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太仓南洋影院(太仓南洋影院在线购票)

女孩比男孩更需要父母的关注与爱

吴健雄出生在江苏太仓浏河镇,那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小镇,小桥流水,烟雨蒙蒙。她的父亲是一位开明人士,曾在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读书,参加了蔡元培先生主办的倡导“学术自由、兼容并蓄”的爱国学社,并加入孙中山先生的同盟会,参加上海商团。

父亲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他自己动手装了一台收音机,让吴健雄听到无线电广播的声音,还为她买百科小丛书,给她讲科学趣闻。当时很多人还相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开明的父亲却鼓励女儿上学读书。吴健雄七岁时便进校受启蒙教育。父亲在课余常带女儿出去玩,寻觅家乡的历史古迹,向女儿讲述三宝太监郑和率船队下西洋的故事。

在苏州女师读书时,吴健雄第一次聆听了胡适的演讲。胡适的讲题是《摩登妇女》,他的话语让坐在台下的吴健雄眼界大开,当得知胡适第二天在东吴大学还有一场演讲的时候,吴健雄又到东吴大学再次聆听。胡适对社会改造、对新时代妇女的见解,让吴健雄大为赞叹。大师的智慧,点亮了一个普通女生内心对知识和世界的好奇之火。

1929年,吴健雄以优异的成绩从女师毕业,被保送南京中央大学。但当时规定要教书一年才能入学,她就跑到上海的中国公学读书。那时胡适并不认识她,只听说过“吴健雄”这个人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

有一次历史考试,胡适担任监考老师,他发现坐在前排的一个女生两个小时就答完了题,第一个交卷。胡适浏览了一遍她的试卷,十分满意,就把卷子送到教务处,正巧遇上另外两位老师,胡适兴奋地说:“我还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学生,对清朝三百年的思想史能理解得那么透彻。”胡适决定给她100分。那两位老师也说有个女生十分聪颖,长得满分,当三个人各自把那位女生的名字写下来,一对照,写的都是“吴健雄”这个名字。

从此,胡适对吴健雄寄予了很高的希望。1936年,吴健雄离开战乱的祖国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读博士,那时候她还是一个英文讲得不太流利的姑娘。但是几年之后,她已经能在世界上最好的物理实验室里工作了。

到美国参加哈佛大学300周年纪念演讲之际,胡适还专门去看望了吴健雄,并给她写了封长信:“你是很聪明的人,千万珍重自爱,将来成就未可限量,”“你在海外驻留期间,多留意此邦文物,多读文史的书,多读其他科学,使胸襟阔大,使见解高明。”

读书人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吴健雄虽为一介女流,但也对祖国命运非常关注。吴健雄的大学时代正是名族危亡的时期,她足不出户地用功看书。大一时发生了“九一八事变”,莘莘学子愤怒了,纷纷佣向街头示威。物理系同学推荐品学兼优的吴健雄做游行请愿的领头人,她当仁不让。

在美国留学期间,她偶遇同学,看到对方处境窘迫,吴健雄硬拉着她的行李般到自己家中,给她腾了一间宽敞的房子,并且出双倍的价钱买这个同学的画作。由于她在物理学上的贡献和出众的人品,很多人总是拿她和居里夫人对照,有人评价说:“吴健雄在各方面的表现,更甚于西方的居里夫人。她不只教学,她在管理、领导上展现的才能,提倡两性平权的见识,令人如坐春风的处世风格,实在叫人折服。”

虽然在物理学上成就突出,但她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很多人都为此抱不平,为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对东方女性的偏见而呐喊,但她本人并不介意。十多年后,以色列人设立了沃尔芙奖,专为那些应得而未得到诺贝尔奖者而设,吴健雄是该奖第一位得主。

吴健雄平时以简朴著称,但为设“吴仲裔奖学金”,她捐出近100万美元巨款。1992年,四位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在中国台北发起成立“吴健雄学术基金会”,要给八十岁的吴健雄一个惊喜,她一再婉拒。吴健雄说:“我不喜欢出风头,做研究是我的本分,我只是运气好,成果还不错而已,不要以我的名字成立基金会。”

“真的想不到,科学界还有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华人女性。”妈妈讲完吴健雄的故事,等待女儿接话,但是女儿一时间并没有怎么说话。她自己拿过报刊,又把故事读了一遍,然后说:“妈,帮我买一本吴健雄的传记怎么样?”妈妈一听,欢喜得不得了,马上咨询老师,给女儿买了好几本著名女性的传记,和女儿一起看,渐渐地,这个爱哭泣的小姑娘真的就不轻易流眼泪了。

1936年,上海的吴家在太仓乡下开了两家缫丝厂,吴家7岁的千金吴秀花第一次跟着家人到乡下。吴家账房先生的15岁儿子朱恒生第一次见到秀花,便满心欢喜。

俩人经常一起背古诗、一起画画、一起乡下田间地头疯耍。此后,秀花在乡下度过了8年,俩人也相处了8年,情愫暗生。

1945年,上海光复,吴家陆续处理了乡下的产业,搬回了上海。16岁的秀花被送进了上海女校。

已经24岁的恒生的婚事却成了父母的头疼的事,因为说了几个乡下的姑娘都黄了。父亲看出儿子的心思,顿时愤怒地说:“这次必须结婚,村里像我这么大,有几个没抱孙子的?”

恒生跟父母说不通,便独自跑去了上海,在一家绸缎庄找到了活,他在缫丝厂干过8年,所以上手很快,慢慢在上海站稳了脚跟。

恒生跑到女校门口,希望能见到秀花,恰好被接秀花的司机给遇到了,便把他一起带到了吴家。

吴家的太太似乎早就知道账房先生的儿子来了上海,便热情地招待了他晚饭,并且还劝他回乡下结婚,别让老父亲寒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老人家也就这么点念想。

恒生立刻表示,自己来上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边工作边读书,努力奋斗,以后娶一个有文化的上海姑娘。

俩人都没把话挑明,但话里话外说的都是吴家千金秀花。这就是以前人际交往中的高手过招,看似说的都是不相关的,但句句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尽管临别时,吴家太太邀请恒生下次有空来家玩。恒生此后却极少再去吴家了,倒是经常在女校门口彷徨,见到秀花后,简单几句话,偶尔一个小礼物,便默默离开了。

这样又过了2年,秀花也慢慢对恒生也有了一丝期待。女儿一动心,吴家太太慌了,勒令女儿退学呆在家里学女红。

恒生到学校找不到秀花,半年后得知,吴家老爷要把秀花嫁给一个新加坡的富商的儿子。恒生急了,就只能硬着头皮去了吴家“提亲”。

结果吴家太太笑眯眯地问道:“你一个月挣多少钱?”恒生答道:“200万法币。”1948年,法币的实际购买力一个大饼3万法币,而且越往后越贬值得厉害。虽然“月薪百万”,恒生还是惭愧地低下头。吴家太太叹了口气:“你养不起秀花的,她是要嫁去南洋的。”

1949年的一个傍晚,秀花竟然跑到了恒生工作的丝绸庄,哭着对恒生说:“恒生哥,我们私奔吧,去哪里都行!”

她跟家里闹翻了,这或许是秀花唯一一次争取婚姻自由的努力。恒生顿时血往上涌,拉着她的手就跑了。

到了晚上无处落脚,又冷又饿,秀花说,想吃奶油蛋糕了。那只是她再寻尝不过的一个点心。而当恒生跑到点心店,掏出身上所有的钱,结果被骂了一句:“小瘪三。”

恒生到当铺把自己的棉袄当了,换来了一块奶油蛋糕。秀花吃得特别开心,却没发现恒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女儿失踪,吴家已乱。当吴老爷找到他们时,顿时什么绅士气度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破口大骂恒生是喂不熟的狗。而恒生没有作任何反驳,转身离开了,那句“你养不起秀花的”一直在耳边回荡。

1949年,小伙计的绸缎庄的活也丢了,好不容易接了个给军官太太送行李到码头的活。到了才发现码头异常繁忙,到处挤的是人。结果刚把箱子送进了头等舱里,还没来得及下船,船就着急忙慌地开了。

他要停船,船上的国军军官告诉他:“船不可能停,要么跳进冰冷的黄浦江,你自己游上岸。”军官眼神空洞地看着江面,和恒生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了天。

后来恒生跟着军官到了台湾,成了后勤部的一个文书,一直做到了后勤部主任。一个人在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40年,别人一介绍对象,他就紧张地拒绝,他唯一上心的事,就是存钱,存了很多钱。

而在上海,秀花最终还是嫁给了那个新加坡富商的儿子,但一家人并没有去成南洋。他们婚后生了一儿一女,而秀花成了一个家庭妇女,抚育子女,赡养老人。最后秀花的女儿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成了一个中学老师;儿子进了工厂,成了70年代一名光荣的工人。

1987年,一个同乡返乡探亲回台,告诉恒生,他的父母早就不在了。恒生顿时痛哭,存那么多钱有啥用啊?一切荣归故里的打算都落空了。

1988年,一个老兵打算回大陆故乡定居,临行前宴请同袍,便劝恒生再找一个找秀花,万一能再叙前缘呢?原本一句玩笑话,却让恒生又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1989年9月,恒生终于打听到了秀花的近况。此时秀花已经60岁,父母、丈夫也已经不在了,和儿女生活在一起。于是赶在了中秋节那天,先联系了她的儿女,找到了秀花。

在秀花儿女的支持下,1992年的5月份,恒生终于回上海和秀花结婚并定居,陪伴了自己的初恋整整6年。在此期间,恒生给秀花买了新房子、给她儿子买了汽车,带秀花去新、马、泰度假,终于实现了年轻时的梦想。

1998年6月,77岁的恒生因心肌梗塞去世。辛苦茫然了一辈子,等待了40多年,最终只为那6年幸福、富足的晚年生活。

【江苏第一条民办公路的百年风云】

“道路为交通之命,汽车乃运输之枢纽……吾沪太路成立较早,敢诩识途,而于军事、经济尤居冲要……尚望专家们蓄意经营,完成公路之使命,不负发起建设是路之初心”,这是太仓爱国实业家朱恺俦在近百年前写下的话,点明了沪太路的重要性。那么沪太路究竟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为什么说它开创了国内省际民营公路建设和公交运营的先河,让我们来了解下百年沪太路的历史吧。

太仓位于江苏省的东南部,东濒长江,南邻上海嘉定、宝山,为苏沪间的东南门户。江苏太仓、上海宝山、嘉定等地,夙为鱼米之乡,物产丰饶,尤以生产棉花、稻米、纺布为盛。随着上海的开埠,很多太仓人到上海经商学艺做官创业,沪太两地商民往来频繁。濒江临沪的太仓浏河镇历来为江海商贸重镇和著名的渔港,元时为海运漕粮的基地,明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起锚地,街市上万商云集,店铺林立,素有“小上海”之称。然而从浏河到上海市中心不过40公里的陆路,只有一条小路,顺着田埂千弯百曲,要足足花费一整天时间才能到达,大大影响了沪太两地人员的往来。

民国2年(1913年),太仓洪锡范、项惠卿等乡贤实业家在上海邑庙区豫园萃秀堂组建了太仓旅沪同乡会。1920年冬,太仓旅沪同乡会唐文治、洪锡范、项惠卿、朱恺俦等会员在一起开会,有人提出修建沪太公路之议,立即取得同乡会成员的赞成。12月的江南早已寒气逼人,这些心怀热情、意气风发的太仓人可能没想到,正是这个看似平常的同乡会会议,却按下了中国第一条商办省际公路、江苏第一条民办公路、上海至邻省的第一条客运线路创建的启动键,开创了国内省际民营公路建设和公交运营的先河。

筚路蓝缕   艰难创业

1921年2月,“沪太路筹备事务处”在上海卡德路泰德里(今石门二路、新闸路口)正式成立,由教育家唐文治为总负责。5月15日,沪太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沪太公司)正式成立,为江苏省第一家商办长途汽车公司。第一届董事及监察13人中有9位太仓人,他们分别是交通部直辖上海南洋公学校长唐文治、上海懋业银行经理洪伯言,上海元昌纱号经理项惠卿、上海大有余榨油厂经理张纶卿、浏河万茂酱园经理朱恺俦、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理事沈润挹、上海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秘书吴挹峰、浏河振丰花行经理汪恩博,上海久成纱号经理项甘伯,均为太仓浏河人。然而创业初期,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筹钱

要修路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民营省际长途汽车事业,在中国算是开了风气之先,没有经验可以效仿。股东会决定先集资股额50万元,分为一万股。当年9月,30万元先期到帐,沪太公司决定一边垫资一边修路,再以带征收入分十年归还。但是由于沪太路路面每华里占地十二亩,地价钱再加上土方价、煤屑费、施工费等,每华里费用二千元,很快筑路、站点开办费用就超出了预算。1922年4月,股东会决定续招第二批股本20万元。受沪上交易所失败的影响,很多人对沪太路修路还款又不甚看好,应者寥寥,不得已沪太公司向银行抵押贷款方才周转,工程得以顺利施工。

养 路

钱是解决了,公司又碰到了第二问题。初建成的沪太路路面宽10米,两边路沟各为1.67米,土方高0.5米,上铺煤屑,厚2.7厘米,行车道宽8米,余下作为植树行人之用。由于沪太路途经的地方土质松浮,一经车过,车辙就在路上留下了明显的印痕。如果遇到雨天,车轮陷进路里车印子就更深了,不时需要修理养护,不仅花费巨大而且影响通车。于是公司不时需要配备更多的员工,分段巡视养路。路段如遇大的损害时,则需要临时雇短工补充养路人员不足。

多次增辟 持续发展

1922年1月1日起,沪太路开始通车,上半年上海至浏河全线通车。沪太公司下设车务、总务、会计三科,沿途设10个站,员工68人,设施较为完备。沪太全线共设上海、彭浦等12个大小车站。票价每华里最早为一分半,上海至浏河全程票价为一元二角五分,全程行车时间为1小时20分钟。

第一次增辟

1929年,沪太公司增辟嘉定至罗店支线,以利嘉沪间出行。该支线自嘉定南门起,向东经新泾桥、施相公庙,越界泾桥至罗店,全程10.836公里。当年即筑成通车,全程票价1元。从此由上海去嘉定无须再中途转车了。

第二次增辟

1932年沪太公司有了第二条支线——宝淞刘支线。该支线线路成“丁”字形,由沪太干线上的刘行向东至三官堂(今同济路宝杨路口)分为两路:东路经宝山至吴淞,北路至月浦。宝淞刘支线全长16.5公里,分设杨行、三官堂、宝山、吴淞等站。

第三次增辟

1937年抗战爆发,沪太公司中止了营业。抗战胜利后,上海各家长途汽车公司立即积极筹划复业。1947年11月1日,因太仓境北部的沙溪、浮桥一带商旅往返沪地较多,“沪太”增辟浏直、浏浮两条客运支线,每日各有2个班次。浏直支线,由浏河向北至茜泾,折向西行,经牌楼、岳王、沙溪,达直塘,全长21公里;浏浮支线,由浏河向北,经茜泾、仪桥,达浮桥,全长13公里。

西北工业大学拟聘人员公示,全部给了准聘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前身是1938年在陕西汉中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1950年更名为西北工学院;1957年,西北工学院与西安航空学院合并组建西北工业大学。西工大太仓学院即将建成,所以加紧招兵买马[呲牙]

2021年第十一批聘用了10人,全部是名校博士,中科院合肥所1人;985的西工大、兰大、复旦、西交、中科大、北大共6人;海外高校的庆北研究院、高威大学、南洋理工共3人。西工大全部给了准聘教授职位。

准聘教授是为有潜力获得长聘岗位的教授所设置的预备阶段岗位,相当于南大的特聘研究员,非升即走。

2004年,在江苏太仓一个楼盘的施工现场意外发现了隐藏的一座明代夫妇合葬墓。墓中并没有出土什么奇珍异宝眼夺目的陪葬品,然而,墓志碑文中的一句话,让在场所有的人紧张了起来。

“会中官奉使将航海通西域选壮士江南时,行伍士卒百方避,君不避,遂从在麾下,最见亲信不舍,数岁间三往,涉万里外,来返无恙。”

墓主人叫陈贤,是一位明朝低级的官员,似乎不算什么大人物。但墓志中出现“通西域”无疑是一个大事件。

1413年,郑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

郑和的舰队,除了承担明朝招抚西洋各国的任务之外,还相当于一个贸易集团。出海的两万多名士兵和官员,大多会携带私货,趁机进行贸易以牟取暴利。

第一次下西洋途径爪哇国,就有一百多名官兵上岸进行交易,结果卷入爪哇西王与东王爆发的内乱,几乎全部丧生。

为此,永乐皇帝专门下旨威胁爪哇国,要求他们赔偿黄金六万两。

因为远洋航行的危险,太仓港当地的军民都害怕有去无回,谁都不愿为郑和的舰队服务。

在这尴尬的时刻,十七岁的陈贤站了出来,他主动请缨参与第四次下西洋,因此得到郑和的重用。

陈贤之后每次同郑和下西洋,都不会像那些官兵一样谋取暴利,而是在沿海收集书籍,带回家乡以便传播各地文化。

墓志记载,陈贤相继参与了第五和第六次下西洋,从越南南部的占城国,到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交汇处的满剌加国;斯里兰卡和印度南部的古里,非洲东部的肯尼亚,都是郑和的舰队曾经去过的地方。

陈贤拥有这样高尚且大无畏的性格,也注定了他的命运。

1427年,赋闲在家的陈贤被紧急征召平定交趾叛乱。而这一次陈贤并没有能够安全回到太仓。

一天深夜,陈贤带领一小股部队夜袭叛军,结果被叛军发现,陈贤身先士卒冲到叛军阵中,力战而死。

这年陈贤31岁,这位随郑和三下西洋的小人物,就这样死在了万里之外的越南。

考古专家还在墓志上发现了一段关于陈贤妻子的文字,句句真情流露,让人不得不对这位平凡的妻子肃然起敬。

根据墓志记载的推测,陈贤在第一次和郑和下西洋后,回到家就与她成了婚。

“为君妇十余年,会合无几”,这对聚少离多的夫妻随着陈贤的战死也最终天人永隔。

但是陈贤的妻子并没有改嫁,而是悉心教导儿子,为夫守节。这份情谊让在场的考古专家赞叹不已。

为了让9岁的儿子安心读书,陈贤的妻子每日都辛勤地织布变卖作为家用。也许是老天眷顾这对孤儿寡母,陈贤的儿子陈胜长大之后“乐交文武贤豪”,步入仕途。

1478年,陈贤的妻子在儿孙绕膝的安宁生活中平静地去世,享年81岁。这对在生前聚少离多的夫妇,终于在身故之后,得以相伴长眠。

@樊说历史交趾一直是明朝的一个心病。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就战乱不休。

明宣宗即位后,开始整顿交趾的吏治,可是刚开始行动,平定王黎利开始反明。后来明军接连失利,宣宗决定放弃对交趾,承认独立的安南新王黎利。

一个月后,郑和接到了最后一次下西洋的命令。这无疑是明宣宗为掩盖大明在交趾的失败,想重振在南洋诸国中权威的举动。

而小人物陈贤便战死在这次叛乱中,没能和郑和完成最后一次远航。

陈贤墓也因为墓主人陈贤的这两段经历备受关注。

但是历史上像陈贤这样的小人物还有成千上万个,他们的故事,又有多少人知晓呢?

#上海头条#会馆街38号的商船会馆/作者:邵明

——商船会馆与沙船的关系。

[图片]

清·秦荣光诗:

惯驾沙船走北洋,船头四望白茫茫;

得归幸庆团圆会,天后城隍遍爇香。

秦荣光是秦观的后人,清前移居上海。这首诗的解释——是说船工们每次驾船出海时,一定先要到上海县城内的天后宫或城隍庙烧香跪拜,祈求平安回家,与亲人团聚。满满的思乡情绪沉浸于诗中,读来使人由心底里产生感慨之情!

沙船已有千年历史,上海是沙船的发祥地,而沙船得名来自崇明,明《筹海图编》中,对崇明沙船“便于北洋而不便于南洋”等特点有详细记录。清乾隆《崇明县志》中有记载:“沙船以出崇明沙而得名,太仓、松江、通州、海门皆有。”还有一种说法,早期上海航运中,由于空载时船身露出水面太多,容易翻船,于是就就地取沙装在舱底,叫作“压舱”,船进上海后再将沙卸掉,因而被叫作“沙船”。我原以为,沙船是运沙石而得名,其实不然,沙船是一种船型的名称。

在我国近代轮船业诞生前的近千年里,沙船起源于江南,是中国四大古船之一。沙船因其方头、方尾、船底平坦、吃水浅、重心低,具有宽、大、扁、浅的特点,这种船型受潮水、风浪影响较小,还不易搁浅,可以在沙质海底的海域航行,也可在江河湖泊中航行。与沙船齐名的还有福建的“福船”、广东的“广船”和浙江的“鸟船”,它们均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船”。

1990年上海公布的“上海市徽图案”,就是由沙船、白玉兰花和螺旋桨三个文化元素组成:图案上沙船居中代表上海港,白玉兰是上海市花,螺旋桨寓意上海发展。我个人认为,现在的商船会馆,只凭绿地集团一家之力,显然是不够重视,愧对上海这座以港兴市的城市。千年历史看北京,百年历史看上海,上海的历史离不开黄浦江上的沙船。

据《皇朝经世文编》记载,当时一位船主大约拥有沙船40至50艘,聚于上海的沙船总数达到3500余艘,十六铺至董家渡一带桅帆林立,店铺栉比,百业兴旺,各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纷至沓来。为“敦乡谊、辑同帮”,建立在同乡、同业基础上的会馆、公所应运而生,为了协调同业之间的关系,排除纠纷,上海第一所同业会馆商船会馆诞生。

会馆街就是老南市区诸多以“会馆”命名的街道之一,它北起赖义码头街,南至多稼路,长度也就280米,因商船会馆而声名鹊起。绿地集团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会馆街38号,也是历经沧桑。我的一个中学同学发微信给我讲:“我们以前的厂就在会馆街38号,我们就在庙(他把会馆当寺庙了)里上班,地上铺的都是有花纹额地砖现在肯定没有了,后来工厂动迁到闸北汶水路去了。”。我问他原来的厂名叫什么?迪个同学讲:“先叫红花生产合作社,二年后改为上海玩具六厂。”它的命运与董家渡路上的天主教堂有点相同,我把它称为命运共同体。

上海的老城乡南市区最有名的有三山会馆、四明公所、湖南会馆、江西会馆、漳泉会馆、浙宁会馆等三十余家,会馆街38号因商船会馆而名扬四海。如今我不知道,这三十余家会馆是否都像商船会馆一样的得到了重建。商船会馆算是幸运的,遇上了绿地集团,然而绿地集团已尽力做到了建新如故。建新如故是不错,可给我的感觉只是恢复了它的躯壳,没有灵魂。沙船与漕运的关系;沙船人的继承与发展史;商船会馆与轮船招商局的关系;黄浦江上沙船怎样演变成现代航运,历史的断层怎样来修复?看来要真正修复商船会馆任重而道远。

如果我说,

郑和下西洋和欧洲大航海时的舰队相比,

就相当于五星级酒店的和街边卖炸串的

你是不是难以置信?

你印象中的欧洲大航海时代是不是很厉害?

什么发现新大陆,找到了白令海峡,充满了冒险精神...

但这和咱们的郑和下西洋比起来

可真的是小巫见大巫了!

前两天查资料,

我看到郑和下西洋时候的舰队规模,整个人都惊呆了!

欧洲当时的舰队跟郑和舰队比起来,

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在那个时代的大海上,郑和才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比如当时,欧洲最出名的两个冒险家,

一个是哥伦布,这位大哥发现了美洲,

当时他的舰队,只有3艘19米的小船,一共就88个人;

还有一位,达伽马,也很有名,

他开通了欧洲到印度的航线,

其舰队规模能大点,有4艘船,船员一共148人,

这就是当时欧洲航海家们的巅峰水平。

说白了就是房前屋后找几个朋友,

然后在码头,再雇几个水手,组团出发。

那同时期的明朝,跟他们比起来,水平怎么样呢?

比大航海时代早半个多世纪的郑和下西洋,

我查了下资料,郑和的舰队的船只一共200艘左右,

其中长度超过100米的大型宝船就有40到60艘,

做个对比,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船是3,4艘20米左右的;

而郑和的舰队,除将士之外,

有船师、水手、工匠、医官、通事

也就是翻译、办事,等等技术和工作人员,

总计二万七千多人,而且有明确的分工。

对比下同时期的欧洲,规模大点的舰队也就100人左右。

这就是差距。

另外,在技术上,他们也差得远,

当时我们江苏太仓和南京,

已经形成了完善的造船产业链了,

当初我们造船这一条线上,

造帆的、造桅的、造桨的,造龙骨的,啥都有,

最大的一条船,是郑和自己坐的,长度达到150米。

不知道你对一条150米的船,有没有概念?

这条船有多大呢?

打个比方,咱们海军的王牌,

055万吨大驱,船长也就是180米,

700年前咱们造的这个船,只比055小了五分之一!

所以当时郑和这个舰队下南洋的时候,

沿途的那些小部落,远远看见都吓蒙了。

这也就是郑和没遇到哥伦布、达伽马这些人,

要不然没准就把他们收编了!

但是在今天,当年的王者,躺进了教科书,

而水平差得远的小老弟,则被包装成了最勇敢的先行者。

可能这也就应了那句话:

有些时候,历史只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苏州最新高中梯队表出炉,你的母校排在第几梯队!

第一梯队

苏外、苏州中学、昆山中学(近五年来录取分数线平均在665+分)

第二梯队

星海、苏州实验中学(本部)、苏州中学(面区校)、相城中学苏高中项目、震川中学、北外苏州附校、西交大苏州附中、常熟省中、梁丰高中、木渎高中、苏州实验中学(科技城)(近五年来录取分数线平均在645+分)

第三梯队

震泽本部、太仓高中、常熟市中、苏大附中、苏大实验、新区一中苏州一中、沙洲中学、苏州十中、昆山一中、南航苏附中、浒浦高中、苏苑中学(近五年来录取分数线平均在630+)

第四梯队

新区一中(科技城)、黄埭高中开发区高中、十中金阊校区、市三中、震泽育英校区、暨阳高中、吴江中学、南航苏附(唯亭校区】、吴县中学、陆家高中、省外国语、常熟外国语、柏启高中(近五年来录取分数线平均在610+分)

第五梯队

梅李中学、新草桥、陆慕中学、张家港高中、西浦附校、市五中、吴江高级中学、吴县景山校区、巴城高中周市高中、沙溪高中、塘桥中学、田家炳中学(近五年来录取分数线平均在590+分)

第六梯队

盛泽中学、苏州四中、甪直中学、崇眞中学、市六中、海虞高中、花桥高中、文峰高中、王淦昌高中、明德高中、上交南洋高中、青云实验中学(近五年来录取分数线平均在570+分)

第七梯队

汾湖高中、木渎金山高中、望亭中学、乐余高中、东山中学、华顿外国语尚湖高中、平望中学、苏州枫华学校(近5年来录取分数线平均低于570分)

#苏州头条#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97399/
1
上一篇商业建筑设计(商业建筑设计图纸)
下一篇 铁岭清河(铁岭清河房价)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