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临死前的感悟】,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人临死前的感悟: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十大历史名人带给我们的临终启迪,发人深省
- 2、人临死前的感悟,往往有着强烈的预感
1、人临死前的感悟: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十大历史名人带给我们的临终启迪,发人深省
正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一个人到了临死关头,都会卸下伪装,说出埋藏心底的话。今天我们来分享十大历史名人的临终之言,它们有的激昂、有的伤感、有的蕴含人生哲理,有的充满顶级智慧,看看哪句最令您动容。文末有彩蛋,大家一定要看完呦[呲牙](按时间顺序排序)读文章太累,不妨看看视频:生命尽头会怎样感悟?十大历史名人带给我们的临终启迪,发人深省
一、男儿本色——谭嗣同(清)
公元1898年,维新变法失败,清廷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变法参与者之一的谭嗣同在菜市口刑场问斩。他本有机会像康有为等人一样逃亡,但他不畏生死,毅然选择留下。行刑前,他高昂地喊出:“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年仅33岁的他为变法而来,也为变法而去,豪情万丈,不失“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男儿本色。他用心底的呐喊、淋漓的鲜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来人,不断抗争奋斗,终于解救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
谭嗣同
二、心外无物——王守仁(明)
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功绩斐然,武有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宁王叛乱;文有创立“阳明心学”,教化弟子众多。公元1529年,这时的王守仁已经病入膏肓。临终时弟子问他:“先生是否还想说些什么?”他指着自己的心口说出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要知道,“阳明心学”讲的就是心外无物,万物皆由心而起。本心若纯粹光明,那么所见的世界亦如此清澈,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王守仁
三、绝不苟活——赵昺(南宋)
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惨败,南宋军民在元军层层包围之下,再也无路可逃。宰相陆秀夫跪泣道:“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臣要投海殉国,陛下可愿同往,以全名节呼?”年仅8岁的小皇帝赵昺用稚嫩但坚定的声音答道:“十万军民共赴国难,国家将亡,朕虽小,亦不愿苟活于世!”陆秀夫听得泪眼婆娑,随即背起小皇帝,手捧传国玉玺,投海自尽。十万军民见状,皆随小皇帝投海殉国。南宋虽最终悲壮失国,但军民的节烈之举,诠释了忠义爱国之心,被后世永远铭记。
赵昺
四、随遇而安——苏轼(北宋)
公元1101年,64岁的大文豪苏轼临危,弥留之际,好友提醒他要努力想着西方净土,要想着往生。苏轼却答道:“着力即差。”使力气就全错了。说完,他便溘然而逝。参佛悟道大半辈子的苏东坡,用生命中最后一语,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终极领悟。那就是有些事情要顺其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必强求。
苏轼
五、广陵绝响——嵇康(曹魏)
三国时“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倡导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他对魏晋时代风气有着深远影响。公元263年,嵇康触怒了主政的司马昭,被下令处死。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朝廷赦免他,但被拒绝。临刑前,嵇康面不改色,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叹息道:“从前袁孝尼曾请求跟我学习《广陵散》,我每每吝惜固守不肯教他,自此《广陵散》就要失传了。”说罢他便从容就戮,时年四十岁。百姓闻听此事无不叹息,都为这般大才逝去而痛惜不止。
嵇康
六、一念之差——韩信(西汉)
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所骗入宫,吕后下令将其抓捕,并被处死在长乐宫的钟室之中。临死之际,韩信大呼“吾不用蒯通计,反为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韩信一生可谓战功赫赫,平定三秦,俘虏魏王,擒获赵王。北定燕,东定齐,南败楚兵二十万,被后世奉为“兵仙”。在他兵锋最盛之际,手下谋士蒯通献计,要他裂土封王,与刘邦、项羽分庭抗争。可韩信感恩刘邦,不忍背叛,最终却落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纵横沙场一生,用兵无一敌手,却因一念之差,死于妇人之手,想来韩信心里会是有多么不甘啊。
韩信
七、乌江自刎——项羽(秦末)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兵败,本可渡江而逃,但他却选择在江边自刎。自刎前,项羽对接他渡江的乌江亭长说道:“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与多次战败却越挫越勇的刘邦不同,项羽初次大败就惭愧得无颜见江东父老,注定了他悲情式的人生命运。他的自刎,为旷日持久的楚汉相争画上了句号,也霸气显露了铁骨铮铮的英雄本色。李清照曾作诗称赞:“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项羽
八、悔之晚矣——李斯(秦)
佐助秦始皇一统天下的丞相李斯,那时可谓位极人臣,权倾朝野。秦二世胡亥登基后,被赵高蛊惑,以谋反之罪判李斯腰斩。当与儿子们一起被拉到刑场上的时候,李斯回顾一生,感慨万千,对儿子们说出了临终遗言:“吾欲与若 复牵黄犬 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我多想与你们再出上蔡东门,牵着黄狗追逐狡兔啊,可惜已不可能实现了。这是一个饱经沧桑、追逐名利的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反思:早知道如此的结局,还不如安享平凡恬静的生活呢。蹉跎一生,只留下这悲凉的结局。
李斯
九、为知己死——豫让(东周)
豫让,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三家联手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豫让逃亡山中,叹道:“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四声)氏之雠矣”。为给智伯瑶报仇,豫让多次刺杀赵襄子,他用漆涂满全身使自己面目全非,吞热炭使自己的声音沙哑。最后一次,他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被其所捕。临死时,豫让求赵襄子脱下外衣。他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他说道:“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随后伏剑自杀。义士用自己的生命报答了主公的知遇之恩,感动后世无数。
豫让
十、造福苍生——神农氏(上古)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谁知道神农氏有什么功绩吗?” 班长马上举手回答:“老师我知道,是尝百草。他尝出麦、稻、谷子、高粱能充饥,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三百六十五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为百姓治病。”老师满意地说:“不错,不愧是班长,书念得很好。”一旁的小明不服气,举手问道:“老师,那您知道神农氏的临终遗言吗?”老师说:“这个嘛?还真不知道。”小明说:“我来告诉您吧!那就是:‘啊!这草有毒!’”
神农氏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哪位古人的临终遗言令您印象深刻呢?
2、人临死前的感悟,往往有着强烈的预感
小区里,对门的老爷爷去世了。
租下这套房子时,只知道对门住着老两口。
直到爱串门的外婆过来住一段时间,才了解到老两口是外地人,孩子都在本地工作,只是很少过来。
平时在电梯偶遇他们,他们总会问候一句“出去呀”,有时在相对的厨房里也能看到老两口下厨做饭的身影。
没几年,老奶奶去世了,在对门出了殡,后来听说老爷爷被送去了养老院,基本很少再看到他。
前两天,楼下来了救护车和面包车,才知道老爷爷也去世了。
老爷爷大概也有90多岁的高龄,想起最后一次见他应该是一两年前。
在楼下遇见他,他穿着依旧像以前一样精致,类似于中山装的外套戴着一顶英伦帽,自己骑着电三轮回来拿一些衣物之类的东西。
只是装衣服的袋子又多又大怎么也放不好,我上楼正好碰见,帮老爷爷把袋子系在了三轮车的扶手上。
而现在,楼下吹着唢呐,老爷爷或是幸福或是平淡的一生都已结束。
外婆表面上不说,但其实也能看出她对年龄的害怕。
我安慰她,生老病死是人生常事,没什么可怕的,每个人的人生不都是如此吗?
最早听到“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说法,是在童年时。
外婆当时一边用初春的杨树新枝抽出内杆给我做哨子,一边说起这句古话。
那时候外婆六十岁出头,我只有六七岁,我们各自在用年龄丈量时间。
当我在盼望着快快长大的时候,外婆在迎接她想象中的死亡。
虽然当时记住了那句话,却没听懂,也感受不到一位老人对于死亡和尽头的悲凉感叹。
后来,当我真正从书里读懂了为什么“人过七十古来稀”时,我想到了外婆的一生。
幼年的政治动乱、灾荒、贫困、生死离别、早寡、一个人拉扯七个孩子长大、患病......
她真的像古人一样过了六十年,所以在她当年的认知里,人能活到七十岁已经很不错了,她并不敢奢望。
二十年前的她肯定想不到:
今天她八十一岁了,牙口还好,身体虽然小毛病不断但却没到需要人照顾的地步,还能打理她的小菜园和喂养那群小鸡。
她的儿孙们虽然没有人中龙凤,但至少踏实勤奋的生活,健康平安地守着她。
看到一个网友发的帖子:“人在死亡之前是有预感的。”
她的父亲因为脑梗,右手变得不太灵活,平时只有胡子已经扎手了才会刮。
有一天晚上,她父亲吃过饭,很安静地坐在摇椅上,十分专注地用不太听使唤的右手,对着他的小镜子认真地刮起了胡子。
刮完胡子的父亲,回头朝她和母亲笑了笑,眼里满是希望被赞许的期待。
她也捧场地欢呼:“哎呀,我老爸刮完胡子倍儿帅啊。”
她觉得确实挺帅的,平时父亲刮过的胡子七扭八扭的,这次刮得格外干净。
长长的鼻毛显得有些突兀,她立马找来剪刀,三下五除二帮父亲铲除那几根扎眼的鼻毛。
睡觉前,她帮父亲泡了脚顺便剪了剪脚趾甲。
父亲洗完都躺下了,她却一直在床边打转儿,好像和他说了很多话,好像又没说什么。
父亲似乎也没有困意,默默地看着她,十分精神,听了好久的小广播才慢慢睡着。
第二天,父亲突发高烧,去完医院再回家的时候永远地睡着了。
她在结尾写了史铁生的一段话:“死亡不是一件急于求成的事儿,而是一个必然来临地节目,我们每个人都不会缺席,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节日。”
其实不止是七十多岁的外婆会焦虑死亡,三十多岁的我同样害怕死亡,特别是**肆虐的这几年。
无数个睡不着的夜晚,躺在床上静静地想,如果以后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会怎么样。
太阳还会照常升起,人们还会照旧生活,只有我彻底沦为虚无,伴随思绪越陷越深,恐惧感席卷而来,像落进无法触底的深渊一样。
看完网友这篇帖子忽然有些释然,或许人能预感死亡,也或许不能。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逃脱命运的法则——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从出生的那刻我们就开始靠近衰落和死亡。
我们要做的就是坦然面对和接受生活中的告别,提前为人生的最后一步做好思想和行动上的准备,然后勇敢地去享受现在的生活。
在死亡节日到来之前,我们还未麻木,还未平庸。
在死亡来临之前,我们昂首,我们努力,我们可以说:起码人生已经毫无缺憾。
文:书起
本文关键词:人临死前的感悟句子,人临死前的感悟说说,人临死之前的感受,人临死前感悟心得,人临死前的话语。这就是关于《人临死前的感悟,十大历史名人带给我们的临终启迪》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