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风汽车投资自动驾驶芯片初创公司黑芝麻。
这家总部位于硅谷和上海的初创公司在12月14日的一份声明中没有透露东风汽车投资了多少,也没有透露它将获得的股份比例。该汽车制造商还将在其两款乘用车车型中使用黑芝麻的芯片,并基于它们开发一个自动驾驶平台。黑芝麻表示,这两款车型预计将于明年量产,是东风乘用车制造的首款纯电动轿车和纯电动运动型多功能车。新平台将为车型提供2级和L2+自动驾驶和停车功能,包括高速公路辅助驾驶和记忆停车。
上汽集团、电动汽车初创公司NIO、最近进入汽车制造业务的互联网巨头小米,此前都投资了黑芝麻,中国一汽集团、德国博世和SAIC也是其商业伙伴。
上海的“硅谷”张江,原来地名真的来自一个名叫张江的人。原来在明隆庆年间,当地有个叫张江的商人为了防止窃贼偷盗,就在现今广兰路附近的店铺周围建了规模较大的栅栏,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此地称为张江栅,由于水网密布逐渐形成镇集,就被叫作张江镇了。
另外张江高新区在研发高科技芯片、医药等之前,可是一个盛产酱油的小镇。#上海爆料##上海身边事#
想必很多没有来过上海的童鞋也听过它的名字,提起上海 互联网 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张江高科技园亦或是张江IT男,这可是上海的“硅谷”哈,「张江男」俨然成了一群人的标签。
这里面高薪工资云集,比如百度、做芯片的展讯、趣头条,德国SAP,美国Sybase,HP,联想,中兴科技,美国花旗、索尼(中国)软件开发中心、京瓷、TATA、INFOSYS、萨蒂扬、超晶科技、银晨网讯、复旦金仕达、中国银联等等……
当然那边的核心地段的房价也是七八万一平,周边配套设施也非常精良,这样的你喜欢吗?
#我要上 头条# #魔都追梦人# #上海头条# #上海身边事# #互联网#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上海真是一个神奇的城市,总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出一个名人包括各行各业,之所以能会这样总结下来1是移民2是包容,所谓海派大概就是这么个道理,纵观全球也是但凡移民城市国家也一样象美国纽约旧金山的硅谷,回看国内最象上海有望接上海班的城市将会是深圳,一座移民新城,而唯一还不够的地方就是文化底蕴还不足和时间还不够长,相信再过个二三十年再经过一二代人的努力当深圳建市满五十年以上后一定会厚积薄发人才辈出的。
国情的不同,美国网民,抱怨加州硅谷建设不足,比起中国,他们的建设速度满了100倍,马斯克看到了上海工厂,对中国基建的认识也是如此。
但是,科学院院士张景安认为,我们现阶段出不了马斯克,以后会出现马斯克,我们的投资都是以赚快钱为目的,如果马斯克在我们国内他的项目很难做起来,但我们在完善,以后会出现比马斯克更牛的人。
说句实话,马斯克应该算是人类个体的天花板了,它有10家公司,和普通公司完全不一样,都是科技,生物,航天,汽车,军事相关,推特到手后,几十亿人的都是在他的平台上发言,这样一个人很难再出现第二个了吧。
我想不通我们会出现比马斯克更强的人,是综合来看,还是单一方面,如果综合来看,50内年怕是很难。
硅谷干上一辈子还是码农,人家在上海干上几年可能当部门经理、再总监、再老总,有可比性吗
中国的硅谷在哪里?是北京的中关村、上海的张江高科还是深圳的华强北?其实,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来看,这三个地方虽然各有特色,但是与硅谷的差距还是挺大的,差的不仅是科技实力。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硅谷的三大特性。
1、研究型的高校云集,斯坦福大学尤为突出,素有硅谷摇篮之称的斯坦福大学,不仅在学术方面强,在商业创新方面也是神一般的存在。为什么会这样?这都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斯坦福大学的悲壮成长史。斯坦福大学是1885年成立,为什么成立呢?因为加州铁路大王老斯坦福的儿子去欧洲旅游遭遇不幸身亡,老斯坦福为了纪念他而成立的,并不是坊间所说一对乡下夫妇,欲捐款哈佛被拒后建立。
斯坦福是一所私立大学,成立之初是不收学费的,后来被迫收费是因为美国经济大萧条;学校成立才两年,老斯坦福就驾鹤西去了,留下遗孀独自管理学校,话说有钱好办事,但是屋漏偏遇连夜雨,恰逢美国大环境不好,斯坦福家的财产全部被冻结了。
那一届的校长名叫乔丹,他和学校其他顾问建议斯坦福女士先把学校关闭一段时间,等经济好了或者财产解冻后再开;斯坦福女士是坚决不同意,因为这是她丈夫的遗志,如果关闭了能不能再开还很难说,还不如咬咬牙坚持下去。
于是她先是把丈夫生前为自己买的保险金给捐了出来,让学校运营起来,然后坚持不懈地去游说,时不时就去华盛顿找时任总统克里兰夫聊天,诉苦,功夫不负有心人,斯坦福家的资产解冻了。
解冻后,她又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就是将资产变卖,然后把所得的1100万美元,全部给了学校,就这样斯坦福大学熬过了艰难的六年。
这也成为了一段佳话,斯坦福校长们每每谈论到这一块的时候都是由衷的感动,因为当时如果没有这位善良、有魄力的女士用她的耐心和爱心来维系的话,斯坦福大学或许没有今天的成功。
抗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是斯坦福大学还是没有像哈佛大学过得那么滋润,因为她离华盛顿太远了,拿科研经费就比较困难,那怎么办呢?教授们有时间就可以外出兼职打工,就是这样让斯坦福大学练就了与美国其他高校不一样的办学特色,即学校和社区完全融合了,教授们在教学之余可以打工、办公司来获得资源。
所以在斯坦福大学的孵化下,出了非常多的科技巨头和商业领袖,惠普、思科、微软、谷歌、雅虎、英特尔等均与斯坦福颇有渊源;另外,约有58位诺奖得主与斯坦福大学有关。
除了斯坦福,硅谷还有加州大学、旧金山大学、西北理工等13所世界知名大学,这些学校都是出了名的重视基础科研。
看到这里,大家就应该会清楚为何华为任正非在走访高校的时候,每次都会说到要高校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了吧。
2、风险投资的助力,硅谷早期的风投几乎是不计较得失的。从1972年开始,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在硅谷落户,这就极大地促进了硅谷的成长,当顶级的工程师们不要为钱而发愁的时候(就算亏完了也不会背上债务),他们真的可以给你带来数万倍的回报,正是因此,硅谷打造了一家又一家科技巨头。
3、文化的多元化,硅谷的科技人员大都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肤色、不同的专业,只要你有能力,都能够在这里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这也是硅谷能够吸引全球人才的魅力所在。另外,这也是很多工程师的梦想之地,因为你很有可能在食堂或是咖啡店就可以碰到某某计算机语言的创始人。
综上所述,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高科和深圳华强北都不具备这样的基因,虽然我们也尝试做一些校企合作,基础研究以及引入风投的事,但是相比下来,总是差那么点意思。比如,现在我国不少风投是要跟团队签订所谓的对赌协议(如果项目失败,团队成员或将背上债务),当然这也是风投机构为了规避风险,但这样做很有可能错过好的项目。
我感觉深圳是这三个城市中,更希望成为硅谷的城市,因为从她的招商政策来看就比较清晰,就是大量的用地是提供给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而不是用来建商品房;但是深圳的短板也很明显,就是缺乏研究型高校。
那么除了这三个地方,还有哪里合适呢?可能有朋友会想到是杭州,因为有浙江大学,杭电等高校,也有阿里、网易等企业,再加上这两年杭州筹建的之江实验室等研究机构,无不体现出杭州希望成为科技之都的决心。
总之,非常期待我们国家能够有一处像硅谷那样,或者超越硅谷那样的科技之都。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科技巨头和硅谷的真实情况,可以去看吴军博士的著作《浪潮之巅》,这本书已经出到第四版了,对科技行业有着非常透彻的分析;不论你是否是科技领域从业者,都值得去一读,因为从书中你可以了解到这些科技巨头他们的成长轨迹,以及未来的科技发展动向。人类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了,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技,你也可以通过此书,看看这些巨头们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点击下方【看一看】即可购买。
#技术派的书架#
读浪潮之巅了解近代科技
2015年,张五常预测:“10年内深圳定将超过美国的硅谷。”。已过去6年,看看深圳和硅谷的差距,国内最有希望做硅谷的应该是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
1、面积:硅谷面积700平方公里,深圳面积1997平方公里。深圳是硅谷的3倍左右。
2、人口:硅谷常住人口300万,深圳常住人口1700万。深圳人口是硅谷的6倍。
3、gdp:硅谷1万亿美元,约6.4万亿人民币;深圳2.76万亿。硅谷经济是深圳的2.4倍。
4、硅谷企业:苹果、甲骨文、IBM、惠普、英特尔、思科、英伟达、朗讯、ebay、谷歌、脸书、特斯拉、雅虎、AMD、Oracle…
5、深圳企业:华为、大疆、比亚迪、腾讯、平安、华大基因、万科、恒大地产、招商银行、顺丰、正威国际、中兴通讯…
6、教育基础:这才是差异最大的,可能永远赶不上,硅谷依托斯坦福大学。
7、美国硅谷之所以发展起来,核心是斯坦福的依托,以及创新的氛围。
8、中关村和张江:国内最有希望成为硅谷的,应该是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中关村依托周边的清华、北大、中科院、北京理工等高校,上海张江汇聚了复旦的医学院/微电子学校、交大的医学院、同济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技大学校区、上海中医药大学等等,源源不断的提供智力基础。
上海紫竹科学园,集科研、人才、资本、产业等优势,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而设立的新型科学园区。园区由大学园区、研发基地和浦江森林半岛三部分组成,一期总占地面积13平方公里。在总体规划上借鉴美国硅谷、台湾新竹园区的成功发展模式,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分区、突出优势,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创业环境、投资环境和生活环境,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