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过大年#
金日正月初二,在我们山东安丘市,金日是出嫁的闺女回娘家的日子,大街上车辆明显多了起来。
儿子因工作的原因,金天下午回市里了,虽有不舍,但也无可奈何。
我家的亲戚并不多,有俩老辈人年龄偏大了,都在市里儿子家,今年看来是很难再去看望他们了,昨天只能通过电话问侯一下。
年,就这样无聊的过去了。今年春深,地里的农活还有较长的时间才会忙起来,但修剪果树的工作可以开始了。
现在交通发达,代步工具也多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有提高,走亲访友一天可达好几家,不用几天的时间就会走完,下一步就会开始修剪桃树了。
据天气预报说,我们这里明后天有雨雪,这对小麦,果树等越冬作物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也减少了工作效率,省工省钱。
来吧,雨水来吧,这是农民的期盼,鱼就是钱啊!

#乡村过大年#
【坐标:山东安丘市某村】
金日初一,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新年的开始。
在我们这里,正月初一这一天,晚辈们要去给长辈们拜年,问安。
想起小时候,每逢初一这天,天不亮就会听到大街上人群走动,互相打招呼拜年的祝福声,可持续到下午。
但是现在,7点前我没有听到街上有人走动的声音,也没听到一声拜年祝福声。等到了8点,我出门去,大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等到了9点左右,街上拜年的人才逐渐见多,但却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
我的上辈老人仅有6位,但却分布于全村,去给这些长辈拜年时,看到的是很多锁门闭户的人家,这说明他们是没有回家过年,而是留在了城里随子女过年。
大街上,除了碰面时相互祝福的声音,听到最多的就是,"越来越没有年味了"。

年味是什么?是热闹,是人流,是人声鼎沸。难道过年以后会成为一代人的回忆吗?
#本地达人计划#
【坐标:山东安丘市某村】
金日腊月29,回家给母亲大人上坟去。
鞭炮声声,烟雾缭绕,心情虽沉重,但挡不住过年的喜悦气氛。
红灯笼高高挂起,有的人家已贴上了对联,这说明此家的人可能不在家过年,是今天回家上坟,顺便贴上对联,准备回城里过年了。
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有些家庭的孩子不再回家过年,大街上车辆明显减少,孩童也少了很多,年味越来越淡。
想起小时候,已进入腊月,大街上人来人往,鞭炮声此起彼伏,老婆叫孩子闹,好不热闹。
不知不觉间,村里人口慢慢减少,一条街上的家庭一户户的在锁门闭户,能整日开门的家庭隔三差五。像我村,有224户,户籍人口达到了近900人,但实际常年生活在村里的人,却不足500人,即使像过年这样的大节,能够回家过年的也就是600-700人。
我们这里初一一大早,小辈会走街串巷去给长辈们拜年,但有很多年轻人跟我打招呼,我基本不认识,只能礼貌性的回礼。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却不能笑问客从何处来,得表现出熟悉的感觉,否则⋯哈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