海,自然的惠示迎来愈加美满的现实。石头里不仅蹦出了孙悟空,也“开”出了22万亩桃园。山里人靠山吃山,大桃是自然赐给平谷人的仙果,养育了一辈又一辈,“人面桃花”年年“相映红”。

京东平谷,三面环山,有着独特的山前小盆地气候,其地质地貌、水文水系、土壤土质、农业气候等自然条件与桃树生物学特性对自然环境、栽培条件的要求高度吻合,非常适宜桃树生长。从这个角度来看,又是另一层意味的“神桃天降”。平谷人顺势而为,生态立区、绿色发展,勤劳务实下,桃林遍野,花香果香誉满天下。
平谷是一块与桃有缘的大地。立于神桃峰下,感怀“神桃天降”,心中咏出的是:昔为石门通九天瑞气,今作神峰佑万顷繁花。
仙岩风景区
风光旖旎的仙岩,位于瓯海区仙岩镇境内。北与温州接壤属大罗山的支脉。仙岩周边数十里之间,岗峦起伏,状若万马奔腾,泉瀑飞洒,声如雷鸣。相传昔有“九狮一象之奇,五潭二井之秀。”唐代杜光庭所撰的《洞天福地记》,称这里是“天下第二十六福地。” 仙岩著名的古刹是“圣寿禅寺”,俗称仙岩寺,创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千年古寺千年花,传得仙岩名天下。

进入仙岩寺就可看到大殿前有清代太仆寺卿孙衣言等撰写的楹联和寺右侧的一“止斋祠”、“流米岩”等胜迹和神话传说。从仙岩寺左侧的翠微岭而上,首先可以看到崖壁上镌刻着唐代姚揆的《仙岩铭》“维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待可图。”
山下一溪,流经我们的老中学,据老一辈传说宋代有位名叫遇安的高僧曾在此伏虎,并经常乘虎出入,故称为“虎溪”。循溪而上,梅雨亭就在眼前。亭对面相传是黄帝轩辕氏在此修炼的升仙岩。仙岩的地名由此而来。升仙岩拔地而起,奇崛神秀,岩旁梅雨瀑水光摇曳,珠玑四溅,阵阵凉风送来了飞花溅玉般的“梅雨”;瀑布下是一泓碧波荡漾、神光离合的梅雨潭。历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在《舟向仙岩寻三皇井》诗中说:“遥岚疑鹫岭,近浪异鲸川。蹑展梅潭上,冰雪冷心悬”。写的就是他游这里的见闻感受。

在梅雨亭下,还有一巨岩构成的通玄洞,在洞的内外壁,至今尚有“白龙飞上”、“喷玉玑”、“飞泉”、“四时梅雨”等历代题刻。在洞中凭栏俯瞰,展现在眼底的是一片“女儿绿”——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先生七十多前在《温州的踪迹•绿》中曾有过精彩描绘的,令人神往的梅雨潭水。现在潭边的“自清亭”,就是为纪念朱自清先生而建的。在梅雨潭与雷响潭之间山坳里,建有一个玲珑小巧的水库,水清见底,碧纯可爱。现在这里开启了小舟轻泛旅游项目,在水上荡舟,也别有一番情趣。岸边一岩突兀,上建石亭。小憩亭间,水光山色,尽收眼底。水库尽处,还设有一道铁索桥,通过此桥可以上达雷响潭,还可以在中途下到潭底,欣赏三面巨崖高耸,不见日光的高险幽深情景。从通玄洞上行二里许,便是“山腹裂石涧,幽幽往深瓮”的雷响潭。但见一湾清溪泻入深渊,下面巨崖夹峙,寒气逼人,令人心悸目眩。投以巨石,殷然雷鸣。雷响潭就是这样得名的。

溯溪而上,就到了仙岩最大的瀑布——龙须瀑。从几十米高的断崖上奔泻而下,中间被突出的宕角撕成两绺,宛若龙须。传说黄帝成仙时有龙来迎,这瀑布就是龙化成的。明代刑部尚书高友玑《游仙岩》诗云:”海内争传雁荡名,仙岩佳胜亦蓬瀛。悬崖瀑水披银练,峭壁峰峦列画屏••••••。”真是名不虚传。山间有华光殿,由此南行上百步梯,可抵化城洞和罗隐洞化成洞分上中下三层,洞前有高大的唐代金心山茶,据说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树龄较长的山茶花,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洞周围有石门锁翠、北峰春秀、东谷夏阳、西崖秋爽;南屏冬日、中岩夜月、石焰流霞、青莲花瓣、灵谷传声、云端化城十景。罗隐洞相传晚唐诗人刘冲曾在此隐居而得名。仙岩不仅以它的风景优美和佛教昌盛著名称于世,在文化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据史籍记载,南宋宝漠阁待制陈傅良(1137一1203),曾在此设“仙岩书院”讲学授徒,宣扬“经世致用”,反对理性空谈;与其师薛季宣共同奠定了“永嘉学派”的基础。明代文渊阁大学土张璁又在慧光塔前创办“罗山书院”,世宗还亲题“大开贤门”四字的匾额予以表彰。宋明时代浙南地区学风大盛,仙岩书院声望影响尤大。

仙岩风景区是国家AAA级风景旅游区,浙江省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温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旅游导航:甬台温高速出口处:南白象段、瑞安(北)塘下段
(1)南白象高速出口上104国道往瑞安方向 → 仙岩路口 → 直达仙岩风景区。
(2)塘下高速出口上104国道往温州方向 → 仙岩路口—直达仙岩风景区。
旅游路线:1仙岩景区有两条游线可供选择
A:从售票处 → 朱自清纪念馆、仙岩书院 → 圣寿禅寺 → 疏林曲水(流亭、绿外楼) → 三姑潭 → 梅雨潭 → 雷响潭 → 龙须潭 → 伏虎寺 → 白云精舍 → 修竹碧翠 → 入口区
B: 从售票处 → 朱自清纪念馆、仙岩书院 → 圣寿禅寺 → 疏林曲水(流亭、绿外楼) → 三姑潭 → 梅雨潭 → 雷响潭 → 升仙岩 → 三姑潭汀步 → 竹径通幽 → 入口区
2、 化成洞景区
仙岩景区 → 桃花坡 → 赤云馆 → 派岩小居 → 金湖 → 石焰流霞 → 岩头禅寺 → 化成洞 → 罗隐洞 → 派岩小屋

3、 天河景区
化成洞景区 → 秀湖 → 西天河 → 百岗尖 → 高山草甸 → 东天河 → 群仙岸 → 秀湖
游览时间以两天为佳,居住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华美达酒店既可以健身锻炼又可以游泳,如果累了也有足浴按摩。二是山上也有民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冬日生活打卡季#
假期出游计划,一定有一个必去的地方,熟悉的旅途,看不够的卢舍那笑容。
从小跟着爸妈去,长大了和同学一起去,这些大佛似我的老朋友,伴着我的人生路。
陈毅元帅的“龙门”二字依然刚劲有力,走过这高高的石门,有种鱼跃龙门的豪情壮志。
四季轮回不变,大佛千年屹立,冬日的龙门一如往昔,安静祥和,圣祥福地,新年祈愿的许愿地。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愿年年花好月圆,愿五谷丰登人康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