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问最正宗的咏春】,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叶问最正宗的咏春:张天志与叶问争夺“咏春正宗”之战
- 2、叶问最正宗的咏春,从红船到遍布世界
1、叶问最正宗的咏春:张天志与叶问争夺“咏春正宗”之战
张天志与叶问争夺“咏春正宗”之战,这场咏春斗咏春大战可谓精彩绝伦。
其实叶问与张天志并没有多大的恩怨,甚至两人还并肩击退来学校找麻烦的地痞流氓,在叶问救子的过程中张天志还出了很多力,见识过对方身手后还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但不同的是叶问在香港开馆授徒已站稳脚跟,成为人人敬仰的咏春宗师、民族英雄,而张天志则是靠拉人力车、打黑市拳混迹于社会最低层谋生的咏春高手。两人本是同门,武功不相上下,但因身份不同,得到的待遇却天差地别,尤其在两人合力捣毁流氓团伙后,叶问成为新闻报纸上的英雄人物,而张天志却被当成流氓一伙被抓。
我想张天志彼时的心情一定郁闷到了极点,从那一刻起就下了挑战叶问的决心。果然,张天志倾尽积蓄开了“张天志咏春武馆”,尽数击败香港各武馆高手,成为咏春新贵,并标榜“咏春正宗”,向叶问下了挑战书。但叶问因妻子身患绝症,去日无多,所以一直陪伴爱妻,并未迎战。
不过最后叶问还是得到妻子的理解和支持,来到张天志武馆,与其闭门对决。两人分别比试了棍、刀、拳、脚。
咏春主要包括“三拳一桩一刀一棍”,叶问与张天志首先是比试的就是长棍。咏春的长棍大有来头,叫六点半棍,棍长在240cm~260cm之间,棍法源于少林。典故记载当年火烧少林寺,至善禅师逃难至红船戏班,结识船工梁二娣,将棍法传于他。红船戏班中有咏春黄华宝为粤剧武生,与梁二娣亦师亦友,遂将咏春拳与六点半棍法交换研修,取长补短成为一家,合传给佛山梁赞,从而六点半棍成咏春拳必修兵器之一。
影片中叶问与张天志两人棍法相当,最后双双将长棍打断,算是未分输赢。
接下来两人比试的是刀法,此刀法为“咏春八斩刀”。刀本身称之为“合掌刀”,它是由两把一样大小的刀组合而成的,交叉起来看像一只蝴蝶,所以又称“蝴蝶双刀”。所谓的“八斩刀”,其刀法也是运用“永”字八法的法度,故命名为“八斩刀”。
咏春派有种说法:“刀无双发,棍无两响”,意思是说:刀和棍都是一招即过,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充分反映了咏春镇派之宝八斩刀、六点半棍的威力。
影片中两人刀法也不相上下,打得难解难分,最后叶问的八斩刀法应算略胜一筹吧,因为张天志手中双刀被打落,而叶问手中还剩一把刀。
最后叶问与张天志比试的是拳脚功夫,“三拳一桩一刀一棍”中的三拳是:小念头、寻桥、标指。咏春功夫合起来用咏春门人说法就是:“长棍寻桥标指出,短刀问手念头来”。
“一桩”很好理解,就是木人桩。木人桩是将小念头、寻桥、标指三套拳的攻法、手法、步法、腿法融合在一起的一种模拟练习,它充分体现了咏春拳的实战意识与技击方法。有一种说法,木人桩是明朝抗倭明将戚继光发明的,因为戚继光武功盖世,找不到陪练,于是发明了木人桩。也有说是源于少林木人巷,或是源于红船戏班系缆绳用的木桩,经改进做为桥手练功用,众说纷纭,没有权威结论。
小念头是咏春拳一个初级套路,过去亦别称“三拜佛”,它的动作招式不多,但集中了咏春拳攻防的最基本的招式和手法,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小念头”一辞意带双关,是咏春派门人在“武”与“德”方面作立身处世之铭。正所谓“小念头不正,终身不正;习武如是,做人如是。”
寻桥是咏春拳的中级套路,是咏春拳向高级套路过渡的必经阶段。“小念头”是朝形打定靶,而“寻桥”是追形打活靶,“寻桥”主要是锻炼简单直接有效的打人技术。
标指是咏春拳的高级套路,套路中的动作既有贴身近打,又有中距离,远距离的攻击手法。“标指”是禅理的“标月指”,要穿越手指看月亮,即被人打时要眼光放远。影片中张天志对叶问多次使用标指,最后击中叶问眼睛。
而叶问则在视线不清的情况下用听桥躲过张天志的连番攻击,以“寸劲”重伤张天志软肋,取得胜利。所谓寸劲,是指距离攻击目标很近,或者动作即将完成的瞬间,才突然加速收缩肌肉发出的短促,刚脆的爆发力量。发好寸劲的关键,在于把握动作加速度的时机,这个时机应在拳头放松出击至粘贴对方皮肤(衣服)时,才突然加速爆发最大劲力,俗称“沾衣发力”。“寸劲”后来被李小龙发扬光大,成为截拳道中的“无敌寸拳”。
张天志不是败不知耻的人,自知功夫逊于叶问,亲手将“咏春正宗”的牌匾砸碎,咏春之争也告一段落。不过为何会用“咏春正宗”之争?正宗咏春由何而来?叶问算不算正宗?欢迎大家探讨一番。
2、叶问最正宗的咏春,从红船到遍布世界
导读:
一位载入武术文化史册的人,他的成功不是偶然性的, 一代武学大家,在香港短短二十二年间,通过栽桃育李令他的咏春拳环宇知名,并传遍世界。 一些不同阶层的人士通过了解他之后,将他视为对自己影响最大偶像,武术界、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从未停止过。人们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在暂短的二十余年间把咏春拳推向世界。虽然这是一个近乎难解的问题,但我们仍然不会放弃学习他,研究他。
有人说叶问的成功完全是因为有了李小龙。我认为他的成功取决于他开阔的思维和创新的教学思想,而这些都是来源于他良好的咏春基础,试想叶问到香港教授咏春拳时已经五十多岁的年龄,从七岁习武的他已有四五十年的咏春功底,咏春拳已经与他融为一体。怎样教授徒弟进步更快,用什么样的方法和法度。对他来说已不是什么问题。在那个传统保守的时代,能把复杂不实用的动作剔除,用简捷直观的语言引导学生。让咏春拳由繁变简,通俗易懂。大胆的创新改良是他成功的另一因素。
部分内容源自《看视频学咏春拳》一书
咏春拳究竟源于何处? 这些都是很多习练咏春拳者想知道和了解的,但由于缺少文字资料,以至于当今咏春拳各支系的传人们,都无法拿出确切的史料来证实咏春拳创始人是谁,是如何创立的。仅存的依据是师徒间的口耳相传,这也导致了咏春拳起源的说法众多。据叶问宗师所述,咏春拳流传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从其传承体系和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五枚严咏春时期
明末清初,一些反清人士聚集在福建南少林寺,其中不乏俗家弟子。朝廷派兵围剿并火烧南少林寺,僧众死伤惨重,至善、五枚、白眉等“少林五老”死里逃生,四散隐遁。其中,五枚师太隐居到四川云南交界处的大凉山下。同样逃亡此处的还有南少林寺的俗家弟子严氏(排行老四人称严四),他以做豆腐谋生。严氏膝下有个女儿名叫严咏春,因生得靓丽,遭到当地恶霸强行逼婚。严氏的常客五枚师太知道此事后将严咏春带到山里教授拳术。三年后,严咏春下山,将恶霸打得落花流水,当时名声大噪。后来严咏春问五枚师太该拳叫什么名字时,五枚说,这个拳没有名字,就以你的名字命名吧。咏春拳,从此得名。
红船咏春
后来,严咏春嫁给福建商人梁博俦,梁博俦同严咏春学得此拳术并传给了梁兰桂,梁兰桂传于黄华宝和梁二娣等人。梁二娣在戏班的红船上做船工,曾暗中拜少林至善大师学艺,学得了著名的六点半棍法。当时船上的竹篙成为训练六点半棍法的最佳器械,此后梁二娣将这套棍法融为咏春拳器械当中。这才有了今日的咏春六点半棍法。梁二娣学得咏春拳和六点半棍法后,人已跟随红船到了佛山。后来,梁二娣又将咏春拳传给了在佛山开医馆的鹤山古劳人梁赞。
梁赞、陈华顺时期
梁赞时期咏春拳终于有了正史记载。梁赞(生于1825 年),原名梁德荣,广东鹤山市人,其父在佛山筷子街开设赞生堂医馆,父亲去世后,梁赞开始在店中行医,由于医术精湛,深得病人称赞,人送绰号赞先生。梁赞少时喜武,曾跟多位名师学习武艺。曾与红船子弟梁二娣学习南少林拳术六点半棍法。而后梁二娣将梁赞引荐到同门黄华宝门下学习咏春拳。赞先生一生收徒不多,在佛山期间除长子梁壁得其真传外,外姓弟子仅有陈华顺一人。
陈华顺,祖籍广东顺德陈村,曾在钱庄以找钱之业为生,人送绰号“找钱华”。他的找钱商铺恰摆在“赞生堂”医馆对门,故与梁赞结缘学习咏春拳。其后梁赞让陈华顺开馆授徒,陈华顺逐放弃钱庄找钱之业,以授拳为生。在陈华顺之前包括梁赞在内,也都没有公开传授咏春拳,陈华顺是第一个公开设馆传授咏春拳的人。叶问七岁时拜入陈华顺门下。当时的咏春拳被众多人士称为少爷拳,迫于学费价格不菲,能学者,仅为经济富裕的贵族子弟,一般阶层人士只能望而却步。陈华顺一生收有16名弟子,日后将咏春推向世界的就是他年迈时期收的关门弟子叶问。
叶问时期
叶问,祖籍广东佛山,7岁开始跟陈华顺学习咏春拳,16岁时在香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院,机缘巧合下遇梁赞之子梁壁,与其深造咏春拳技,深得咏春拳精髓。
1949年,叶问移居香港,先后在九龙港九饭店、利达街、李郑屋邨、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地收徒教授咏春拳。1957年后,叶问弟子出国留学,随之将咏春拳也带到了国外,著名弟子李小龙远赴美国发展,他在五年咏春拳基础上创建了截拳道,促进了咏春拳的发展,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咏春拳。
1972年12月1日,叶问在香港病逝,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对咏春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武德人品堪称楷模,咏春拳派同仁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
而他留下的咏春功夫,将承载着中国功夫文化的一角,向全世界武术爱好者诠释着“中国功夫“独一无二的魅力。
一代宗师叶问
叶问与咏春
1、拜师学艺、 初识咏春
叶问幼年天资聪颖,经常从门缝观看陈华顺在自家宗祠授拳情景,七岁那年陈华顺把叶问叫进了祠堂,问他是否想学拳,如果想学就回去让他父母带他过来。叶问当真,在母亲的陪同下正式拜陈华顺为师,陈华顺租用叶问家祠堂教授徒弟,从此叶问开始了他学习咏春拳的历程。
2、香港求学、 深造拳技
1908年,叶问离开佛山赴香港学习,就读于圣士提反书院(St. Stephen's College)。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改变叶问一生命运的重要事件。入学第二年的一天,叶问在球场上因为琐事和一群“挑衅的留学生”发生争执,打了起来。叶问当场把对方打倒了两个,凭一人之力击退了那群“挑衅的留学生”。此后他的咏春功夫也在学校被同学传扬开。在一位冯姓同学的引荐下,叶问去见一位会咏春拳的老人。叶问与之比武,但发现自己很难打到对方,心急之下被对方掌法击中。年轻气盛的叶问战败之后一语不发,转身离去。没想到,时隔三日那人又让冯姓同学约叶问见面。通过交谈,叶问方知此人就是自己师叔梁赞之子梁壁。在香港读书期间,叶问一有空闲就会到梁壁这里学习、深造咏春拳技,梁壁也非常欣赏叶问。叶问拳技与日俱增,学业结束后叶问拜别梁壁,回到了佛山。
3、峥嵘岁月、 传授咏春
1914年–1937年,叶问在警界工作并娶妻生子,生活安逸。空闲时经常与朋友切磋钻研咏春拳,在广州、佛山一带名噪一时。
1937年,日寇入侵佛山,一时间哀鸿遍野,人们流离失所,从没想过以教授咏春拳为生的叶问,为了生计,更是为了让处于战乱中的同胞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开始收徒授拳。叶问好友周清泉的儿子周光耀成了叶问的第一个徒弟,教授地点就在周清泉开的花纱店内。其后郭富、伦佳、陈志新等多位弟子相续加入。
4、破旧立新 、宗师崛起
1949年,叶问移居香港,由此开启了他咏春教学生涯最重要的时期。当时谁也想不到,多年后他所传授的咏春拳能够传遍世界享誉全球。
1950年,叶问在好友李民的介绍下结识了梁相,先后在港九饭店、利达街、李郑屋屯、大生饭店、兴业大厦、通莱街、荷里活道等地授拳,使他的咏春拳遍布港九每个角落。
此期间,叶问在教拳中发现用传统的无极生太极、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等玄学术语”称谓,学生很难听懂。为了让学拳者能够明其拳理,叶问破旧立新,大胆改进,用简单直观的现代语言阐释咏春拳精华。他把咏春招式里一些不实用的动作去掉,让咏春拳由繁变简,更加通俗易懂,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门槛。李小龙能够在咏春拳的基础上创立截拳道,和叶问树立的这种简捷思想有很大关系。
在香港期间,为了更好地发扬咏春拳,叶问着重培养有文化的出国留学弟子,并鼓励他们在当地授拳教学,通过校园向社会传播咏春拳,这大大促进了咏春拳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推广。他们到了国外,按照叶问的建议,在同学中发展拳友,收授徒弟。大学毕业时,有的咏春门人已经拥有近百名徒弟了。当年在美国修读哲学的李小龙,就是一边读书一边教授中国功夫的。
5、宗师虽逝,精神永存
1972年12月1日,叶问在香港病逝,叶问在咏春拳术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对咏春拳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武德人品堪称楷模,咏春拳派同仁一致推崇他为一代宗师。
而他留下的咏春功夫,将承载着中国功夫文化的一角,向全世界武术爱好者诠释着“中国功夫“独一无二的魅力。
叶问宗师长子叶准大师
咏春拳发展状
咏春拳是南拳中一个拳种,在叶问电影之前,咏春拳流行于我国、广东、福建、香港等地乃至国外非常盛行。时至2008年一部以叶问为题材的电影热映后。让全国更多的人知道了咏春拳。电影中让众多人耳熟能详细的一句话就是咏春叶问。
从2008年的叶问1到2019年的叶问4,11年间8部围绕叶问为题材的电影,把咏春拳的发展带入了前所没有的高度,一时间在街头巷尾人们爱谈叶问和他的咏春功夫。这不仅是电影的市场效应。也是一位真实的武术家,用他的咏春功夫,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向全国观众传递着正能量。
电影中叶问在穷困潦倒时曾经得到商人周清泉的帮助,1937年日寇入侵佛山,一时间哀鸿遍野,人们流离失所。从没想过以教授咏春拳为生的叶问,为了生计,更是为了让处于战乱中的同胞有保护自己的能力,开始收徒教授咏春拳。
1950年叶问在香港正式收徒教授咏春拳,使咏春拳习练人数逐渐增多,在由他的徒子徒孙在国外留学并传授咏春,使他的咏春拳遍布世界各地。
自2008年至今,咏春拳不但走进了一些城市的大中小学校园。从航空公司空姐,到企事业单位高层,习练人群来源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的行业阶层。
1968年叶问与众弟子在香港成立了咏春体育会,广东佛山于2002年底在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内建立叶问堂,并建成叶问纪念馆。而广东、福建早已经将咏春拳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1年6月咏春拳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部分内定来自《看视频学咏春拳》一书
本文关键词:叶问演示咏春,叶问咏春真的那么厉害,叶问最正宗的咏春拳法,叶问 咏春,叶问咏春什么意思。这就是关于《叶问最正宗的咏春,张天志与叶问争夺“咏春正宗”之战》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