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简单点儿就是如果一开始没有期房这个概念,那么你说的这些后果就不会出现。现在已经错了,按你的意思就是只能将错就错的走下去,对吗?
柯谈优质房产领域创作者警惕:“任泽平”式取消预售制,后果将非常严重
#选车#现在出现了好多“期车”
意思就是车子亮了相
经过厂家宣传后开启预定渠道
大家在看不到实车、没试驾的情况预定
到后期提车就像开盲盒一样
有无问题都需要自己承受
以前买房是期房,现在买车是期车
大家能接受这种期车方式吗?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恒古不变的道理!为什么在买房上,却有着预售这个制度?即使有预售这个制度,那么开发商跑路,为什么所有的痛和苦都要买房人程度?
岁近不惑,多次买房,每买必期房,这里还得感谢合作过的开发商,没有一家跑路的,让我能安然拿房!但为何房子这东西不可建好再卖?
但凡去菜市场买个青菜萝卜的,样子不好不可能付钱的,唯独房子,买之前只有各种宣传册,牛皮吹得咯嘣响,但每一张宣传册或者彩页下都有一行免责申明,几个意思?
不是说我一点不支持期房,但期房需要极大的社会信任度才能实现,目前的各种断供和烂尾很明显消耗的不仅仅是买房人的血汗钱,也是整个社会的信任度!
如果从社会信任度的角度来说,烂尾跑路必须需要兜底的部门,这一方面转嫁了既增加了社会的整体负担,又降低了社会的整体信任度,可谓是出力不讨好!
所以当下,现房销售应该成为主流,地方经济发展不应该以透支社会的信用度为代价!
恒大事件之后,中国房地产三大猜想。
猜想一,期房消亡与回归。
期房是不是房地产行业的万恶之源?如果从通过期房机制达到民间融资的角度,无疑是;而且,随着一些房企的信誉破产,另一些房企的断臂求生,以及越来越多消费者和金融机构对期房的不信任,期房一定会最终消亡。
那为什么还会说期房的回归呢?这是期房机制的另外一个功能,相对公平的锁定房源以及对定价提供支持,同时随着未来房地产消费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建设商与消费者之间还是需要一个认筹纽带。
猜想二,开发商的进化与退化。
开发商的进化将变为一种被动的后向一体化,最终开发商会演变为两种形态:
一种是与建筑施工单位、建材生产单位、装修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融合,形成具有产品价格竞争力的一体化开发商,同时解决了目前地产存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另一种开发商则走上轻资产道路,他们与物业管理、租赁中介、酒店运营、社区商业运营相结合,是个人房产金融衍生的服务。
总之,开发商的退化就是褪去金融化,房产回归纯粹的居住,房产的重点也在房不在产;而它的进化则是指真正的行业专业化、责任化,由一对多的服务变为一对一的服务。
猜想三,大盘的绝迹。
曾几何时,大盘之风风靡全国,没个几十万平米的体量,开发商都不好意思出来吹。但随着开发商接二连三的爆雷,房地产去金融杠杆迫在眉睫。
未来去金融化的最大好处,除了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外,对控制房价、调节供应量都有帮助,而对开发商来说,有多少钱干多大项目就成了必然。
没有了高周转、没有了高杠杆,自然也就少了高房价,那时,开发商的所谓规模化开发就没有了现实意义,自然大盘走向绝迹。
而对购房者来说,未来显然会少一些期房烂尾,质量扯皮的烦恼,但相应的,持有房产的成本却会有一定的提高。
我姐全款购买了恒大的期房现在都不好意思来见我,本人前年当着全家人和她都吵起来了劝她不要买期房,她不听!
期房放大了杠杆效应,其实房地产公司是落入杠杆效应陷阱了。
前一段时间,头条铺天盖地是恒大复工快交房的小新闻。现在一看都是恒大请的水军。
这两年买了期房的人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只要不烂尾,延迟三五个月交都还能接受。辛辛苦苦大半悲的积畜就这样被拖跨了,换谁都崩溃,关键还上有老下有小,三代人的生活都被改变。一个字,难!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现在中国的人均居住房产面积(不含公寓类写字楼等)已经超过了50平米,算上公寓,这个数字绝对有60,已达极限。
什么意思呢?就是再往上基本没有空间了,而且接下来会因为人口的减少出现大量卖盘(出生人口完全比不上50年后出生的老人们)
我们着重来说一下,为什么人均居住面积60含公寓(因为45是20年的数据,21年单单售出期房就有22亿平方米,建成18亿)是极限。
1.装修成本 这个是没办法增值的 一个180平的三口之家,装修+电器家具需要60万。这60万,在15年后绝对需要被置换或者翻修过一遍。相当于每年4万的投入且不计算利息损失。
2.物业,水电,停车,燃气,上网:物业400/月,水电1000/月,燃气300/月,网费300/月,停车150/月。这都是按三线中部城市的标准。那也需要两千以上。事实上,180平的房子冬天开个地暖,一个月没有个三千的电费就下不来了。这样每年最少大概是三万。
3.日常维修及设备更换开支:180平至少三个厕所,30个以上灯具,总共10匹左右的空调……就连wifi都不是一笔小费用,每年的刚性维护费用以及女主人稍微的添置差不多在一万左右。
4.偶尔的阿姨:40元/小时,每次做四小时160元,每年52次,偶尔增项,加上各种日常清洁的用品,算毛一万吧。
也就是普通家庭,人均60平的住房开销差不多是9万元。
而2021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5万元。
注意,这里,没有,算,房贷!
都是房子的使用费用。
西欧那么发达的经济,城市人均也就50平不到。全世界只有美国和澳大利亚人均超了60……问题是人家两百年前土地就私有化了,大多都是郊区乡村house,现在中国农村也是人均超60,不具备讨论价值(因为使用费用没法算。)
而随着老人在接下去10年凋零2.3亿,减去一亿的新增人口,他们的现有房产会迅速加入人均房产。另一边,保守估计150亿的城市新开工面积除以13亿人口,又会多出人均十多平。
我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gdp的比例是所有国家中最低的,道理大家都懂。而就算翻一倍,人均居住面积也不可能超过60,就因为房子的养护和使用成本很多都是和人力资源有关的,甚至随着人均学历的提升,蓝领反而越来越贵。
说了那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虽然因为害怕通胀而买房短期没有问题,但长期来看,很有可能别说抗通胀,棺材本都赔完了(自住没问题)。
最后告诉大家一个计算一个城市房价涨跌的计算方法,以杭州为例:
1.杭州这边150平三口用房成本大概:装修4万 物业水电燃气这些3.5万,日常维护+阿姨2.5万。一年十万左右的居住开销。显然暂时,杭州不具备人均50平的住房基础,2020年在40平左右。
2.杭州2021净流入人口23.9万。2020总规划涉宅建设1200万方左右,2021应该也差不多。
3.杭州2021年老龄化率为23%。(如果交房产税,老年人的抛盘是最严重的)。
可以看出,净流入人口可以“分”到新增房产人均40平以上的面积,且面积大于该市现有人均面积。老龄化率超过20%则意味着人均居住面积自然增长(一个三口之家配两个老人也不过20%)。所以答案是:
相同位置的杭州二手房,2021年价值下跌。
再来看看上海
2021仅仅增长了1.07万人(之前每年增十万左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30平米左右。
2021年新开工面积在2800万方左右
上海老龄化率:23.4%
结论:2022,即使是超一线的上海,房价也必跌!别说什么一线一定涨。数学规律不可违背。立贴为证!!!
好了,这时候去收房产税?本来一定要跌的东西你还嫌跌的不够快,最后芝麻没见着,西瓜都没了。就不要说房产税带来的各种显性隐形的问题了……你们猜真交这个谁出血最多?
我在成都水碾河有个亲戚,去年全款购买了一个文旅城的期房,现在都不好意思跟我联系,我当初劝他不要买期房,他铁脑壳,硬是不听,还在电话里跟我吵起来,说关我糗事,现在终于晓得火舌了。
再说一遍,期房买不得。一碰就烫手,再碰烫死你。
解读许家印最新表态:两害相权取其轻
许家印的意思:恒大当前、今后其实就二大目标:一是在银行支持下复工、交房,这样至少对得起那些购买恒大期房的百姓;二是继续押宝新能源汽车。将来的恒大将以新能源汽车为主业,房地产业则退居次位。
不管如何,作为购买恒大期房的用户,可以稍微松口气了,看来,恒大复工、交房才是优先选项,换句话说,恒大宁愿得罪、伤害少数债主,也不想、不敢伤害广大购房者,这也就是所谓的“二害相权取其轻”吧。
我们活着,第一要务就是要防止脑子被驴踢坏!法律和全款业主如何理解期房被查封
我看到最近有人一直在网上说法院查封了恒大业主全款购买的期房,理由是法院的查封房产日期早于该房产的交付日期,业主并未合法占有该房产,因此得出结论买房尽量能贷款就贷款,后期可以大量还款。
我的结论是脑子让驴踢了!
全款购买期房,房子没有交付前不算合法占有?网签备案手续是给谁准备的,房屋预售的相关法规是如何认定的?财产权的引申含义是什么?合法权益如何才能得到保障?法理是适合一般情况的,不会逾越人情和正常认知,期房没有修建出来之前或者没有交付之前产权属于谁?属于开发商吗?自然不是,因为依照购房合同已经事实售卖给了业主,该房子的所有权益开发商已经事实出让,合同应当依法得到保护。如果按照刚开始的理解,房子开始修建业主交了房款就应该搬起铺盖住在哪里守着,这就是事实占有吗?房产证不过是证明这一买卖行为的合法性,开发商不办理房产证房子就不是业主的,而是开发商的公司财产?这个早已让渡给业主的权利如何得到保护呢?难道每天都要烧香拜佛,祈求上苍保佑吗?按照这个逻辑,按揭的房子被银行质押后可以无数次的买卖,因为房产没有交付,为什么质押权就能优先呢?严格的从实际情况说,业主购房的权益是基于合同签订后并进行相关行政手续后得到确认的,只要手续合法,第一要去就是保证购房者个体的全部权益才是以法律为准绳的判决依据,包括房地产商用业主办理下来的房产证偷偷二次质押贷款,放贷银行难道不知道有争议的房产不能放贷吗?事先是不是没有尽到调查的义务呢?我们不能因为某些信贷人员拿了吃了喝了违规放贷让善意第三方权益受损,业主一般都是个人,个人虽然是弱势群体,但不是任人宰割的群体,这有违社会和法律的公平。
业主不是野猪,野猪都是保护动物,业主是人,更应该得到最基本的保护,这是人权的一个部分。
业主有钱全款购买,为了防止这些被歪曲的司法理解,就要贷款,多付一年的贷款利息和提前还款的违约金?这不是整个社会的神经错乱吗?谁不知道存款利息低于贷款利息,银行是吃利息差的?就是对于按揭的业主,我的主张是必须多付首付,尽可能提高首付比例,缓解还贷压力,降低负债比例,不要说房价不涨,就是涨得少你的购房成本因为利息都会抵消升值空间,万一房价下跌更是得不偿失。有些人唯恐天下不乱,胡吹能多贷就多贷,银行不怕我怕什么?能长贷就不要短贷,这些混乱的逻辑无疑是放大人的贪婪和欲望而已,有几个人能做到投资没有风险?创业一定会成功?万一失败,房子都没有了,你还能有什么用?
我们活着,第一要务就是要防止脑子被驴踢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