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总算凉快点了,又可以开始我的“到处乱走”了~
坐着3号线来到了殷高西路站,今天的步行就从这里开始。
出站后过个天桥来到殷高西路北侧,这个车水马龙的街角,便是高境文化广场,广场的正中立着一座宝山区不可移动文物“高境庙纪念村牌坊”。#上海头条#
这是一座水泥结构三间四柱重檐式牌坊,中间的简介上写道:“‘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日军侵占本地,民居十毁其九。同年5月,日军撤退,居民陆续回归,苦无栖身之所。南洋侨胞为此捐巨款重建,居民始复得其所。是年秋,由黄炎培、李馥荪、张公权、朱吟江、胡筠庄、朱恺俦等知名人士发起筹款在此造坊。由中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所题《高境庙纪念村》。”
牌坊建于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宝山区属于重灾地之一,在战场周边大量房屋遭侵华日军摧毁的情况下,为安置灾民,海外侨胞及上海社会各界发动民众募捐,建造起多座纪念村、纪念坊。在宝山区境内目前尚存的牌坊有3座:一处是 “马桥纪念村牌坊”,位于大场镇,一处是“庙行纪念村牌坊”,位于一二八纪念路上,另一处就是这里的“高境庙纪念村牌坊”,这也是3个纪念村牌坊中保存最为完好的。
这座牌坊的原址位于离此处180多米的一个集贸市场出口处的一个三轮车棚中,后有市民向解放日报社反应此事得到重视,2011年时,各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花了4天时间,以每小时15米的速度,将此牌坊整体迁移了180米安置在了此处。
广场的左侧以枕木和钢轨为支架,建有一排青铜浮雕宣传栏,展有中国第一条淞沪铁路营运的沿革图文,牌坊后方还立有一块镌刻着淞沪会战中英雄人物肖像长卷的纪念碑,它们的存在,让每一位路过看到或主动寻访的人都不由驻足,提醒着我们脚下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血与火。
回身往东穿过逸仙路,走过三四十米,便见一条铁道横在眼前,这就是留存至今的淞沪铁路,而这个位置正是淞沪铁路的高境庙站。淞沪铁路停运后,这里还曾“发挥余热”走货运列车,但早些年货运列车也停运了,只有道口的管理亭依然还在。
继续前行,路南便是上海交大附中了。交大附中的前身是民国时期原岭南大学上海岭南分校旧址,也曾几度沉浮:
淞沪抗战时期,岭南校园曾被日军占领,并在四周拉上电网、存放军火,成为日军作战司令部;
抗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接收了岭南校园,又将它改作了日军战俘看守营;
解放战争时期,校园内又驻扎过溃败的国民党军队;
上海解放后,校园得以继续开办,却又因诸多寄宿的粤商子女纷纷撤走而导致资金断裂,难以为继;
于是上海市教育局正式接办了该校,先是组建了上海幼儿师范学校,1963年,幼儿师范迁出,交大附中正式迁入至今。
(部分资料摘自网络)
坐标高境镇,政府保供单位发放的物资,居民们反响很好。希望疫情期间不要上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当跟着传谣,相信政府的选择肯定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