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老公去扬州走亲戚!大舅家孙女20岁,今年高考成绩不错,选择南京医科大口腔专业[赞][赞][赞]一直名校,初中树人中学,高中省扬中重点班!
老公家的习惯值得推广,人情费用都是统一!大姑姐家基本上都听老大家,去几个哥哥家基本都是和大姑姐一致。红包数量也不大,200元或300元,一箱牛奶!秉承宗旨,人情出于往还,没有必要弄多高,亲戚们处的是热闹,不增加负担。
说实话,虽然是扬州人,因为紧依泰州主城区,往往被认为是泰州的,扬州主城区走的确实少。难得来一次,老公带着我和他的三个嫂子,午饭后去扬州三湾公园玩,门票免费的,我还拿老公开心,拍了个短视频,今天小叔子带着三个嫂子出来玩,只花了几瓶水和停车费[捂脸][捂脸][捂脸]几个人走在景区,因为口音问题,有人问我们是不是泰州人[耶][耶]也有人过来问我们是什么关系,听说我们是妯娌关系,竟然羡慕起来!!我们家的婆媳关系,姑嫂关系以及妯娌关系都处理得不错,村里人都夸[赞][赞][赞][赞]
今天想想都开心,自中秋节开始,外出放松的频率明显高多啦!!
赵良斌,1910年6月12日生于扬中县杨家高滩赵家埭,兄弟2人,他居长。他7岁入私塾就读,17岁读完 《四书》《五经》等书,随即至兴隆墩子州设私塾执教。暑期考入镇江县立黄墟师范。两年后,转入江苏省立黄渡师范三年级做插班生。1933年,他以第一名成绩毕业,被同学们尊称为“黄墟状元。”
师范毕业后,赵良斌被分配到镇江大港实验小学任教。1935年,调任镇江磨刀巷中心民校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1937年,赵良斌至《江苏省民众教育》月刊编辑部工作。该刊评论由他主笔,内容精辟独特,流畅生动,深受读者的喜爱。赵良斌为人谦和,敬老爱幼。回到家乡,尊重民俗,乐于助人,干农活、做家务,都是一把好手。
1937年冬,镇江被日军侵占,赵良斌返回家乡。伪政府多次捎信,要他去镇江任职,薪俸从优,赵良斌断然拒绝。他常和家乡的一些爱国青年聚在一起,共商抗日,并于1938年夏组织了扬中青年抗日团,赵良斌担任副团长,积极从事抗日活动。
1939年4月,新四军挺进纵队进驻扬中后,赵良斌参加了“挺纵”战地服务团。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挺纵”政治部主办的《群众导报》(后改为《前进报》)编辑。该报在他和同志们的努力下,办得很有生气,抗日军民爱读爱看。
当时报社工作极其艰苦,除供给伙食外,每人每月只有极少的津贴费。日伪“扫荡”时,他们晚上在昏暗的灯光下坚持工作。为了避开敌人搜查,有时将印石、滚简、油墨等沉入河底,等敌人走后再取上来。
有一次,报社转移,赵良斌和同事们住在西来桥南2里许的夹套圩。敌人突然窜到村里,挨家挨户进行搜查。此时,赵良斌正在凝神埋头工作,情况十分危急,好心的房东催他快走,并帮助他离开了险地。事后,赵良斌对关心他的同志说:“我们和敌人捉迷藏已经习惯了,有群众掩护,输不了!”
赵良斌虚心好学,有比较好的文学修养,擅长诗词歌赋。但他从不以文化水平高自居,力求文艺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在报纸、文件、报告中很注意文采,做到通俗易懂,可读性强。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拿起如椽之笔,愤怒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滔天罪行。他用群众喜闻乐见的七字段形式,编写了脍炙人口的《为皖南事变告人民书》,全文数百句,一韵到底,语言通俗生动,富有感染力。各地纷纷翻印,竞相传诵,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在当时险恶的环境里,赵良斌总是手不释卷,以读书为乐,不断提高自己。他原名“良斌”,后改为“良兵”。一次,同事问他:“你那个‘斌’字,兼资文武,不是很好吗?”赵良斌笑笑说:“我原来的那个‘斌’字,是文不成文,武不成武。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是个文弱书生,参加革命时间短,实践少,哪来文武全才!应该老老实实地当好普通一兵!”
赵良斌对人总是面带笑容,轻言慢语,使人感到和蔼可亲。他长相英俊,又很注重仪表,谦虚待人,勤俭朴素,日常生活琐事总是亲自料理。别人向他反映问题或请教,他总是热情接待,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
一次,有个教师写了8首诗,请他阅看。赵良斌首先讲了自己对诗的见解,要朴实自然,境界要高,要有警句。他在肯定这些诗优点的同时,指出了不妥之处。这位教师很是佩服。
赵良斌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政治觉悟不断提高,专心致志扑在工作上。这与他的爱人赵逸芝(原名赵一之)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赵良斌早年与蒋氏成婚。蒋氏病故后,遗下两个女儿。当时亲友劝赵良斌找个有文化的漂亮姑娘,而他却执意与没有文化但笃实贤惠、勤俭朴实的赵逸之结为伉俪。
他俩互相帮助,相敬如宾。赵逸之也不负所望,发奋学习,勤俭持家,待继女如亲生。赵良斌参加革命后,她经常捎带衣物去看望他,并关心他的工作和身体。而赵良斌总是耐心地向她讲解有国才有家的道理,并诙谐地说:“我是吃苦在前,享福在后,到时候你也会跟着享福的!”说得赵逸之面露笑容。他常对爱妻说:“我们干革命的人,随时可能被敌人逮捕。万一那样,只有和他们斗争到底,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赵良斌有一支枪,是组织上发给他自卫用的,但他不挂在身上,而是放在一只手提箱里。有同志开玩笑:“你那支枪是打狗用的?”他爽朗地笑着说:“绸布一包,枪套一背,确是威风,我也喜欢。但枪是自卫用的,我秘密藏放更妥当些。遇到紧急关头,用它和敌人拼,实在敌不过,用它了结自己。”
1943年春,日伪军在丹北地区实施“清乡”。赵良斌因身体衰弱,组织上安排他去上海隐蔽,化名宣树人。在沪隐蔽期间,他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敌人多次以高官厚禄劝降他,赵良斌嗤之以鼻,愤怒地揭露敌人侵略中国的罪行,拒绝敌人的诱降。无奈的敌人对他施以酷刑,将他打得遍体鳞伤,血水淋漓,昏死过去,然后又泼盐水,痛得赵良斌全身抽搐。
赵良斌宁死不屈,被敌人投入硫酸缸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抗日战争# #情感# #头条# #我要上头条#
【淮海路,有你再也回不去的味觉和青春!】
一条淮海路,从南到北,拥有扬州各大地标性建筑:苏北人民医院、扬大医学院、扬州中学、扬州文史馆、憩园、扬大附中、汶河幼儿园、一条街的美食、各种精致小资宝藏小店……
学院属性、历史底蕴、市井文化在这里交融,沉淀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扬州淮海路修建于1937年,初名新北路,因在扬州府署之西,亦叫“府西大街”,是古城扬州最早的现代化道路之一,建国后改名为淮海路,目前为由南向北全线单行道。
淮海路最具特色的梧桐,是当年修建新马路时栽下,暮春初夏,路上的梧桐已经葱葱郁郁,漫步其间,会让人有一种回到学生时代的感觉。
透过扬州中学的大门,树人堂的雄姿映入眼帘,这座五层楼高的中学礼堂,始建于1932年,当年曾是扬州城里的最高建筑。
当你路过,也许也会想起自己十七八岁那几年奋斗的岁月,那时,你还有好多的自由和梦想。
除了扬州中学这条路上还有扬大医学院、扬大附属中学等名校,有关于青春的故事永远在进行时,看到他们的笑脸,好像你也能回忆起自己的那份懵懂和朝气。
扬州中学校门对面的扬州文史馆散发着历史的余韵,它前身是民国时期修建的“两淮盐务稽核所”,也曾经是市规划局所在,历史感厚重。
午后,树影在米黄色的砖墙上摇曳,路过的人都不自觉放缓了步子。
文史馆内还建设了一座城市书房,是附近学生居民的宝藏读书地。
文史馆南侧是扬州中学2015年修建的院士广场,广场上非常醒目地竖立着胡乔木、吴征镒、吴良镛、黄纬禄四位院士的雕像。
在这样宜人的气温里,几位附近的居民坐在广场的长椅上闲聊。天高云淡,可以就这样松弛的呆一下午。
在淮海路中段,如果你不在意,或许不会发现这里还隐藏着一个民国小洋楼——憩园,不过因为疫情原因,现在已经不对外开放。
憩园位于扬州市区淮海路159号,是王柏龄先生的故居。在他皈依佛教的时候,修建了这座憩园,想把这里作为颐养天年的处所。
现为扬州市一个机关的下属单位,名憩园饭店,作住宿、餐饮之用,坐北朝南的中心建筑是一座三层洋楼,青砖红瓦。
王柏龄是我们扬州人,1906年加入同盟会,是黄埔军校的创立者之一,他为扬州做过不少事情:参与倡导创办私立扬州中学、邀约乡贤乡绅募款重修史公祠、五亭桥、平山堂等处……
淮海路的过往也曾搅动过历史的风云,如今在这条书卷气加持的路上,就连头发花白的老奶奶仿佛都濡染了文艺的气质。
淮海路的一半书写着文气,另一半描摹着生活。
淮海路上除了有很多学生们爱光顾的文具商店,作为初代的美食街,还有一些不断更迭的美食店,留给学生时代很多小乐趣。
这家蛙蛙叫说起来满满的历史感,开扬城吃牛蛙的风气先河,上学时跟三五好友小聚经常会选择这里。
有近20年开店史的三香碎金扬州炒饭,于2014年改头换面,专注素食主义,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淮海路上的火锅店好像没有以往那么多了,还有滋奇、巴湘等几家老火锅店一直在坚守,一到晚上路边就充满火锅底料的香气。
江户家日本料理是算是扬州日料的鼻祖了,至今仍收到很多人的青睐。
如今再贵的美食仿佛也没了当年的美味,这里的每一家店都是青春的注脚。
过去老扬州城的发展比较集中,优质的教育资源也常常离市中心不远,淮海路周边小区基本都在扬州汶河小学的学区内,房价自然居高不下。
在这里看房买房的人不仅仅是为了汶河学区,还有很多扬州中学、扬大附中的学生家长,在这里陪读。
因此,转卖也好,出租也罢,淮海路上的学区房的市场还是非常可观的。就算是出租,很多也都是3-6年的长租,这样看来,稳定且较高的租金水平,让这些二手房在流通中也格外受青睐。
淮海路上也分布了不少二手房中介门店,从其中一家中介门店看到,朝阳苑面积为85㎡的房源,挂牌价268万,单价达到3万+/㎡。
淮海路16号小区2.4万/㎡,扬中教工宿舍2.5万/㎡,通泗街2.4万/㎡,江凌花园2.6万/㎡,学区房的特性一览无余,无视房龄,基本都在2万/㎡—3万/㎡。
淮海路不长,每一寸都镌刻着青春;淮海路不新,但每一砖都写满了故事,适合慢慢走,慢慢看,慢慢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