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外地人有很多都在普宁租房子打工。拖家带小好像把他们村都搬到我们这里来了。特别是普宁,经济好冬暖夏凉。地理位置是个盆地,比广州还暖和。
李文凉广州海珠区,回到湖北第7天,冷冷清清的农村不适应,烤火暖暖身
04:52峥嵘岁月
☆永不忘记的“及时雨”☆
☆一☆一☆一☆一
故事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和一位朋友到汕头出差。等到办完了公事,已是傍晚六点多钟,掐指一算,已经搭不上回普宁的最后一班公共汽车了。况且还要在西堤渡口乘坐过海的渡船呢!
那时沒有私人小车,所以只能在汕头度过一夜了。
这时,肚子饿得咕咕叫,我主张先到街边面馆把肚子填饱,再去找旅店。
我的朋友告诉我:听说这几天旅店爆滿,要不要先找旅馆后才吃晚饭?
我不相信他的话,认为吃碗面最多不会超过半个钟头,耽误不了找旅馆的。
等到在面馆吃了一碗面后,我们就匆匆忙忙去找旅馆。
在汕头西堤海边的大道两旁,一连找了十几家旅馆,都挂出“客滿”的牌子。
我知道再找下去可能也是这个结果,就随便走进旁边一间小旅馆,也是挂着“客满”的牌子。
我找到服务台,与服务员商量:我们已经找了两个钟头都找不到旅馆了,能不能让我们在你们旅馆通道走廊的长凳上度过一夜,用多少钱我们照付。
怎么要求,服务员都不肯答应。理由是不能保证我们的安全,也没有这个规矩。
这时,我的心中有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感觉,真后悔不该先吃饭再找旅馆,活该!
可能是因为我们与服务员的对话声音太大,吵到了旅客。这时,听到从天井上传来三楼上一位男子操着潮汕话的声音:
“喂,你们是不是普宁人?”
真是他乡遇故人。我眼前一亮,大声回答:“是的,我们是普宁人。”
这时,从三楼上走下一个中年男子,一看整齐的衣冠,就能猜出是一位教师。
通过自我介绍,我才知道他是老家邻村的庄校长。
他告诉我们:他们有两个人,租了一间大房间,有两个睡床,让我们两人在服务台登记一下身份,然后到他们的租房合住一个晚上。”
我真是喜出望外,深深感谢这位当我们陷于束手无策的窘境时,象“及时雨”般出现的贵人。
这感动人的一幕,使我终生不忘。
在五十年之后,我退休随儿孙到深圳市居住。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一位从家乡到深圳做生意的中年人。
在无意的交谈中,才知道这个中年人的父亲,就是五十年前那位向我伸出温暖双手的庄校长的儿子。
几天后,我跟随庄校长的儿子回到故乡,拜见了这位已经八十多岁的庄校长,实现了我的又一个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