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40个历史名人故事】,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40个历史名人故事:不可不知的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收藏长知识
- 2、40个历史名人故事,十七位历史名人的八个故事
1、40个历史名人故事:不可不知的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收藏长知识
中华上下五千年,
产生了无数历史故事。
当你说出一个典故的时候,
知道它背后那段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历史吗?
何为"永结秦晋之好"?
为什么说“问鼎中原”?
“桃李满天下”又出自什么典故?
......
人民日报微博总结了
不可不知的40个历史典故,收藏学习!
1.炎黄子孙
大约四千多年前,轩辕黄帝联合炎帝战胜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虏被称为“黎民”,之后黄帝打败炎帝族,成为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将黄帝誉为华夏族的祖先,因为黄帝和炎帝是近亲,二族又整合在一起,所以中华民族又称为炎黄子孙。
2.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封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
他曾两次辅佐武王伐纣,武王崩,又佐成王摄政,制礼乐,天下大治。据说他“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周公也成为礼贤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3.管鲍之交
指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两位贤臣管仲和鲍叔牙的朋友之情。
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小白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死,管仲被囚禁了起来。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后管仲在齐国为相掌政,鲍叔牙甘居管仲之下,情谊不减。
后来,管仲助齐桓公成为霸主。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
4.秦晋之好
春秋时,秦晋两国曾多次通婚。晋献公曾将女儿嫁给秦穆公。后献公妃子骊姬为乱,迫害献公之子申生、重耳。
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流亡到秦国时,秦穆公将自己的女儿文嬴并同宗四女嫁给了重耳。公元前636年,穆公帮助公子重耳回国做了国君,成就了“秦晋之好”。
5.楚王问鼎
《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孙满前去犒劳楚军,而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王孙满回答说:在德不在鼎。
鼎是古代国家权力的象征,楚庄公问鼎之轻重,有取代周室之意,“问鼎中原”源于此。
6.春秋五霸、战国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时期五次诸侯会盟的盟主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说指齐桓公、晋襄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战国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
7.合纵连横
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在纵横家苏秦的游说主张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结成联盟,“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则提出远交近攻的策略,用“连横”瓦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8.车同轨、书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灭掉韩、赵、燕、魏、魏、楚、齐六国,统一了中国,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议,“书同文、车同轨”,统一货币、度量衡;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9.鸿门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起义军的领袖项羽和刘邦。
项羽在宴会上欲杀刘邦,但刘邦成功逃脱。这次宴会对秦末农民战争及楚汉战争都发生了重要影响。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
10.霸王别姬
刘邦趁项羽出兵之际,自汉中出击攻占了项羽都城彭城,项羽回败,大败汉军。
范增不允刘邦求和,刘邦离间项羽、范增,又以划分楚河汉界为权宜之计,后用韩信十面埋伏之计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爱妾虞姬唱罢“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拔剑自刎。项羽退至乌江,在乌江边拔剑自刎。
11.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初投奔刘邦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降为淮阴侯,后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将韩信处死。
韩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萧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2.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慨:“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于是他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间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13.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14.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15.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16.八王之乱
西晋宗室八位诸侯王间进行的一场混战。
公元290年,司马衷即位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除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废除太子。
赵王司马伦联合齐王司马冏废掉贾后,之后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长沙王司马乂、东海王司马越等为争夺皇位展开厮杀。最终司马越毒死晋惠帝,立司马炽为帝,西晋从此衰落。
17.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
晋军要求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此战直接导致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18.南北朝
中国历史上一段较长的分裂时期。南朝包含宋、齐、梁、陈四朝,北朝则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宋和北周五朝。
公元420年,东晋次刘裕登基,国号“宋”,统治南方。北方的北魏于公元439年统一了北方。南北政权分统天下百余年。
19.杨坚建隋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为隋文帝,建都长安。杨坚登基后,节俭肃贪,稳定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最大的功绩是,废除了曹魏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创了科举制。
公元589年,隋文帝消灭了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统一了中国,结束了270年(东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
20.玄武门之变
唐高祖李渊有四子:三子玄霸早亡,长子太子建成、次子秦王世民、四子齐王元吉。
李建成、李元吉因惧怕李世民的势力,屡次设计谋杀李世民。公元626年,李世民伏兵玄武门,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高祖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著名的贞观之治。
21.玄奘西行
唐代僧人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到达天竺那烂陀寺取真经,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返回长安,历时18年,共带回600余部经文。
他长期从事佛经翻译,译典有《大般若经》《心经》等,并著《大唐西域记》,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22.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有两个得力的宰相,一个是房玄龄,一个是杜如晦。《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记载: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
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
房、杜二人,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作“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
23.日月同天
公元689年,临朝称制的“圣母神皇”武则天造“曌”字,自名武曌,意为“日月当空”。
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国号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她称帝以后,大开科举,破格用人,奖励农桑,发展经济,知人善任,容人纳谏,为“开元盛世”打下了基础。
24.桃李满天下
武则天十分信任狄仁杰,凡事均仰仗他的决断,尊称“国老”,狄仁杰向武则天举荐了很多人,后来都成了唐代名臣,包括宰相张柬之,有人对他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治理天下的贤能之臣,皆出自狄仁杰的门下,故称“桃李满天下”。
25.开元盛世
唐玄宗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选拔了姚崇、宋璟等名臣,建制谏官,恢复谏议制度。完善法制,编纂《唐六典》。
经济上采取改革制度,安民劝农等一系列措施,并崇文重教,这段时期政治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史称“开元盛世”。
26.安史之乱
唐玄宗执政后期,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攻陷洛阳,安禄山自立为帝,号大燕皇帝,之后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唐军乘机收复长安、洛阳。
不久安禄山部下史思明重新攻陷洛阳,也称大燕皇帝,后又被儿子史朝义所杀,此次动乱持续8年,史称“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7.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6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
唐朝灭亡后的53年中(公元907至960年),中国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的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为“十国”。
28.杯酒释兵权
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是为宋太祖。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宋太祖置酒宴请禁军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于言谈中威胁利诱,解除了他们的兵权,不久用同样的方式罢免了各个藩镇的节度使,加强了中央集权。
29.南唐后主
李煜是南唐政权的最后一任皇帝。971年宋军灭南汉后,李煜对宋称臣,将自己称呼改为“江南国主”。公元974年,宋灭南唐,李煜共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南唐后主。
他于政治方面毫无建树,艺术成就却颇高,曾发明“金错刀”书体,他的词尤以亡国后所作的《虞美人》等最为著名。
30.杨家将
北汉名将杨业,随北汉后主归宋后,被宋太宗任命为大将,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被称为“杨无敌” ,后在征辽战役中,在陈家谷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绝食而亡。
之后杨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战争中屡立战功,成为抗辽名将。后人将其祖孙三代的抗辽事迹演绎为“杨家将”的故事世代流传。
31.澶(chán)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大举南下攻宋,后至澶州(即澶渊),北宋名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挫败契丹前锋,双方议和,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
32.靖康之耻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再度南侵,攻陷太原,直逼京都汴京,徽宗、钦宗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皇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被金人俘获,北上金国,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耻”。
公元1127年,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在临安(今杭州)即位称帝,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33.精忠报国
1128年到1141年间,南宋名将岳飞率领岳家军同金军战斗,所向披靡。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大败金军。宋高宗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被迫班师,遭到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被朝廷杀害。
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刺“尽忠报国”四字的故事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典故。
34.一代天骄
辽及北宋时期,蒙古国各部落为争夺领土展开了长期、激烈的部落战争,乞颜部落可汗铁木真力量逐渐强大,并陆续消灭了其他部落,统一了蒙古,被推为大汗,即成吉思汗。
公元1271年,其孙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是为元世祖,次年迁都大兴府(今北京)。随后大举南下攻宋,公元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南宋宣告灭亡。
35.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后,加封子孙为王,镇守边疆。其中最受器重的是燕王朱棣。公元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决定削藩。
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其部队称为“靖难军”,此次内战史称“靖难之役”。三年后,燕军攻陷首都应天,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36.郑和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派太监郑和七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至1431年将近30年里,郑和七次出海,前后到过印度洋沿海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
37.土木之变
公元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屡次侵犯大明边境,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刺,兵败至土木堡被俘,史称“土木之变”。群臣推举其弟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史称景帝。
景帝力主抗战,任命于谦负责指挥保卫北京,并取得了胜利。“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及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38.东林党
明末官员顾宪成罢官至无锡,修复筹建了东林书院,得到对当时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的不满的士大夫、官僚、知识分子和商人的支持,这群人形成了社会舆论的中心,称“东林党”。
后遭到阉党迫害,东林党领袖先后被逮捕,有“前六君子”和“后六君子”之称。明崇祯帝朱由检即位后,惩治阉党,东林党得以昭雪,并一度入阁。
39.清兵入关
1644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同时,南明福王、鲁王、唐王、桂王等抗清政权先后建立。
1645年,清兵挥军南下,至扬州遭到明朝将领史可法的顽强抵抗。但由于寡不敌众,扬州陷落。5月,清兵攻陷南京,弘光政权覆灭。此后20余年,清廷终于完全平定了反抗势力。
40.三藩之乱
清兵入关后,为清朝出力最大的明朝降将有耿仲明、尚可喜、吴三桂等。清廷平定南方后,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仲明之孙耿精忠镇守福建。
1673年11月康熙帝下诏削藩,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藩之乱起,公元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清廷确立了稳定的皇朝统治。
2、40个历史名人故事,十七位历史名人的八个故事
八拜之交”,出自《闻见前录》,“八拜”原指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交”则是指朋友结为兄弟关系,后来则是指结拜为异性兄弟姐妹关系,比喻关系极为密。“八拜之交”实际上共涉及了十七位历史名人的八个故事,分别是:管鲍之交、知音之交、刎颈之交、舍命之交、胶漆之交、鸡黍之交、忘年之交和生死之交。
管鲍之交:管仲和鲍叔牙
《史记·管仲传》中有“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的记载,讲述的便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对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两人年轻时,管仲家里很穷,还要奉养母亲,鲍叔牙得知后,便主动出资找管仲做生意,而赚钱之后则将大部分钱都分给了管仲。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去
打仗,每次冲锋的时候,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大家便都认为管仲是个贪生怕死之人,鲍叔牙则替管仲辩解说,“你们都误会管仲了,他不是怕死,而是要留着性命去照顾老母亲呀!”管仲听到之后,便说出了那句“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齐僖公去世之后,齐襄公姜诸儿即位,在位期间荒淫无道、昏庸无能,鲍叔牙认为这样下去齐国一定会发生内乱,便带着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管仲则带着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后来,齐襄公被杀,齐国陷入内乱。鲁国为了让公子纠即位,便派管仲带兵截杀返回齐国的公子小白,但管仲却将箭射偏了,于是公子小白便返回齐国即位,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之后,决定拜长期辅佐和保护自己的鲍叔牙为相,鲍叔牙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表示自己各方面都不如管仲,最终在鲍叔牙的劝说下,齐桓公将管仲请回齐国拜为相,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终成霸业。
知音之交:俞伯牙与钟子期
出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春秋时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俞伯牙是个精通音律,琴艺极为高超之人,甚至能将大自然的美妙融入琴声,然而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能够听懂自己音乐的知音,因而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
俞伯牙虽然出身楚国,但却在
晋国担任士大夫,有一年他奉命出使楚国,在八月十五那天乘船抵达汉阳江口,望着美景琴兴大发的俞伯牙便弹起琴来,就当他沉醉于自己琴声中时,却发现岸边一个樵夫也沉醉不已,两人一番交谈,俞伯牙这才得知樵夫名叫钟子期。钟子期不仅说出了俞伯牙弹奏的曲子,就连俞伯牙使用的琴也认了出来,这令俞伯牙万分惊喜,两人是越谈越投机,两人遂结拜为兄弟,并约定来年中秋再到此处相会。
次年,俞伯牙再次来到汉阳江口,却始终没有等到钟子期的到来,后来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之前,钟子期仍然念念不忘两人的约定,让人将自己的坟墓修在了江边,以求约定之期还能听到俞伯牙的琴声。
万分悲痛的俞伯牙,来到了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刎颈之交:杜伯和左儒
该词出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其中记载道“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不过,这个词的词源,讲述的却是《东周列国志》中杜伯和左儒的故事。杜伯和左儒都是周宣王时的重臣,两人关系极为亲密。
关于杜伯之死,史料中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周宣王有个宠妃叫女鸠,后来喜欢上了英俊的杜伯,就想方设法去引诱他,杜伯拒绝了女鸠的勾引。结果女鸠恼羞成怒,在宣王面前诬告杜伯欺侮她。周宣王听信了女鸠的话,于是下令处死杜伯。
另一种说法则是,周宣王在位期间,有童谣称“月将升,日将没;桑弓箕袋,几亡周国”,于是周宣王便下令在全国禁弓矢,并由上大夫杜伯专督此事。后来,有个山野妇女因不知此令,进城销售弓矢,结果被杀。于是,周宣王便认为童谣之言已应,便将此事放了下来。周宣王四十三年(前785年)大祭,周宣王夜里梦见有美貌女子自西方来,入太庙携太庙神主东去。周宣王惊醒后,认为谶语未消,于是下令处死杜伯。
得知周宣王下令处死杜伯后,左儒便跑去苦劝周宣王,奈何周宣王不仅听不进去,反而因为左儒的劝说更为生气,说道“朕杀杜伯,如去藁草,何须多费唇舌?”遂喝令武士将杜伯推出朝门斩了。杜伯被杀后,左儒回到家中后也自刎而死。
舍命之交:羊角哀与左伯桃
舍命之交也称羊左之交,其中“羊”指羊角哀,“左”指左伯桃,出自于南梁·萧统《文选刘孝标千绝交论》李善注引《烈士传》。战国时期,燕国的羊角哀和左伯桃是一对好朋友,两人听说楚国的国君贤明,便相约前往楚国求官
。
然而,两人却在楚国途中被大雪所阻,因缺衣少食,两人都有因冻饿而死的危险。左伯桃认为自己的学问和才能都不及羊角哀,便将衣服和粮食都送给了羊角哀,让其赶快赶路,而自己则躲在一个树洞中最终因冻饿而死。
后来,羊角哀果然被楚国重用,他又找到左伯桃去世之地,将其尸体取出予以厚葬,悲痛地说道,“我的朋友之所以死去,是因为担心我们二人都死了,天下就无人知晓我们的名声了,现在我还活着干什么呢”。于是,自己也自杀而死。
胶漆之交:陈重与雷义
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陈重和雷义皆为东汉豫章郡名士,两人不仅品德高尚,且能舍己为人。作为至交密友,当时人们都称颂“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后太守张云听说陈重之名,将其举为孝廉,而陈重则想将功名让给了雷义,先后申请十余次,却始终不得张云批准。
次年,雷义也被举为孝廉,两人便一起到郡府就职,后又同时官拜尚书郎。后来,雷义担任尚书侍郎时,有一同僚因犯事,当受处罚,雷义为他分担责任,向上司上书申辩,愿意自己独担罪责。陈重得知后,便弃职进京自陈曲衷,请求为雷义赎罪。后汉顺帝下诏,将两人全部免官,并免予刑事处分。
雷义回乡又被举荐为秀才,雷义又要将功名让给陈重,结果也不被批准。雷义就假装发狂,披头散发在街上替陈重奔走呼吁,而不去应命就职,结果两人的事迹被迅速传播。后来三府同时征召两人,雷义被任命为灌谒太守,让他持节督察诸郡国的风俗教化;陈重则任细阳县令,不久便因政绩升任会稽郡太守。
鸡黍之交:范式与张劭
鸡黍之交也称守信之交,出自《后汉书·独行列传》,讲述的是范式和张劭的事迹。范式,山阳金乡人,少年时在太学读书,与汝南人张劭为友。二人学成之后同归乡里,分别之时,范式表示两年后将去张劭府上拜望,并约定了拜见日期。
转眼两年已过,眼看到了约定日期,张劭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并请母亲准备饭菜招待挚友的到来。母亲表示你们已经分别两年,况且又相隔千里,你怎么就确定范式一定会来,张劭则表示范式是守信之人,必定不会违约。到了约定之日,范式果真如期而至,张劭于是杀鸡煮黍予以招待。
后来,张劭因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临终时因不能见到范式最后一面而长叹不已。张劭去世之日,在郡里担任功曹的范式突然梦到张劭给自己托梦,说“我在某一天死了,要在某一时下葬,永归黄泉。您如果还没忘了我,能不能再见我一面?”范式惊醒之后,便向太守告假,前去为挚友奔丧。
还不等范式赶到,张劭的灵柩便已经出发了,但却怎么也放不进墓穴,其母认为儿子或许有未了心愿,便让人停灵等待,结果终于等到了穿着丧服的范式。范式手抚挚友灵柩哭祭一番,又拉着引棺的绳索牵引灵柩,灵柩这才缓缓向前进入墓穴。
生死之交:刘备、关羽与张飞
出自元代郑德辉的《绉梅香》,其中言道“晋公在枪刀险难之中,我父亲挺身赴战,救他一命,身中六枪,因此上与俺父亲结为生死之交”。不过,这个成语的典故,则是出自于《三国演义》中的“桃园三结义”。
东汉末年,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刘备。时刘备已经二十八岁,见了榜文却是一声长叹,结果又引出了旁边的张飞,两人一番交谈,张飞表示愿意出钱与刘备招募乡勇,刘备听后大喜,遂与张飞同入村店中饮酒。两人正喝酒,又遇到了也入店饮酒的关羽,刘备见其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便邀其同坐。
三人一番交谈之下,感觉甚是投缘,便又一起来到了张飞庄上,共同商议大事。张飞提议道,“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刘关张三人来到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忘年之交:孔融与祢衡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其中有载“衡始弱冠,而融年四十,遂与为交友”。祢衡年少时就有文采和辩才,先于汉献帝兴平年间于荆州避难,后于建安初年至许都游学。
祢衡虽然才学出众,但却性格刚直高傲、桀骜不驯,喜欢指责时事、轻视别人,反而与孔融惺惺相惜。两人结交为好友的时候,祢衡未满二十岁,孔融已经五十岁了。正是因为孔融看重祢衡的人才,所以愿意为忘年之交。
后来,孔融写奏疏推荐祢衡,并多次在曹操面前夸赞祢衡。曹操于是召见祢衡,结果祢衡却根本看不起曹操,多次出言诋毁,曹操恨之入骨,却因其名声在外而不好下手。于是,曹操便派人将祢衡送到了荆州刘表那里,结果祢衡依旧死性不改,又出言诋毁刘表。
刘表也对祢衡忍无可忍,但同样不想背上诛杀名士的骂名,于是便又将其送到了黄祖手下。祢衡又当众诋毁黄祖,黄祖可不像曹操和刘表想的那么多,直接就下令处死祢衡,结果年仅二十六岁的祢衡就这么被杀了。
本文关键词:历史名人故事简短版,历史故事 名人,10个历史名人故事,40个历史名人故事简短,十个历史名人的经典故事。这就是关于《40个历史名人故事,不可不知的40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