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0-6岁数学怎么教?看这篇就够了
- 2、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欧美幼儿园最重视的数学概念
1、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0-6岁数学怎么教?看这篇就够了
开学了,米粒妈今天分享一篇跟学习相关的文章。前几天跟一个做教育的朋友聊天,简直颠覆了我的认知,她说:
在婴儿期,宝宝就已经有了数学思维!
即使是婴儿,也能察觉数量的改变,理解“更多”的概念。
美国儿童发展专家盖斯特(EugeneGeist)说:幼儿对数字概念有着惊人的发展,他们借由数学做为探索工具,来认识周围世界。
学龄前儿童如果能累积丰富的数学经验,不但能提升日后的数学思维能力,更能提升未来的学习成绩。
早期接触数学的经验,是攸关孩子未来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为了启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奠定未来学习的根基,数学教育应尽早开始。
如果家长能在日常生活中适当引导,从婴幼儿时期开始,通过游戏、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数学概念,就能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所以,数学这件事,绝不能等到孩子小学才开始。数学启蒙,从0岁就可以开始啦。
幼儿数学认知发展
孩子的数学能力不会凭空跳跃,而是随着年龄逐渐发展成熟。父母要先掌握儿童数学发展概况,才能协助孩子累积数学经验,发挥数学潜能。
孩子的数学概念发展包括了4大领域:数、量、图形空间、逻辑关系。
然而,我们一定要知道,就跟每个孩子的身高、体重发展各有不同一样,孩子的数学发展也有个别差异,当然父母的引导方式和态度也会影响孩子的数学能力。
- 0-2岁
1、数:可以从1背到10
1岁左右的婴幼儿,已有“更多”的概念,例如当大人给的饼干不如预期时,会表示“还要”。
快2岁时,会开始学数数,可以从1数到10,甚至更多,但通常只是单纯的数字背诵,并不了解数字的意义。
有些2岁的孩子会开始听得懂“拿1个”或“选2个”这种简单的指令。
2、量:开始探索“大小”和“轻重”
快1岁的孩子,已经能笼统地感觉出物品的大小或轻重,以及物品和自身的距离;1-2岁时,喜欢玩水、玩沙,用不同的容器探索量的多少。
3、图形空间:堆积木、认图形
1-2岁时,能把相同大小的图形做配对;随着经验的累积,孩子慢慢学会将不同大小但同样形状的图形做链接,例如:小圆形和大圆形、小三角形和大三角形。
2岁的孩子,通常喜欢把积木堆叠高高的,也能拼出图像简单的拼图;此外,还开始会留意生活周围的图案,例如:地板磁砖上的特殊形状。
4、逻辑关系:了解规律生活
快1岁的婴幼儿,开始了解生活的简单规律,例如:洗完澡、刷完牙后,就要上床睡觉了。
1岁半的孩子会开始寻找事物的规律和逻辑顺序,例如:白天和黑夜会轮流交替。
- 2-4岁
1、数:掌握数字和实物的关联
2岁半到3岁的孩子,开始会数物品的个数。3岁的孩子可以清楚告诉大人自己的年纪,并且用手指比出3。
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建立了数字和物品间的关联,可依指令排出和数字相当的物品总数,例如:2个苹果、5个杯子。
2、量:可区分大小高矮胖瘦
2岁半到3岁时,可清楚区分出物品特征,例如:大小、高矮、胖瘦、长短、轻重、粗细。
3岁半的孩子具有明确的度量观念,例如:当瓶中的水倒出一半,量就会减少;相反的,如果再多加水进去,他们也知道水量会增加。
3、图形空间:用身体探索空间
2-4岁的孩子开始学习用身体去探索空间,体会自己的上下、左右、前后等空间关联。
4岁的孩子可以清楚辨別并说出不同大小的各种形状;甚至,可以用积木堆叠出左右对应的架构。
4、逻辑关系:练习各种分类方式
3岁时,孩子开始有清楚的分类能力,例如:按照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材质或用途做分类。
4岁的孩子可以做较复杂的序列游戏,例如:将物品从大排到小,并清楚说出“比较大”、“最大”等词。
- 4-6岁
1、数:会做简单运算
5-6岁时,能以图像化方式进行答案是10以内的简单加法与减法。
6岁时,孩子开始能理解“数字守恒”的道理,也就是说物品的数量不会随着外在形状而改变,但仅限于10以内的数量。
2、量:喜欢比一比
4-5岁的孩子喜欢借由“比较”来解决问题,例如:比比哪支筷子比较长?也能针对同样形体但不同大小的容器,辨別出哪个比较大、哪个比较小?
这时候的孩子嘴上喜欢用“比较”和“最”的字眼,例如:我比弟弟还要高、我和妹妹一样高、哥哥最高等等。
3、图形空间:照着图案堆积木
5岁的孩子开始能模仿书本里的图像,甚至开始能画出记忆中的图像。
6岁时,他们能运用2个图形排出另1个图形,例如:用2个三角形排出1个正方形、用2个正方形积木排出1个长方形。
4、逻辑关系:清楚做事顺序
4-5岁的孩子能懂得按照物品的特性做精细的分类,例如:把袜子按照颜色区分开来,再依照大小排好。
6岁时,能清楚明白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这也是认识时刻的基础知识,例如:洗澡前要先刷洗浴缸,接着打开水龙头把水加满浴缸,最后才能开始洗澡。
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学习数学
早期数学教育不光只是教数数,而是要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数学,让数学变得真实而有意义。
那么,怎么在生活中建立孩子的数学概念呢?
- 把握机会教育:
一般来说,5岁的孩子就能开始了解用钱购物的观念。
去超市购物时,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已选择1-2件物品去结帐,在交易的过程中,不但有交换、集合、分散的练习,更可以从经验上累积对数字概念的了解。
米粒爸去超市经常精打细算,精确到一根葱、一头蒜都不会错。
米粒在老爸的耳濡目染下,也爱跟我们一块做计划。他想吃什么水果零食、要花多少钱,事先要跟老爸申报:
当然,爸妈也可以和孩子玩数字拳的游戏,在游戏中,不用数数儿却可以清楚透过伸出的手指,知道数字的变化。
- 运用实物教学:
切蛋糕的时候,将1个蛋糕分成一半,变成2个蛋糕,2个再分成4个,长久下来,孩子会开始有“分数”的概念。
分水果的时候,也可以让孩子跟着大声数数,建立对数字的概念,并开始了解“均分”的意思。
数学在我们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参见我的这条微博状态▼
- 训练孩子使用正确的名称及单位:
一双鞋、一盘水果、一支铅笔、一只小狗、一首歌曲、一张纸,生活中,家长尽量让孩子用正确的单位来形容物品,从日常生活里来提升孩子对正确数量及大小的描述及应用。
- 随时提供机会练习:
千万不要以为教孩子数学与大小的概念,就一定得端正坐好教;
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生活中的机会教育效果更好。例如:爬楼梯、车子过收费站等,都是可以把握的数学机会教育时机。
全家出游是最愉快的,可是常常还没开到目的地,孩子就开始喊无聊了,这时候,可以跟着孩子一起数数看经过了哪些地方?
开高速时,经过几个收费站,总共缴了多少过路费,都是活生生的话题,用轻松的方式,在生活中随处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
- 设计数字的游戏:
没有什么比从“玩中学”更适合孩子、效果更好的了。父母可以借由游戏的方式,加强孩子的数字概念:
跳格子:适合3岁以上的孩子
利用组合拼垫或粉笔,在地面上画出排列数字的方格,参与者投掷小石块到格子中,再经由跳格子的方式,取回小石块得一分。
这个游戏是希望借着跳格子,让孩子在游戏中,熟悉数字的连贯性,格子可以任意重新排列组合但要维持顺序。
五子棋:适合5-6岁的孩子
在棋盘上置点白棋子,先连成一线为赢,棋子可纵、横、斜向连成5个1串线。
这个游戏除了能增强孩子的辨数能力,还能让孩子在棋盘中,对数列及组合上有良好的练习。
堆积木:适合2-6岁的孩子
跟孩子一起把积木一块一块堆起来,看谁堆得高;也可以分不同的形状、颜色来组合。
堆积木可以训练孩子数的排列、分类能力,还能增进手眼协调。
像咱们团过的数学魔法方块,超多玩法,玩积木,学几何、分数,计算,解方程,算数……只要家长留心,处处都能学数学!
扑克牌:适合4-6岁的孩子
扑克牌除了可以增进孩子对数字的运用及组合能力、也能强化孩子大小的概念,是绝佳训练脑力的游戏。
扑克牌同时拥有数字和符号,是最好帮助孩子从具体实物运算的游戏。
从米粒4岁开始,米粒妈就开始跟米粒玩扑克牌:先把10以上的牌拿掉,让米粒练习数数儿、认数字,我们最常玩的就是随便抽一张牌,直接玩比大小。
我们还会随意取3张牌,给米粒看了以后,倒扣过来,然后问米粒刚才看到的3张牌是什么。
随着练习多了,可以增加看的牌数,然后减少看的时间;这是训练孩子记忆力跟专注力非常有效的游戏。
后来,米粒妈开始把2张数字牌任意组合,让米粒练习加法运算。等米粒慢慢学会基本运算以后,我们就常玩10点半。
规则很简单:要拿到最接近十点半但是不能爆掉(超过十点半)的牌;1-10的牌分別为1-10点;J、Q、K为半点(0.5点)。
扑克牌的玩法超多,而且最适合拿来训练孩子的数学能力了,重点是这样的学习还很生动有趣,保证孩子很爱这种游戏,不但增加亲子关系,还培养了数学能力。
米粒爸后来就老说:一副扑克牌在手,轻松搞定孩子数学早教!
2、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欧美幼儿园最重视的数学概念
文|火花内容部
图|网络
十秒读全文:
- 美国的幼升小考题80%是模式
- 理解模式才能高效学习
- 学习模式的阶段
- 关于模式的小游戏
中国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教育,近几年,各地幼升小考试格外激烈。其实,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考试。
美国比较好的小学都有Gifted Program(天才儿童班),一般录取率在6%,家长们为了孩子能进天才班也和国内的家长一样拼。而天才班的考试题80% 都是关于模式的,可见模式的概念在美国幼儿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程度。
模式,一些家长可能觉得陌生。模式——pattern,是欧美儿童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在国内的教学中虽然没有特别强调这个概念,但实际上它在学习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也可以看做“找规律”。
比如,非常典型的幼升小题目,填充数字序列、选择符合规律的图形等等题目,都是对模式的考察。
2,4,__ ,8
模式,其实是一个有固定规则的序列。
提高抽象出序列排列规则的能力,不仅和数学有关。模式可以作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音乐、美术,甚至待人接物上。对模式的总结能力,可以让孩子在接触新知识时做到“举一反三”。
模式,能帮孩子建立一种很高效的学习思维。
比如,数学的进位,数数到9下一个就要进位了,这就是一种模式,能够掌握的孩子数到多大的数都没有难度,因为他已经明白这个规律了。
英语中的词根也是固定的模式,理解词根的意义,不认识的单词也能猜出意思。
语文中的古诗词也是一样,一个词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含义也是一种模式。这些知识,如果孩子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就要靠反复的重复记忆来掌握,学习会繁重枯燥很多。
学习模式的阶段
1、 识别模式
能发现有规律的序列,比如,看到红绿灯,孩子可以表述出来,“红灯亮,然后绿灯亮,然后又是红灯亮……”。
对孩子来说最容易识别的是颜色,然后是图形和大小。所以一开始引导孩子发现模式的时候,最好从颜色开始。
2、 复制模式
能用实物、图画复制出来一个规则简单的序列。
3、 填充模式
发现模式的规律,并且能填充中间空缺的部分。
4、 扩展模式
按照规律,向后延续序列。
5、 描述模式
能够清楚地描述模式的规则,或者确定重复单元,比如,“这些数都是双数/偶数,越来越大”,“这个图案是,一个红的、一个绿的、一个蓝的,一直重复”。
6、 转换模式
能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示一个模式。比如,给孩子一个序列是一个大球、一个小球重复排列的,让孩子用别的东西来表示它,可以是一个大车、一个小车重复排列。
游戏
如果按照图案复制序列比较困难,可以直接在图案上来做,比如用彩色的燕麦圈,摆在相应的色块上。
用乐高来重复图案上的序列,开始可以只重复三四个图案。然后增加难度,摆完一个单元以后,再重复这个单元摆下去。也可以用彩色的曲别针。
很多益智类的练习册上都会有类似的涂色游戏,理解“ABB”代表一个重复单元,并且能转化成画笔的颜色“红蓝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4-5岁的小朋友可以尝试这样的游戏。
图形的序列相比颜色序列识别难度大,会更适合5岁以后的孩子。
像这样填充序列的题目在幼升小考试中常常出现,题目已经不是简单地重复序列或者递增序列了,而是需要孩子总结出前面的规律,应用在需要补充的地方。题目难度比较大,适合6岁左右的孩子,很多练习册上都会有类似题目,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做一做,帮孩子理解其中的规律。
今天介绍的游戏一般适合4岁以后的孩子,但是,年龄小的孩子也应该早些接触模式。其实,除了形状和数字的模式,儿歌中段落重复的方式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唱歌的形式也更适合小龄的孩子,孩子跟着唱儿歌的时候自然就能体会到段落之间的关系。
对模式的探索、认知也是未来孩子学习科学的基础。在观察到某个现象时,孩子可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这个现象呈现的模式是什么?
模式的学习能帮助孩子建立探索的欲望和思考能力,无论是在孩子学业或者将来的事业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特质。
本文关键词: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幼儿数学方面包括哪些,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幼儿数学领域的目标是什么,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这就是关于《幼儿数学领域包括哪几个方面,0-6岁数学怎么教》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