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关于【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在古代,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这些规矩样样都不能少
  • 2、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古代镖局文化

1、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在古代,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这些规矩样样都不能少

说到镖局,想必大家都比较陌生吧,但是,在许多上演江湖儿女恩怨情仇的电视剧中,镖局却是一个不可小觑的角色。几乎每一部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它的身影。根据近代学者卫聚贤所著《山西票号史》考证,镖师之鼻祖,应当为山西人神拳张黑五。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并且,在《山西票号史》里面是这样记载的:“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嗣由其子怀玉继以走镖,是镖局的嚆矢。”

卫聚贤还进一步推论,镖局是明末清初顾炎武、傅山、戴廷轼为反清复明,以保护商人运送现银而设。后来的镖师们一旦看到远处山上有土匪,趟子手就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据说,这个 “合吾”即“黑五”的谐音,以资纪念。

也许,当今社会的人会把这一行业和我们的现在物流联系起来,他们则认为:二者具有相似的工作职能。如果,你也这么想的话,那么,我只能说你的理解未免太过片面了。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生存的方式和规则,镖局自然也不例外。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一定都非常好奇古代的镖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镖师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这是一个资深镖师的修养,也是镖局的一个重要精神。正如许多人常说的那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其特定的规矩,又或者我们将其称之为“某些约定俗成的习惯”更为贴切。总之,一个行业若想发展壮大的话,就必须要遵循“某些约定俗成的规则”。这些规则既是其特定的行业习惯,也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

作为我国古代一个非常火爆的行业,镖局自然也有其独具特色的行业规则。可以说,这些规则不但是历代镖师付出了无数心血和失败才总结出的经验教训,更是镖局这一行业能够在我国古代绵延几百年的根本保障。总而言之,这些规则既保障了镖局和镖师的利益,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委托人的利益,从而,促进了它的长远发展。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好了,现在言归正传,就让我具体来给大家科普一下我国古代的镖局到底都有哪些规则:

镖局的主要任务就是走镖,通俗易懂点来说,就是负责运送货物和保障雇主安全。首先,从镖师的行走路线上,我们可以把镖局的任务分为:“水上镖”和“陆上镖”。水上镖顾名思义,就是指该次走镖选择的是水路,走水路最好的选择就是坐船,如此一来,自然避免了走陆路时舟车劳顿的辛苦。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的认为:水上镖比路上镖更加轻松容易。

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你就大错的特错了。事实上,任何一个行业的饭碗都不是好端的,在走镖上这个道理也同样适用。走镖的途中最忌讳的就是沿途有盗匪出没,一旦遇上这样的情况,不但有失镖的危险,甚至,镖师们的人身安全也会受到很大的威胁。当然,陆地上的土匪强盗肯定是比江湖河海里的多,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海上就没有盗匪出没。

一旦真的在押镖途中不幸被盗匪盯上的话,那么,也难保那些匪徒不会铤而走险选择在海上进行抢劫。同时,除了外在的人为因素之外,海上的自然因素,对于走镖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如此一来,海上走镖会出现的威胁和变数,其实,并不比陆地上少。因此,为了成功完成押镖任务,镖师们不得不遵守“水陆三规”。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这第一条规则叫做“昼寝夜醒”。

换句话说,也就是:走水路镖的镖师必须让自己变成“夜间动物”——让自己有昼伏夜出的本事。白天的时候他们只会安排少量镖师负责值班警戒,其余镖师都在船舱内睡觉。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他们就必须得一个个打起精神来,时刻警惕着周围的情况。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很少有人会在白天光明正大的抢劫,但是,到了晚上的时候,就不得不提防着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趁着夜黑风高做出一些打家劫舍的事情来。

第二条规则叫做“人不离船”。

顾名思义,这条规则的意思就是:任何时候走镖的人都不能轻易离开自己押送的镖船,更不能让押送的货物或负责保护的人离开自己的视线。之所以会衍生出这样一条规则,主要是由于船只通行的地方一般都是比较繁华热闹的运河。

这样的运河两岸一般人口密集,如果,路经某个繁华的城镇的话,茶肆、酒楼更是比比皆是。甚至,街道上还会出现各种卖艺的艺人,运河之中也并不缺乏各种花船画舫。面对这样喧哗热闹的场面,护镖人员们绝对不能上岸观看,又或者是将自己的船只靠近去看热闹。

因为,一旦被这样的热闹吸引的话,镖师们往往容易走神。有时候一个走神的瞬间,就足以给贼人可乘之机,让他们面临着失镖的危险。于此同时,即使是岸上正在上演着欺男霸女的戏码,镖师们也绝对不会上岸搭救。

这样做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同情心又或是冷血无情,主要是他们并不能断定自己面临的情况到底是真是假,或许,这只不过是那些打他们主意的人刻意安排的一场戏罢了。毕竟,习武之人大多都有一颗扶弱济贫的心,而劫匪们正是抓住了他们的这一特点,对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这样的情况遇到的多了,自然而然的也就慢慢的把他们打造得铁石心肠了。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常年走镖的人大多都深谙“穷寇莫追”的道理,因为,很多时候他们一旦追击的话,往往就中了敌人的“调虎离山”之计了。

第三条规则叫做“避讳妇人”。

在那个讲究男女大防的年代,两个异性之间一旦出现什么不必要的接触的话,往往会导致许多令人难以意料的后果。走水路镖的时候,首先,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租船的问题。正常情况下,没有几家镖局会自己置办船只,通常,他们都是在有需要的时候就去向相熟的船家租借。

租好之后,他们也不会选择自己驾驶船只远行,通常都是由船家驾驶船只和他们共同完成押镖任务。以船为家的人大多都是全家一起居住在船上的,因此,远行时他们也基本上都是全家一起出动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船上的女人一般都比其它地方的女性更加豪迈一些。

而押镖的也大多是些不拘小节的习武之人,相处久了,难免会日久生情。因此,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他们会在刚开始的时候,就尽量减少二者之间的接触。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说完了水路的规矩,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陆路吧!可以说,与水路相比,陆路上的规矩可是只多不少。

事实上,古人出行大多选择的还是陆路,这可能也是由于当时的陆路比水路更加四通八达,出行起来也更加方便的原因吧。,总之,从古代镖局的业务数据来看,其主要业务还是在陆地上进行的。业务多了遭遇危险的可能性自然也就更大了,因此,陆地上的规矩比水上只多不少。

首先,陆地上有一个“三不住”的规矩。

第一是指:不住新开业的客栈和规模较大的村镇。每一个镖局押镖的路线基本都是那么固定的几条,因此,他们对沿途的村镇、客栈等都是非常熟悉的。某些规模较大的村镇,其背后的势力也是比较庞大的。

正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一旦和这些势力对上的话,无论他们最终能不能摆平,都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麻烦。因此,路过这些村镇的时候,他们一般选择不住,如果,不得已要住的话也会处处小心。对于那些新开设的客栈,他们也会因为不知到对方的底细而选择不住。

毕竟,正常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情况下都会没有安全感的,更何况,镖师们还身负重任。

第二是指:不住易主的客栈。一般情况下,镖师们由于来来回回总走那么几条线路,因此,很容易和沿途的店家熟悉起来。甚至,双方还能攀上交情,成为互相关照的朋友。一个经营多年的老店突然换了老板,其背后一定会有某些不为人知的目的或是原因。

所以,在没有弄清这家店突然换老板的前因后果之前,他们一般不会选择这这样的店,毕竟,谁也不能保证,这家店是不是事先就已经被盗匪占领了,成为了他们的据点。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贸然住进去的话,那不是正好把自己送进了别人的口袋里吗?

因此,每当临近一个客栈之前,押镖的队伍中,总有一个人会先去探路,以便掌握客栈的真实情况,从而,决定是否留宿。

最后一个不住,则是指不住娼店。也就是说,押镖的人一般不会选择住某些特提供特殊服务的旅店,这种店最大的特点就是:总会有一群打扮的花枝招展的风尘女子在门口招揽客人。因此,像这样的店一般正经客人很少,进来的大多都是寻花问柳之人。

而且,这样的旅店里一般鱼龙混杂,聚集了三教九流的人。住在这样的旅店里,不但自己所押送的货物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同时,也难免会遇上一些事先埋伏好想要进行抢劫的人。所以,如果不是情非得已的话,走镖的人一般都会对这样的旅店敬而远之。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说完了选择客栈时的避讳,我们再来说一说住进客栈之后,都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吧。

进店之后,最主要的就是要做到“三要”:

按常理来说的话,押镖人员赶了一天的路,早已是人困马乏了,进店之后本应该要好好休息,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事实上,进店之后他们首先要做的将整个客栈都巡视一遍,看看客栈里面有没有可疑的人。以免自己落入到了别人的埋伏之中,还傻傻的什么都不知道。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走到店外看一看外面有没有什么形迹可疑的人或可疑的迹象。这样能够确定自己是否已经被人盯上了,如果,真的不幸被盯上的话,也能早作打算。

最后他们要做的就是,派人暗中到厨房查探一下厨房的食材中是否有异味?毕竟,从吃食上下手才是真的让人防不胜防,一旦中了迷药,即使你武艺再高强也只能任人宰割了。一旦发现食材有异的话,他们就会声称在此之前已经吃过饭了。

当然,人是铁饭是钢,虽然,他们声称自己已经吃过了,却也并不会就真的什么也不吃了。事实上,他们会选择回房之后,用自己随身携带的干粮应付一顿。,这样做,虽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意外的发生,但是,却能让他们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除此之外,他们睡觉也很有讲究。

在炕上睡觉大多数都习惯将头枕在炕沿上,这样能避免窗外的寒风吹到头而引起头痛。可是,这群人睡觉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的,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惧怕窗外的寒风。只不过,是由于这样的睡姿,能让他们更好地关注到窗外的动静,一旦外面有什么变故的话,随时都能迅速下炕。

并且,他们睡觉时连鞋的摆放都是很有讲究的,正常情况下,在睡觉前他们就会将鞋跟对着炕沿。这样的话,一旦发生突发情况,他们就能够迅速完成穿鞋的动作,如此一来,便大大缩短了自己在这些小事上所耽搁的时间了。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除此之外,例如:睡觉时的“三不离”:

这第一个不离,是指武器不能离身。对于镖师来说,武器相当于他们的左膀右臂。相比任何一个脑回路正常的匪徒,都不会赤手空拳的来偷袭你。因此,一旦镖师睡觉的时候,让武器离开了自己的身边的话,那么,他在对敌时的劣势将会非常明显。

特别是到了清朝后期的时候,枪支已经成为了这群人的标配。因此,这个要挂在腰间的东西就相当于是他们的秘密武器,他们从不轻易离身,甚至,绝不轻易示人。

这第二个不离,则是指衣不离身。在押镖过程中,镖师睡觉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全副武装的。因为,一旦发生突发状况的时候,是绝对没有穿衣服的时间的。一旦衣衫不整的行动,先不说有碍观瞻,而且,某些时候的天气条件也是不允许的。

就比如说在北方的冬天吧,想必,在那样寒冷的情况下,绝对没有人能够有勇气赤着胳膊去和敌人对打。所以,穿着衣服睡觉,不但能够给他们减少麻烦,甚至,能够大大缩短他们的反应时间,让其在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好了,说完了以上这些禁忌,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在走镖过程中都需要会哪些技能吧。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一个“三会一不”。

我们先来说说“三会”:

第一则是指会搭炉灶。众所周知,走镖这项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非常辛苦的。他们不但要面对一路上各种盗匪的骚扰,有时还不得不面对各种恶劣的自然条件。如果,走的是某些偏僻荒凉的道路,他们甚至经常会面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境况。

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免不了风餐露宿了,如此一来,没几项生存技能的人,还真没有办法胜任这项工作,会搭炉灶便是其中的第一步。吃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因此,无论任何情况下走镖的人都必须学会这一技能,这样才能保证自己时刻能填饱自己的肚子。

第二会则是指会修鞋。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往往陪我们走的最远的都不是各种交通工具,而是我们脚下的鞋。赶路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人都会自觉地多预备一两双鞋子。但是,谁能够保证不遇到什么突发状况呢?

一旦鞋坏了而又没有替换的鞋子的话,那么,他将会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修鞋自然也就成为了走镖人的另一项必备技能了。

第三会说起来就有点奇葩了,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走镖人,你还必须得学会理发。赶路的途中大家都风餐露宿,因此,很少有人会认真的打理自己。这样一来,大家都会变得蓬头垢面,胡子头发结成一团。

这样的形象,在深山老林中行走自然是没有问题,但是,一旦路过城镇的时候,难免要去拜访地方势力。蓬头垢面的人出现在别人面前,难免就显得不够着庄重。同时,也会让人觉得你不够重视对方,因此,镖师们在拜访别人之前难免要先打理一下自己。

这样的做法不但显示了对对方的尊重,同时,也彰显了自身的气势。这样一来,理发这门手艺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以上我说的这些,都是押送财物时的规矩,接下来,我们再来说一说在护送雇主的过程中,都有哪些禁忌吧。

第一条禁忌就是:忌讳打听雇主都携带了哪些财物。这样的问法,难免会让雇主觉得你对其有所企图,一旦造成了这样的误会,难免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时,押镖的人应该换一种问法,那就是问他:一旦发生无法挽回的危急时,最先要保住的是哪些东西?

这样一来,不但自己对雇主所携带的财物的价值有了一个明确的认知,也不会造成雇主的误解。

第二个禁忌就是:忌讳同雇主携带的女眷接触。古代能雇得起保镖的基本都是有钱人,这样的人往往三妻四妾。他们最怕的就是那些女人给自己戴绿帽子,因此,十分忌讳这些女子同外男接触。但是,出门在外,男女大防往往没有平时那样严格,旅途之中更是不能像平时一样完全不和外面的男人接触。

此时,作为外男的镖师,就必须得注意分寸了,一旦他们和这些女眷接触稍微频繁一点的话,难免引起男主人的误会。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同时,也是为了不给自己的保镖任务增加难度。镖师们通常选择只和男主人接触,这样一来,无形之中为他们避免了很多麻烦。

第三个禁忌则是:忌讳在任务进行到中途的时候向老板讨要赏钱。这种行为会让雇主认为你是在敲诈他。没有人喜欢做一刀切的买卖,这种做法不过是自断后路罢了。甚至,即使是由于某些突发情况向雇主借钱,也会给雇主留下不好的印象。因此,为了不砸镖局和自己的招牌,他们往往都不会选择在中途讨要赏钱。

毕竟,如果能将雇主平安送到目的地的话,大多数情况下,雇主都会准备一笔赏钱来表示对你一路上尽心护送的感激之情。这样拿钱才叫聪明人,因为,这样的钱他们既拿得合乎情理,又不会影响雇主对自己的印象。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并且,做镖局生意还要有三硬:

一是在官府有硬靠山;

二是在绿林有硬关系;

三是在自身有硬功夫。

可以说,这三者缺一不可。并且,在镖车上必不可少的就是一面小旗帜——镖旗。走镖时,一般在半路上是难免会遇到一些强盗劫镖,而这些强盗窃案劫镖时要看一下小旗帜,如果,是厉害师傅保的镖,他们是不敢轻易下手的,久而久之,这个小旗帜就成了镖师出镖的标志了。

至此,我国古代镖局的神秘面纱也算是被我彻底揭开了吧,这些规矩虽看似并不起眼,但是,它却凝聚了历代镖师血泪的教训,同时,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正是由于有了这些规矩,古代镖局才能不断发展和壮大。

参考资料:

【《中国镖局发展史》、《镖局里的规矩》、《山西票号史》】

2、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古代镖局文化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古代的镖局,从物资财货的押运,到异地汇兑,再到安保服务……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其实是承担了物流系统、金融系统、安保系统的功能,尽管是有很多差异但不得不承认,镖局承运的物资财货,以贵重物品为主,而且提供武装押运,类似于合同物流的一种高端服务——有价证券(比如)、精密仪器、高货值物品的运输,严格意义上说,都应随车配备(非武装)押运人员,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

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

古代的镖局,从物资财货的押运,到异地汇兑,再到安保服务……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其实是承担了物流系统、金融系统、安保系统的功能,尽管是有很多差异。但不得不承认,镖局承运的物资财货,以贵重物品为主,而且提供武装押运,类似于合同物流的一种高端服务——有价证券(比如)、精密仪器、高货值物品的运输,严格意义上说,都应随车配备(非武装)押运人员。

镖局对商业发展的影响,说起来恐怕失之周全,但有几点可以明确:

§ 官方的漕运体系、驿站系统,加上民间的镖局,邻里间的各种捎带传递——形成一套成熟且灵活的流通网络,最基本的功用是运输。再延伸下去,是存储服务、通讯系统、安保服务。甚至也是金融系统和情报网络的雏形。

§ 镖局服务项目的延伸(货运、官银转运、金融汇兑、情报收集和安保),对天下财货的流通效率和安全起到了一定作用,也有助于商业情报的『转发』和『评论』。

§ 是不是催生了后来钱庄的兴起,银票的流通?还需了解这些历史的人来解答。

最后说一下:

镖局有别于快递,更像高端合同物流;安全诉求高于速度。

而一骑绝尘送荔枝、飞鸽传书等,更接近于快递。

邮驿、漕运等,都是国字头的垄断买卖。

镖局,亦写作“标局”,或作镖行,是安全押运公司和保安公司的前身,是第三产业保安和保全服务业、商业组织。镖局架构上是合伙的组织形式并行股份制,和律师行和会计师行佷类似,学徒学师三年出师后就成镖师,也叫达官爷,在镖行有身股,镖局也替镖师捐纳候补之衔。镖车挂出的旗帜名为镖旗。送镖时挂旗是让来者了解,看在镖局江湖地位,山贼强盗打劫要量力而为。

镖局的起源

镖局起源于明朝正德年间,初称“标行”、“打行”(详见《坚瓠集》《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五回),集运输、武术和保安的民营武装机构。主要运送货物为当时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现银运输,同时也承接贵重物品的运输,使押送的财物安全的运送。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当时的银号等货币交割需要。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在清朝中期形成了镖局的两大业务体系:银镖和票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对象就转化为一些有钱的客人押送一些衣、物、手饰和人身安全,这就形成了粮镖、物镖、人身镖三大镖系 ,这也就是镖局走的六大镖系, 即 ;信镖、票镖、银镖 、粮镖、物镖、人身镖六种镖。

物流一词是现代名词,但在古代,物流活动已经存在。中国古代的“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含义不太一样,但是在古代确实存在着物流现象,并且有相当的规模,了解古代物流运作的过程和模式,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古代快递员“驿骑手”

快递,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近来热炒的启用无人飞机送快递,仍吸引了很多人的视线。古代快递又叫“急传”,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秦汉时期,全国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隋唐以后,对快递不快、泄密等违规行为已有严厉的惩罚措施。

1 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 “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有信史可考,快递在中国周朝时便已出现。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驲传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 “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这在周代叫“徒遽”,与用邮车投递的“传遽”正好相对。

步传又叫“步递”。“遽”与“邮”、“驿”、“馆”、“置”意思差不多,都是邮传、速递机构。如春秋时代,齐桓公在齐国的大路上,每30里设一个“遽”,汉代则30里设一“置”。

“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用称呼之一,《通鉴》注称,“健步,能疾走者,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健步其实就是邮差,不同时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驿足”,宋代叫“递夫”,明清叫“驿夫”。据《隋书》记载,陈末隋初有一位叫麦铁杖的“投递员”,“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曾由京城夜送诏书到徐州,“夜至旦还”。

2 古代邮件有严格的保密措施—— “书有亡者,亟告官”

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的作用,还有等级之区别。一般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就要考虑缓急。

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和进步,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

清代邮件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3 古代“快递”最快“程限”—— 驿马“日行五百里,约十六驿”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做法,“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

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

马肯定比马拉着车跑要快多了。所以,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即古人眼里所称的“至速”。

隋唐时期对陆路的驿速则有这样的程限:传马日走4驿,乘驿马日走6驿,按每30里一驿算,日走120里至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10驿,相当于跑300里。更急的,如送赦书,则日行500里,日行约16驿。

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4 唐代“快递”果品水产——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到了隋唐,快递业更为发达,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在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000多人。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唐代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螃蟹,使用的便是快递。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是活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

中国快递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快递业务是给杨贵妃送荔枝,诗人杜牧是这样写的:“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使用快递,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太奢侈了!

在古代,快递主要为皇家、达官贵人服务。明代于慎行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写的就是快递鲥鱼之事。

5 泄密快递信息将被严惩——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秦代规定,如果拆看或伪造文书,未能察觉,罚二甲,即《法律答问》中所谓“发伪书,弗知,赀二甲”。

《唐律疏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打板子算是最轻的处分。

在唐代,快递送晚了,或是不依驿道行走(枉道),也要被处罚,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是处死。如果在投递过程中出现稽程,将根据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作出相应处罚。

所谓“稽程”,就是耽误快递。唐律规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如果是军务,“要速加三等,有所废阙者违一日加役流,以故陷户口军人城戍者,绞。”

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唐代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当时禁“漏泄”、“稽缓”、“遗失”、“忘误”,其中对泄密处罚最厉害,《唐律疏议》(卷九)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

私拆邮件的,《唐律疏议》(卷二十七)规定:“私发官文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秘事各依漏密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是,古代官方投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也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一、中国古代物流的成因

我们知道,在古代农耕时代,由于地区的差异,种植的作物品种异常丰富,当然也存在着不同地区的大范围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的流动,特别是皇室与各级政府的消费开支巨大,不得不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布匹等生活日用品,使得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向京师和中心城市流动,各级官员的俸禄也需要从各地调集,还有像铸造钱币和兵器的金银铜铁等原材料,都需要从各地运输到京城。另外,皇帝宫殿和陵墓的修建,也需要从各地调集木材、石料、珍奇异物等,从而也需要获得物流业的支持。

古代物流的成因,还包括满足各地区赈灾的需要,当丰收的年限政府收购粮食储存起来,等到灾年开仓放粮,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储存粮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管理。另外,战争后勤物资的转运,比如粮草、兵器、马匹、盔甲等的运输,也要靠物流业的支持。这说明我国古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是受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当然,纯经济因素推动的物流业发展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食盐,每家每户都要食用,但食盐产地并非到处都有,食盐的运输、存放就成为经常性的,还有像远销周边民族或海外的丝绸、茶叶、绸缎、瓷器(清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销售到欧洲各国)等,都需要物流业作为支撑。

我国古代物流网络的水上通道开始于秦朝之凿灵渠,历史上中国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看做是中国最早的对外物流,公元前138年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蜀地竹杖和细布辗转到中亚地区,西域36国与中原的商品往来包括珠玉、马匹、丝绸、茶叶、瓷器、米、麦、棉、布等等,促进了各国间的互惠互利。西汉形成和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了一条贯通欧、亚、非洲的世界上最绵长、最伟大的一条航线。在我国西南还有一条起于唐代、兴于明清的茶马古道。

当然,在古代农业社会,物流业主要承担的还是粮食的储存和转运。中国古代在京师和各地设立仓储,用来存储粮食,以备京师和各地官吏之需,或者作为灾区的应急之需。各地向京师运送粮食,一般都是通过漕运来实现,把产粮区的粮食通过漕运运往京师,早在秦汉时代,就有了河渠作为运输的通道,宋代以前,巴蜀粮食多由关中、河北、山东等地经黄河运往京师。在宋代,陕西的粮食由惠民河转汴河运往京师,江淮一带的粮食由淮水转汴水运往京师,山东的粮食由五丈河运往京师。明代以后,各地粮食通过运河送达北京,并延续至清代。另外,江南一带的粮食还通过海运和海路运往京师。在丝绸之路上,主要通过人力和蓄力运输各种物资。

二、中国古代物流的管理

中国古代的物流管理集中体现在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两方面,在运输管理方面,自秦汉创立漕运以来,秦始皇攻匈奴时,开凿灵渠,接通漓江、湘江,方便军粮漕运。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后勤起了保障作用。隋朝开发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后来经过元、明、清各朝的扩建,成为历代漕运的运输网,唐宋元明清京师的物资的运输全靠漕运。唐朝宝历二年(826年),盐铁使王播从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宋朝都城大梁有四河通漕运: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元朝统治者,对于江浙地区粮食的北运(漕粮运输)极为重视。元朝初年,就着力开发运河,建造船只,充实漕运机构。设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江淮漕运司运漕粮至中滦,京畿漕运司再从中滦运漕粮至大都。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有101个漕运卫所,运军12万多人,运船1万多艘。明代漕运先后采取过支运、兑运和长运3种形式。清代漕运管理职责上分明,顺治初年,清廷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各一名,作为负责漕粮运输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漕运总督以下之设官有巡漕御使、督粮道、管粮同知等。

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仓储是历朝历代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仓储管理制度被称为“天下之大命”,在仓储管理方面,历代官员都很重视仓储管理,政府设专门机构和官员管理仓库,汉代设立常平仓,到了隋朝,出现了以备荒救灾为目的的义仓,并被唐朝沿袭,义仓在唐朝的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太宗到文综,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达102次。唐代京师有太仓,州县有正仓,又有常平仓以均贵贱,有义仓以备不足。常平仓和义仓是储备性质的仓库。宋代广设了惠民仓,以便在救灾过程中解决群众困难。就仓储组织管理的发展而言,宋代出现了独立、完整的管理机构,被以后的朝代沿袭。宋代还出现了广惠仓,用以赈济本州县内的老幼病残者。明代洪武年间出现了预备仓,在灾荒年间赈济灾民。清代京师有仓储15个,通州二库,德州、临清、淮安、徐州各一库,凤阳两库,以上为国家级仓库,省、府、州、县也各设仓库。除了官方的仓储之外,清代出现了很多民间仓储,这些民间仓储地方绅士手中,作为官方仓储的补充。无论是官方仓储还民间仓储,出现了越来越专业化的倾向,不同种类的物品分库保管。

三、中国古代物流的形式

古代物流的形式大体上有驿站、民信局和镖局三种形式组成。

驿站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到了辽代,已经有十四处驿馆。为了适应军事需要,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递铺。铺与铺之间的距离在十里左右,驿站按照朝廷规定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元朝为了巩固政权,驿站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洪武元年,设立了递运所,专门从事货物运输,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清顺治帝入关后,在盛京设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铺是地方厅、州、县政府负责公文、信函传递的组织。

民信局是民间经营的通信组织,民信局一般均为私商经营,资金比较雄厚,在本埠及外地设总局和分号,各信局之间密切协作,每一信局专走一路或几路,投递地点遍及国内主要商埠城镇。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到了清同治、咸丰、光绪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光绪二十三年(1897)天津大清邮政官局开办后,各家民信局继续营业,在邮政局登记挂号的有老福兴、全泰盛、协兴昌、森昌盛、福兴润、三盛等6家。机构遍布国内及华侨聚居的亚洲、澳洲和太平洋地区,形成内地信局、轮船信局和侨批局。有些侨批局一直活动到本世纪40年代。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古代镖局运的货物不是普通物品,而是贵重物(如奇珍异宝),需要有安全保障和准时运达,镖师们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镖局的组织包括镖局主人、总镖头、从事保镖工作的镖头和镖师、大掌柜、管理杂务的伙计和杂役。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票号的产生,镖局的主要业务是票号押送银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是为一些有钱的人押送衣、物、手饰,这就形成了粮镖、物镖、信镖、票镖等类型的镖局。

四、中国古代的物流工具

上面已经提到我国古代的物流工具,就是马,蓄力加上人力,或者以蓄力代替人力,必然大大加快我国古代物流的速度。马当然是陆路物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物流包括陆路物流和水路物流。

我国较早出现的水路物流工具是“船”,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舟”字,说明那时已经有水上运输,人们开始运用船来运送东西。秦汉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继承和发展了原来一些诸侯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了许多轻舟巨舸,通江达海。汉承秦制,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宋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时期,所以宋元时期出现了海船,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造船史上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以南宋初为例,当时江淮四路年造船数就达2700余只。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宝船的大小尺度、船型结构以及数量等,都蔚为壮观。

我国古代物流业的另外一种工具是“车”,可以说,车是比较早的一种物流工具。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期的大禹时代,车正(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的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新型车子,有车架、车轴、车厢等,大大方便了货物的运输。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汉代的车包括斧车、轺车、施轓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三国时代,蜀国征伐魏国时,道路艰险,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马,可以有人推着昼夜不停地行走,搬运粮米非常方便,每个木流马可以承载十个人吃一个月的粮食。这是古代物流运输工具的先进技术。古代物流业还有其他辅助工具,如其黄帝指南车、指南针、航海罗盘、鲁班木车马和计程里车,等等。两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出现了牛车,宋代出现了太平车与平头车,明清出现了骡车。

五、中国古代物流的“快递”

古代快递又叫“急传”,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清代邮件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绝对看不到。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二三百里。汉代继承了秦代“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做法。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更为突出。李隆基(唐玄宗)时期,全国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唐时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古代快递主要是为皇家、达官贵人服务。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使用快递,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这算是中国快递史上著名的一次快递业务。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明代于慎行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写的是快递鲥鱼之事。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古代官方投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也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六、小结

我国古代物流在管理、形式和物流工具的变革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新的面貌,然而,古代物流不管多么发达,与现代物流相比,当然会显得原始与粗笨,但是古代物流的发展表明了古人对速度和物流工具的看重。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速度的要求更加迫切,相应地,对物流工具的要求也会更加先进,可见物流工具是物流业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与古代物流主要源于政治和战争不同,现代物流主要源于人们的生活日用,因此,应大力发展民间物流,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物流一词是现代名词,但在古代,物流活动已经存在。中国古代的“物流”与现代物流的含义不太一样,但是在古代确实存在着物流现象,并且有相当的规模,了解古代物流运作的过程和模式,在今天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古代快递员“驿骑手”

快递,如今在人们的生活中已不可或缺,但近来热炒的启用无人飞机送快递,仍吸引了很多人的视线。古代快递又叫“急传”,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相当早,秦汉时期,全国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隋唐以后,对快递不快、泄密等违规行为已有严厉的惩罚措施。

1 古代“快递员”被称为“健步”、“邮人”—— “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

有信史可考,快递在中国周朝时便已出现。据《周礼·秋官》记载,当时周王朝的官职中,便设置了主管邮驿、物流的官员“行夫”,对其职责要求是,“虽道有难,而不时必达”。实际上,早在商朝已有近似于快递的驲传制度,并已在殷墟甲骨文中得到证实。

古代快递,主要用于政令、军情的传递,民间使用远没有现代广泛。古代最原始最主要的快递方式之一是 “步传”,即靠人工步行投递。这在周代叫“徒遽”,与用邮车投递的“传遽”正好相对。

步传又叫“步递”。“遽”与“邮”、“驿”、“馆”、“置”意思差不多,都是邮传、速递机构。如春秋时代,齐桓公在齐国的大路上,每30里设一个“遽”,汉代则30里设一“置”。

“健步”是古人对快递员的最常用称呼之一,《通鉴》注称,“健步,能疾走者,今谓之急脚子,又谓之快行子”。健步其实就是邮差,不同时代叫法也不同,秦代叫“轻足”,汉代叫“邮人”、“驿足”,宋代叫“递夫”,明清叫“驿夫”。据《隋书》记载,陈末隋初有一位叫麦铁杖的“投递员”,“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曾由京城夜送诏书到徐州,“夜至旦还”。

2 古代邮件有严格的保密措施—— “书有亡者,亟告官”

如何保密,也是古代快递业非常重视的问题。为了预防中途泄密,被人拆看或伪造,古代采取了不少特殊的手段。

以秦代为例,当时有严格的交接和登记制度。《行书律》中规定:“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以辄相报也。书有亡者,亟告官。”同时对投递员的素质也提出了硬性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即老弱和不诚信的人,不能担任投递员。

防止泄密最重要的手段是密封。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所以传递之前都会将邮件捆扎妥当。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写在绢素上则要装入书袋中。

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外封套有函、箧、囊等,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其中,“函”为一种小木盒,用来装简牍,上有木板盖,刻线三道,凿一小方孔,用绳子扎好后,方孔处要用封泥封好。

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不仅有保密的作用,还有等级之区别。一般最高五封,最低三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所用的速递工具就要考虑缓急。

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和进步,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

清代邮件封发、保密和防损工作做得更好,有“重封入递”、“木匣入递”、“绢袋封发”、“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多种装封手段。清代在速递奏折一类的重要邮件时,还有专用的封装程序,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是绝对看不到的。

3 古代“快递”最快“程限”—— 驿马“日行五百里,约十六驿”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做法,“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

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

马肯定比马拉着车跑要快多了。所以,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古代快递对里程、速度都有具体的规定,这叫“程限”。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两三百里。骑马的话,对速度的要求是“日行四百里”,这是当时的速度极限了,即古人眼里所称的“至速”。

隋唐时期对陆路的驿速则有这样的程限:传马日走4驿,乘驿马日走6驿,按每30里一驿算,日走120里至180里。如果是急件,要求日驰10驿,相当于跑300里。更急的,如送赦书,则日行500里,日行约16驿。

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最早记载出现于宋真宗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

4 唐代“快递”果品水产——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魏晋时期,中国出现了第一部专门的邮政法规,即魏国由陈群等人制定的《邮驿令》,这在中国邮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到了隋唐,快递业更为发达,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更为突出。在李隆基(唐玄宗)当皇帝时期,全国大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有学者推算,盛唐时期,从事驿传的工作人员有2万多人,其中驿夫17000多人。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写下了亲眼所见:“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唐代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当时平原郡(今山东境内)进贡螃蟹,使用的便是快递。据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这种蟹是在河间一带捕捉的,很贵重,在当时一只价值一百钱。为了保证是活的,每年进贡时都用毡子密封起来,捆在驿马上速递到京城。

中国快递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快递业务是给杨贵妃送荔枝,诗人杜牧是这样写的:“长安北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使用快递,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太奢侈了!

在古代,快递主要为皇家、达官贵人服务。明代于慎行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写的就是快递鲥鱼之事。

5 泄密快递信息将被严惩—— “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

由于古代快递多为政令、军务一类,如果快递变成慢递,或将邮件递错、丢失等,都将被严惩。

秦代规定,如果拆看或伪造文书,未能察觉,罚二甲,即《法律答问》中所谓“发伪书,弗知,赀二甲”。

《唐律疏议》规定:“诸文书应遣驿而不遣驿,凡不应遣驿而遣驿者,杖一百。”打板子算是最轻的处分。

在唐代,快递送晚了,或是不依驿道行走(枉道),也要被处罚,最严厉的惩罚手段是处死。如果在投递过程中出现稽程,将根据时间的长短、公文的性质、引起的后果,作出相应处罚。

所谓“稽程”,就是耽误快递。唐律规定:“诸驿使稽程者,一日杖八十,二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如果是军务,“要速加三等,有所废阙者违一日加役流,以故陷户口军人城戍者,绞。”

对失密或私拆、损坏、丢失邮件,唐代也有相应处罚规定。当时禁“漏泄”、“稽缓”、“遗失”、“忘误”,其中对泄密处罚最厉害,《唐律疏议》(卷九)中规定:“诸漏泄大事应密者,绞;非大事应密者徒一年半。”

私拆邮件的,《唐律疏议》(卷二十七)规定:“私发官文印封,视书者杖六十,制书杖八十。若秘事各依漏密坐减二等,即误发视者各减二等,不视者不坐。”

此后,各朝代对邮递违规的处罚规定,均与唐朝差不多。

最后还要提一下的是,古代官方投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也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一、中国古代物流的成因

我们知道,在古代农耕时代,由于地区的差异,种植的作物品种异常丰富,当然也存在着不同地区的大范围农副产品和经济作物的流动,特别是皇室与各级政府的消费开支巨大,不得不从全国各地调集粮食、布匹等生活日用品,使得全国各地的农副产品集中向京师和中心城市流动,各级官员的俸禄也需要从各地调集,还有像铸造钱币和兵器的金银铜铁等原材料,都需要从各地运输到京城。另外,皇帝宫殿和陵墓的修建,也需要从各地调集木材、石料、珍奇异物等,从而也需要获得物流业的支持。

古代物流的成因,还包括满足各地区赈灾的需要,当丰收的年限政府收购粮食储存起来,等到灾年开仓放粮,这些都需要相应的储存粮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管理。另外,战争后勤物资的转运,比如粮草、兵器、马匹、盔甲等的运输,也要靠物流业的支持。这说明我国古代物流业的发展主要是受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当然,纯经济因素推动的物流业发展也是存在的,比如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食盐,每家每户都要食用,但食盐产地并非到处都有,食盐的运输、存放就成为经常性的,还有像远销周边民族或海外的丝绸、茶叶、绸缎、瓷器(清代景德镇生产的瓷器销售到欧洲各国)等,都需要物流业作为支撑。

我国古代物流网络的水上通道开始于秦朝之凿灵渠,历史上中国与西域之间的贸易往来,可以看做是中国最早的对外物流,公元前138年的张骞出使西域,带动了丝绸之路的发展,中国蜀地竹杖和细布辗转到中亚地区,西域36国与中原的商品往来包括珠玉、马匹、丝绸、茶叶、瓷器、米、麦、棉、布等等,促进了各国间的互惠互利。西汉形成和发展的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了一条贯通欧、亚、非洲的世界上最绵长、最伟大的一条航线。在我国西南还有一条起于唐代、兴于明清的茶马古道。

当然,在古代农业社会,物流业主要承担的还是粮食的储存和转运。中国古代在京师和各地设立仓储,用来存储粮食,以备京师和各地官吏之需,或者作为灾区的应急之需。各地向京师运送粮食,一般都是通过漕运来实现,把产粮区的粮食通过漕运运往京师,早在秦汉时代,就有了河渠作为运输的通道,宋代以前,巴蜀粮食多由关中、河北、山东等地经黄河运往京师。在宋代,陕西的粮食由惠民河转汴河运往京师,江淮一带的粮食由淮水转汴水运往京师,山东的粮食由五丈河运往京师。明代以后,各地粮食通过运河送达北京,并延续至清代。另外,江南一带的粮食还通过海运和海路运往京师。在丝绸之路上,主要通过人力和蓄力运输各种物资。

二、中国古代物流的管理

中国古代的物流管理集中体现在运输管理和仓储管理两方面,在运输管理方面,自秦汉创立漕运以来,秦始皇攻匈奴时,开凿灵渠,接通漓江、湘江,方便军粮漕运。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将关中粮食转漕前线以供军食,对汉军的后勤起了保障作用。隋朝开发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永济渠,后来经过元、明、清各朝的扩建,成为历代漕运的运输网,唐宋元明清京师的物资的运输全靠漕运。唐朝宝历二年(826年),盐铁使王播从七里港引渠东注官河,以便漕运。宋朝都城大梁有四河通漕运:汴河、黄河、惠民河、广济河。元朝统治者,对于江浙地区粮食的北运(漕粮运输)极为重视。元朝初年,就着力开发运河,建造船只,充实漕运机构。设京畿都漕运司、江淮都漕运司,秩正三品;江淮漕运司运漕粮至中滦,京畿漕运司再从中滦运漕粮至大都。明代设漕运府总兵官、总督,设立漕运衙门,有101个漕运卫所,运军12万多人,运船1万多艘。明代漕运先后采取过支运、兑运和长运3种形式。清代漕运管理职责上分明,顺治初年,清廷设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各一名,作为负责漕粮运输的最高行政长官,正式将漕运总督纳入官制。漕运总督以下之设官有巡漕御使、督粮道、管粮同知等。

中国是农业大国,粮食仓储是历朝历代政府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古代仓储管理制度被称为“天下之大命”,在仓储管理方面,历代官员都很重视仓储管理,政府设专门机构和官员管理仓库,汉代设立常平仓,到了隋朝,出现了以备荒救灾为目的的义仓,并被唐朝沿袭,义仓在唐朝的救灾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太宗到文综,用义仓粮食赈济灾民达102次。唐代京师有太仓,州县有正仓,又有常平仓以均贵贱,有义仓以备不足。常平仓和义仓是储备性质的仓库。宋代广设了惠民仓,以便在救灾过程中解决群众困难。就仓储组织管理的发展而言,宋代出现了独立、完整的管理机构,被以后的朝代沿袭。宋代还出现了广惠仓,用以赈济本州县内的老幼病残者。明代洪武年间出现了预备仓,在灾荒年间赈济灾民。清代京师有仓储15个,通州二库,德州、临清、淮安、徐州各一库,凤阳两库,以上为国家级仓库,省、府、州、县也各设仓库。除了官方的仓储之外,清代出现了很多民间仓储,这些民间仓储地方绅士手中,作为官方仓储的补充。无论是官方仓储还民间仓储,出现了越来越专业化的倾向,不同种类的物品分库保管。

三、中国古代物流的形式

古代物流的形式大体上有驿站、民信局和镖局三种形式组成。

驿站是古代接待传递公文的差役途中休息、换马的处所,唐代驿站的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到了辽代,已经有十四处驿馆。为了适应军事需要,金效仿宋王朝在辽宁地区建有递铺。铺与铺之间的距离在十里左右,驿站按照朝廷规定供应给过往官员的食宿和车马。元朝为了巩固政权,驿站制度更加完善。明代洪武元年,设立了递运所,专门从事货物运输,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清顺治帝入关后,在盛京设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是官府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铺是地方厅、州、县政府负责公文、信函传递的组织。

民信局是民间经营的通信组织,民信局一般均为私商经营,资金比较雄厚,在本埠及外地设总局和分号,各信局之间密切协作,每一信局专走一路或几路,投递地点遍及国内主要商埠城镇。从明朝永乐年间兴起,业务包括寄递信件、物品、经办汇兑。到了清同治、咸丰、光绪年间,全国大小民信局达数千家,光绪二十三年(1897)天津大清邮政官局开办后,各家民信局继续营业,在邮政局登记挂号的有老福兴、全泰盛、协兴昌、森昌盛、福兴润、三盛等6家。机构遍布国内及华侨聚居的亚洲、澳洲和太平洋地区,形成内地信局、轮船信局和侨批局。有些侨批局一直活动到本世纪40年代。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古代镖局运的货物不是普通物品,而是贵重物(如奇珍异宝),需要有安全保障和准时运达,镖师们有句口头禅,叫“三分保平安”,因此必须要有懂功夫的人保护才能完成,镖局的组织包括镖局主人、总镖头、从事保镖工作的镖头和镖师、大掌柜、管理杂务的伙计和杂役。不但将一般私家财物承接保送,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亦靠镖局运送。到了清朝中叶,由于票号的产生,镖局的主要业务是票号押送银镖,到了清朝末期,随着票号的逐渐衰败,镖局的主要业务是为一些有钱的人押送衣、物、手饰,这就形成了粮镖、物镖、信镖、票镖等类型的镖局。

四、中国古代的物流工具

上面已经提到我国古代的物流工具,就是马,蓄力加上人力,或者以蓄力代替人力,必然大大加快我国古代物流的速度。马当然是陆路物流的交通工具,而我国古代物流包括陆路物流和水路物流。

我国较早出现的水路物流工具是“船”,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舟”字,说明那时已经有水上运输,人们开始运用船来运送东西。秦汉是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船只类型多,规模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继承和发展了原来一些诸侯国发达的造船技术,建造了许多轻舟巨舸,通江达海。汉承秦制,造船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局面。宋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海上交通最繁盛、海外贸易最发达的时期,所以宋元时期出现了海船,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促使我国造船史上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以南宋初为例,当时江淮四路年造船数就达2700余只。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形成了我国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郑和下西洋时所乘宝船的大小尺度、船型结构以及数量等,都蔚为壮观。

我国古代物流业的另外一种工具是“车”,可以说,车是比较早的一种物流工具。公元前2250年夏朝初期的大禹时代,车正(专司车旅交通,车辆制造的官)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新型车子,有车架、车轴、车厢等,大大方便了货物的运输。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汉代的车包括斧车、轺车、施轓车、轩车、軿车、辎车、栈车等。三国时代,蜀国征伐魏国时,道路艰险,诸葛亮造出了木牛流马,可以有人推着昼夜不停地行走,搬运粮米非常方便,每个木流马可以承载十个人吃一个月的粮食。这是古代物流运输工具的先进技术。古代物流业还有其他辅助工具,如其黄帝指南车、指南针、航海罗盘、鲁班木车马和计程里车,等等。两晋南北朝至唐时期出现了牛车,宋代出现了太平车与平头车,明清出现了骡车。

五、中国古代物流的“快递”

古代快递又叫“急传”,秦汉时期已有成熟的快递网络,在秦代,文书都是写在竹简上,在结绳处使用封泥,并盖上相关印玺,以防私拆。到了汉代,封装工具和手段更加丰富,根据物件的形状、大小,分别装入不同的包装袋中。在唐代,公文邮件的封装通常要用囊封,尤其是密奏,更要囊封。封泥越多,表明邮件越重要。宋代邮件保密制度和技术更为完善,出现了“字验”、“数递”、“色递”、“字递”、“物递”等多种先进的保密手法。清代邮件使用“封桶”、“报匣”、“夹板”等封套,外人绝对看不到。

秦汉时期步递一般都是短途,平均每个时辰要走10里,这是对普通邮件的要求,当天送完。如果用传车,一般每天要行70里,最多每天可行二三百里。汉代继承了秦代“五里一邮,十里一亭”的做法。在“五里一邮”基础上,又于交通要道上,隔30里建一“置”,即所谓“改邮为置”。置,即“驿置”,又叫“传置”。用于传递紧急文书,当时的邮驿机构已有专用车,这种专用车叫“传车”。当时用车快递叫“传”,用马速递称“驿”。东汉以后,车辆被逐渐淘汰,马成为快递的主要交通工具,这叫“马递”,这时传递文书的机构多称“驿置”。在投递过程中,一般是“换马不换人”,投递员一般跑完全程。

隋唐时期由于大运河的开凿,水路快递更为突出。李隆基(唐玄宗)时期,全国约有1639个驿站,其中水驿260个,陆驿1297个,水陆相兼驿86个。唐时已开始流行用快递运送水产、水果。古代快递主要是为皇家、达官贵人服务。唐玄宗李隆基为讨宠妃杨玉环欢心,使用快递,从遥远的南方向北方的长安送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这算是中国快递史上著名的一次快递业务。宋代的快递“急脚递”,是在步递和马递基础上创立的,急脚递并非人力的步递,也是一种马递,要求日行四百里。明代于慎行的诗句“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里路到长安”,写的是快递鲥鱼之事。元代的急递铺,更接近今天的快递公司,程限与宋代一样。古代官方投递员都持有牌符一类的信物,也就是相当于通行证的驰驿证件,“一证通行”,大大减少了快递过程中的人为耽误。

六、小结

我国古代物流在管理、形式和物流工具的变革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呈现新的面貌,然而,古代物流不管多么发达,与现代物流相比,当然会显得原始与粗笨,但是古代物流的发展表明了古人对速度和物流工具的看重。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对速度的要求更加迫切,相应地,对物流工具的要求也会更加先进,可见物流工具是物流业中至关重要的要素。与古代物流主要源于政治和战争不同,现代物流主要源于人们的生活日用,因此,应大力发展民间物流,从而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本文关键词: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点,古代镖局制度,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资料,古代镖局的故事,古代镖局的规矩。这就是关于《关于古代镖局的知识,你以为光有好功夫就能开镖局吗》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02933/
1
上一篇 红楼梦人物关系清晰图,红楼梦贾府人物关系简图清晰版
下一篇 鱿鱼的处理方法,处理鱿鱼的全过程(厨师长把详细处理方法教给你)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