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好友章惇一同出游,苏轼不敢过悬崖,章惇大步一跃去对面岩石题字,苏轼说了一句,“总有一天你会杀人的。”章惇纳闷,“你为什么这样说我?”苏轼回道:“你不把自己的命当回事,以后也不会把别人的性命当回事。”
此时的章惇大概还不知道,苏轼对他的人生预言一语成谶。谁也没想到,后来的章惇竟然变成一个狠毒的政客。
豪爽大方的章惇,为什么掌权后屡次迫害同僚?他和苏轼又为何反目?这还要从王安石变法说起。
家世显赫的章惇才华横溢,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喜中进士,但他对自己的表现很不满意。两年后再次参加科举,名列前茅的他高高兴兴地去做官。
初入仕途,章惇就是个血气方刚、性情耿直的小青年,难免得罪一些人。当很多人不愿和他为伍时,王安石向他抛来橄榄枝。
此后章惇支持变法,成了王安石的忠实粉丝。由于工作卖力出色,得到宋神宗的提拔,一路平步青云坐到了副宰相的位置。
可是支持变法的宋神宗驾崩后,一直反对变法的宣仁高太后把司马光召回来,废除变法条例。
御史们都来找章惇的事,把他降职流放。也就是这段时间,让章惇的心理有了很大的变化。
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倒台之际,章惇由于桀骜不驯的性格,在流放路上遭了不少罪,吃了很多苦。
后来支持变法的宋哲宗亲政后,立刻把章惇召回京师,对他委以重任,同时启用新党中人,准备轰轰烈烈干一场。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朝廷瞬间变了天,这回又轮到旧党倒霉了。而章惇由于过去遭受的苦难,对旧党异常厌恶。
在他手握大权之时,开始清算以司马光、吕公著为首的元祐党人。他化身恶魔,请求挖开两人的墓地进行鞭尸,但并没得到皇帝的同意。
章惇又想了一招,没收司马家的财产,取消他的子孙俸禄和官衔,还把司马光墓前御赐的荣耀牌坊拆了,又抹去皇太后为司马光赐建的碑文。另一个官员也跳出来,要毁掉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幸好朝中有人反对,才保住这套珍贵的史书。
除了惩处司马光和吕公著的后人,在章惇的怂恿下,旧党官吏纷纷被贬至南方或西南。曾四朝为官已91岁高龄的文彦博也遭到罢黜,忧愤成疾,一个月后撒手人寰。吕大防、范祖禹、刘挚、梁焘等人在流放途中丧命,和章惇有过节的刘安世差点被人暗杀。
再说回苏轼,章惇放过他了吗?答案是:没有。
按理说,这两个人年轻时惺惺相惜,曾一起参加科举,一起中榜,经常结伴出游,堪称莫逆之交。但若干年后章惇是怎么对待苏轼的,大家有目共睹。
章惇一当上宰相,首先拿苏轼开刀,将他贬到岭南。后来屡次打压苏轼,一贬再贬,只要发现有地方官员对他以礼相待的,一律严惩不贷,吓得别人看见苏轼躲着走。
更过分的是,故意派一些和苏轼有过节的政敌去做贬放地的官员,反复折磨苏轼。
顺便把苏轼的弟弟苏辙也流放到雷州,把苏辙从官舍中撵出去,没办法的苏辙只好去租房,刚租了房子又被章惇恶意控告他和苏轼借用官势,强迫百姓把房子租给他。
后来宋徽宗即位,向太后掌权,大赦元祐党人,苏轼也在被赦之列,章惇反而被流放到雷州半岛去了。
章惇的儿子章援害怕苏轼报复他父亲,小心翼翼地给苏轼写了一封长信。苏轼在回信中说道,“我与你父亲相识四十多年,虽然有所嫌隙,但交情无增无减,过去的事就过去了,不再提了。”
苏轼这个人很大度,也看得开。不管章惇曾经对他做过什么,他都不想再追究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好朋友也会变成路人,曾经的密友也会因为境遇不同、政治立场不同而走向决裂。
只有时间会过滤掉那些算不上朋友的人。在这条路上,看似是失去了,其实是时间让你看清楚,从始至终一直无条件站在你身边的,才是你真正的朋友。
#头条故事会##头条历史##我要上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