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的袁世凯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人物,其罪恶行径世人皆知。但他在政治生涯中采取的一些处世韬略,也有值得人们深思之处。
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5年12月,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此举遭各方反对而引发护国运动,使其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病故。
西太后晚年,袁世凯地位显赫,包揽大权。
西太后死后,载沣做了摄政王感到袁世凯是清廷大患,将他撤职解权放回原籍。
对这突变的政治气候,他采取了退步自保的策略。
他知道,在当时的形势下如进行反抗,那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为了以后的东山再起,他采取了韬晦之策。他回到河南老家,自称"渔人老人",过着饮酒赋诗的日子。
整日游山玩水,轻松自在,装出一种与世无争的样子,以此躲避清廷的注意和监视。暗地里,他却一刻都没有放松对政治风云的注意,期待着对已有利时机的到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12日清政府派陆军大臣率军前往镇压。然而革命形势迅速发展,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满朝文武一片惊慌,个个束手无策,政局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看到这种形势,袁世凯认为自己的机运来了。
他深知,清廷必会用他,为此,他采取"欲擒故纵"之"为而示之不为"的策略。
当清廷任命他为两广总督,督办剿抚事宜时,他并不出山,而是讨价还价,清廷迫于形势,不得不授予他内阁总理大臣的头衔。因而,这个窃国大盗掌握了清政府的实权。
袁世凯将"欲擒故纵"之计与其他计谋相辅交叉运用,抓住时机,利用自己的实力讨
价还价,和他刚开始无意争权夺利形成对比,可见"此一时,彼一时"。只有善于审时度势,才能把时机利用好,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政治野心。
#头条创作挑战赛##2022生机大会# @今日头条 @DOU+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