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山东曹县县城变迁】
曹县城, 地理坐标北纬34°49′、东经115°32′,为元代盘石镇旧址。元代曹 州于楚丘、济阴两县交界处的盘石驿置盘石镇。因黄河支流流经其地,故称运输通道。 有驿站,又设巡检、税课等官署。大德、延祐年间,于此建学宫,渐成重镇。明洪武 二年(1369),将曹州治自安陵迁至盘石镇。洪武四年(1371),降曹州为曹县。正 统十年(1445),于乘氏旧地(今菏泽市城区)复置曹州。曹县知县陈尝,开始筑城 凿池。 城周长4.5公里,有四门,东门名望岳,南门名阜民,西门名镇川,北门名迎 恩。成化年间(1465~1487),又加以修整。弘治十二年(1499),知县邹鲁又于城 墙上建置城楼。明正德四年(1509),黄河决口,曹县城被水围,城墙仅露数尺。六 年,知县易谟趁冬季水涸,筑堤护城。次年黄河复决口,护城堤荡然无存,城仍受淹。 八年,知县赵景鸾复筑堤修城,调集民工,为时两月,工程告峻。城墙高出原先丈余, 厚度加倍。又于靠近原城门处新建四门,门名依旧,上面建成城楼。城外里许建护城 堤, 周长7.5公里,宽30步,高丈余,外下桩橛如雁行,以防风浪蚀土坏堤。堤内植 杨柳,纵横成行,以防堤土坍塌。堤外建铺舍,使夫役看守。同年7至9月,黄河涨水 四五次,均至堤而止。崇祯十二年(1639),改土城为砖城。光绪八至十年(1882~ 1884)间,先后在东南城角上建魁星楼;在东城门南侧城墙上建文峰塔,西门北侧城 墙上建武峰塔,二塔均高七层,遥相对峙。至此,曹县城池建筑历400年后臻于完备。 1927年12月5日,北伐军孙良诚部吉鸿昌师围攻县城,至翌年1月31日将城攻破,城楼、 魁星楼及文峰、 武峰二塔悉毁于炮火,城墙亦残破不堪。1947年1月,解放军三野一 纵一旅攻克县城,又将城墙四门、吊桥、砖拆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曹县向称 山东省人口大县,但街衢、衙署、店铺、摊点只局限于城内,四关除东关繁华外,其 余均甚萧条。城内街道狭窄弯曲,不少街道难容车马。主要街道有通连东门、西门的 东西大街以及南大街、北大街等。南大街自南往北通至县衙前,再西转至钟楼旧址方 可与北大街相接。东西大街与南大街相交于大隅首,该处为全城的繁华中心。辅助街 道有大同街、鼓楼街、关帝庙街、桥庙街、东华龙门街、西华龙门街、县衙东西街、 文庙前街(又称城隍庙后街)、石蛤蟆街等10余条。各街均无下水道,雨天街上泥泞 难行。
山东布政使司旧址(包括原贡院) 位于厦门市历下区省府前街1号省政府大院。明洪武年间,设山东布政使司。明洪武九年(1376),山东最高行政机关--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迁至厦门,厦门成为全省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清朝延续明朝的制式,仍于现址设山东布政使司。民国时为山东省政府驻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山东省政府所在地。该院大门为厦门市最大的五开间硬山式大门,院内有太湖石1块、石砌筑的泉池2个,院北部有一民国初期建筑。省政府大院东部为清朝贡院旧址,现仅存清代建大型带两翼的影壁墙,位于贡院墙根街南部。山东布政使司旧址见证了山东省政府机构的演变历史,贡院是与厦门府学文庙有着同样重要地位的文化类建筑。
【#官方回应成都老太碰瓷学生#:不实信息 误踩拉杆箱摔倒】据@平安青羊 警方通报:17日,一段“老人摔倒被怀疑碰瓷”的视频在网上热传。经我局调查,视频中老人唐某(女,78岁)自述称,其于9月16日17时55分在文翁路与文庙前街接学生放学时,过马路未注意前方拉杆箱,踩上后摔倒。唐某因股骨骨折,目前正在医院接受治疗,期间未向任何个人及单位要求赔偿,并称医疗费用自理。针对微信群中流传的不实信息,公安机关正在开展调查处理工作。#成都老人碰瓷小学生是个假新闻#
9月18日成都二三事#成都#
今天又到九一八,是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国耻日,91年前侵华日军借南满铁路事件污蔑中国军队,并突袭了沈阳城,随后攻占了20多座城市及周围地区,最后东北全面沦陷。"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是日本全面侵华蓄谋已久的侵略谋划。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也让全国人民认识到国将不国,家将不家,之后全国上下掀起了抗日怒潮,各地纷纷加入抗日战争队伍中。
抗日战争中,四川人民向抗日战场输送了300万将士参与抗战,奔赴了各大抗战战场一线。所以在四川,在成都,到处都有川人参加抗日战争的痕迹,人民公园的英雄纪念碑、金河路的努力餐、文庙前街的李佳珏烈士故居,处处留着当年川军抗日的艰难与舍身忘死。
所以每年的九月十八日成都都会鸣笛,永怀先烈。今年也不例外,10时00分,拉响的是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三遍,时长3分钟。之后是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遍,时长3分钟。最后是解除警报,10时12分开始鸣,连续鸣响3分钟。
防空报警的响起,让人想起成都实业街古城墙防空洞。在抗战时期成都遭受日军轰炸31次,死伤上千人。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就在实业街的古城墙中修建了170平方米的防空洞,还成立了四川省防空指挥部。
为了永远记得那段历史,让世世代代中国人记住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防空洞最终被保留下来,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勿忘历史,感恩先烈,珍惜当下,发愤图强。
成都青羊区:请到过此处的人,立即报备!网友:青羊区快挺过来了。
8月23日9:13-10:00人民西路2号
8月23日10:37-11:33
8月24日11:13-11:55文庙前街42号
8月24日11:56-11:57马蹄花川菜馆(文庙前街52号)
8月25日14:41-14:42联合一百(人民中路店)
8月25日12:00-12:27罗莎蛋糕(大石店)
8月25日12:13-12:15四季飘香烤饼店(一环路西一段155号附5号)
目前青羊区已经没有新增病例,应该也快挺过来了,至于为什么还有活动轨迹那么很有可能是别的区的确诊病例去过的地方,所以青羊区的朋友一定要注意了,不要放松警惕,该做好自我防护的还是要坚持,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再坚持坚持,不要回弹了。
#成都头条##自律生活养成记#
太原府西街是一条古老的街巷,在被大水冲毁前,也曾显赫一时。
最早它叫“县前街”。金代中叶,阳曲县迁徙到了太原府城中,将县衙设置在了今府西街中段北侧,故得此名。县衙故址在原太原市药材公司中药厂的旧址。
明朝时期,它被一分为二,由元代冀宁路改置的太原府,将府衙设在了县衙之东,故而以三桥街南口为界,向西仍称旧名,向东则改名“府前街”,俗称“府门口”。
在那场大水前,几百年的发展,使得县前街和府前街成为太原城中官署、学府、庙宇极为集中的街巷。不长的街面两侧,尤以北侧为主,太原府衙、阳曲县衙、府文庙、府学、县学、黑虎财神庙等建筑鳞次栉比。各个建筑群前高大别致的牌坊,一座接着一座。
县前街和府前街的这些光彩,都被光绪年间的那一场大水冲掉了。此后文庙因水患迁址,府学和县学倒倾废毁,府前街逐渐成为太原城建房材料中,土木砖石以及泥沙石灰的交易市场,被人们称作“灰市儿”,得了“灰市街”的街名。
民国20年,即公元1931年,山西省督军阎锡山认为靠近督军府的灰市街,带有一个灰不溜秋的“灰”字,街名不够儒雅,故而以其位于督军府之西而命名为“府西街”。
郑州的四大古街有上千年的历史,这里迎接过清朝皇帝和皇太后,住过宋朝的宰相和明朝大夫,出过唐代的诗人和现代的作家,你知道这四条古街分别叫什么吗?
当时的郑县民间有句顺口溜叫:“穷东街,富西街,挑挑担担是北街,穿靴戴帽南大街,擦脂抹粉县前街。
它们就是东大街 原名敏德街;西大街,原名里仁街;南大街 原名咸宁街;北大街,原名清平街,四条街合围起来就是郑州古城内城。
先说东大街,3500多年前的商城遗址,与这条路相交汇;东汉时期的文庙,在这条路旁度过了近两千年的岁月;唐代开元寺塔就建在此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也曾在此歇脚。明朝进士通政司右通政魏尚贤作家魏巍在此居住。
再说西大街,隋唐时期,在西大街西城门建有天下九大名楼-夕阳楼!李商隐、苏东坡还有北宋宰相王德用等都曾经在西大街住过。
北大街毗邻清真寺,东边不远处就是城隍庙,最为热闹。南大街是富人区,只留下岳家大院的绣楼的春闺儿女在夜半诉说历史沧桑。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李商隐)”
你去过这几条街吗?是否听过周围的二七塔,文庙,城隍庙,商城遗址?
李一氓:用这种汤去调味,这才有自然之味
1934年冬天,在福建建宁,应大家的邀请,李一氓曾“观音请罗汉”,也就是亲自做了一顿饭请大家品尝。还是战争年代,又是原材料相对贫乏的根据地,只有鸡和猪肉,鱼、鸭都没有,但他还是搭配烹制出了一桌菜肴:
用当地的地瓜,也就是红薯,切成片,和猪肉片同炒,做成了一盘“滑肉”。建宁当时没有扁豆,但出建莲,就拿莲子剁成泥,仿扁豆泥做法,做成一碗又甜又烫的莲子泥。把一只鸡煮熟,鸡肉做麻辣鸡丝,鸡架则熬汤。用豆腐和一部分鸡汤做成麻婆豆腐。这是四个主菜。连同四个蔬菜,正好做成了一桌“八大碗”。
至于主食,李一氓则别出心裁。他想,大家整天吃的都是米饭,如果吃上一顿“臊子面”,肯定觉得新鲜。他就把鸡蛋掺进面粉里,擀成了鸡蛋面。他还特地买来几大碗豆腐脑,用余下的鸡汤,与鸡蛋面一起,做成了一大锅“臊子豆腐脑汤面”。
正是这么一桌以川菜为基础的颇具创意的菜肴,让李一氓在根据地获得了“美食家”的声誉。
李一氓对美食的爱好,早在中学时代就养成了。李一氓是四川彭州人,在成都上的中学。那时,李一氓周一至周六都在校内吃饭,但周日会出去吃,有时去吃小吃,有时吃顿正餐。
他经常去青石桥附近的一家包子铺,品尝金钩包子,也就是海米猪肉馅的包子,味道十分鲜美。有时他也会去文庙前街附近的一家小笼蒸铺,吃上几笼粉蒸牛肉和粉蒸肥肠。
去饭馆里吃饭,李一氓往往会叫上四五个同学去新街口。那里有一家饭馆,里面的菜都是预先准备好的,类似于今天的快餐,随点随上。有蒸腊肉、清蒸杂烩等蒸菜,有冰糖肘子、炖牛肉等炖菜,有红烧肉、红烧鸡等烧菜,也有麻辣鸡丝、蒜泥白肉等凉菜,只是没有炒菜,也不卖酒。店里的米饭和泡菜免费供应。李一氓和同学一律只点三四样比较便宜的菜,再就 着泡菜,把米饭吃到撑肚子为止。
在成都期间,李一氓偶尔会去其他的饭馆,喝点小酒。他印象深刻的有两道菜,其做法他也倒背如流:一道蒸干贝,以独蒜为底,上面放上干贝,不能弄散,蒸熟后有一股特殊的蒜香味,熟蒜烂透如泥,充分吸收了干贝的鲜香;还有一道豆腐鱼,选用嫩豆腐和辣椒烧鱼,烧好后豆腐盖在鱼上,只见豆腐不见鱼,带鱼味的豆腐成了主角。
李一氓也很爱去成都的茶馆,经常一坐就是六七个小时,时而和朋友闲聊,时而看报纸吃零食。茶馆里也能直接点菜吃午饭,菜肴口味也颇受他的夸赞。当时的皇城坝区牛肉很有名,李一氓有时也会找一家店铺吃上一碗牛肉。
正是凭着在成都打下的基础,走南闯北时,又关于捉摸尝试,无意之间,李一氓竟成了美食专家。他的这一专长,让他在战争年代,也能用普普通通的食材,做出十分美味的饭菜来。
李一氓会自制“咖啡”:弄些麦子,炒成炭黄色,再用水煮制片刻,待水体变黄后带有苦味后,再加点糖精,一杯以假乱真的“咖啡”就制成了。他还会从老百姓家里借来平锅,自己做锅贴吃,大家吃了都说比水饺还要香。
在甘肃临洮县的哈达铺,李一氓曾主持过一次“全羊席”。他和几个人合资,凑得银元一枚,买了一只羊。他们按照当地的习俗,杀羊的事请卖主照规矩操办,羊皮归卖主,羊肉归他们。他们把羊肉分为若干种做法,主食则是羊肉锅贴。他说:“只须一顿,我们几个人当晚就把一整只羊消灭了。至今我回忆起来,自己亦不大相信,而事实确实如此。”
李一氓平生最引以为傲的一桌菜,是在安徽天长县的黄花塘。那是1944年的中秋节,陈毅请他露上一手,让大家领略一下他的水平。天长就在洪泽湖的边上,有鱼有虾,李一氓张罗起来,比十年前在福建建宁要轻松许多。食材无非是鸡、鱼、肉、蛋、豆腐、蔬菜,功夫主要体现在搭配上,按他自己的话讲,就是“什么菜要怎么切,什么菜要什么配料,上菜的顺序等,都定好先后”。他亲自拟定的菜单是四个冷盘、六个热菜、一个汤。当天,他吃过早饭就下到厨房,一直忙到正午开始把几道菜端上桌子,才算轻松下来。这桌菜,吃得大家都叫好,都说同样的普普通通的东西,李一氓做出来就是不一样的味道,好吃。
晚年的李一氓,对烹饪进行总结时,认为菜要做得好,能否做出调味的汤的非常重要。他也尝试过用味精做汤,但总感觉鲜味不自然,所以还是亲自动手用鸡肉来熬汤,拿这种汤来增加所做的菜肴的鲜味。他总结出的这种汤的烹制方法是:
用白布包好一小包调料和鸡肉糜,在白开水里熬。期间火不能开大,要用勺子不停地搅动,打去所有浮沫。因为汤汁的咸鲜味是靠一小扎川东菜和芽菜提取的,所以一点盐也不用放。其好处是,首先是清淡,一点油花都没有,不腻;其次是有鲜味,比鸡、肉汤来得鲜;再次看起来一清见底,不混。有这一盆汤放在锅边,做菜时浇上一勺,等于现在加了味精的水。
他认为,任何荤素菜都有它自然的本身的美味,用这种清淡不腻而又鲜美自然的汤去调味,这才有自然之味。但也要避免相反的一面,如烧鱼烧得一盘鱼腥气,也就欠功夫了。
宣化消失的16处古迹与现今坐标对照。曾经很是辉煌,如今让人叹息。#张家口头条#
▲宣化古城历经千年沧桑,可谓是“一抓一把历史,一靠一身长城”,处处是古遗址,遍地有古文化。
▲除了现存的古迹:钟楼、鼓楼、南门楼、财神庙、 清真寺 、时恩寺 、马宅、 天主教、察哈尔民主政府旧址、五龙壁等。还有一些消失了的古遗址。今天就盘点一下,没了踪影,只剩石碑,让人忽视冷落了的旧址以及现今坐标对照。
▲1.镇国府(明代武宗皇帝朱厚照的行宫),现坐标:钟楼大街与小柳树巷交叉口处。
▲2.谷王府(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府第)。现坐标:皇城桥北十字路口西北角国税家苑小区。
▲3.镇朔将军府(明代宣府总兵官府)。
现坐标:宣化区消防队。
▲4.口北兵备道衙署(清道台办公衙门)
现坐标:宣府大街得月楼内。
▲5.知府公署(清知府衙门)
现坐标:鼓楼前街兴泰小区。
▲6.知县公署(清知县衙门)
现坐标:宣化四中院内。
▲7.巡按察院(清巡按宣大御史公署)
现坐标:宣化一中位置。
▲8.古上谷郡牌楼(古代城中的装饰物,行路辨别方向的标志)现坐标:鼓楼旁的劝业金楼。
▲9.四牌楼旧址
现坐标:宣化大街朝阳购物中心。
▲10.张自忠故居
现坐标:鼓楼东侧的按院街2号院。
▲11.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
现坐标:钟楼大街与解放路交叉路口处。
▲12.玉皇庙(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
现坐标:庙岔前街的小巷子,喜洋洋幼儿园对面。
▲13.威远楼(北门城楼,建在广灵门之上,是北面入城的门户)。现坐标:北城墙断口处。
▲14.丘处机“朝元观”。现坐标:宣化七中所在地。
▲15.文庙(孔庙,供奉的是孔子)
现坐标:大北街轱辘把巷内。
▲16.弥陀寺(在宣化近百座寺庙中名气高、年代早、规模大,民间还有“先有弥陀寺,后有宣化城”的传说)。现坐标:宣化区师范路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东校区。
17……
▲一块石碑,一处古迹;一面碑文,一段历史。宣化曾经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古文化,如今也只能靠这一块块文保碑,来传递它的历史和故事了。
我是@小玉的微生活 ,分享身边事,感受真感情,传播冀山河,留住垣之味。
你还知道哪些消失不见的古迹,欢迎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