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在江门市开平某地段买了一套
二手楼,顶楼5万块,隔几天对门邻
居来询问可以6.5万卖给她吗?
当时我们愣住了,问了一下内情。
原来卖家和对门邻居不和,卖房子
的事邻居也知道,但是就不卖给她
,这房子原来是邻居哥哥的,种种
原因卖给了卖家,现在邻居想着买
回来打通房子,以后养老可以住着
舒服点。
当时我们没有同意,说实话这房子
算不错了,地段也方便,拿着6.5万
去买别的未必有这好。
后来住了九年后,房子卖了14.5万
,投资买房就是比别的靠谱。[大笑]
#广东# #今日头条# #房子# #往事# #人情世故# #我的宝藏邻居#
一位老共产党员的恋党情结
春节前,我在旧货地摊讨了一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黄克诚回忆录》,本打算作闲书看一看,当我浏览了几页,发现已不能释手。我被主人信党、寻党、千里找党的故事所吸引;被其在逆境、困境、危境中,始终对党不离不弃,坚定不移跟党走的信念所感动。
黄克诚出身于湖南永兴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一家十口,除仅有的几亩薄田外,靠佃租地主的五亩水田和父亲苦力广东挑盐、每次赚得快把钱维持生计。黄克诚5岁开始参加劳动,拾粪、割草、砍柴、放牛,如他所说,起晚了要挨打,拾粪、割草、砍柴少了也要挨打,从5岁到9岁,几乎天天挨打。“我自出生下来,一直到十九岁,没有尝过冬季穿棉衣是什么滋味。直到二十岁那年,考取了设在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要出远门去读书了,家里才设法凑了点钱做了一件棉衣,这是我有生以来穿上的第一件棉衣”。尤其亲眼目睹了犯病的姐姐寻短时,父亲不仅没有出手相救,反而上前将她脚下的凳子踢倒。从那时起,他就对那个吃人的社会充满憎恨,心中埋下了革命的种子。
衡阳第三师范,被称为“湘南革命摇篮”,是一所具有革命传统的学校,在这里,黄克诚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和进步人士,那颗早已埋在心底的革命种子破土而出,他坚定地选择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认定了共产党。
黄克诚1925年入党,在党组织的安排下,投身大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向共产党举起了屠刀,很多共产党员遭到杀害,党的组织受到严重破坏,党的活动转入地下。随北伐军进驻孝感的黄克诚,像离开母亲的孩子,感到孤立无助,急切盼望听到母亲的召唤,得到党组织的指示,但久不见来人联系,便决定到风暴中心的武汉找党。
在武汉找到了他曾经的上级、一位共产党员,答应与其联系,在翘首期盼中,三个月过去了,没有任何音信。黄克诚等不及了,担心时间久了,会失掉党的关系,此时随部来到芜湖的黄克诚决定第二次回武汉找党。
当时武汉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黄克诚冒着危险,四处打听,遇到了曾同在一个部队工作过的叫何家兴的共产党员。何匆忙掏出一个小本子,撕下一页纸,写了一个地址,交到他手中,便匆匆离开。黄克诚按照地址赶往长江边的一条小街上,找到了接头地点。党组织派人交给他一封信,介绍其到长沙找中共湖南省委取得联,黄克诚第三次前往长沙找党。
在长沙与省委取得联系后,省委出具了一封介绍信,介绍他到衡阳找湘南特委,黄克诚没有半点犹豫,立即动身前往衡阳,第四次找党。一路上为避免麻烦,他着一身国民革命军军装,在接头地点,接头人对其产生怀疑,多次努力,接头均未成功。黄克诚像久离母亲的孩子,想快些回到母亲的怀抱。他再也等不及,决定回永兴老家,一边找党组织,一边在家乡从事革命斗争,便第五次永兴找党。
回到家乡,黄克诚历经曲折和党组织取得联系。他深入发动群众,发展革命武装,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参加湘南义,率永兴八百子弟奔赴井冈山。由于当时的根据地狭小,负担较重,上级要求黄克诚率队返回永兴开展武装斗争。由于没有稳固的根据地,队伍成分复杂,在数倍敌人的围攻下,队伍被打散。辗转回到家乡的黄克诚发现革命力量受到严重摧残,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从此他又与组织失去联系。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对党初心不改,坚定跟党走,整装再出发,到千里之外的党中央所在地、党的中心上海第六次找党。
一九二八年十月,黄克诚取道武汉、南京,前往上海,再次踏上找党的征程。一路上,在武汉寻找未果,来到南京,拜访了一位老乡,一是想了解一些情况,二是想获得一点经济上的支持,结果大失所望,得到的回答:“你真好胆大!到处都在通缉你们,太危险了!赶快离开!”来到上海,人生地不熟,黄克诚从报纸上看到在一家兵工厂任职的永兴老乡的名字。在那里,他一眼认出了姑妈家手上沾满共产党和革命群众鲜血的大恶霸,幸而黄克诚几年变化较大,借故迅速离开,躲过一劫。
在上海,通过多方努力,黄克诚取得了和中央的联系,不久,中央军委派人同其谈话:党的经济来源困难,不可能把所有党员的生活包下来。号召党员自找社会职业,既可解决生活来源问题,又可借职业作掩护,开展革命活动。黄克诚没有丝毫犹豫和抱怨,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
一九二九年春,黄克诚找到在唐山驻扎的北伐时期的老团长凌兆尧。求职期间,他除了接触凌部的中下级军官外,还到开平、唐山一带的煤矿,接触煤矿工人,了解工人的疾苦和矿区的情况,为今后开展党的工作作准备。后因引起凌的怀疑,被迫离开。辗转白区一年,黄克诚深深感到,革命必须枪在手,必须拥有革命的武装,于是他决定到游击区去,去找红军。
一九三○年二月,黄克诚进入红五军,后编入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终于回到党的怀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党,没有离开过革命队伍。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