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法的榫卯工艺】,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法的榫卯工艺:古人经典榫卯技术动图演示,佩服古人的智慧
- 2、古法的榫卯工艺,老祖宗传下来的榫卯
1、古法的榫卯工艺:古人经典榫卯技术动图演示,佩服古人的智慧
如今的木工大都是用钉枪,或者胶。古代的榫卯技术不借助一些外力辅助进行拼接,还真是令人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产品,还真值得仔细品读。
1. 拼接
拼接
2. 松动的榫槽连接(榫舌)
松动的榫槽连接(榫舌)
3. 固定的榫槽连接
固定的榫槽连接
4. 交叉半榫
交叉半榫
5. 燕尾半榫连接
燕尾半榫连接
6. 角半榫连接
角半榫连接
7. 嵌接(斜接)
嵌接(斜接)
8. 满槽榫连接
满槽榫连接
9. 肩槽连接
肩槽连接
10. 燕尾槽榫连接
燕尾槽榫连接
11. 斜角榫
斜角榫
12. 斜角半榫
斜角半榫
13. 加榫舌的斜角榫
加榫舌的斜角榫
14. 榫片斜角榫(拼好后再加工直角部分的斜槽,然后插入等厚度的榫片)
榫片斜角榫
15. 卯榫连接
卯榫连接
16. 加腋榫
加腋榫
17. 隐藏加腋榫
隐藏加腋榫
18. 加楔片卯榫
加楔片卯榫
19. 可拆卸榫
可拆卸榫
20. 钻销榫
钻销榫
21. T型托榫
T型托榫
22. 角托榫
角托榫
23. 梳齿榫
梳齿榫
24. 明燕尾榫
明燕尾榫
25. 半暗燕尾榫
半暗燕尾榫
26. 活动榫舌连接
活动榫舌连接
27. 饼干榫
饼干榫
28. 多米诺榫
多米诺榫
2、古法的榫卯工艺,老祖宗传下来的榫卯
提起积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乐高。
但真要说起来,中国的榫卯,才是当之无愧的“老祖宗”!
大名鼎鼎的鲁班锁,你一定听说过吧?
传说春秋时期,鲁班为了测试儿子智商,用6根木条为儿子制作一件可拼可拆的玩具,这就是鲁班锁的原始版。
式样繁多的鲁班锁
不依靠钉子,只靠榫卯咬合连接,不仅好玩,还可以放松身心、开发大脑,活动手指,一度在民间广泛流传,被称为“中国版积木”。
事实上,榫卯又何止是积木玩具,因为其出色的稳固性,它还被广泛应用于古建筑、桥梁、家具中,妥妥的实力派!
故宫(紫禁城)中体量最大的太和殿,就是依托榫卯结构所建。
层层出挑的榫卯结构,上承重檐庑殿顶,中接金扉金锁窗,下连汉白玉须弥座。
起承转合间,使高达12层楼(约35.05米)的太和殿威严耸立。
自建成600年来,它经历了200多场地震,包括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短短23秒的山崩地裂,将河北唐山夷为平地。距震中150多公里的北京摇撼不已,但太和殿依然屹立不倒。
英国纪录片《紫禁城的秘密》中,为了演示它的抗震效果,还专门以1:5的比例复制了太和殿,并进行了地震模拟测试。
测试过程中地震强度从4级、5级、6级层层加码,7.5级时,墙体已支撑不住,榫卯结构仅出现了微微晃动。
加码至9.5级时,建筑结构摇晃加剧,但最终还是稳稳站立,要知道,这可是有记载以来最高的地震强度,相当于200万吨TNT爆炸啊!
最高程度10.1级时,整个建筑经过持续而又剧烈的晃动,仍稳稳地立在原地,只发生了轻微位移。
即使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看到这个抗震能力也不得不服,老祖宗们的智慧,真的是太太太高了!
除此之外,恒山的悬空寺也让人连连赞叹。
建成于北魏太和十五年(公元491年)的悬空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
它悬于峭壁,紧临深渊,建造在距地面高约50米的石头上,两边是100多米的陡峻悬崖,底下只有数十根筷子似的木柱子支撑。因为太过于惊险,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
站在上面往下望,让人不寒而栗。
悬崖间环境如此恶劣,山体本身就极不稳定,山洪、地震、泥石流,任何一个来袭就瞬间不保。古人们何以有这样的胆量与魄力,将寺庙建于此?
原因还是榫卯结构。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次文物修缮中,工作人员本来想换下走廊下的横档,可是无论使多大力气都抽不出来,后来只得强行锯断,才发现看似简单的横木里,隐藏着极大的秘密!
坚硬十足的横木,内部中空,其中横梁、倒齿、楔子彼此环环相扣,组成榫卯结构与外部紧密契合。
整个建筑群外部,上上下下、前后左右、里里外外,将榫卯运用到了极致,形成一个“整体榫卯梁架结构”系统,牢固得像被施了仙法。
任谁看一眼都不得不感叹,厉害了我们的老祖宗!
内容来源丨寻匠之美
本文关键词:传统工艺榫卯,古代榫卯工艺,传统榫卯,古法的榫卯工艺有哪些,古典榫卯结构。这就是关于《古法的榫卯工艺,古人经典榫卯技术动图演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