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谈谈郭敬明和韩寒】,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谈谈郭敬明和韩寒:韩寒、郭敬明:天才少年,挣得盆满钵满,人到中年,终于原形毕露
- 2、谈谈郭敬明和韩寒,郭敬明被拍在沙滩上
1、谈谈郭敬明和韩寒:韩寒、郭敬明:天才少年,挣得盆满钵满,人到中年,终于原形毕露
对寻常人而言,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学会低头的过程。
但对那些“天纵奇才”的人物来说,生活的本质可能更残酷一些。
尤其是那些名利场上,炮制出来的所谓天才和神童,尤其经不住岁月的审视和打磨。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跌下神坛、神话幻灭的故事。
韩寒和郭敬明,80后年少成名的“两驾马车”。
曾经一度是人们心之向往的“文学天才”和商场上的“天纵奇才”。
后来,他们在名利场上会师,当导演、拍烂片,各出奇招,只为挣得盆满钵满。
郭小四被湮没在“抄袭风波”,难再翻身。
当初不屑资本的韩寒,则在资本的裹挟中狠狠摔了一跤。
如今,他们的故事,无一例外都“烂尾”了。
人到中年,原形毕露,原来一个比一个荒唐。
“上海绝恋”,人各有志
当年许多人对韩寒的崇拜,不亚于周杰伦。
和韩寒一起成名的,还有“疼痛教主”郭敬明。
这两位80后“文学天才”的人生,出于命运巧合的安排,成为大众热议的对标人物。
早年比书籍的销量,后来比电影的票房。当然,还有人没安好心,磕着这对“上海绝恋”的CP。
表面上看,这两人几乎很少正面交锋,见了面也是你谈你的、我说我的。
可镜头之外,一系列隔空“见招拆招”,总给大家一种“谁也看不上谁”的感觉。
同样是80后中的“天才”,把韩寒和郭敬明放在一起看,其实差别还是蛮大的。
韩寒接受采访,谈起郭敬明的作品,“我们男女有别”、“他的书写给城乡结合部的人看”,戏谑讽刺,划清界限。
另一头,郭敬明对韩寒也不客气。他甩出商业销量,用数据狠狠回击。
“韩寒的杂文没我公司的新人卖得好。”
世纪之交,两人都从新概念大赛一举成名。
起点一致,但他们的作品风格、人生价值、商业版图,都被逐渐放大成“人各有志”的区别。
年少成名,围城之困
郭敬明在二十多岁时,做了韩寒三十多岁才做的“事业”。
而韩寒打娘胎里,就有着郭敬明奋斗多年才换来的“身份认同感”。
所以说,他们两人早年间的交手,更像是天才少年版本的“围城”故事。
郭敬明老家在四川省自贡市。
当北上广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气派时,这座小城的马路上,还满是拉人的三轮车。
郭敬明和他的同学们读书勤奋,通过高考改变闭塞命运。
郭敬明的成绩不错,中学时保持在班级前几名。
十年寒窗,一朝改命,很多人成功了,这里头就有拿到上海大学通知书的郭敬明。
同时期,郭敬明还通过入选新概念作文大赛,前往上海参加决赛,并最终拿到一等奖。
一次次上海之行,带来的内心改变翻天覆地。
这里的繁华景象,与小镇形成落差,看得郭敬明狠狠刷新了三观。
大城市的“先进”,还在于年轻人的思想:不读书也可以成才。“带头人”名叫韩寒,是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冠军。
同样是从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两人,“待遇”却是天上地下。
策划比赛的《萌芽》杂志,时任主编赵长天公开赞赏韩寒的才情。
而对两夺新概念的郭敬明,赵主编却是:没印象。
彼时,郭敬明没有生存退路,他只能为自己的文字找寻发行商路。
几经周折,机会来了,对方是正寻找“韩寒第二”的春风文艺出版社。
出版社看中郭敬明的《幻城》,但要求他短时间内改为长篇小说,赶上一个月后的北京图书订货会。
郭敬明顶着压力,成功挑战了这个极限任务。
别看他身形矮小,内在的野心却将同龄人远远甩下。
随后图书会上,出版社也是不遗余力做宣传,找曹文轩给书作序,凑齐老作家开讨论会点评。
人群中本不起眼的郭敬明,因此镀金镶钻,知名度大涨。
短短几个月,《幻城》大卖50万册,读者买不到书,只能借来手抄!
书籍大卖,好评如潮,郭敬明一鼓作气,事业节节高升。
开公司,自己签约新人,逐渐开启霸占作家富豪榜第一的巅峰记录。
再后来,小四豪宅有了,户口有了,奢侈品买到手软,终于在上海滩扬眉吐气。
上进少年扎根都市,对于郭敬明而言,背后是策划、编辑、配图一把抓。
以极快的速度出书,赚钱,包装作者,积累资本。
土生土长的上海孩子韩寒,则显得有些“颓废”,他的步调不疾不徐。
先说韩寒糟糕的学业,他曾因七科不及格而留级。但韩寒不以为意,读书领域不行,大可去写书。
在他烧钱的赛车、电影等爱好,进入大众视野之前,韩寒不曾为物质所困扰。
老师担心他的未来,他用稿费就能养活自己。
更多时候,韩寒把时间花在了稳固自身“意见领袖”的形象上面。
当年,韩寒以“话题人物”的身份,登上电视采访,实则遭遇到了主持人、学者、知识青年等多方势力的联合“打压围剿”。
现场,学者教授郑重发言:“我认为韩寒现象把握得不好,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制服男生批评:“大学是学习知识的地方,虽然你很红,但你想进就进,想出就出,太过分了。”
主持人也在一旁“递刀片”,揪着他的服装发型问,“头发是不是为了叛逆故意留的啊?”
如果说当时镜头前的韩寒,沉默拘谨,无心应战的话。那么进入博客时代,韩寒在网络上终于迎来大爆发。
他曾以一人之力,对传统作家开炮,甚至口出狂言,“巴金、茅盾文笔一般”。
他呛声前辈倚老卖老,“文坛算个屁,谁也别装”。
一场场博客论战,以白烨、陆天明等老牌文化人,相继成为韩寒的“嘴下败将”。
又被韩寒粉丝集体围剿,进而关闭博客告终。
韩寒“赢”了,可除了自己的粉丝,他把圈里的人几乎都给得罪光了。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激扬文字、频曝金句的韩寒,也落下了不少口实。
其中最荒唐的,便是他扭曲的婚姻观。
名利场上,胜利会师
“小城少年”郭敬明,拼尽全力得到世界认同。大城市的韩寒,针砭时弊为遗世独立。
世间的事,有时候就是这么戏谑。
韩寒抗拒的主流人际圈,恰恰是郭敬明想方设法要融入的集体。
迎合市场的郭敬明,在商业跑道上遥遥领先,树立个人品牌,早早完成从作家到老板的身份转变。
观一时胜负,郭敬明拿书籍销量较劲韩寒,不是没有底气。
当内地电影市场初启风口,第一批吃到红利的人里头,就有郭敬明。
他迅速对接资本市场,引领青春文学影视IP化潮流。
四部《小时代》票房累计20亿,一本万利。
2010年前,韩寒表现得与“名利”隔绝,文字中都是对物质的不屑与排斥。
可这一年,韩寒结婚生子。
原本寄予厚望的《独唱团》成为绝唱,团队解散、公司倒闭。
停刊原因众说纷纭,除了大家猜测的外界压力,也有资金周转问题。
执行主编马一木透露,当时杂志没有广告收入,又碰上韩寒的严苛标准。
本来第一期封面印好了,但后来不满意封面,韩寒就要求全部回厂重做,一下子用掉80万。
生活柴米油盐所需,事业理想撞上南墙,韩寒被迫面临转型,与“作家”身份挥手告别。
在郭敬明之后,韩寒摸索着踏入电影圈。
出师不利,剧本《他的国》被毙。
韩寒作品改编,孙渤涵执导的《一座城池》票房惨淡。
迟到的导演韩寒,无论作品内容还是执导风格,都与外界期望格格不入。
如果换成郭敬明,他早已将价值最大化。
华丽的架空情景,站成一排的人气演员,这些元素都能转化成好看的票房数据,为他积累下一场造梦的资本。
韩寒迎合市场的脚步走得犹豫,又有些畏首畏尾。
拍《后会无期》时,他仍坚持用新人演员,打算远赴西部实景拍摄。
结果,被制片人方励苦心劝说,得让观众和影院都开心,才最后勉强改了主意。
时间会改变很多事,也包括一个人的理想信念和处世原则。
自当了电影导演,从单打独斗进入社会协作体系,在预算成本,票房成绩的利益上摔过跟头后,韩寒很快就学会了“低头”。
曾经的韩寒,擅长调动读者情绪,现在的韩寒,追求与世无争。
《后会无期》上映,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发文批评,标题称“韩寒是当代文坛的最大丑闻”。
以为骂战开启?韩寒表示不做回应。
吵架的情绪宣泄已不重要,还不如多做宣传,让观众掏钱进电影院。
韩寒不回击,也不主动进攻。
当他看别人拍的电影,情不自禁想要开喷,突然想到里头有认识的朋友,“算了,忍忍吧。”
二十年前,韩寒的粉丝是否料想到,他们眼中特立独行的偶像,未来有一天会成为“社交达人”。
注重人脉关系的确好处颇丰,电影上映有排片,有宣传。
还有朴树、阿信、痛仰乐队等顶级阵容的歌手,花式献唱主题曲。
“老板”韩寒,他成立的亭东影业,有不少巨头大佬为其投资撑腰。
再看曾与韩寒上演骂战的陆天明,他儿子陆川如今与韩寒在饭局上觥筹交错,相谈甚欢。
人不轻狂枉少年。曾经,韩寒狂放对抗规则,无形中得罪了很多人。
但或许,恰恰是因为这份“真性情”,让韩寒能够在多年后收获人缘。
从《后会无期》到《飞驰人生》,韩寒处事姿态的改变,连同他作品所传达的理想与破灭,人生跌落到重启,收割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韩寒其实还是当年的韩寒,只是他稳重了、收敛了,成了一个顾全大局、隐藏理想的中年人。
资本宠儿,频频爆雷
看郭敬明的人设和作品,不说全然虚假,可过了二十年,仍在铺设虚幻奢靡,爱情忧伤的青春PPT美梦。
但凡有点生活经验的人,看了都要摇头。娱乐圈也不乏直言批评他的人。
主持人金星就差指着他的鼻子骂“雷剧”了,“拍电影就是越烂越拍,越拍越烂!”
张纪中更是一针见血,将《小时代》形容是“精神麻醉品”。
一年又一年被骂,被炮轰,郭敬明怕了吗?
没有,他始终高傲自信,高票房仍是他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他以为赚钱胜过道德,胜过名声。
但郭敬明没想到,将商业规则摸透的他,有一天会节节败退,输掉城池,而且是被“过去自负膨胀的自己”所击溃。
郭敬明新作《晴雅集》上映前,编剧行业集体发声,联合抵制有抄袭前科的于正和郭敬明。
汪海林表示,两人早已被编剧行业开除,一直以来都是资本在追捧他们。
抵制一出,主流媒体下场点赞,暗示故事结局。
就在《晴雅集》上映十天后,排片突然消失。昔日票房神话,一夜之间跌落神坛。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003年,郭敬明《梦里花落知多少》被指抄袭庄羽《圈里圈外》。
事发之后,郭敬明否认,春风文艺出版社发文《在名气和名誉之间》,回击庄羽的炒作。
一些郭敬明粉丝战斗力更强,为了护主上演网络谩骂。
隔空论战持续了很久,但谁是谁非,明眼人看得很清楚。
路金波曾找到郭敬明,劝他与庄羽和解,和解方式都谈好了,在书封面上提一下庄羽名字,感谢对方提供参考帮助,大家就当这事儿过去了。
这看起来不难的条件,郭敬明一开始点头同意,可过后又反悔,面子大于天。
于是,庄羽与郭敬明对簿公堂。
事发两年后,郭敬明收到判决书,抄袭成立,赔偿精神损失,并且登报公开道歉。
面对板上钉钉的法院判决,郭敬明怕了吗?还是没有。
郭敬明放话:愿意赔款,刊登道歉信不可能!
这荒唐的“耍赖举动”,再次刷新大家的认知。
玩世不恭的王朔谈起这件事,情绪格外激动:“这行为对我们来说算是入室盗窃,判他道歉也不道歉。”
曾经年少不可一世,郭敬明以为“利益”话语权最大,创造更多价值,就会有“贵人”冲他的价值而来。
有人助他进作协,有人助他开公司,分分钟赚得盆满钵满。
或许是亡羊补牢,哪怕这“补救”晚了整整15年。
人到中年,跌下神坛
轰轰烈烈的抵制风波下,2020年末,郭敬明发微博,就当年“抄袭事件”公开道歉。
广大网友见证,天道轮回,出来混终究还是要还的!
这些年,郭敬明用物质成功包装了自己,实则踩着红线扶摇直上。
所谓种瓜得瓜,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如今,蜕变成商人的韩寒,比兜售奢华、贩卖虚荣的郭小四要强上那么一大截。
但他的“少年故事”,也讲不下去了。
新电影《四海》票房扑街,3亿投资打水漂,亏了个底朝天,
不见昔日尖锐犀利,想用“难得糊涂”,换来皆大欢喜。
这是韩寒在经历锤炼之后的真实写照。
当年的天才少年,都说过很多的大道理,可他们的起伏沉落,让人更说之不尽。
郭敬明与韩寒虽说处处不同,谁也不想与谁过多对比瓜葛。可逃不开时代变化,在他们身上的深深烙印,如影随形。
2、谈谈郭敬明和韩寒,郭敬明被拍在沙滩上
都是通过抬高自己来贬低另外这个群体的,赚的大多数是看不起另外那个群体的人的钱。所以喜欢郭敬明的去看《小时代》,喜欢韩寒的去看了《后会无期》。
至于不喜欢韩寒也不喜欢郭敬明的,很可能挑一部来看前提是影院的爆米花套餐要好吃又实惠。韩寒几年前还喜欢写写“影评”骂骂上映的电影,他现在不骂了,因为自己变成了当初讨厌的人,而且自己的水平居然还不如当初骂过的那一批。韩寒在前几个月开了一个我认为很不错的发布会,发布会上还做了一个很不错的演讲。
他成立了一个影视公司,准备拍一些电影,这些电影我觉得在今后几年都将处在一个“不算好也不算坏”的位置,他足够用心拍,观众既不会把这个当成经典之作,也不会一出影院就破口大骂,有一定票房有不算太坏的口碑,再加上韩寒多年来积累的一票粉丝,我想想都觉得很棒,这又是电影工业中坚实的一环。”
关于电影,我最强烈的感受不是来自于电影的,而是关于电影市场的。
以《后会无期》为例,韩寒自己说,2010年前后,他想拍电影,有了一个想法,可是没有找到投资,他只好把那个想法写成了小说《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后来,2011年,他又有了一个创意,仍然没有找到投资,他于是又把那个创意写成了小说《他的国》。
但是,在2012年《泰囧》爆火之后,就不再需要他去找投资了,而是有很多的人来找他,让他拍电影。这真是一个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状况的好例子。《泰囧》之于中国电影史的意义也颇被彰显。2014年,韩寒和郭敬明两个当红的80后作家能以导演的身份获得相当大的投资来制作电影,且同期上映来竞争票房,足以说明骤然蓬勃的中国电影市场的经济能量。
经济能量之外,中国电影市场太宽容
于是我一口气去看了同时期的《小时代3》、《老男孩猛龙过江》、《后会无期》,投入地看《小时代》的观众是什么样的人呢?意淫富贵的狗血少年;《老男孩》呢?是生活压抑的屌丝青年;《后会无期》,则是颓废自嘲的小资青年。这样总结虽然有点偏颇,但客观的说,这三部电影的观众群体确实不是很大众化。而几乎全民吐槽的“巨资大屏狗血连续剧”《小时代3》的票房更是过了4亿。也许真的仅仅是脑残粉就搞定了其中2/3的票房?
那我只能说,我们中国的人口基数,就是大。不过,就算真的是以脑残粉基数作为票房保障,这毕竟也是一种市场的宽容度呀。而且,颇具中国特色不是?
最后,说到影片本身。
首先我不是,也最难理解我自己上文所说的“意淫高富的狗血少年”。所以关于《小时代》我不予评论。而“筷子兄弟”的几乎所有电影在我看来都用力过猛,猛龙之猛,更在其上。这一《小》一《老》,前者狗血到令我痛苦,后者矫情的让我不适。相比之下,《后会无期》算是在观看的时候让我最舒坦的。
最舒坦又怎么样呢?
两个旅行者、一连串的又贱又凄凉的笑话、和四个相对严肃、略显伤感的故事。一个关于家乡、一个关于爱情、一个关于自我、一个关于友情。
在关于家乡的故事里,弱智朋友和邻家小妹就像家乡一样被两位旅行者永远甩在了身后。后会无期。
在关于爱情的故事里,爱情是一张**女的名片。一开始,因为照片和真人一致,所以她是真诚的。继而,她是被只讲利弊的成年人所利用的,所以她是值得同情的。然后,她在马桶里,是冲也冲不走,抛也抛不开的。最后,当她和人民币一起在车玻璃上的时候,她终于后会无期了。这样的象征,也许真的最贴近她的现实。
在关于自我的故事里,其中一位旅行者知道了他十几年来人生最重要的真相,在这里,后会无期的不仅是一段长久意淫的爱情,还是一个曾经的世界。
最后,是友情的故事,在这里,被友情所欺骗旅行者们彻底丢失了他们几乎所有的财产,其中一人甚至丧失了对世界的信心。
从家乡、爱情、自我、友情的分段来看,这个后会无期的故事,本质上像极了客串出演NO.3 UNCLE的贾樟柯的《小武》。后者同样是一个人如何同所有他身边的各种情感后会无期的故事。
但《小武》的情绪能够叠加起来,并在最后让感情迸发,而韩寒则始终松松散散。《小武》极深的扎根于它所描述的那片乡土和那个时代,但韩寒的主人公明显的飘在他的小说里落不了地。
从在旅途中不断接受不同的事件的洗礼的角度来看,它又非常像著名的《樱桃的滋味》,但阿巴斯的主人公所经历的是生死之间的挣扎,韩寒的旅行者则连目标都含糊不清。这电影的英文名字叫做《大陆》,也许从小岛到大陆、从闭塞到真相之间的冲突是沧桑的来源。也许走路这件事天然的具有生命的象征意义。
但是,这个电影不足以调动更多的情绪和联想……对我来说,《后会无期》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让我发自内心的笑一笑。毕竟韩寒一向有着充满善意且贱兮兮的幽默。在这种幽默的基础上,再加一点儿沧桑感,也已经算好了。
说回市场,以这些年的电影质量和票房金额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当代中国电影市场里,其实已经不缺钱了。我们一直以来,缺的都是真正好的电影。
粉丝电影现象从2013年开始,2014年发展到高峰,一批以粉丝为目标的电影获得高票房,如《小时代》系列、《致青春》、《后会无期》,但时过境迁,今年国庆黄金档期遇冷,郭敬明的《爵迹》也止步于3.8亿,相比传说中至少1.5亿的成本是绝对赔本了。
粉丝们在进化,因为近年来的文化迭代速度加快,吃老本的路径依赖要歇菜。而郭敬明、韩寒已经成为逐渐过时的文化符号,流失的大部分粉丝也许从此与他们后会无期。现在还来拿粉丝说事,跟拿IP说事一样,已经错过了风口,错过了风口的猪还怎么飞呢?
郭敬明的票房奇迹被终结了,韩寒如果仍然用《后会无期》的水平来讲故事,也同样会被市场抛弃。《爵迹》比起《小时代》,郭敬明导演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有批评家盛赞其是一部杰作:
他说《爵迹》超过《哈利波特》和《魔戒》:郭敬明迎来史上最大翻盘
即便如此,也无法挽回其票房及口碑双颓。郭敬明被后浪拍在沙滩上,让我们期待被寄予了更多文化期待的韩寒导演。故事是中国电影的最大短板,程咬金的IP、粉丝、鲜肉三板斧已经用贫。
希望新晋程咬金别光顾着啃光自己粉丝所剩不多的红利,来一次触及灵魂的自我进化,否则就真的要与大部分粉丝后会无期了。
本文关键词:郭敬明和韩寒是怎么火的,郭敬明和韩寒谁的水平高一点,郭敬明与韩寒应不应该在一起,谈谈郭敬明和韩寒的关系,郭敬明和韩寒是属于什么类型的自己啊。这就是关于《谈谈郭敬明和韩寒,韩寒、郭敬明:天才少年》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