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郊的青岩古镇,建于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为军事要塞 。因明朝屯兵而建镇,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军事城防演化而来的山地兵城,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
古镇镇容布局沿袭明、清格局,至今仍存完好的朝门、腰门以及陈旧古老的石柜台和木柜台。古镇里的建筑依山而建,建在高低起伏的山坡上,参差不齐、高低错落,反而有一种在其他古镇中不太常见的立体美感。保存完好且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的明清古建筑交错密布,寺庙、楼阁画栋雕梁、飞角重檐相间。气势宏伟的定广门城楼与石板古道、古牌坊交相辉映。
青岩古镇是明清时期茶马古道上的重镇,贵州的四大古镇之一。这个在高原上的西南古镇,当时因抵御外敌,而在四周筑有城墙,分内城和外城,用方块巨石垒砌,城墙上筑有敌楼、垛口、炮台。东南西北四座城门由一段盘山蜿蜒的古城墙连通,形成一座闭合的城池,600多年来历经战事和岁月的洗礼,饱经沧桑。因此,这个小镇没有江南小镇的婉约,也没有云南小镇的梦幻,它有着不同于众多古镇的独特风貌,它或多或少保留了一丝军事色彩。
青岩古镇是座石头城,石屋,石墙,石板路,石牌坊。古镇上有佛,道,基督和天主四教的建筑,各种宗教共存共融是极为罕见的现象。站在定广门上远远望去,尖顶的教堂与巍然的百岁坊遥遥相对,东西方文化矛盾而又统一地在这个古镇上合理地存在着。
古镇的特色景点有东街文昌阁,南街石牌坊,西街万寿宫,北街名人故居、慈云寺、状元府,还有背街。背街很有特色,路面青石板经过几百年冲刷磨砺,光可鉴人,泛着青黑的光芒,层层石头垒砌的院墙,遍布青苔和绿植,路窄而幽静,给人一种时空感和神秘感。
也许有人会说现在的古镇商业气息太浓,但是当真的留出大半天时间悠闲地漫游,就会发现商业气息并不能掩盖它历史的本色,反而是处处具有历史底蕴同时也有人间的烟火气息。
夕阳西下的时候,站在古镇城楼上,看城墙内外,有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在阴雨清晨,从南门外的茶马古道回首,看着那一段浸在薄雾里的古城墙,真切体会着这座明代兵城重镇的厚重。
把爱带回家
福遂人愿,禄随心至
吉祥葫芦为时尚添光彩
福运葫芦愿你好运加倍#百岁坊银器#
黄村镇九峰村还有一座“百岁坊”
忆三线泾县仅存的一座牌坊,残存于荒野之中,无人维护很可惜
牌坊起名,蕴含古代官名代称,你知道几个?|许村的三座功德坊
许村除了百岁坊之外,还有一类功德坊更有意思。比如五马坊、薇省坊、三朝典翰坊,都建于明代。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可能都没听说过薇省是什么意思?五马又代表了什么?
先说“典翰”,是明朝宫中的书记官(中书舍人)的雅称。中书舍人,为辅佐皇帝的高级秘书官,掌诏令、侍从、敕旨、审阅上奏表章等事。相当于现代的秘书长(中书舍人汪伯爵,从七品)。
“薇省”,是唐、宋时中书省之雅称。即明代的“布政司”,长官称布政使,即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湖广参政许琯,从三品)。
“五马”,是指代太守或知府。明清行政等级为:省—道—府/州。因为按照官员等级,太守出行可以乘五马拉的车(福建汀州知府许伯升,五品)。都是官名,但都不明说,要么是指代要么是雅称。
村里当官的人真不少,论遗存建筑,与福建汀州知府许伯升相关的最多。除了这五马坊外,还有:
❶ 大郡伯。是许伯升住的地方,也就是他的宅子。大郡伯,是周代时的爵位。也就是明代知府的旧称,又一处沿袭旧称的体现。
❷ 大邦伯祠堂。这是许伯升的长子许都福,为纪念自己的父亲而建的,也就是许都福一这支的支祠。这两处属于国保的子项目之一。大邦伯,是指汉代官职刺史(存疑)。
读书人,给宅子、祠堂、牌坊起名字也是蕴含丰富知识的呀。而且还挺隐晦的,不做点功课,旅行都没法进行了。
另外,这位许伯升,在福建当知府的任上走的,也算是因公殉职。而且跟朱元璋打天下,熟悉朱元璋的为人,遂请调地方。运灵柩回徽州时,许村这边筹资日夜赶建许公墓道石坊,从徽州地界一直到许村村头,共计 53 座。这是许伯升的岁数。他还留下名联“多索一分一厘是祸国殃民,少一冤一枉乃为官正道”。难怪百姓夹道数里,为之送行。后来,这 53 座墓道坊,被人为毁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