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评论:“真假”语文之辩为课改抛砖引玉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杨郁卉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有些老师非得说它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这就是明显的‘假语文’。”近日,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厦门站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对当下的语文教育进行

  天津网讯 每日新报评论员 杨郁卉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对友人和情人的怀念,有些老师非得说它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热爱故土的情感。这就是明显的‘假语文’。”近日,在“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厦门站的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对当下的语文教育进行了反思,同时,对“假语文”的炮轰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语文,这门从孩子们走进校门就开始学习的课程,究竟在他们的成长中扮演怎样的角色?现行的语文教育又为何屡遭诟病呢?

  关于“真语文”和“假语文”的争论从2012年年底的《聚龙宣言》,倡议语文教育应该回归本真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见诸报端,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在这两年多时间中,“真语文”的系列活动也走进全国各地校园,不断做着提高一线语文教学水平的努力。之所以每每都会引起关注,一来是语文这门学科身份实在特殊,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双重功能,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教学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语文本身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因此有人喜欢把学生人文素养的高低与语文学得好坏联系在一起。二来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不爱阅读,不会写作,不懂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的现状加深了人们对语文教学水平的担忧。“即使已经读高中的学生,在生活中都不能习惯地使用礼貌用语。”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这些结果是由如今的“假语文”教育导致的。

  那么何为“真语文”,什么又是“假语文”呢?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目的,鼓励学生广泛阅读、意在兼顾审美和人格培养的语文是“真语文”,所有过分夸张、大量渲染、煽情滥情、滥用现代化手段等不以语文为主角的语文课,不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语文课都称之为“假语文”。然而,也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假语文”的提出不符合现实语文教育的实际,语文这门学科在经过多年的教学探索后形成了现有的教学规律和模式,绝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按照语文教学规律上语文课,因此炮轰“假语文”是对奋战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一线教师成绩的否定,是一种存在夸大嫌疑的“伪命题”。

  去年9月,《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名为“一位语文老师的思考”的文章,可以看出,很多一线教师已经意识到现有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也在不断思考和探索语文教育的出路问题。其实,无论是支持的一方还是反对的一方,这场语文的真假之争的重点并不在于给谁扣上“假语文”的大帽子,谁因此成为炮轰的对象,它真正的现实意义在于将语文教学的探讨不断引向深入,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语文课改的复杂性。通过一次次正面交锋,把语文课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一个个“晒”出来,把教学改革中遇到的难题一个个说出来,较终的目的是让语文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走得更远,更能实现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这就如同一场辩论赛,无论较终的胜方是那一边,辩论的过程就足以让人们对辩论的主题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而对问题充分的研究和了解恰恰是找到正确解决办法的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1026/
1
上一篇评论:英雄何必排“座次”
下一篇 评论:“残局”面前别“手残”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