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比对。北京东四北大街十字路口
这个回合,北京西城搞不过东城!我昨天逛了从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一直到东单,全程散步,并且一路上被最近几年改缮一新各种新街景吸引,为之赞叹,一点不觉累。
东城厉害,先是改造好东单、雍和宫大街,然后在2020年开始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的整治提升工程,如今全部完工,已形成胡同生活体验区和多元特色街区。
我看,东城这次“大改”有以下几个了不起的特点,值得其它城区乃至全国各地商业街改造学习。
第一个特点,一屋一策,一屋一景。不像有些城区商业街改造,一个模子一个样子,甚至连店牌都是一个样式一个字体一个颜色,蠢到家了。
第二个特点,改造工程浩大,这4条街连一起共4公里多,竟无一处遗漏,都进行了高标准、个性化的改造。在商业街改造中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
第三个特点,即保持了古色古香,延续老街风貌,又进行了整体提升。
第四个特点,形成以吸引当地人北京人为主的商业模式,真诚,有烟火气,闹静平衡,古韵与时尚平衡,
吸取了前门、南锣鼓巷、什刹海商业街改造失败的教训。
我还想,西城的新街口南北大街西四南北大街,与东城的雍和宫大街、东四北大街、东四南大街相对应,也是历史悠久的老街,但二者相比,相差太远。
加油,西城!
各位,有啥看法?
我@真业心学创始人东方赢 欢迎大家在这里留言评论。
北京的胡同(三)你知道东城钱粮胡同吗?
在北京有许多历史悠久的胡同,而老北京城的许多厚重的历史,就藏在这些默默无闻的胡同中!
钱粮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西北部,西起大佛寺东街,东至东四北大街,全长536米!
钱粮胡同早在元朝时就存在了,这就意味着,这条胡同已经有着有600多年历史了!
胡同在明朝时属于仁寿坊,是当时的造币之所,清朝时管理财政的机构叫户部,下属的宝泉局专门管理铸钱,宝泉局有四个厂,其中得南厂就是在钱粮胡同!
胡同虽然面积不大,却有不少的名人曾居住过,清朝时期的耆英大学士,曾历任两江总督、两广总督、文渊阁大学士等职;民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革命家章太炎先生;曾与梅兰芳有过短暂婚姻的京剧演员孟小冬等!
钱粮胡同距离隆福寺街非常近,来附近的小伙伴可以来此看看!#北京头条# #微头条日签#
#北京头条#
东城区府学胡同,呈东西走向,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胡同全长681米。
明朝属教忠坊,即称府学胡同,因顺天府学设此而得名。清朝属镶黄旗。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怀仁里,箭杆胡同并入。
府学胡同36号(包括交道口南大街136号)四合院,为清末兵部尚书志和的府第。民国时期同治帝的二位遗孀敬懿、荣惠皇太妃曾居于此。西宅曾为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府邸。院落坐北朝南,分为东路、西路两宅,是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四合院之一。由多组院落和花园组成,是北京地区四合院建筑的典型代表。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府学胡同63号是文天祥祠,为纪念抗元英雄文天祥的祠堂。文天祥(1236——1283),字宋端,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因抗元兵败被俘,至元十九年(1283年)被杀害。他在被囚的四年中,写了大量诗文明志,其中《过零丁洋》成为著名诗篇。祠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1984年重修后对外开放。“文天祥祠”,2013年3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府学胡同65号为顺天府学旧址,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大兴县学,永乐元年(1403年)升为顺天府学。顺天府学具有悠久的历史,1903年,清政府把府学的东半部改为“顺天府高等小学堂”,这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近代小学。今为府学胡同小学。1984年5月,“顺天府学”旧址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京城民俗墙·东四北大街
近年,
新装修后的东四北大街,
做了一些装饰墙,
以京城民俗为题材,
为街道增添了许多情趣。
北京“大马路小胡同儿”随手拍(11)
东四北大街(三)
感觉那边改造后多了好几家饭馆儿[捂脸]
【钱粮胡同】在北京市东城区,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明朝称钱堂胡同,因明时钱局设此而得名。清朝户部负责铸币的宝泉局下属的南厂就在钱粮胡同。因此地所铸的钱币以发放薪饷为主,清代管薪饷又叫钱粮,所以就把南厂所在地称钱粮胡同。民国时曾作过内城官医院。19号是1913年至1916年袁世凯软禁章太炎的地方。
钱粮胡同长536米,宽7米,在东四一带的胡同中是比较宽的。东城区委区政府在胡同3-5号,院内一棵古槐已有110年以上树龄。17号是一个看上去不错的宾馆,叫福地凰城酒店,不知为什么停业了。15号和27号也是格局比较完好的四合院。
图1,胡同东口东城区委区政府牌子;2,区委区府院内的百岁古槐;3,胡同19号,100多年前袁世凯软禁章太炎的院子;4,停业的福地凰城酒店;5,门口一棵大槐树荫蔽了一条街的15号院;6,保存完好的27号院
【东四大街上的老字号建筑】东四自元代以来就一直是北京的商业中心,东四南大街和北大街有许多老字号商铺的旧址。去年到今年东四南大街和北大街进行大规模风貌治理,拆除了近几十年来在一些老建筑上加盖的新式门头,使一些颇有审美趣味的老建筑再露峥嵘。同时,一些原建筑已无存的老字号也参照过去风格做了改建或修饰,东四南大街和北大街呈现出浓重的复古建筑风格。虽然有些改建有雷同之嫌,但总的说,治理修缮后的东四南北大街比过去美观、耐看了。
这次治理修缮过程中,发现东四南大街108号(图一)一个五开间门面现代装饰门头之下,还保留了非常多的清代商业建筑的历史遗存,一些文史爱好者经过探讨,认为这里是清末京城最著名的饽饽铺合芳楼。合芳楼是当时少有的五开间两卷结构的店铺,门面装饰豪华,当时来华的外国人把它当作北京铺面的代表之一参观、摄影,所以合芳楼留有多张不同时代的老照片。合芳楼在1925年后便消失在人们视野里,研究者一直无法确定它在东四的具体位置。此次治理,使以“大八件”点心著称于当时京城的合芳楼饽饽铺重见天日。
#北京头条#东城东四北大街魏家胡同疑似小饭馆着火了,这大冷天的,辛苦消防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