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大鼎世纪广场(大鼎世纪广场物业费)

#鹿眼视界·我的随拍# |五星大鼎

拍于2021年3月18日11:08,成都武侯区天仁南街298号

据资料介绍,成都大鼎世纪大酒店是成都“首家全新”五星级品牌酒店,拍摄了几幅图片,不知能否解读到。#鹿眼视界·风光无限##街拍中国##街拍##卖图晒单分享##随手拍##风光人文地理##风光摄影集##没什么意思#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鼎,据说是商国国君祖庚为纪念母亲而铸造,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现今世界上出土最大的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后母戊鼎安保措施非常严格,放在几厘米厚的密封玻璃罩里,任何人只能看不能摸,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展览名单,足见其历史价值。

2005年,为纪念后母戊鼎出土,中国历史博物馆特批让大鼎重回出土地安阳展览,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到现场,提出想亲手抚摸一次大鼎,镇国之宝怎么能随便摸,现场工作人员立即拒绝了老人的请求,就在老人失落的准备离开时,一位专家认出了老人,赶忙上前拦住他,特别邀请老人走近大鼎,让他仔细抚摸,工作人员非常诧异,专家却说“他叫吴培文,没有他,我们现在也看不到后母戊鼎”,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上世纪三十年代,自从河南安阳出土甲骨文后,这个地方就成了挖宝人的天堂,专业的古董商、盗墓贼蜂拥而至,就连当地农民农闲时,也加入挖宝队伍,希望一夜暴富。

1939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家住安阳武官村的吴培文吃完饭正在休息,堂兄突然找上门,说吴氏族们下面有宝贝,自己拿不定主意,让他一起去看看,吴培文跟着堂兄来到祖坟,发现洛阳铲从地下带上来有铜锈,他根据经验判断,这下面应该埋有青铜器。

当时正值抗战时期,裕仁天皇胞弟成立金百合组织,专门搜集中国文物,作为甲骨文的故乡,安阳也是日军重点关注地区,为了防止日军抢走宝贝,吴培文立即叫来20多个青壮劳力进行挖掘,一直挖了13米深,发现一个坚固东西,吴培文扒开泥土,一个铜锈斑斑的大家伙映入眼帘,乖乖,现场的人都没见过这么大的东西,目测高1米多,有耳有腿,现场没有一个人能说出这是个啥,但大家心里知道,这东西应该是千年以上的宝贝,但决不能让日军发现,最终,吴培文带着小伙子们把大鼎偷偷运回村里,藏在吴培文家里。

后来,村民们找来被北平的大古董商肖演卿做鉴定,只看了一眼,肖演卿就大概知道这东西不是凡物,可他不说出来,张嘴就开出了收购价—20万现大洋,村民们一听都惊住了,这可是个无法拒绝的天价,但肖演卿随后提出的一个要求让他们无法接受,肖提出,这个大鼎太过巨大,为了安全起见,要切成几块运走,虽然村民们很想挣这个钱,可毁坏老祖宗留下了的东西,他们不能干,最终,理智战胜了金钱,村民们拒绝了古董商的收购。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日军很快听说了大鼎的消息,立即组织军队进村搜查,为了防止被日军发现,吴培文把大鼎埋进垃圾坑底下,日军多次搜索都空手而归,后来,大鼎经过多次转移,只有极少数人知道真实的藏宝地,吴培文知道日军不会善罢甘休,最终,他选择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直到日本投降后才敢回家。

1946年7月的《民生报》上刊登这样一则消息“7月11日,夜派队并商的驻军部协助。至村掘至终夜,于天明12日早晨将古炉用大马车运县存放至古委会处”,人们这才知道,吴培文把大鼎上交政府,运往南京,作为蒋介石六十大寿礼物,存放在南京博物馆,解放前夕,国民党溃退,蒋介石曾计划把大鼎运往台湾,可鼎又大又重没能成功,建国后,大鼎从南京运回北京,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司母戊鼎整体呈现方形,口宽79厘米、长110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大832.84公斤,制造难度堪比“瓷母”,用了1000多公斤的铜料,由数百名工匠制作而成,除双耳外,鼎身和鼎足是一次浇铸成型的,可谓铸造工艺上的一个奇迹,技艺之精湛堪称殷商青铜器魁首。

郭沫若经过考察,因内壁所铸铭文形似“司母戊”而命名为“司母戊鼎”,后来,随着考古资料不断完善,学者们提出不同意见,殷商时期字体书写比较自由,左右不分,上下不别,既可正写,亦可反写。“司”与“后”正好一正一反,故更名为“后母戊鼎”。

吴培文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却有着中国人的民族骨气和智慧,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保护国宝,如果没有他,我们要想瞻仰司母戊鼎,只能去岛国看了!

2004年,日本大阪美术俱乐部正在举办私人收藏展,上海博物馆的马承源恰好在此访问,看到眼前的一尊大鼎时,他忍不住满脸愤恨,咬着牙将手里的《中国王朝之粹》展览目录撕得粉碎。

 

此次展览由日本企业家千石唯司牵头举办,许多数年未曾露面的珍宝,都一举展现在世人面前,很快,消息登上头版头条,记者争相赶来拍照,买家也因此挤破了大门。

 

马承源先生怀着同样的好奇赶到现场,令他意外的是,刚进门就看到了一尊大鼎,他一眼就看出,这就是上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的子龙鼎,出土后没多久,就被倒卖到了日本,随后便音讯全无。

 

鼎是国之重器,马先生自然希望它能回归祖国,由于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子龙鼎是在战争时期被掠夺走的,所以并不能要求对方归还,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向国内申请,派出专家组对鼎进行鉴定,商讨收购事宜。

 

没两天,马先生就接到神秘电话,对方称自己是文物代理商,可以买到子龙鼎,正当马先生与对方接洽的时候,展览馆传出消息,他们临时决定提前闭馆,与此同时,第一时间将子龙鼎运走了。

 

就此,子龙鼎再次消失,直到2005年,文物鉴定专家张习武接到朋友电话,声称在香港看到报道,称有位收藏家刚从日本购得个商代青铜器,在文章的末尾,还特意著名,这就是仅仅露面过一次的子龙鼎。

 

得到这个消息,各路专家惊喜不已,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充满担忧,因为这位香港人购买子龙鼎是为了赚钱,此时有个美国买家开出天价,双方正在接洽,据说,不日就会达成交易。

 

听到这,中方的鉴定人员心急如焚,美国国务院正要与中国签订公约,打算停止进口历史超过95年的艺术品,所以美国买家肯定着急将子龙鼎运走,如果不争分夺秒,收购工作随时可能功亏一篑。

 

12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多位委员赶到香港,一边对子龙鼎进行着鉴定,一边力劝香港收藏家将大鼎卖给祖国,经过仔细鉴别,确定子龙鼎是商代罕有的珍品青铜器无疑,领队李雪勤立马联系北京,希望批准动用文物征集专款收购国宝。

 

好在香港收藏家充满爱国热情,在拒绝美国买家的同时,还以比报价低得多的价格—4800万,将子龙鼎转让给了祖国,2006年4月28日,子龙鼎在多位专家的护送下,终于登上香港国泰航空的专机,回到祖国的怀抱。

 

子龙鼎体型巨大,造型雄伟,通高103厘米,颈部有兽面纹造型,整体浑厚庄重,是如今发现最大的圆形大鼎。

 

在鼎的内部,铸有“子龙”二字,与历史记载的核对,此“子龙”应为商王之子,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在武王克商后,周人接受了商代的铸造工艺以及匠人,在西周早期铸造了一批青铜器,保持着商代遗风。

 

他们认为,与陕西周原遗址的外叔鼎、连雷纹鼎、德鼎做对比,表面的氧化层如出一辙,拥有相同的出土特点,所以是西周早期制造。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至于子龙鼎真正的年代,还需要更多的出土文献作证。

 

自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工作开展以来,仅仅4年的时间,就累计实施了14个重大项目,从海外抢救性征集了204件各类文物,珍贵皮影文物则多达6万件,书画、青铜器、佛像、古籍玉器等种类应有尽有。

 

百年时间,丢失国宝的痛,始终让国人铭记于心,如今我们正在逐渐改写这段历史,扬眉吐气地将这些国宝接回祖国。

1972年腊月寒冬,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史家原村,一户许姓人家正在自家的院子里修葺窑洞,突然,在窑洞里发现了一块类似铜一样的金属块。

当时在场的许家人有许家老母,许家儿子和儿媳。

把金属块顺势全部掘开以后发现是三件铜质器皿。

许家父亲当时是村里的支书,他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

于是,许家父亲让儿子去报告给县里的文化馆,让人家来看看这些是个啥。

发现这座鼎的许家儿子据说当时想向县文化馆索要一辆自行车,但遗憾的是,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未能应允。

发现的这几件文物,其中一尊大鼎状的器皿,就是现在位于咸阳市转盘中心所仿铸的那口巨鼎,世纪大鼎。发现的这座文物鼎后来被称之为“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据考证,是属于西周时期的文物,是目前所发现的西周鼎中体积和重量最大的一座。

由于太过珍贵,被列入我国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之所以叫“淳化大鼎”是因为,该鼎本体上未发现任何铭文,所以不能推测出其本身的名字,因此采用发现地命名。

当时发现这座鼎的位置同时发掘出了一座土坑墓和一具残存的男性人骨,还有其他相关陪葬品若干。

这座鼎本身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咸阳头条#

2004年6月,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大鼎,突然出现在大阪的私人展览会上。消息传回国内,引起了文物专家们的集体关注。就在大家积极寻求如何让国宝归国时,这尊大鼎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

他叫千石唯司,是日本赫赫有名的企业家和收藏家,2004年6月,他在大阪的美术俱乐部,举行了一场个人藏品展览会。

这次展览,他取名为“中国王朝之粹”,因为即将展出的藏品,不仅全部来自于中国,还是古董文物中,最为珍贵的青铜器。其中,一尊精美巨大的青铜鼎,被作为重中之重,放在展厅的最中央。

这尊青铜鼎腹部浑圆,鼎口微微收拢,两只鼎耳深入到鼎内底部。鼎有三足,粗壮厚重如同兽足,鼎口一圈饕餮纹饰,精美异常。与展会同时出版的《中国王朝之粹》图录中,这尊鼎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第一器”。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的专家们,在图录中看到这尊大鼎,非常的惊讶,因为鼎内刻着两个铭文——子龙。与之前发现的带有龙字的青铜鼎相比,这尊鼎的铭文很特别,那个龙字很大,而且还是双钩龙。

因此,国内的专家为这尊鼎取名为“子龙鼎”。为了进一步观察这尊鼎,中国派出二位专家来到日本大阪拜访千石唯司。

刚一进门,二人就看到了摆放在客厅里的子龙鼎,瞬间,古朴宏伟的气息扑面而来。作为青铜器研究专家,在异国他乡看到这样的珍品,不由得感慨万千。

他们没有说话,只是互相交换着眼神,各自暗下决心,必须要想办法将这尊国宝迎回祖国。根据他们对子龙鼎的近距离观察,初步判断出这尊鼎是商周时期的青铜鼎,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可是,怎样才能将如此重宝带回祖国呢?如果想要通过国际法将文物带回,就必须要有该文物因战争、盗窃等流失海外的确凿证据。只有这样,才能让文物顺利回国。

国内的专家们开始迅速寻找关于大鼎的历史文献资料,根据铜鼎的形制,专家们基本判断出,子龙鼎出自河南省的辉县,因为这里曾经是商朝的王族所在地。

然而,自1928年以来,中国一直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战火纷飞,山河动荡,河南省的古墓盗挖极为猖獗。这个时期,日本在中国的“山中株式会社”开始了倒卖文物的勾当。

他们把我国的珍贵国宝运回本国,把不太值钱的卖给外国人。尤其在抗战期间,北京古玩市场上出现了大批的“安阳货”,就是这家公司从辉县琉璃阁一带倒卖出来的。

子龙鼎被运回日本后,便销声匿迹,没了踪影。直到一个世纪后,它才出现在了这场“中国王朝之粹”的展览会上。

可是,这些只是我国对子龙鼎流失日本的推测,关于子龙鼎的存在和倒卖,所有的文献资料都没有任何记载。因此,想要通过国际法收回国宝,已经不可能了。

国家决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收购子龙鼎。2005年9月,重点文物征集部门的负责人来到日本。他利用一切资源,找了很多日本资深的古董专家,帮忙搜集子龙鼎的材料。

这些人也都很配合,将子龙鼎的有关图片和资料交给了负责人。就在负责人即将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人偷偷拉住了他,说道:“你们中国有一个收藏家,正在与千石唯司洽谈购买铜鼎的事宜,已经达成了初步意向,据说价格创了纪录。假如中国政府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我们倒是可以帮忙。”

负责人一听,急了,赶紧回国找到了文物鉴定委员会,汇报此事。就在委员会的专家们紧锣密鼓地筹备收购事宜时,突然接到一个来自日本的电话。

“青铜鼎已经被千石唯司卖掉了,大鼎已经被人运走。”接完电话,专家们傻了眼。随后不管人们怎么打听、寻问,子龙鼎就像泥牛入海,杳无音讯,它就这样消失在了世人的眼前。

直到2005年年底,才有消息传来,某个港商想要出售一尊青铜大鼎。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听闻,兴奋至极,连夜就搭乘上了去往香港的飞机。果然,这尊青铜鼎正是消失近一年的子龙鼎。

在上级部门的努力下,这个港商终于同意将大鼎卖给祖国。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港商竟然开出了天价,这让专家们十分为难。

可是为了让子龙鼎回归祖国,大家还是与港商展开了艰难的谈判。最终,我们的诚意打动了港商,他也同意以48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将子龙鼎卖给了祖国。

历经一个世纪的颠沛流离,这尊国宝重器终于回家了。那些流失海外的珍宝,不仅是文明的密码,更是历史的遗存,打开尘封的记忆,每一个国宝都阅尽沧桑,写满传奇。

保护现存的文物,拼尽全力让流失的国宝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使命。这些中国古老先民智慧的结晶,记载着华夏的历史与传承。

如今,这尊子龙鼎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中,与司母戊大方鼎并称为商代青铜器双壁。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诉说着那个古老辉煌的朝代。

#子龙鼎# #国宝传奇#

2004年12月15日凌晨,河南上蔡县郭庄村东一岗地上,突然出现了两条耀眼的红色火光,并伴随着两声巨大的闷响。周围的村民猛然惊醒,吓得赶紧跑出屋子去查看情况。大家不自觉聚拢在一起,讨论究竟发生了什么。

很多人下意识觉得是地震,毕竟河南也算是地震灾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了。在历史上,河南曾经发生过7次6级以上的地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史记》中记载的第一条地震发生在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三川皆震。

……是岁,三川竭,岐山崩。”根据专家的考证,这次地震就发生在河南洛阳附近。

可奇怪的是,两声巨响之后,大地上并没有后续的动静,难道是地震到来的前兆吗?正在大伙儿在不断猜测之际,有胆大的人沿着发生声响的方向找去,发现岗地突然出现了一个口径2米、深不见底的大黑洞。有经验的人看了之后怀疑:这,会不会是个盗洞?

这样的怀疑并非空穴来风。上蔡这个地方,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的地位可不简单。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弟弟叔度为侯,建立蔡国,封地就在现在的上蔡。

叔度,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蔡叔,当年周武王灭商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周公旦摄政,引起了包括蔡叔在内的一些皇亲国戚的不满,纣王之子武庚乘机拉拢他们,发动了叛乱,史称武庚之乱,也称为管蔡之乱。不过这一场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定,蔡叔被流放到了郭邻,不久就死了。之后周公旦又封其子蔡仲于蔡,重建了蔡国。

蔡国的国都,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诸种政治权力的此消彼长,也经历了一番变迁。春秋晚期楚国的实力大增,大概在公元前532年的时候,当时的楚国公子弃疾,也就是未来的楚平王,灭了陈国、蔡国,并因此军功获封首任“蔡公”,后来他在蔡人、陈人的帮助下,发动军事政变并夺权成功。

为了表示感谢,楚平王主动恢复了两国关系,但是国都却不能在原地,而是被迫迁到了东南方相距100公里的古吕国,为了和旧都有所区别,新都被称为新蔡,也就是在现在的河南新蔡县一带。旧国都则被称为了上蔡。

上蔡作为蔡国的首个都城,无疑有着最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它一共经历了24代蔡侯的统治,前后存在了524年。由于第一任蔡侯是周武王的亲弟弟,所以蔡国的经济文化水平很高,在东周时期甚至是十二大诸侯之一。

到了后来,即使楚平王把蔡国灭了,但是上蔡仍然是当时楚国面向北方地区的桥头堡,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楚国的这段时期,上蔡的城市面积甚至比原来大了一倍还多,具有非常强的军事、经济实力。

这样一个重要战略意义的地方,自然会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遗留下来。自然而然的,盗墓这种见不得人的勾当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蔓延开来。从1985年起,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郭庄发现了十余座大中型的楚国高级墓葬。

这些墓葬基本都被盗墓贼光顾过,墓里的随葬品几乎被盗掘一空。当地人对于盗墓这一行为并不陌生,所以看到这个两米口径的大洞时,大家下意识的反应就是,看来盗墓贼又看上哪个墓葬了。

东汉之后,郭庄地区的盗掘活动似乎平静了不少。即使是在北宋末年,这里的盗墓行为也很少。

但是20世纪以来,不少人寻求发家致富的途径,郭庄附近由于土质非常细腻,适合烧制砖瓦盆缸,各种砖瓦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随着起土区域的不断扩大,埋藏在地下的许多古墓被发现、被盗掘,各种珍贵的文物由此流落到了市场中。

在这一时期,郭庄楚墓也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现代的盗墓贼已经不需要像他们的老前辈那样靠人力来盗掘,而是采用了一种更加便捷也更加残酷的盗墓方法:定向爆破。

这是一种源自于现代开采矿山矿石的方法,原理很简单,先在矿山上打出一个小洞,在洞内放好炸药和雷管,最后手摇启爆,炸出大洞。通过这种方法,盗墓贼们可以很容易把盗洞周边的土炸到边上,形成盗墓通道。文章一开始我们讲到的那两声半夜的巨响,就是当时盗墓贼在定向爆破时搞出的动静。

经过这么多次“骚扰”,郭庄1号楚墓早已经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可即使是这样,我们仍然在墓中发现了1000多件随葬品,其中不乏一些精美的青铜重器。

最大的一件圆形盖鼎口径达80厘米,在楚国青铜器中体量仅次于楚幽王墓出土的大鼎;四龙耳铜鉴口径达67厘米,也属于国内罕见;玉扳指、裸女玉耳勺、金龙玉环铜削、玉柄铜剑等也都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我在头条搞创作#

【清风文史集】

古人"视死如生",希望死后过着生前的日子,郭庄楚墓一号墓随葬有青铜礼器、乐器、酒器、兵器、车马器、洗浴器等,贵族奢华的生活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在随葬器物上展露无遗,也反映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工艺水平。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20世纪70 年代初期,在陕西省宝鸡市眉县马家镇杨家村的农户在坡下挖土垫粪的时候挖出了一件宝物,它就是著名的旗鼎。

据专家介绍,这个鼎的腹内刻有铭文4行,共28字:“唯八月初吉,王姜,易旗田三于待刈,师栌酤兄,用对王。休,子子孙其永宝。”大致意思是说某年八月初一,王姜将原本准备赏赐给师友的三块土地转赐给了旗,等到庄稼收割后还会再行赏赐,旗为了感谢这次恩赐,特意做了此鼎表示纪念,希望子孙后世永远铭记。

大旗鼎的发现,在杨家村里成了一件“无头公案”。有人说大旗鼎是地主王五挖出的,但是贫农王双海因为成分好顶替王五当了新闻人物。也有人说大旗鼎就是贫农王双海挖出来的,当时的新闻纪录片就是铁板钉钉的证据。为了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曾经还有记者专门去杨家村走访。五与王双海这两个事件的关键人物竟是一墙相隔的邻居

王五的家人告诉记者,那是年 1973 年夏天的事情,这天本该老光棍王东财挖土垫粪,可他上午挖土时镢头尖莫名其妙地不断起火,以为自己碰见鬼了,害怕之下下午怎么也不敢去了,这才轮到王五和王双海两人去坡下挖土垫粪,结果王五一镢头下去就碰到了宝贝。王五当时很高兴,想着这也算立了一功,自己的成分问题也能改改了。不想,他终究还是白高兴了一场,国家在村上召开万人表彰会时,王双海被请到了台上,而王五什么都没捞着。

王双海的家人却不认同王五家人的说法,王双海的妻子何秀英指着挂在屋内土墙上的光荣榜让记者看,上面写着“王双海在农业生产中发现重要文物,能妥善保护并及时送交文化主管部门,这种认真执行党的文物教策,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精神,值得表扬。眉县革命委员会、陕西省文会一九七二年七月”。何秀英说:“王双海挖出宝贝的时候王五也在现场.他只不过帮忙往回搬了一趟,就起了借这件事摘掉地主帽子的心思。”当年的走访并没有弄清楚到底谁是挖出宝贝的那个人,王五和王双海两人也早已作古,只剩下这件西周时期的国宝被收藏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

青铜器的铭文,又称金文或钟鼎文,这种文字是继甲骨文之后又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它不仅在我国文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研究古代历史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根据旗鼎的形制及铭文可以得知,这个鼎是西周早期成王时代的器物,而它之所以被称为国宝,很大程度源于其腹内所刻的铭文。

经过学者研究发现,旗鼎上的铭文反映的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占有制形态。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王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他可以随意将土地赐给他的臣子,同时他也有权将这些收回,而被赐予者对于君王所赐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此可见,旗鼎对于了解西周时的采邑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旗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千克。这尊旗鼎腹部鼓起,开口处微微收敛,沿边下折,口沿下方装饰有兽面纹,底衬细雷纹,双耳竖立,耳外侧饰两条蟠龙,下有三只柱足支撑着整只大鼎。专家介绍,鼎上的雷纹作为青铜器上最为常见的纹样之一,是一种带有方折角的回旋曲线,它耳外的蟠龙是指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像龙但却只有一只脚的动物,也是青铜器上时常出现的装饰纹样。

旗鼎被公认为周康王时期的标准器,它的制作承袭了商代圆鼎的风格,不仅纹饰十分的精妙绝伦,而且鼎上所刻的铭文是当今研究周初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精美的纹饰、重要的价值、精良的制作和明确的时代,令其成为一尊难得的西周时期的国宝。

1937年,日军潜入苏州南石字街,翻遍潘家老宅,想找到大盂鼎和大克鼎,刚要悻悻离开,中佐忽然指着荷塘喊:“给我把水抽干!”

 

伴着抽水机的轰鸣声,荷塘很快见了底,此时,淤泥中一个露出边角的木箱,引起了带头中佐的注意。

 

木箱沉甸甸的,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抬上来,这让日军格外兴奋,可把盖子撬开后,他们直接傻了眼,箱内除了家用的银盘银碗,什么值钱的古董也没有。

 

本想继续深挖,可天已经蒙蒙亮,当时的苏州城还没完全攻破,他们害怕被包了饺子,所以只得先行撤离。

 

此时,院外有眼睛正紧盯着他们,看到他们日军无功而返,他火速跑向城外向潘达于报喜,日军中计了!

 

潘达于是潘家老宅唯一的继承人,别看也姓潘,但其实只是潘家的孙媳妇,新婚三个月时,她的丈夫潘成镜暴病身亡,潘家自此没有了继承人。

 

无奈之下,老宅的主人潘祖年,也就是潘成镜的爷爷,将所有财产托付给了孙媳妇,临终前多次嘱咐,必要时刻,家里其他的东西都可以丢掉,唯独要将两尊大鼎保护好,潘达于知道,两尊鼎是国之重器,于是当即许诺“人在鼎在”。

 

如今,苏州即将城破,总不能带着大鼎四处奔波吧?所以潘达于决定,干脆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玩个“灯下黑”。

 

她让工匠做出了两个厚实的木箱子,将大鼎放置其中,用土填实,然后埋入进门最显眼的墙角下,夯实地面,用浮土挥洒,做成和平时别无二致的样子。

 

为了保险,她又单独做了个木箱,将里面放入银器沉入荷塘里,在沉塘时,故意将大门打开条缝,让外人有机会看到,这样就算他们通风报信,最后的挖掘重点,也会转移到荷塘里。

 

果然,日军没有放过荷塘,在看到银器后,他们自认为不会再有更值钱的物件,这才让潘达于“舍小保大”的方案得以成功。

 

自此,两尊大鼎像人间蒸发一样,没人再知道它们的消息,直到1951年新中国成立,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忽然收到来信,其中寥寥几行字,直接惊掉他们的下巴。

 

书信人说自己叫潘达于,现在想将手中的两口大鼎无偿捐献给国家,在信封内,她还附上了鼎的照片,专家一看铭文,面面相觑的说不出话来,本以为丢失的大盂鼎和大克鼎,居然被完好的保存着。

 

他们赶忙派出专家组,来到潘达于的老宅进行考证,两件珍贵文物自此再现于世。

 

为了感谢潘达于,上海市政府曾特批资金,奖励他旧币2000万元,而潘达于则认为,自己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年代,又见证了新中国的崛起,她相信这笔钱用在国家建设上会更有价值,于是再次全部无偿捐献。

 

大盂鼎、大克鼎是“海内三宝”的其中两个,同时还被列入晚清“四大国宝”,大盂鼎重153公斤,通高102厘米,口径78厘米,而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公斤,相比之下,大克鼎的用料更足,纹饰也更加精美,但铭文数量却不足大盂鼎。

 

大盂鼎在晚清道光年间出土,经过多次转卖,直到左宗棠将其赠送给潘祖荫,这才算是彻底定居,潘祖荫对大盂鼎19行291个文字进行了破解,得知该鼎是周康王23年9月册封一个叫“盂”的大臣,所使用的礼器,大概内容就是赞扬周代文武二王的功绩,并记录了对大臣“盂”的赏赐。

 

而大克鼎铭文有28行290字,前半部分记录了周王任命“克”担任膳夫的职位,膳夫就是掌管整个宫廷饮食的官员,掌管着天子所有的膳食礼节,后半部分则记录周武王克商后,为了统治幅员辽阔的疆域,对功臣和贵族进行“封邦建国”,这就是今日“封建”一词的由来。

 

当然,两尊大鼎的文字信息量远不止这些,它们被先后做成拓印供史学家们推敲。

 

2004年2月28日,是个让潘达于老人终身难忘的日子,在她100岁生日之际,上海博物馆专门为其举办了“百岁寿星潘达于大盂鼎大克鼎回顾特展”,将存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的大盂鼎请回,让离别二鼎半个世纪的老人,得以再次抚摸它们。

 

2007年8月,潘达于走完了她102年的传奇人生,相信在临行前,她不会有丝毫的遗憾,虽然两尊大鼎上都未刻有她的名字,但她的功绩却早已铸刻在了历史长河中。

1930年,一个美国人用600两黄金,一套5层的大别墅,来交换“潘达于”家中的两口大鼎,但却被她断然拒绝。因为这两口大鼎的背后,承载着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身在苏州的。潘达于也受到战争的影响,但是他没有逃走,而是继续留在苏州。

当时,一些日本军官,听说潘达于家中有两口大鼎,一向喜好中国古董的日本人,也趁着这次机会,带兵来到了潘家。

他们像狼狗找肉一般,在房前屋后四处搜查,但没有发现那两口大鼎,便拿了一些,字画花瓶之类离开了。

潘达于望着家中的一片狼藉,内心十分的悲痛。

谁知在不久之后,又一批日本人来到潘家,一个叫做松井的军官,带兵直接闯进屋里,东翻西找。

这时的潘达宇,再也不能忍受这些强盗破坏自己的家,便愤怒的冲着他们大喊,让他们住手。

一个日军过来询问她大鼎放在哪里,潘大鱼却不论如何也不肯说。

恼怒的日军,直接抬手对着她狠狠地扇了好几个耳光,潘达于被打的,嘴角和鼻子都流出血来。

她趴在地上,转脸狠狠地瞪着日本人,但依然不肯说出大鼎的下落。

日本人又搜查了好几圈,仍然没有任何收获,便收队回去了。

这个大鼎,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得到他?

根据后来了解到,这两口大鼎,一个叫做“大盂鼎”,一个叫做“大克鼎。”

他们都是西周时期的青铜鼎,是国家非常珍贵的文物,对于研究西周青铜器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潘达于,之所以誓死也要保护这两口大鼎,则源于多年前她的一个承诺。

潘达宇原名姓丁,因为嫁到了潘家,后来才改作姓潘。

潘家在当地,是名门望族之后,祖上曾经出过状元以及举人,等等功名。

而其祖父的哥哥,潘祖荫,当时则担任清朝的工部尚书,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收藏的大家。

家中收藏了不少的古玩字画,以及许多的古董,玉器,青铜器之类的,而其中最珍贵的,就是这两口大鼎。

虽然潘祖荫的身份显贵,但是命运却颇多曲折,其中最令他心痛的,就是没有子孙继承家业。

后来潘祖荫因病去世,便把一生视为珍宝的古董字画,交给了他的弟弟“潘祖年”保管。

潘祖年是一个非常重情重义的人,收到兄长的遗嘱后,他一直小心翼翼的看管呵护着哥哥的“遗产。”

这两口青铜的大鼎,更是珍宝中的珍宝,他平时一直严加看管,从来不轻易对外人展示。

他希望将这些珍宝,继续传承下去,把他留给自己最疼爱的孙儿潘承镜。

由于对潘承镜的喜爱,他还亲手为自己的孙子挑选了一个孙媳妇,就是“丁达于”,也是名门之后。

但在新婚短短三个月之后,潘成静就因疾病暴毙而亡,此时,年事已高的潘祖年,大受打击,由于悲痛竟一病不起。

就这样两年之后,潘祖年已经意识到,自己将离开人世,便将刚刚20岁的孙媳妇,喊到病床前。

眼中淌着泪水,声音颤巍巍的对。丁达于嘱咐道:

“孩子,这两年真的让你受苦了了,我命不久矣,但死之前想拜托你一件事,希望你好好保管这两口大鼎,千万不要让他落入坏人之手

承镜不幸早亡,我就把你看做自己的孙女儿,今后你叫潘达于吧,有劳了”

此时,潘达于的泪水不断的从眼角上滑落。她一边拿手试干泪水,一边点头答应诺。

在一切都料理妥当后不久,潘祖年也闭上了双眼。

潘达于是典型的江南女子性格,外表看似柔弱,但是内心却坚韧无比。

从此之后,她扛下了整个家族的重担,并且立下志气,终身不再另嫁他人。

潘家藏有珍宝的传言早就已经传开,现在潘祖年离世,一些人便将目光锁定在了潘家。

一个叫端方的前清大臣,千方百计的来到潘家想要将大鼎借出,但潘达于不惧怕任何的威逼利诱,对于端方的种种条件,宛然拒绝。

最后,端方无可奈何,也就只好放弃。

而那两口被爷爷委托的大鼎,早已被潘达于埋在了一所老屋的地下,很难被发现。

所以后来的美国人以及日军搜查都没有找到。

直到新中国成立,潘大宇也从苏州搬到了上海居住,而这两口大鼎经过几十年,风霜雨雪,也在这时重见了天日。

潘达于无偿,将大克鼎和大盂鼎,这两口珍贵的青铜器,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对于博物馆奖励她的2,000万元,潘达于却断然拒绝,并且说:

“潘家的子孙,不求大富大贵,只要靠着自己的劳作,足以生活便好。

这两口鼎,是我们中国祖先留给子孙后代的珍宝,不是一家所有,放在博物馆中,更安心。”

从此这两口鼎,成了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后来,因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开馆,大盂鼎,作为象征友好的使者,被送到了中国博物馆展览。

直到2004年的2月28号,上海博物馆为了庆贺潘达于的百岁寿诞,举办回顾展。

才又将大盂鼎,从中国历史博物馆,迎回了上海博物馆,和潘达于见面。

就这样,大克鼎和大盂鼎终于在相隔半个世纪之后,重新和潘达于老人团聚。

潘达于老人步履蹒跚的走上展台,围绕着这两口鼎走了大半圈。

她仿佛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般,眼神中充满温柔和爱意。

2004年,一个日本人举办了私人文物展。其中竟然有中国丢失多年的子龙鼎。我国文物局欲收购此鼎,不料日本人开出了上亿人民币天价,实在是买不起啊。没想到,一年后,转机出现了。

上世纪20年代,文物胜地的河南辉县出土了一尊商代青铜大鼎。因为体型巨大,制作精美,当时就轰动一时。

鼎内部铸有铭文“子龙”,因此被称为子龙鼎。这是最早的带有“龙”字的青铜器。子龙鼎高103厘米,宽37厘米,重达230公斤。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

可想而知,对于被誉为龙的传人的中国人来说,这只鼎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福小猫

可是,子龙鼎出土后不久,就消失在众人的视野中。

此后80多年的时间里,只能从文献中查找到这座大鼎的蛛丝马迹,无论文物专家们怎么寻找,它都不见踪影。

2004年,日本大阪举办的一次私人文物展览会上,子龙鼎竟然突然出现了!

原来这只鼎出土不久,就被日本的山中商会看中了,随后辗转流落到日本。

中国的文物专家得知消息后,非常激动。立即组织了一批人奔赴日本,准备索回本属于我们的历史文物。

可是,令人遗憾的是,日本人得知我国有意收回此鼎。竟然开出了上亿人民币的天价,这个价格实在让人难以承受,我国不得不放弃这次收购。

眼看着这只珍贵的青铜器就在眼前,可是却无法让它重回祖国怀抱,这不由得让人痛心疾首,沮丧非常。

随后,这只鼎再一次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可是,这一次它消失的时间不长。2005年底,这只鼎出现在香港,被一个私人收藏家收入囊中。

文物专家们立即与香港收藏家联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香港收藏家同意低价4800万出售此鼎。

在异乡漂泊了80多年的子龙鼎,终于重回祖国的怀抱。

@福小猫

鼎,是古人用以烧煮肉类和存放肉类的器具。

《史记》中这样记载“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也就是说,大禹用天下九州贡献来的铜,铸成九鼎。

所谓九州,是指豫州、冀州、梁州、雍州、青州、兖州、徐州、荆州、扬州,涵盖了整片中原大地。

《左转》中也有记载,大禹在制造九鼎之时,将鬼神刻在上面。祈求人们分清鬼和神,供奉神明,远离鬼怪。

一向牵挂老百姓的大禹,感动了上天,将天下交给他掌管。

因此在古代,来自九州的材料制成的”鼎“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和统一昌盛的国家。

直到现在,我们也常常用”鼎“来形容一些”尊贵“”显赫“等意义,比如:大名鼎鼎,问鼎中原,一言九鼎......

”鼎“对中国人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个远古时期的文物而已,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国家统一昌盛的美好向往。

@福小猫

子龙鼎铭文上的“龙”字,很像一个象形的简笔画,它竖立着,卷曲着后尾,弯着脖子,张开巨口,瞪圆双目,头上还有硕大的角。

这个非常形象化的汉字,让龙的样子显得软萌可爱。

中国人对龙有着特殊的感情,历史上第一件刻有“龙”字的青铜大鼎,更是具有非凡的意义。

星辰流转,江山兴衰,是非成败转头空。

这件子龙鼎,诞生于3000年前的铜炉中,经过烈焰灼烧,如一条青龙腾空出世,威风凛凛,斜睨千百年岁月。

这件子龙鼎,曾经寄人篱下,流落异乡。却终归叶落归根,依旧如往昔般巍巍屹立,保佑着中华之龙再度腾飞于世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97385/
1
上一篇巢湖小区(巢湖小区分布图)
下一篇 北京焦点房地产网(上海搜狐焦点房地产网)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