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厘清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各部,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厘清突厥东突厥:历史上的突厥汗国:分东、西二支,与隋朝发生密切关系
- 2、厘清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各部
1、厘清突厥东突厥:历史上的突厥汗国:分东、西二支,与隋朝发生密切关系
突厥,分东、西二支。与隋朝发生密切关系的,是突厥汗国,又称东突厥,或称北突厥。这是典型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生产、生活,无固定居处。
东突厥以狼为图腾,姓阿史那氏,早年由叫阿贤设者开创部落,后渐强大。到北魏后期,经第一任可汗伊利的征战,破了北方强族茹茹。第二任可汗逸继振雄风。第三任可汗木杆灭茹茹,大拓领土,北方各族为之服膺。
第四任可汗佗钵,自以为总可汗,下分立二可汗,以尔伏可汗统管东面,以步离可汗统管西面。佗钵实力雄厚,北齐、北周不得已而臣服,各自贡献,一则避免受攻击,二则争取他的支持以对付对方。从而佗钵骄狂地说:“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愁贫穷!”
从伊利到佗钵,都是兄终弟及,没一人传儿子的。佗钵临终,感念其兄木杆可汗传位的恩情,关照他的儿子菴罗不得争位,当让给木杆的儿子大逻便。可佗钵亡后,突厥贵族却欲立菴罗,而拒绝大逻便。
尤其是主管东面的尔伏可汗(名摄图,也是佗钵之子),更是以武力相胁,坚持要这样安排。最终,菴罗得立。然大逻便不服,每每唤人前去辱骂。菴罗无法招架,将第一汗位让给了最得人心的摄图,自为第二可汗。摄图当仁不让,号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又名沙钵略可汗。大逻便不甘,请求给予汗位,沙钵略心虽不愿,然恐他为患,令为阿波可汗,统率他的本部。
沙钵略为第五任可汗,他勇敢善战,深得人心,成为北方众望所归的领袖。时隋文帝已登基,他不像北齐、北周那样极力讨好突厥,而是采取了冷淡的态度。
沙钵略怨恨,出兵攻击隋边境城镇。沙钵略的妻子宇文氏,是北周的千金公主,她为了向隋文帝复仇,日夜向丈夫吹枕边风。于是,沙钵略出动了四十万大军,向隋发动了更猛烈的进攻。可隋朝早已采用了大臣长孙晟的计策,拉拢西突厥的达头可汗,使东、西突厥互相猜疑。当沙钵略大举行动时,达头按兵不动,致使隋军的迎击获得成功,沙钵略被打得大败。
沙钵略是和阿波共同出兵的,但隋朝在他们中间也使了离间计。当阿波连遭败绩时,长孙晟派人对他说,当警惕沙钵略借机铲除你的阴谋,不如效法达头,与大隋言和。阿波最终被说动了,他遣使朝见了隋文帝。沙钵略本就一直暗忌阿波的骁勇,此番见他临阵叛卖,怒不可遏,独自先行返回,袭击阿波部落,杀得血流成河。阿波无家可归,投奔了西突厥的达头可汗。从此,东、西突厥进入了长期兵戎相见的阶段。
东、西突厥争得不可开交,为争取隋朝的支持,双方各自遣使向隋文帝请和求援。这下彻底改变了以往突厥控制中原的局面,由隋朝掌握了主动权。隋文帝拒绝了他们的请求,坐山观虎斗。
不久,沙钵略陷入了窘境,他西被达头所困,东被契丹所扰,不得已,他卑词致书,以“丈人”呼隋文帝,自谓“儿”,说突厥所有财物都是“丈人”所有,子子孙孙永不改悔。隋文帝不愿让西突厥过分强大,他采取的战略是,平衡突厥双方的实力,使自己长居于仲裁者的地位。
于是,他把天平转而倾向了沙钵略,从政治名分,到军事给养,给予了可观的援助。得了大量的援助,沙钵略击破了阿波,并与隋朝立约,以大碛为界,永为隋朝的藩国,时时贡献。沙钵略立了约之后,确实是这样做的。为羁縻沙钵略夫妇,隋文帝赐沙钵略之妻干金公主为杨姓,改封大义公主。
沙钵略原想选自己儿子雍虞闾为继承人,然虑雍虞闾性格有缺陷,转立其弟处罗侯。沙钵略撒手西归后,处罗侯与雍虞闾叔侄彼此真心谦让了一番,最后位归处罗侯。隋文帝承认了第六任可汗处罗侯,赐予乐队和仪仗。
处罗侯用隋朝所赐的旗鼓,前去征伐阿波,以示是奉大隋天子的旨意。这一招果然奏效,阿波的部下多被吓得放下武器,纷纷投降。结果,成了孤家寡人的阿波束手就擒。突厥内部争斗不已,使隋朝享受了几年的太平。
当处罗侯再次西征西突厥时,中箭身亡。雍虞闾终于被拥立为第七任可汗,唤颉伽施多那都蓝可汗,简称都蓝可汗。新可汗继续执行和隋政策,立市进行双边贸易。
北方的安宁,使隋朝得以全力进行平陈事业。统一后,隋文帝将陈叔宝的屏风赐给了大义公主。赏赐原本是高兴之事,然大义公主却触景生情,从陈朝的灭亡联想到北周的灭亡,不禁悲从中来,遂写了一首诗以叹自己的命运:
盛衰等朝暮,世道若浮萍。
荣华实难守,池台终自平。
富贵今何在?空事写丹青。
杯酒恒无乐,弦歌讵有声!
余本皇家子,飘流入虏庭。
一朝睹成败,怀抱忽纵横。
古来共如此,非我独申名。
唯有《明君曲》,偏伤远嫁情。
诗是好诗,情是悲情,然这首诗被隋文帝获悉后,却引起老大的不快。大义公主为北周报仇,复与西突厥泥利可汗联结。隋文帝恐引起后患,以大义公主与从人私通,下诏将她废黜。为免养虎遗患,隋朝发动内外各种力量进言,激怒都蓝杀了大义公主。生不逢时,远嫁突厥的大义公主,成了北周宗室最后一个政治牺牲品。
在杀大义公主之事上起了特大作用的,是沙钵略的另一子染干,号突利可汗。他以此事为功,向隋朝求婚。都蓝也曾向隋朝要求联姻,但迟迟未获回音。对两可汗的求婚,长孙晟的主张是:都蓝不可靠,不如允准染干的请求。这一主张的关键在于,用厚待染干的方法,来壮大其部落的力量,以为削弱突厥总部实力所用。隋朝嫁给染干的是宗室女安义公主,为离间染干和都蓝的关系,特地铺张了大排场,事先几度让宰相带使团出访染干部落。而染干为迎娶安义公主,从北方的治所南迁度斤旧镇,并前后三百七十次派使者来洽谈有关问题。
都蓝的请求被拒绝,体面大失,愤怒地说:“我是大可汗,竟然反不如染干!”从此断绝了对隋朝的朝贡,“化玉帛为干戈”,数度出动军队骚扰隋朝边境。隋朝调几路大军予以反击,打得都蓝之部溃败而返。
得了安义公主的染干,为隋朝充当耳目,随时上报都蓝的军事部署。都蓝原想出击大同城,在遭到隋军的重创后,他愤怒地转而攻击染干部落,尽杀染干兄弟子侄。染干夜以五骑随长孙晟逃往长安,受到隋文帝的隆重接待,被拜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简称启民可汗,成为突厥第八任可汗。
安义公主病卒后,隋文帝复将义成公主嫁给了他。启民是忠于隋朝的,他成为隋朝的屏障,抵御突厥其他部落的侵扰。都蓝不久在其部的内乱中被杀,达头可汗自立为步迦可汗,派出军队攻击启民。在隋军的及时援救下,启民转危为安。他向隋文帝表示由衷的感激,愿“千万世,长与大隋放牧羊马”。
突厥内部大乱,隋文帝审时度势,令杨素护送启民进行北伐。北伐是成功的,达头全线溃败,泥利可汗紧步后尘,北方众多民族部落纷纷归附,拥戴启民为最高可汗。
启民一直将对隋的友好关系保持到隋炀帝时代,并改变服饰以适应汉化。
启民逝世后,隋炀帝为他废朝三日,立其子咄吉世为始毕可汗。
始毕对隋朝的态度,是按着隋朝的兴衰而变化的。初立之际,隋朝尚有较强的国力,他是恭敬来朝。当各路义军纷纷揭竿而起后,他开始准备脱离隋朝,成为独立的突厥可汗,由是数次进犯边陲,在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竟兵围隋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在隋救兵的增援下,方撤退而去。
隋朝与突厥的关系,到此中断。
隋末天下大乱,突厥由此复兴,恢复了强盛,使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等人竞相称臣,以争取它的支持。
2、厘清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各部
突厥曾在很长时间里,是一个令中原王朝畏惧的名字。
这个绵延百余年的强大游牧国家,历经南北朝、隋、唐三个历史时期,一度以泰山压顶之势。令中原国家喘不过气来。
但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这四个汗国间是什么关系呢?
突厥部落最早游牧于金山南麓(阿尔泰山),为柔然属部,突厥王室阿史那家族,最初不过区区数百帐,但随着其势力的不断发展,周边铁勒诸部渐渐归附,形成了一支拥有数万人强大势力。
因此,突厥从始至终都属于部落集群的体制,即便突厥汗国建立后,其依旧为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
这种部落联盟的国家属性,既主导了突厥汗国之兴,也决定了突厥汗国之亡。
突厥部落兴起时,北方草原的霸主尚为柔然汗国。
柔然与北魏的位置关系
546年(西魏大统十二年),突厥酋长阿史那·土门(土门,意为“万人长”)受命击败西域高车国残余。
土门自恃有功于,向柔然求婚。
不成想,柔然可汗阿那瓌,居然辱骂土门道:“你个打铁的,整天身上乌漆墨黑的,还想娶我白白嫩嫩的女儿,你真敢想!”
“尔乃我锻奴,何敢发是言耶?”(《周书·突厥传》)
怒不可遏的土门,转而对柔然发动战争,爆锤了昔日老大。
552年阿那瓌兵败自杀,柔然汗国覆亡。
突厥颠覆柔然后,阿史那·土门自号“伊利可汗”(盟主或国王之意),突厥汗国正式创立。
随后,游牧政权的爆发力毕露无疑,在短短三十余年间,“西破囐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建立了一个“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里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贝加尔湖)五六千里皆属焉”,疆域扶摇万里的庞大国家。
这时,中原的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政权等国,慑于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均向其纳贡、和亲策略,以换取突厥的支持。
而突厥也借机以政治、战争的双重手段,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保证自身的发展需求。
泰山压顶般的突厥汗国
二、东突厥与西突厥之分581年(北周大定元年,隋开皇元年),北周权臣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
随着杨坚统一南北,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博弈,有了翻盘的希望。
此时的突厥汗国依旧强大,但受制于疆域极度辽阔和政体结构的落后,突厥已形成了“国内八汗”的管理形式。
其中,沙钵略可汗(大可汗)为汗中之汗,坐镇牙庭郁督军山(今蒙古杭爱山)。
第二可汗,统治蒙古高原北部。
突利可汗,统治蒙古高原东部。
阿波可汗,统治老巢阿尔泰山。
达头可汗,统治新疆西部到中亚。
此外的贪汗可汗、纥支可汗、潘那可汗因势力弱小,处于龙套地位,史料一般略去,只称突厥“五汗并立”。
隋朝定鼎的第二年,沙钵略可汗的妻子(北周千金公主)极力撺掇为娘家报仇。
沙钵略可汗也想招法抓药,给新建中原政权来个下马威,便与营州(辽宁朝阳)刺史高宝宁合谋,攻占临渝镇(山海关)大举南下。
沙钵略可汗麾下的40万突厥大军,归属其本部的不过10万余人,其余部众皆为第二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与突利可汗所有。
此战,隋军虽在局部颇有亮色,达奚长儒所部3000人,抗击数万突厥军,连续激战3天,恶战14次,军械用尽以赤手相搏。以战损七八成的代价,击杀突厥万余,逼占据绝对优势的突厥撤军。
但突厥军的进攻,依旧对武威、天水、安定(甘肃泾川)、金城(甘肃兰州)、上郡(陕西富县)、弘化(甘肃庆阳)、延安等地,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弄得“六畜咸尽”。
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本计划继续南侵,但此时隋朝的离间计,已开始显露效果。
长孙晟趁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逻便)在凉州新败,派人对他说:“摄图(沙钵略)每战皆胜,而你新到内地便遭败绩。如此,摄图声望日隆,部众归心。现在你与摄图实力相当,才能坐镇北牙统一方天地。若日后,摄图有心吞并,试问你能抗衡他么?”
阿波可汗听后,心中惶恐,派使者前来问计。
长孙晟又给使者下了一副猛药,他故作神秘的说:“我与阿波甚厚,故以秘闻相告。达头可汗已与隋秘和,摄图毫无办法。阿波何不加入此盟,摄图必不敢以兵相威胁,岂不胜过损失自身实力,功绩又归于摄图?”
阿波可汗自以为得计,顿兵塞上不再进攻,反而遣使跟随长孙晟入朝。
稳住阿波之后,长孙晟又开始做达头可汗的工作。
达头与阿波的势力范围均在西部(阿尔泰山、新疆西部到中亚地区),一直都与东部蒙古草原的沙钵略可汗,面和心不和。
在长孙晟的劝说下,达头可汗干脆拒绝了沙钵略继续南下的命令,私自撤军而回。
瓦解了来自西部攻势,长孙晟又开始运作阿史那·染干(日后的启民可汗),对他说:“北方铁勒诸部有谋反迹象,准备袭击你的牙帐。”
染干听后大惊失色,赶忙向沙钵略汇报,沙钵略也担心老巢有失,一场声势浩大的进攻,便在长孙晟各个击破的计策下,消弭于无形。
不过,这事儿还没算完。
沙钵略可汗对西部部落,不听统御的做法极其恼火,加之阿波与隋朝眉来眼去,好不郎情妾意。
一气之下,沙钵略可汗带兵突袭了阿波的部落,将其部众收归己有,还当众斩杀了阿波的母亲。
无处可去的阿波一路西逃,投奔了达头可汗。
达头闻讯大怒,认为此乃对西部突厥势力的冒犯,遂借十万兵予阿波。
得此臂助后,阿波卷土重来,在本地部落的协助下,连续痛击沙钵略的军队,甚至攻入蒙古草原大肆掠夺。
阿波与达头二可汗的控制区,基本可等同于西突厥汗国的雏形。
这也就意味着,在隋朝军事打击、分化瓦解的双重手段下,突厥汗国已从一个完整的政治联盟,分裂为东西两个心存龌龊的小联盟。
此事件的时间节点为583年(开皇三年),隋朝建立不过短短2年。
所有纯游牧政权,都存在三条无可逃避的天然劣势:
其一、缺乏生产能力,国家经济极度依赖掠夺收益;
其二、经济的极度单一性,导致国家抗灾能力极差;
其三、游牧的生活方式,导致天然具有不团结基因。
因此,游牧政权常表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特质,其快速的兴衰,皆源于无可改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
之后,东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将不断重复上述魔咒,走出各自的兴衰曲线。
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少见的能人。
在他统一天下后,推行的一系列政策,使隋朝短短十余年间,便迸发了灼目的生机。
人口方面,从开皇初年的400万户,暴增至870万户(堪比唐朝“开元之治”时期)。
经济方面,隋朝仓库里积存的稻谷,至贞观11年尚未用尽。
此时,隋朝已亡20年,杨坚已死33年。
(“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经济的强势,让隋朝转而对突厥实施了,多次大规模打击。
583年(开皇三年)、599年(开皇十九年)、600年的三次痛击,彻底瓦解了突厥酋长们的意志。
沙钵略可汗上书隋庭,“皇帝是妇父,即是翁,此是女夫,即是儿。两境虽殊,情义是一。今重叠亲旧,子子孙孙,乃至万世不断,上天为证,终不违负”。《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九》
续任的启民可汗,甚至亲自跑到大兴城(长安)跪拜隋炀帝,自称是给隋朝“典牛马”的臣子。
东突厥可汗的做法,让身居西域的达头可汗愈发轻视,东西突厥渐行渐远。
隋炀帝出巡图
可惜,杨坚的儿子太能作,老爸就算留下再殷实的家底,也不够他霍霍的。
猝然而来的隋乱,给了时任东突厥始毕可汗难逢的机会。
隋末大面积兵乱,导致大量汉人因避乱迁入突厥,既削弱了中原的实力,也让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诸国,都降附于东突厥。
东突厥因之控弦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此时,北方的割据者势力,如刘武周、梁师都、窦建德、王世充、李渊等人,先后向突厥称臣。
618年(隋大业十四年,唐武德元年),李唐定鼎后,东突厥汗国依旧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庞然大物。
武德九年(626年)八月,20万突厥铁骑寇关而入。刚刚经历了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被迫与东突厥颉利可汗,结盟于渭水岸边。
虽然唐史极尽描摹,但城下之盟必然好不到哪里去。
不过,李世民毕竟是李世民。
在他政策的诱导下,大量汉人北返中原。
不过,短短三年,唐朝便以赌上运国的方式绝地反击。
唐朝军神李靖麾下10大军,兵分六路,一干名将倾巢而出,趁东突厥遭遇天灾之机,一击而擒颉利。
东突厥汗国灭亡后,唐朝正式登上了东亚霸主的王座,“天可汗”之名一直沿用至玄宗皇帝。
《旧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四年)夏四月丁酉,御顺天门,军吏执颉利以献捷。自是西北诸蕃咸请上尊号为“天可汗”,于是降玺书册命其君长,则兼称之。
“天可汗”的帽子确实很猛,尤胜隋炀帝的“圣人可汗”,但如何安置东突厥十余万降众,却让唐朝君臣颇费了些心思。
最终,李世民选择在“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宁夏灵武),分颉利(可汗)故所统之地,置顺、化、祐、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囊,右置云中都督府(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以统其众”。
由于搞垮东突厥的时间相当早,唐朝尚未摸清如何处理游牧种族的门道,也未出现羁縻州的概念。
因此,东突厥故地上最先设置的州府,不能等同于羁縻州。
贞观二十年,唐朝又联合其他草原部落,搞垮了新崛起的薛延陀,臣服于薛延陀的十一姓部落降唐。
次年,唐朝设瀚海府、燕然府等六府七州,安置回纥、仆固、契苾等部,并正式实施羁縻制度。
《旧唐书·回纥传》载:“自太宗平突厥,破延陀,……置州府以安之,……以威惠羁縻之。”
随后近二十年中,东突厥故地保持了相对的平静,默默等待着另一支突厥势力的崛起。
这便是在高宗武后时期,横行一时的后突厥汗国。
下一篇,我们将要梳理西突厥、后突厥两个汗国的兴衰起落。
一文厘清四个突厥汗国的关系(二)——西突厥汗国与后突厥汗国
这就是关于《厘清突厥东突厥,西突厥各部(历史上的突厥汗国)》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