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星堆考古三段史】,今天涌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三星堆考古三段史: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经过
- 2、三星堆考古三段史,考古三星堆90余年
1、三星堆考古三段史: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经过
1929年春,广汉农民燕道成、燕青保父子在广汉月亮湾车水挖沟时发现一坑400余件精美的玉石器,一时间,“广汉玉器”声名鹊起,燕家父子未曾想到,他们无意中碰醒了沉睡数千年的三星堆文明,从而拉开了持续近九十年的三星堆考古的序幕。
“发现三星堆:三星堆与巴蜀考古”特展 雷雨摄
三星堆遗址发掘时间之长,出土遗物之丰富,在中国除了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外,恐怕没有哪个遗址可以与之相比了。近九十年间,三星堆考古可大致划分为四个重要阶段。
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
1934年,华西协和大学博物馆馆长葛维汉(加拿大人,美籍教授)和副馆长林名均等人在1929年玉石器坑出土地点附近进行三星堆历史上的首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百余平方米,出土、采集了六百余件玉石器和陶器。1936年,葛维汉在《华西边疆研究学会会志》第6卷上发表《汉州发掘最初报告》(A Preliminary Report of the Hanchow Excavation );1942年,林名均在《说文月刊》第3卷7期上发表《广汉古代遗物之发现及其发掘》。这次被郭沫若称为“华西科学考古的先锋队” 的发掘研究工作,对三星堆玉石器坑及其附近遗存的出土情形、地层、时代、性质做了初步的探讨,提出这批遗存的时代上限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下限为周代初期,并认识到“古代西蜀曾与华中、华北有过文化接触”(郭沫若语)。1946年,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郑德坤在《华西大学博物馆专刊》上发表辟有《广汉文化》专章的《四川古代文化史》,使“广汉文化”见之于世。
葛维汉教授(右一)与担任此次发掘副领队的林名均先生(左一)及部分协助发掘的当地乡绅合影
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博物馆、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文博单位在三星堆遗址进行多次调查并进行了小规模的试掘,发现月亮湾地点和三星堆地点都有古文化遗存,出土、采集到一批玉石器、青铜器、骨器和陶器标本,进一步弄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和文化内涵。四川省博物馆馆长、著名考古学家冯汉骥先生和著名考古学家童恩正根据三星堆遗址历年来出土的玉石器、半成品和石坯,首次提出手工业作坊就在遗址范围以内。1958年,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学家王家佑、江甸潮在《考古通讯》1958年第8期上发表调查研究报告《四川新繁、广汉古遗址调查记》;1963年,冯汉骥先生选定三星堆遗址为四川大学考古专业首届学生考古发掘实习的地点,进行了面积约150平方米的考古发掘工作。当年冯先生曾站在月亮湾的台地上,遥指对面的三星堆(特指遗址内的三个黄土堆,它与北面犹如一弯新月的月亮湾,隔着古老的马牧河南北相望,“三星伴月”由此得名,并在很早以前就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后来的发掘证实,这三个土堆实际上是一道长条形的城墙遭后期人类活动破坏后形成的三个堆子),很有预见地指出:“这一带遗址如此密集,很可能是古代蜀国的一个中心都邑。”
1963年冯汉骥在考古现场
三、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叶
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三星堆考古因“文革”陷于停顿。
从1980年起,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博物馆及四川大学、广汉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在三星堆遗址进行了连续不断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正式命名了三星堆遗址和三星堆文化。三十年间,几代考古工作者分别在三星堆遗址的东、西、南、北、中共7个发掘区进行了14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基本弄清了遗址的分布范围、年代序列、文化内涵和城址的规模,发现了“一、二号祭祀坑”、大型居住区和遗址早期的公共墓地,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一个湮没近五千年的三星堆古文化古城古国已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发掘现场
四、2011年至2018年
毋庸讳言,围绕三星堆遗址开展的考古工作还相当有限,已有的考古发掘和发现远远没有显示出三星堆遗址的本来面目,截至2010年,三星堆遗址的总发掘面积尚不足10000平方米,同时勘探和测绘等基础性工作又远远没有跟上,科技考古几乎是空白,这使得我们对遗址情况的掌握和了解非常有限,城址的布局尚不清楚,对许多问题并没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考古上还存在着大量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为此,“十二五”伊始,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特制定了《三星堆遗址2011—2015年度考古工作规划——“十二五”项目规划文本》,将“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点拟定在田野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全面的考古勘探、有针对性的主动发掘和周边遗址群的考古调查等基础性考古工作等方面,以期以大量的资料积累来推动三星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力争在对三星堆城址的布局结构、功能分区、重要遗迹、三星堆一期文化来源、周边遗址群聚落特征等方面的了解上有所突破。
2016年西城墙发掘工作照 雷雨摄
这样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三星堆遗址2011—2015年度考古工作规划——“十二五”项目规划文本》很快得到批复和大力支持,得以顺利实施。为实施国家文物局“三星堆遗址2011—2015年度考古工作规划”以及2017—2018年度的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计划,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博物馆于2011—2018年在三星堆遗址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和相应的试掘工作,并在三星堆遗址外围进行了大范围考古调查,获得了以下几项重大突破:
1. 发现了带“宫殿区”性质的最高等级建筑区,新发现5道城墙,合围外廓城并在外廓城内闭合出几座始建于不同时代的小城,三星堆城址“一大多小”的城市布局和营建、演变过程得以逐渐明晰。
2. 完善了遗址的分期和年代序列,三星堆一期(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四期(后祭祀坑时代)文化遗存得到极大丰富和重新认识。
3. 在三星堆遗址上游发现一大批商周遗址,三星堆遗址鸭子河上游的区域聚落形态得到了初步了解。
三星堆遗址鸭子河北岸之新药铺遗址 雷雨摄
新药铺遗址为考古夏令营学生 董静摄
2、三星堆考古三段史,考古三星堆90余年
澎湃问吧
3月20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工作进展会通报:三星堆新发现6座器物坑,现已出土金面具残片、巨青铜面具、青铜神树、象牙等重要文物500余件。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南兴镇三星村,从1929年燕道诚父子在该遗址首次发现玉石坑至今已历时90余年,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本期问吧邀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辛中华,一起揭秘三星堆考古及文化!
走进三星堆
@是信:请问三星堆遗址考古至今,到底有没有发现文字记录?在中华文明中是何定位?
辛中华:可以肯定的是,截止目前三星堆遗址尚未发现有文字出土。那么过去我们常说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摇篮,而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明中华文明的源头不是单极的,红山文化、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三星堆文化等黄河流域之外的文化并不逊色于中原文化,充分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多元一体化”格局。具体到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明,它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中的一元!它有自身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与包括中原文化、良渚文化等其它文化产生交流和融合,并最终汇集在一起,形成中华文明。
@fred:请问三星堆文明与周边文明的互动是怎样的?三星堆文明何时结束?
辛中华:三星堆文化因素的多元性反映了它与周边文化确实存在交流与互动,包括2020年联合遗址发现的商代晚期的龙凤配纹饰器盖和陶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玉璋、玉璧、青铜龙虎尊、铜罍和陶盉等,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有很多的相似性,其中应该有比较大的关联度,确切的说是受到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影响。三星堆文化中具有良渚文化玉琮风格的因素,显示了来自长江下游良渚文化的影响,而四川盆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在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更多的处于受众的地位。
玉边璋 1986年三星堆祭祀坑出土
确切地说,三星堆文化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并不是结束,也没有终结,只是在这个时期文化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于2020年9月发现的广汉联合遗址中就包含了三星堆文化向成都十二桥文化过渡、甚至十二桥文化本身早期的因素,说明它仍然在延续和发展。
@Amy512:为什么历经几十年,一个遗址还会继续不断有新发现呢?
辛中华:您说的一个遗址应该指的是三星堆古城遗址。三星堆文化不是单单一个遗址,在以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方国内留存有大量的遗址和遗址群。仅仅三星堆古城遗址的面积就达12平方公里,作为都城,其中分布有大量的各类遗迹,包括祭祀坑、房屋基址、宫殿遗址、城墙、灰坑、墓葬、窑址等,也包含了金器、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象牙等种类丰富的遗物。
对三星堆古城布局和各类遗存的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毕竟考古不是推土机挖土,也不是简单粗暴的挖宝,而是一个科学、繁重而缓慢的过程,带有学术研究目的考古工作就更为精细和持久。随着国家对大遗址保护设定的条件越来越严苛,工作的精细度会越来越高,时间也会拉得更长。事实上,几十年的考古工作对这么大面积的古城而言,还远远不够。
因此,三星堆古城遗址面积的广阔、遗存数量的众多和丰富性以及考古工作的持久性,都决定了不仅过去的几十年内有不断的新发现,而且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还会不断有新的、惊人的发现。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下一手铲会挖出什么,考古并不神秘,但它随时会给你带来惊喜,也许这就是考古的魅力所在!
@Margaret__:如何看待三星堆是外太空文明的说法?
辛中华:考古发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很多一时难以合理解释和理解的遗迹现象和遗物,包括三星堆的祭祀坑和它里面的器物,也许神秘感由此而生,但也仅此而已!任何一件器物,无论是青铜器也好,陶器、石器也罢,它依然是古代人类一手创造和制作出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所谓的外星人什么事!
三星堆祭祀坑发掘图
考古面面观
@澎湃网友mimYRb:为什么要考古三星堆,这么久远的原始人类史对现在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辛中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之一,无论探索对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不仅仅三星堆,其它的古代文化遗存所做的考古工作也是如此。
大者,通过考古的实证,有助于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经历了怎样的文明发展史,这无疑能够培养我们的文化归属感、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提升民族精神的正能量,毕竟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犹如无根的浮萍。以色列科技如此的发达,为什么一定想要定都古老的耶路撒冷,因为他们认为那里自古以来就是自己民族的精神家园所在。我们一直在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了解曾经的伟大,反思曾经的失落,怎么复兴过去的荣光?更勿说这还关系到解决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又将走向何方这些哲学命题。
小者,就如同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的泥塑陶猪和龙凤纹器盖,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引起强烈的共鸣——谁说国人没有原创力?3000多年的我们就能创造出和现在一样的形象,而且和现在人有着同样的审美情趣。还发现3000多年前龙凤纹所赋予的龙凤呈祥,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寓意和现在有共通之处,原来早就根植于我们古老的文明中。这也充分表明,考古并不神秘,看似久远的人类发展史也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也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和欢愉,同时也带来极大的社会效益。
@清风扬:为啥许多古墓都从学校下面挖出来的?
辛中华:这个现象并不奇怪,即人们常说的风水,这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行为。古代墓葬和早年学校在修建时都比较讲究,会选择所谓风水好的地方,两者的理论有共通之处,所以选择的区域会有一定重合,发生早晚重叠在一起的现象就很正常了。古代人类在修建聚落、定居点、城市等的时候,常常会优先考虑能够获取充足的阳光、适当的风向、足够的水源、丰富的食物等自然资源和生产、生活便捷便利的地方,比如河流交汇处两侧的台地、冲积扇上、群山环绕的平坝、山间盆地、半山台地等,这就是为什么叫“风、水”,因为这些是原始人类生存和生活最基本的要素。现代社会中很多设施的修建,包括城市建筑的朝向角度、墓地的规划等依然在沿用一些基础理论。事实上风水并不神秘,只是自古以来对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所作努力和经验的一种逐渐的总结和概括,并作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
2020年,广州广雅中学内现125座古墓
@萬折必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挖别人的坟墓是非常罪过的,而考古常常又不得不挖坟墓,这样做是不是很不厚道呢?
辛中华:这个问题和社会公众对考古的认知度有很大关系。诚然,对逝者的敬畏是人性的基质之一,作为考古工作者,最清楚怎样才是保护文物的最好方式,无论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等,最好的就是让它保持原状,不去打扰它。
但现代社会有完全做到的可能吗?社会要进步,经济要发展,人们要改善各种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大规模的基本建设不是浮于地表,是要落实到地上的,不可避免的要碰到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古作坊古城墙。自古以来就有“要致富,挖古墓”的说法,看似无本万利的利益驱动,盗墓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文物的觊觎和盗掘。面临这种境况,我们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是无视地走过,任由推土机挖掘机肆意的推毁、碾压成渣,让其没入黄土,或者任由盗墓者疯狂盗掘,盗卖,流失海外,成为少数人橱窗里的藏品甚至我们再花天价重金购回!
第二个选择就是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完成资料和信息的记录,让我们知道先人曾经的历史和创造的文明,并为之自豪,让文物得到科学妥善的保护、修复和展示,让全社会公众都有机会受它的魅力和价值,而不是成为个人家里的摆设!我想这才是对先人最大的尊重和敬畏!
考古虽然冷门,艰苦而平凡,无法与大众所说的很多专业相提并论,但我们尽到了法律和道义赋予的职责和社会责任,理应很坦然!
责任编辑:黄雅竹
本文关键词:三星堆考古时间线,三星堆历史考古,三星堆考古过程,三星堆考古阶段性成果发布,三星堆考古图。这就是关于《三星堆考古三段史,三星堆遗址的发现、发掘经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