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他任校长12年,打造武大黄金时代,陈毅评价“一代完人”
- 2、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他是民国教育部长
1、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他任校长12年,打造武大黄金时代,陈毅评价“一代完人”
一所大学的成长,离不开优秀的校长。遇到一位好校长,学校就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一些重点大学的校长,其履职经历,就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缩影。近段时间,我在介绍一些国内著名的大学校长,让大家通过不一样的视角,了解高校和高教。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武汉大学老校长王星拱,他从1933年到1945年间担任武大校长12年,是民国时期武大历届校长中任期最长一位。他为武大发展呕心沥血,任劳任怨,在任期间,武大校风严谨、学风浓郁、学术思想活跃,办学声誉鹊起,获得“北大的民主,武大的自由”之美誉。当时的武大师生,亲切地将王世杰和王星拱两位校长合称为“二王校长”。
从安大校长到武大校长
1916年王星拱完成学业,受北大校长蔡元培聘请,担任化学系教授。直到1927年4月,才被迫离开北京。1928年初春,王星拱出任安徽大学校长,在任半年,就领导完成了安大文、理、法学院和预科的建设。
1928年7月,前往武昌负责筹建国立武汉大学。先后担(兼)任化学系、理工学院院长、副校长、教务长、总务长、仪器委员会主席等职。
1933年5月,王星拱接替首任国立武大校长王世杰职务,执掌武大校务,成为国立武汉大学第二任校长,在任达12年,成为民国时期武大历届校长中任职最长的。
带领武大与清北齐名
王星拱老校长上任后,在前任校长王世杰的办学基础上,立志把武大办成国际一流学府。他大力推进新校舍建设,在他的奔波下,通过募捐筹集资金,相继完成图书馆、体育馆、法学院、工学院等大楼,为武大的发展校园环境。
他认为大学是指“众多教授学识之博大精深、师德之崇高感人”,提倡“专家治校”。在他的领导下,武大于1935年开创了研究生教育,1936年设立农学院,将武大发展成为一所有5个学院、15个系的综合性大学。
民国时期的武大,和清华、北大、浙大等国内顶级大学齐名,多次联合向全国招生。
乐山时期,是武大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
1938年,因抗战爆发,武大西迁至四川乐山。王星拱老校长高瞻远瞩,稳妥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武大在迁校中遭受损失较小,为复学打下基础。
武大搬迁来到乐山后,办学条件十分艰苦,物质极度匮乏。王星拱老校长带领全校师生克服层层艰难,不仅使武大得以继续存在,还创造出不同凡响的业绩。
王星拱在国难当头形势下多次发表演说,强调抗日战争与国难时期的人格教育。他四处奔波,跑遍大后方,亲自登门诚聘专家、教授,不论他是什么籍贯、出身,也不管他什么学派,只要有才,一概录用。在他的不懈努力之下,武大逐渐聚集起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呈现出“五湖四海、学者云集,文理兼备、人才济济,极盛一时”的盛况。
乐山时期的武大,教授少则100余人,多则近120人,这在当时的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即使在困难时期,武大的学业考试仍然保持高难度水平,淘汰率极高。有资料说,和王柔怀同时入学的数学系新生有8名,到二年级时还剩3人,到毕业班就剩他一人了。甚至,武大还出现了“教授到学生宿舍上课”的奇葩现象。
据2000年统计,乐山时期的武大,至少有12名校友在后来当选为两院院士。
对于乐山时期的武大,当时社会评价:堪称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在国内外学术地位到达“巅峰”时代!自强不息的武大人,将最困窘的时期,却演绎成最辉煌于校史的时期,这与时任校长王星拱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
结语
王星拱老校长坚持民主、自由的办学主张,无论在武大创办初期,还是在乐山时期,他都实行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严谨校风的办学方针,使武大即使身在绝处,也能弦歌不断,蓬勃发展。
不过遗憾的是,在1945年 7月,王星拱却被迫调离武大,前往中山大学任校长。
因长期工作积劳成疾,1949年,王星拱在上海与世长辞。他去世后,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专门派人送来一幅亲笔题写的挽联,上书“一代完人”,以示对他的敬仰与哀悼。
2、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他是民国教育部长
2022壬寅虎年的钟声已经敲响,又一个充满希望的年份到来了。每年年初,我们都会许下新的愿望,从对个人理想的憧憬,到对亲友的祝福,乃至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美好祝愿,愿望或大或小,但都潜藏着不可忽视的真心与坚不可摧的决心。从1893年至今,武汉大学已经走过了129年的岁月,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一代代的武大人曾有过怎样的愿望,如今都实现了吗?本期推送,就让我们漫步百廿历史,打开武大尘封的“愿望宝盒”,触摸武大人的真心与热血。
春樱繁盛,游人如织,阳春时节的武汉大学,能让你深刻体味“人间四月天”的诗意与浪漫,学校樱花季的美景曾多次登上热搜,乃至被央视等知名媒体频频聚焦。珞珈山上,东湖水畔,自然景色与人文气息完美交融,武大“中国最美大学”之称名副其实,学校山水相依的校园风光历来广受称赞。而如今的这份绝美景色,与百年前武大人的一个“愿望”密不可分。
1932年,武汉大学首任校长王世杰在珞珈山新校舍落成典礼上提到:“十二年前,我和李四光在回国途中曾经设想,要在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设一所大学,今天这个愿望实现了。”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以原国立武昌中山大学为基础,组建国立武汉大学。同年,中科院院士李四光先生以科学家的严谨、教育家的眼光、艺术家的浪漫,将校址选定罗家山(今珞珈山)。从此,好山好水间立起一所名校,也造就了“山水之间,流风甚美”的珞珈美名。
李四光像
对于武汉大学来说,1928年一定是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学校不仅完成了定名、定址等重大举措,同时开始了对学校的建设规划,无论是后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早期建筑,还是后来惊艳众人的“春樱、夏荷、秋桂、冬梅”四季美景,都在这一年有了最初的眉目。
1928年,受李四光先生所邀,美国建筑师弗朗西斯•开尔斯任校舍建筑规划的总设计师。开尔斯先生表示,“在这么美的地方建大学,是我早就有的愿望。”他以北京故宫为蓝本,根据中国传统建筑“轴线对称、主从有序、中央殿堂、四隅崇楼”的原则,建造起古朴庄重、轩昂瑰丽的珞珈山早期建筑群。武汉大学早期建筑群从1930年动工,到1936年全部竣工,共30项工程68栋,占地面积200多公顷,建筑面积78596平方米,耗资400万银元。这是20世纪30年代唯一完整规划且一气呵成的中国大学校园建筑,是中国高校建筑史上从未有过的浩大工程。
20世纪30年代的武大建筑
1928年,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叶雅各任国立武汉大学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兼秘书。作为著名的林学家,叶雅各全面负责学校的“园林规划建设”。叶先生在校园内的荒山隙地、道路两旁,亲自采种育苗、栽植、绿化和维护。从全国各地采集而来的数十万株树种以巧妙地栽种设计落于珞珈山,使得武大校园四季常青、生机蓬勃。
武大四季风光
每一位先贤的愿望,都是让武大变得更美,都是要为武大师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求学环境。如今,武大校园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起源于百年前武大先贤的美好愿望,也见证着这些美好愿望的一一实现,当清风从樱顶老图书馆的飞檐下吹向现代化气息十足的教学楼,当草木的芬芳沁润晨读学子的心田,百年前的愿望、百年前的努力,都在这一刻,穿过漫长的光阴,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樱顶老建筑
一个愿望,造就一流学府武大之美,不仅在自然,更在实力。在129年的发展中,武汉大学获得的,不仅是“中国最美大学”的盛誉,更是“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等一项项彰显学校实力的硬核“标签”。实力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早在建校之初,武大人就有了办一流大学的愿望——
这愿望是历任民国教育、宣传、外交部长的老校长王世杰的期盼:“武汉大学不办则已,要办就办一所具有崇高理想、一流水准的大学。”
这愿望也是著名化学家与哲学家、老校长王星拱的憧憬:“我们要秉承学术独立的精神,以满足我们共同求知的欲望,使武汉大学不愧为全国知识的中心。”
这愿望同样是著名法学家、老校长周鲠生的追寻:“我们的大学除了造就人材和研究学术之外,还要影响社会;要做社会改造的动力。”
建校舍、引人才、求发展,一代代武大人赓续奋斗,凭借着点滴积累,让武大从昔日的小小学堂,成长为了如今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学府。学校频频亮相中国乃至世界级权威榜单,并高居前列,展示出百年名校的雄厚实力。
- 在2022泰晤士世界大学排名中,武汉大学位列世界第157位、中国高校第8位。
- 在2022QS世界大学排名中,武汉大学全球排名上升,位列中国高校第9位。
- 在2022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武汉大学位列亚洲高校第37位、中国内地高校第8位。
-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1年度中国学科评级结果中,武汉大学以46个学科上榜数量、36个A级学科数量的出色表现,位列中国高校第5位。
- 在2021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共有31个学科上榜,其中12个学科进入前百名,总排名位于中国高校第7位。
- 在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武汉大学共42个学科上榜,21个学科进入前百名,1个学科雄踞世界第1(遥感技术),总排名位居中国高校第6位。
- 在2021软科中国大学学科水平排名中,武汉大学位列湖北第1、中国第5。
……
2000年以来,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90余项,SCI论文数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均位列全国高校前列,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居全国高校前三位,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教育部社科课题均居全国高校前列,并有数十项成果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中国图书奖。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武汉大学主持完成的4项科技成果获奖,参与完成的成果2项获奖
在不断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武汉大学也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人才等优势,服务社会与国家。学校参与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电东输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建设,在南北极科学考察、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等科技攻关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马协型、红莲型杂交稻,高频地波监测雷达,GPS全球卫星定位与导航,高性能混合动力电池等应用型科技成果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理论价值,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百年发展百年追寻,武大从一颗小小的种子长成参天大树,不仅强健了自身,也捧出丰硕的果、洒下荫凉的影;正如先贤所期望的那样,立崇高理想、影响社会。对于武大而言,一流的是实力,也是担当与情怀。
一个愿望,培养担当人才“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大学的第一任务是人才培养,要始终关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而早在百年前,原武大代理老校长刘树杞就提出过一个愿望:“本校在学术上要养出适合于中国的建设人才;同时,在精神上也要养出健全而高尚的人格。”为国家担当,为社会奉献,武大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湖北,有这么一个家族,一门四代,走出九位武大人。李汉俊是这个家族到武大的第一代人,他是中共创立时期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董必武称为“我的马克思主义导师”。1927年在国民革命中英勇牺牲,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中央人民政府向其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亲自签发的第0011号《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查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
李汉俊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有不少武大社科人都投身于此,目光如炬,扎根百尺,思深忧远,躬行实践,他们将自己的黄金时代,写入乡村振兴的篇章。2007年,攻读博士的杨华就跟着导师贺雪峰开始做农村研究,如今,他和导师同在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工作,致力于乡村治理研究。对他们来说,农村调研是兴趣所在,也是他们作为社会学学者的使命。
杨华(中)与村民交谈
武大以“自强、弘毅、求是、拓新”为校训,“自强”居首,无数武大学子自强不息,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撑一把伞,信管学院何善平就是其中之一。从湘西建档立卡家庭到圆梦武大,自强不息的他数次捐出奖学金;从末位入学到连续三年专业第一,一心奉献的他以行动践行使命担当。担任**防控志愿者、担任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志愿者、参与腾讯99公益日长江江豚“留住长江的微笑”项目筹款、参与关爱帮扶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大型志愿公益活动——守护童年……自助且助人,何善平展现了勇于担当的武大青年风采。
何善平
在武大,还有**期间组织武汉大学志愿服务一线医务人员子女关爱行动、组织1000多名志愿者与武汉600多个一线医务人员的家庭进行结对、被联合国和中宣部相继邀请的外国语言文学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王琇琨,有勇救落水母子的遥感信息工程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张圆通,有为患者垫付医药费、帮助其办理住院的基础医学院2020级临床专业本科生张绍洋……
王琇琨
张圆通
张绍洋
若要问为何一代代武大人能前赴后继扛起为国奉献的时代重任,为何善行义举能在珞珈山遍地开花,或许张绍洋谈起自己愿望时所说的那番话能告诉我们答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们未来可能还会遇到像新冠肺炎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个时候就需要另一批人站出来,我想要成为这批人中的一个。”这是张绍洋的愿望,相信也是众多珞珈青年学子的愿望。
百余年过去,很多武大人的愿望实现了,也有很多人的愿望正在进行中,还有不少人的愿望刚刚开启。万象更新,又是新的一年,若你有愿望,愿你秉持最坚定的决心,做出最大程度的努力,笃行不怠,迈向理想的彼岸。祝福每一位武大人,2022年所求皆所愿,走向下一程人生精彩的同时,也一起见证武大下一个百年辉煌。
本文关键词:武大上一任校长,武大现任校长是谁?,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是谁,历任武大校长 评价,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排名。这就是关于《武大历史最好的校长,陈毅评价“一代完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