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趟中关村办事,路过海龙大厦。不禁回忆起来很多年前自己动手攒电脑,第一台电脑,那种方头方脑还带个无比大的机箱[微笑],为这来过几次海龙大厦。后来的活动区域就没怎么来过中关村了。今天特意在附近溜达一圈,变化太大太大。重点是:这里的工作人群都是青春活力的年青人,走着走着,我发觉,只有我一个中年人。岁月留痕[泪奔][困]
看看中国曾经的硅谷中关村
大家还记着20年前的中关村有多热闹吧!
海龙、鼎好已经变成写字楼
现在仅存的—中关村科贸也已经物是人非了!
你们记忆中的中关村是什么样子?
中关村,曾几何时,也是个传奇的地方。海龙、科贸、太平洋、e世界,里边的店面,每年造就无数百万富翁(相当于现在的千万)。中关村北有清华、北大,南有人大、民族大学。每到周末,这里绝对是帝都汇聚人口最密集的地方。马路两侧,天桥上,人来人往。天桥底下抱着婴儿的妇女,嘴里不停的小声喊着“光盘,发票,发票要么?”,还有办学生证的,10元搞定。那会我还像个学生,10块钱,手持一个中国政法的学生证,去各个景点,也是半价。
06年,我的北漂第一站,落脚清华西门。周末没事,不在清华北大,就跑来中关村看电脑。那会的梦想,是有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那两年包括自己或帮着老家的人,先后在这配过两台台式机,三个笔记本,两个相机。
09年后,因为住所不固定,就很少来这儿了。再后来,陆续听到身边有人在这被骗,所谓的体验店,用各种虚假宣传,骗客上门,交钱后,利用一些有歧义的条款宰客,我一个侄子买手机就被宰几千块。报警都没用,那些人的嘴脸和行径,跟黑社会没区别。那会写过一篇博客,描述这事。说这里会成为“终关村”。
今天来这儿,做个口腔检查。可能是疫情原因,路上人很少。而这个口腔门诊的位置,正是当年海龙的黄金一层。
华强北可以屹立几十年不倒,为啥北京中关村却基本凉透了。。。是不是因为中关村大佬去干电商了?
都是电子大卖场,当年中关村还被称为中国的硅谷。 我记得零几年那会,周末去中关村太爽了!那家伙,无法用言语描述。 太平洋先关的,随后海龙、E世界都完蛋了。。。 印象最深的是太平洋那个天桥,平时根本过不去,一堵车1小时起。
北京知名电脑diy论坛小熊论坛仍可正常发帖!
中午闲来无事,突然想起十几年前,曾经为了组装一台电脑,在一个名为“小熊”的论坛,查找过很多资料!
于是,我试着再次登录小熊论坛,没想到,论坛依然在正常运行,可以发帖!
当年给家里组装了一台电脑,配置是:cpu amd250,主板 斯巴达克黑潮ba218,内存 4g 1333,硬盘希捷500g,电源航嘉冷静王额定270瓦,光驱华硕818a7t,显示器飞利浦sw8。
当时应该花了大几千元!从海龙的思创未来装好,打车回到家里。
这一晃,十几年过去,中关村海龙已经关门,斯巴达克主板倒闭,而我的这台电脑还能正常运行,可以上小熊论坛发帖,实在是令人感慨!
你自己组装过电脑吗?有怎样特别的回忆?
#北京头条#
近日,四川成都,一男孩为了帮助妈妈“养家糊口”,在店门口当起了“门童”。
当天,妈妈工作的店铺生意不好,小男孩看着就很发愁。于是,他就搬了个凳子放在门口,站在上面,卖力地喊着:“打折啦!”那小模样,嘴巴长得老大,生怕被人听不见。
后来,他发现光喊没有用啊,还是没有人进店怎么办呢?
小家伙灵光一闪,仗着自己人小,直接动手“拉客”。
视频中,他先是冲到路过店门口的一对情侣面前,上去拉住女子的手。女子有些犹豫,看着小男孩不知道该怎么办。男子却不管那么多,继续往前走。女子想和男朋友一起走,小男孩却拖着她的手,往店里拽。后来,女子还是败给了小男孩的坚持,拉着男朋友进店了。
成功拉了一个客人,小男孩的“社牛”彻底被激发出来了。这下,他不仅跑到远处拉客,还来一手拉一个,每次给客户拉两个顾客。周围的女士看着他小小一个人,这么卖力地“工作”,纷纷走进了店铺。
看到了店里人多了起来,小家伙又站上了凳子,吆喝起来“打折了!”不一会了, 他就招呼了一屋子的客人。
可是“社牛”小家伙也遇到难题了。当他再次告诉一位美女店内打折的好消息时,美女问他:“那是不是逛一下这个店,就可以亲你一下啊?”小家伙居然一下哽住了,满面茫然地站在那里。
看来,小家伙还需要修炼啊。[呲牙]
有网友说人生的经历就是这样,小家伙以后做生意好样的,脸皮够厚,这辈子父母就不用愁了。
有网友说喂“劳动部门吗,有人雇佣童工。”
有的网友说只能说,疫情搞得大家能活下来的都是不容易。
也有网友说小时候他这种行为被人当成勇敢,当成可爱,当成聪明!就怕随着时间推移习惯这种行为!特别是拉人的这种行为!长大以后换来的是什么?不知大家早几年是否去过北京中关村的海龙和鼎好?一进门就有人拉着你,很让人反感和讨厌!碰上脾气不好的,轻则大骂!重则打骂!
@胖啾爱生活
这小家伙是真的机灵。看到妈妈有困难,他就挺身而出。就算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勇敢地去尝试。
其实这样的聪明勇敢的孩子,只要周围的环境正常,父母不往歪养,孩子都是能茁壮成长的。
希望这个孩子长大了,也能这样贴心地对妈妈。
#在头条看世界##我要上头条##成都头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
现在的九零后、零零后没经历过90年代。
我是75年的,90年代的时候我正好20多岁,可以告诉你们,真的是很美好的年代。
首先整体来说90年代,有点武断。因为那十年基本是一年一个变化,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差别很大,90年代初是80年代的延续,90年代末则和现在差不多。
90年,北京开亚运会,阵势很大,我印象里和2008年的奥运会差不多,非常重视。亚运会歌曲是刘欢和韦唯唱的“我们亚洲,山是高昂的头……”,有个吉祥物叫做熊猫盼盼。那年我高一,骑自行车上下学。我得到了一双耐克鞋,是我舅妈外派出国用外汇券买的。然后我们同学放学后骑着车去小树林抽烟,其中比较潮的同学会学郭富城留个蘑菇头,穿上水洗绸的衣服。家里住着单位分的房子,水泥地面,白墙,老家具。
91、92年,印象不深了,社会情况好像和90年代差不多。当时流行王朔的小说,《各持一词》《过把瘾就死》,拍成电视剧《过把瘾》,王志文和江珊演的,流行贫,流行一种文化衫,就是大T恤上印上字。说起电视,当时刚从黑白电视过度到彩电,高端彩电叫“平面直角二十一遥”,啥意思呢?就是大包的那种显像管电视,屏幕是平的(之前是曲面),二十一寸,有遥控。我家没有平面直角二十一遥,只有一个不能遥控的索尼老彩电,下狠心配了一台松下录像机,用录像机的遥控器来遥控电视。
93年印象深刻,因为考大学了。那一年高考改革,北京用的是“三南”试卷,就是和云南海南湖南一样,理科语数外化物5科一共750分,录取率1:2.7,一本线490,大概670以上能考上清北,但也看运气,那时候不是平行志愿,报考策略不对也有很多高分落榜的。大学学费是300一年,住宿费50一年,住的是6个人的宿舍。我上学后经常骑车去海淀图书城买书,一本书大概几块到十几块。
94年,我在大学里,告示栏上有俞敏洪贴的托福、GRE辅导班的小广告。学校有伙食补贴一个月60块,加上我有二等奖学金一个月30块,90块钱基本够用了。学英语基本上人人都有一个爱华的小随身听,家庭条件差点的同学可以打工,好像也不怎么困难。上课讲经济学,叫《西方经济学》。对了,这个时候电视上有“卫视中文台”“MTV台”,播日剧和动漫,我那个时候知道了高桥留美子、浅野温子、木村拓哉、福山雅治、加势大周,上大课的时候在作业本上画乱马和九能带刀。
95年,大概和94年差不多。记得一件事是我妈妈单位奖励她去了一趟新马泰港澳,但是算是豪华游,一人一万多,要不是单位花钱我妈妈是舍不得去的。她说同去的团友里有老板和老板的小蜜什么的。单位给她的置装费,她没舍得买衣服,给我姐买了条金项链三千多快钱(金价80一克),然后她看见堡狮龙打折,认为这是个大名牌,花了几十港元给我买的堡狮龙的大背心,穿了好多年直到穿破了。
95年第一次考托福,记得报名费要700还是800,很多,考了608分。当时托福是老托福,满分670我记得。
96年,别的事情没有印象了,有印象的事情是国家宣布大学毕业生从次年起不再分配工作,比我们大一届的学生高兴的说“下一届这些学生该发愁了”。
还有一件事,96年我家买了第一台电脑,是去中关村海龙攒的,1万左右,这可是个大件。这一年有了瀛海威,不过我们上网用的是电信局的电话线拨号上网,还要买一个东西叫“调制解调器”,上网按分钟算,很贵。
97年,1月考研究生没考上。然后开始找工作。当时找工作有几个渠道:校招(很少),报纸招聘广告,我记得在报纸广告上看到过阿联酋航空公司招聘,投过简历没消息;在静安庄国展开的招聘会,规模很大,但单位质量并不高,对应届生也不友好,能投到的单位主要是卖保险的。
98年,我找工作半年后经亲戚介绍去了一个单位,第一个月工资300,第二个月工资500。五险一金谈不上,但是好像没那个概念。然后98年金融危机,这还罢了,主要是国务院部委分流,我之前进了部委的同学们被分流到下属事业单位了。
99年,路上的自行车已经少了,自行车道被撤销了,浩浩荡荡的自行车流开始没有了。单位的老同事都有BP机,平时招人都用电话打BP机呼,急事还“连呼三遍”。我单位领导给自己配了台大哥大,但平时舍不得打,当寻呼机用。
2000年,工资涨了点,大概有800块还是1000块。我家附近盖了一批高档商品房,价钱大概是1800块钱一平米,我家人表示不可思议,一套房子十几万二十万,还贷款,还要利息,这不是要还一辈子吗?!
这个是我经历的90年代,不像现在那么好,但远远不是有的答案说的或者你们年轻人以为的那么差。
互联网进入家庭大约是96年,更早只有科研院所有互联网。96年就可以去电信局开户用电话线拨号上网了,没有宽带,而且计时费很贵。上网不敢多耽搁,看完一个东西赶紧下线,或者下载下来看,因为每一分钟都是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