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途末路
金牛1967房地产再度成为支柱性产业,缺钱?地方财政负债、房地产公司负债、房奴负债、韭菜们负债,缺钱!想来想去,千头万绪不如卖地,来钱又多又快。关于需求端,人口出生率,城镇化率,人均负债率,商品房库存,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无所谓了。继续猛烈的刺激,剩下的韭菜们,赶紧把钱拿出来!继续吹吧,雷再大点也无所谓。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以后的事,由后边的人去说吧。反正就是你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房地产再度成为支柱性产业,缺钱?
地方财政负债、房地产公司负债、房奴负债、韭菜们负债,缺钱!
想来想去,千头万绪不如卖地,来钱又多又快。
关于需求端,人口出生率,城镇化率,人均负债率,商品房库存,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无所谓了。
继续猛烈的刺激,剩下的韭菜们,赶紧把钱拿出来!
继续吹吧,雷再大点也无所谓。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以后的事,由后边的人去说吧。
反正就是你了!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这个问题很好解决!在法律上承认全体中国公民可购买人均100平米住房面积,不征房产税。超过100平米面积征房产税。房地产困境立即得到解决。
封面新闻封面新闻官方账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建议出台鼓励购买二套房政策
昨天黄奇帆说到了人均住房面积的问题,这个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当然,他的意思是是中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接近50平米,已经是发达国家的一个标准了,是天花板了,所以楼市发展到顶了。昨天我阐述了另一个观点,就是发达国家中,独立屋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房子的人均住房面积是很大的,基本都是一个家庭,三个人到五个人,但是居住的面积都在200平以上,是实际使用面积,这样他们住的也是很宽裕的。但是我们这里都是楼市,住的都很紧凑,实际上,我们这里的户型达到200平以上的并不多,很多家庭也是三四口人,住的大部分不到200平,而实际使用面积就更小了,如果我们也达到人均50平的话,那只能说明住房是过剩的。
我们还可以参考一个地方,也就是香港,我们都知道香港的房价是比较高的,这个跟他们的人均住房面积有关,香港的人均住房面积不到14个平方,很多香港中产家庭雇佣的菲佣,都只能睡在临时床铺上。这就是香港的那些地产富豪们控制了香港的住房供给,但是即便是这样,香港的楼市价格也经历过数次崩盘。但是终究供给太少,最后还是拉起来。而我们这,从一二线城市到三四线城市到十八线县城甚至到镇上,都是搞房地产,价格动不动就是好几千,上万,而很多地方,尤其三四线城市和十八线县城,人均住房面积早就超过了50平。这种价格如何能维持到住?加上人口还在外流,还在加速老龄化,出生人口还在减少,妥妥的要完蛋啊。
小编,你文章里面写的有几点不符合事实,1,人均居住面积两平方米,众所周知,两平方米只能放一架单人床,怎么生活,学习?多数家庭没有单独的卫生间,符合事实,但多数家庭都有单独的厨房。2,城镇职工一般单位都有自已的医疗系统,小一点的单位最孬都有一个卫生所,根据病情,职工有权选择相对应病情的医院进行治疗,如区级,市级,省级,且费用全报销。3,76年前,城镇人口住房绝大多数都是私产房(瓦房),公产房也有,但占比率极少。4,下水道离家500米,是否太夸张,而且每天有卫生部门人员拉的箱式架子车从街道经过收集垃圾,这难道是假的。我就是从那个时期过来的一般老百姓,没有你说的那么不堪。
有人不断描述1976年的生活。每人每月人均生活费人民币八元,就能生活的很好?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自我感觉对这个问题有发言权。首先,这个标准是方式居住在城市的人的标准,当时的八亿农民没有这个待遇。第二,这个标准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是可以生存的,而且过得还可以。第三,这个标准是人类生存的相当低的标准,应该是在温饱线上的标准。第四,这个标准是个完全禁锢了人们对生活品质的欲望的标准。第五,这个标准是个在当前一般人无法接受的标准。下面举例说明,当初的人均居住面积,人均两平方米,一家人挤在一起,我的一位同学,全家十口人,居住十平米的房子,一到晚上全是床,白天再拆掉,不然进不来人。房子都是公产,每每平米每月两毛五分左右。电费内千瓦时一毛六分,水费立方米三到五分之间。我家每月用电三度,用水两立方米。
我赞成谢先生的意见。目前还处在首次、改善性住房模式,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升,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会有新的更多的要求,比如说,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就是一个突出问题,候鸟迁徙就是一个市场需求。目前的住房功能基本上只有居住功能,而随着经济增长,住房的功能就会增加,比如健身房、功能房,甚至小型泳池,这些随着时代进步的发展而带来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又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和更大的市场空间。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刚刚,看到有个研究证券自称为经济学家的人说“中国未来70%的城市房子将过剩,未来90%的房企将消失。”这是危言耸听,毫无客观的科学依据。未来户口化率提升、人口与家庭结构分裂、人均套内面积增长到60平-70平、城市更新,意味着未来首次、改善、改造住房需求庞大,房企发展空间巨大。
同意支持二套房购买。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美国人均住房面积60多平米,我国也应提高标准,在税费上予以支持
封面新闻封面新闻官方账号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建议出台鼓励购买二套房政策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111平方米】#住房面积#国家统计局于近期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住房间数为3.2,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其中,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36.52平方米,分区域看,广东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0平方米。详情: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41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111平方米
中国人均拥有住房面积42平方米,你感到幸福了吗?
这数据肯定是真实的,因为不光是房管部门统计,还结合了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结果,可以说全部都是入户调研,第一手资料。
中国户均2.66人,人均42平,也就是家家都有上百平的居住面积,你感到幸福了吗?
当然,这个数字也不太准确,包含了大量的农村宅基地,这种房面积大但不能随便交易,所以意义不大。那刨除农村房产,城市居民的人均拥有住房是36平米,具体到北京是31平米。也就是说,北京所有的三口之家都有套90多平的房子,标准两居或小三居,真的很幸福,你感觉到了吗?
不管别人怎么想,我是觉得挺幸福的。因为幸福感是比较出来的,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我家的人家面积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那说明什么?说明有人“被”我家平均了,他们是否幸福我就不知道了。
现在这人均就已经很不错了,要知道在刚建国的时候,北京人均面积才4.75平米。经过了30年的努力,到1978年改开之前,北京人居面积下降到4.5平米。但这也是平均数,是各大单位和胡同破平房的平均。
另外,这只是面积,没谈价值。北京和鹤岗房子,在同等面积下价值能一样吗?北京还分各个行政区和板块呢,东西城的100平随便就上千万,郊区的能价值400来万就差不多了,远郊的还有价值200万的呢。
最重要的其实是资产和负债的区别。
如果买得早,那或许早就还清贷款了,甚至很多都没贷款,公房当年几万块钱就得到一套房子,就算是商品房在十多年前也不算多贵。对于这些业主来说,房子是资产,不仅没什么风险,还随时可以变现。
但对于买房晚的人来说呢,虽然100平米或许价值几百上千万,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负债,甚至是双倍负债,欠300万总计要还500多万的月供。那对于收入不稳定的家庭来说,这种资产的风险就大多了,毕竟月供是刚性的,而收入和房价都是弹性的。
当然,有了的还比没有的强呢。北京2200万人口,约1000万个家庭,但是房产总量可是只有750万套啊,最多不到800万套。而且在这7/800万套房子里,大概有250万套是出租房。
那这说明什么?说明北京至少有300万户,甚至500万户是无房户,只是在北京常住而已,但是并不拥有北京的房产。就算是有北京户口的也一样,假装自己有套房,实际上呢,一家三代人居住,那或是父母无房,或是自己没房,两户甚至三户才拥有一套房。幸福吗?很幸福,因为这好歹也算是有房子,比完全没有的强。
总之吧,房子分三六九等,商品房、老公房、保障房、回迁房等等都是房子;套数面积也分三六九等,有的家庭有好几套,有的是好几个家庭有一套;还有好几个家庭一套都没有的。幸福是比较出来的,比较一下吧,看自己是否比较幸福。
仅供参考。
到2022年,城市商品住宅约为236.2亿平方米
•2000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2000年,全国城市新建房屋竣工建筑面积4538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30835万平方米。城市住宅使用面积323914万平方米、居住面积223213万平方米。年末城市居住人口21776万人,人均使用面积14.87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2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67平方米和0.45平方米。
•2001、2002年住宅消售面积1.9、2.4亿平方米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从2003年到2012年这十年中,全国城镇的销售出的商品住房共有67.258亿平方米,销售的住房套数约有6460万套。
•住建部:2012~2022这十年,住房供应规模持续增加,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累计132.34亿平方米,是上一个十年的2.2倍。住房品质逐步提升,新建住房质量更高、配套设施更全、居住环境更加优美。
•综上,估计目前中国城市商品住房总面积约为132.3+67.2+32.4+1.9+2.4=2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