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5年,35岁的唐伯虎冒众讳,娶了31岁的青楼名妓沈九娘为妻。朋友鄙视他眷恋妓,弟弟甚至跟他划清界限!然而,唐伯虎淡淡一笑,挥笔写下:“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古代,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人们的社会地位观念往往是士农工商依次降低的。
而如果是伶人戏子,甚至是青楼名妓,那就更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可言了。
白居易的《琵琶行》里,哪怕是一曲动京城的琵琶女,也只能嫁给商人蹉跎余生,更多的则是在年华老去后孤独困苦地死去。
而唐伯虎却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要娶名妓沈九娘,这是为何呢?
当我们提到唐伯虎,大家可能都会想到由周星驰演绎的《唐伯虎点秋香》中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华横溢的英俊形象,但事实上,唐伯虎并没有过的这么好。
他的生活前后经历了好几次跌宕起伏,饱受苦难。
唐伯虎的父亲就是商人,他深知社会阶层的压迫,也深知只有读书、进入仕途才有改变命运的机会。因此唐伯虎的父亲一直都希望儿子可以考取功名,光耀门楣。
而唐伯虎也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他自幼聪明伶俐,才智过人,一十六岁就考到了秀才, 一鸣惊人。
此后,不少有头有脸的人物都看出来唐伯虎的身上还有巨大的潜力和能力,相信他可以有更大的座位,纷纷有结亲的想法。
唐伯虎在十八岁时迎娶了自己的第一任妻子,此时的他少年意气风发,渴望着一展宏图。
但是好景不长,在他二十四岁那年,他家里遭逢变故,而唐伯虎先后失去了敬爱的双亲,心爱的妻子,疼爱的妹妹,甚至连唯一的儿子都夭折了。
一时之间,唐伯虎成了最孤独的人,天下之大,竟再没有一个至亲!
唐伯虎写诗,说自己一夜之间白了少年头,从此,他的人生坠入了黑夜之中。
唐伯虎消沉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才在好友祝枝山的开导下,化悲痛为力量,埋头于经纶史书,潜心研学。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唐伯虎考取了解元,金榜题名之时,又受到无数达官显贵的青睐。唐伯虎和一个官宦世家的女儿踏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段婚姻。
此时,阳光终于在湮灭了数年时光后,再一次照进了唐伯虎的心中。
然而,声名鹊起之时,意外也来得更快了。
上京赶考的时候,唐伯虎被卷入了“科举舞弊案”,被打发成一个偏远之地的小官,再也没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
唐伯虎心灰意冷,选择了回到家乡。
但是回到家乡的他,安放得了肉体,却安放不了灵魂。
他的妻子何氏不仅不安慰受挫的唐伯虎,甚至收拾铺盖回了娘家,临了留下一句:“要想我回来,就等你再次金榜题名吧!”
后来,何氏又物色上了一个丧妻的大官,就和唐伯虎要了和离书改嫁了。
人情的冷暖,事态的炎凉,唐伯虎在这一时期感受得淋漓尽致。
他最后只能卖画写字养活自己,过得十分潦草。
但是有一个人却在此时走近了落魄潦倒的唐伯虎,那就是青楼名妓沈九娘。
沈九娘丝毫不嫌弃唐伯虎的身世,每次他来青楼画仕女图,都会一丝不苟地为他泡茶、磨墨、调色、铺纸、洗砚。都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在落魄之时仍真心相待唐伯虎的沈九娘,很快就让唐伯虎再次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
就这样,两人坠入爱河。唐伯虎提出要娶沈九娘回家,这无疑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
所有人都觉得唐伯虎被美色蒙蔽了双眼,甚至连他的弟弟都要因此和他划清界限。
但是唐伯虎仍旧是不以为然,历经世事的他已经顿悟: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唐伯虎娶了沈九娘,步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婚姻。他和沈九娘过了几年相依相伴的日子,虽然清贫,却也有滋味。
但是命运从不肯让人如意,常年的贫苦最终压垮了沈九娘的身体,她早早地离开了唐伯虎。
此后,唐伯虎一个人带着年幼的女儿度日,在经久不息的思念,旷日持久的孤独里,他选择了在女儿远嫁后皈依佛门。
唐伯虎的一生读来令人唏嘘,他留下不少名画诗作供后人瞻仰,但是后人也很少能切身体会当年唐伯虎的坎坷人生路了。
作者:福盎方
参考资料:
《明史文苑传》
《明史稿》
《江南通志》
叹金圣叹
江南人金圣叹,名喟,博学好奇,才思聪敏,自称当世无人超过自己。多著yin书,发挥才华,牟取声名。
所评西厢、水浒等极秽亵处,往往引用佛经。人们佩服他的才华,名扬天下。
又著法华百问,以己见妄测佛经奥义,混淆视听。顺治辛丑,忽因他事入狱,杀头弃市。
尚玉园会是保定高端楼盘的天花板吗?
今天路过尚玉园文苑,大部分楼座即将封顶,这速度也算是最快的了。快的还有他的销售速度,也算是保定楼市里的前几名了,好像除了燕云城没有可以相比的楼盘了。
隆兴中路阳光大街到瑞祥大街这一路段两侧全成了华中的天地了。文苑,礼苑,还有即将进场施工已公式规划了的玺苑。看这尽头2022年的高端楼盘就属于尚玉园三期了。
这么说估计很多楼盘表示不服气,比如云海世家,明月江南,嘉禾公馆,昆泰国际这些全新楼盘。大家怎么看,评论区里留言,近期公众号里会做全新楼盘入市的分析解读,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波。#保定头条# #保定全新楼盘入市#
/燕子楼主诗词文辑之十/
诗:
新安(古风)
绿野荡碧舟,人在画中游。
倒影成一线,黄花满江流。
烟集客心绕,屋聚清水柔。
江南多好雨,新安几春秋。
登黄山东海凤凰台(古风新韵)
凤凰台上凤凰飞,翠谷湍流几徘回。
凤凰一去何日返,松海云涛有人陪。
七绝·徽州
徽商故里独看花,两侧青山对酒家。
人面徘徊轻棹过,新安江畔闻琵琶。
七绝·沂蒙小诗
沂河清绮接云溪,蒙岭磅礴见石梯。
小径春来多少梦,诗邀李杜听黄鹂。
七绝·雪藻兰襟
雪绽琼花独自开,藻书文苑凤凰来。
兰心一点连春色,襟韵三千满玉腮。
七律·杜甫
杜甫祠堂何处寻,浣花溪畔接红林。
登高长看群山远,春望还怜草木深。
老病悲秋应有恨,孤舟对月不成吟。
岳阳楼里谁同醉,工部诗人泪染襟。
七律·思魏武
沧海洪波碣石青,凭阑无语等闲听。
秋风萧瑟愁何在?山岛参差水不宁。
惜古先贤逢乱世,观天银汉耀空暝。
却思魏武挥鞭处,一片孤帆没白翎。
七律·叹董妃
汉朝妃子可堪怜,生不逢时泪入弦。
离落繁华南苑冷,寂寥衣袖暗香绵。
霓裳曲散无兴绪,清夜春残已旧年。
惨淡东风今又是,一抔黄土伴花眠。
七律·陈圆圆(出群格)
吴中胜地数红颜,不见蛾眉不思迁。
艳绝秦淮常泣泪,身随辗转可生怜。
琼楼非是离情处,玉袖何堪寂寞天。
岁岁今时花落尽,一江惆怅一江烟。
七律·夏夜思
雨后黄昏雾色浓,青山跌宕几棵松。
风吹水面多清爽,月失楼台暗远峰。
夏夜难消非有梦,娇花易散已无踪 。
去年此地荷间叶,留与今朝念旧容。
七律·屯溪老街
一水连绵石径空,高低远近不相同。
新安自有新安意,古巷还留古巷风。
客至品茶商肆里,舟来泊岸画图中。
明清六百西江月,忍看他年白发翁。
文:
长发赋
昔,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采薇首阳之山。交困于内外,拘囿乎东西。然饥寒不迫其志,贫贱不移其心。后绝食而死,死时长发及至肩下。
嗟乎长发,上接天灵,下连颐颔。风吹可散,雪粘无华。剪之何忍,理之还乱。束而厌无飘逸之气,披则好有豪侠之风。或曰:"发际遮面,难观其目。双耳弱听,不闻小窗。更兼眉峰茂盛、须髯浓密者,则面貌便不可识矣"!其人笑答:"汝不晓其中之味!故有此问也!",继而对月抚琴,不有他念。
古之君子皆长发,出门高束,居卧则散之。缘发肤受父母之恩,不能断也。发多则缚,发稀亦卷,再冠以素帽、丝带者,其人心绪洒脱,洋洋乎其状矣。
若夫宴客爽饮,听乐闻曲。宾朋入席后,推杯换盏,阔论高谈,及至酒临酣刻,意入狂时,则一时松髻披发,手舞足蹈,不顾礼节,任性而为矣。而宾客佯醉,虚以委蛇,见盅倒杯斜,一片狼藉,主人疯醉,蠢话连篇,便托事辞去也。翌日,主人醒,自谓:"快哉一梦!"。
呜呼,长发者,烦绪也,披发者,是视烦绪如无物也。束之亦可,散之亦无妨,今之披发,是以君子之心示人,诚无忌矣。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我曰,散发之交明似雪。
论直播带货
直播带货,风起云涌,各路大神各立山头,赤膊上阵,尽游说之能事,攥粉丝于手中。牛皮当然吹破天,价格可以砍到软。一时间,各平台"坑位"连绵,网红们轮蹲,欲赚其钱,围观者伸脖,誓挨一刀。听"大家"纵谈,闻喧哗刺耳。带货之人,卖惨售泪者有之,狠话不绝者有之,编排表演者有之,搔首弄姿者亦有之。
至乎锤落价出,伸脖者慷慨解囊,订单一时如云似雪。或心中窃喜,以拾漏者自居。然漏之何来?实则其价不匪,同比可知矣!于是乎,一地鸡毛忽见,退货之声沸起。然则,吃一堑不长一智,曲罢人不散,剧终播不停。
夫,直播大行其路,必有其理。然,直播亦有度,亦循法。昔者,广告昌盛,轮番轰炸、充栋塞屋、震聋发聩,后又有电视直销,药品电器、砖家叫兽、低价离谱。而观今之直播,自不可失之偏颇,谬以千里,拒假物、绝次品、全售前,安售后,求真求实,求仁求义,此直播可以长久之道也。
呜呼,直播售卖,始于其粉,终于其价。直播间内,以文辞涂染,以情绪出货,蒸焰其室,灼燃其心,某子某少你来我往,一哥一姐前仆后继,而待宰羊羔,纷至沓来,贪蜜蜂蝶,如影随形。然则,泥石俱下,良莠不齐,必有参差,需擦亮双目,择扰而处欤!
#潍坊头条#十笏园里的郑板桥纪念馆你们去过了吗?
来世界风筝都潍坊,十笏园不可不看,郑板桥纪念馆不可不看。
十笏园又名丁家花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胡家牌坊街49号,面积约2000平方米,因占地非常少,时人喻之为“十个笏板”,故得名“十笏园”。它是中国北方地区具有江南园林小巧玲珑特色的园林之一。1988年,十笏园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板桥纪念馆在十笏园文化区的一个院落里。走进纪念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大的郑板桥全身石雕像,背手而立,气定神闲,学者风范中透着一身正气。
纪念馆坐北朝南,砖木结构,红条石垒砌的砖墙,院落里摆有许多历史遗留下的石碑,木梁上有雕饰,整体风格简洁朴实、古香古韵。
大门正对着的是潍县正堂,正中央悬挂的“明镜高悬”四个大字。我进去的时候,游客较多。正堂里正在演出,大概内容是郑板桥审理一对夫妻不孝敬老母亲的案子,正宗的潍坊话,应该还原了当时的情景。
进入潍县厅,这里展示了清代的衙署文化,以及板桥生活期间的潍县当地人文。
顺着潍县厅一直走便可进入生平厅,这里展示记录了板桥由出生至去世,一生各个时期的经历。
我最喜欢展厅中的一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在潍县作官的那些年,他体恤百姓,嫉恶如仇,留下了很多故事,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
#文化# #每天100字日记计划#
父亲和大伯分家时,母亲和大娘曾为一个铜脸盆和银镜子闹了不愉快,而今,铜脸盆成了我家的传家宝。
我父亲的爷爷辈上,是开染房的,日子过得富裕,积攒了不少好物件,金银珠宝啥的也存了不少。
爷爷年轻时,则因为战 乱和历次运 动,地上缴了,染房也不开了,家中那些金银珠宝没有了。
到大伯和父母分家时,家里表面上可分的东西已没有,只每家分了两瓢面和半袋地瓜干。
夜深人静后,爷爷又把大伯大娘和父亲母亲喊起来,挖开灶房地下,拿出了用破塑料布包着后两件圆东西,一大一小。大的是个铜脸盆,小的是个银镜子。
爷爷说:“这铜盆是祖上传下来的,给老大家,这银镜子,给老二家。再无可分的东西了。你们都好好藏着,可别再让人家抢了去。”
大娘不高兴了,说:“我们不要那破脸盆,要银镜子,银子不比铜值钱?再说了,还藏什么,哪天得便去卖掉换几个钱度日要紧。”
母亲不吭声,既然铜盆不值钱,她也不想要。
最后爷爷说话了:“老二家的,你要铜盆吧,唉!不识货呀,祖传的呀。”
母亲只好要了铜脸盆。
不久,大娘果然把银镜子卖了,换了米面。而母亲把脸盆保存了下来。
大哥结婚后,母亲把铜脸盆送给了大嫂。侄子结婚后,大嫂又把铜脸盆送给了儿媳妇。
虽然,一个铜脸盆值不了多少钱,但它是几代人亲情传承的载体,它会诉说曾经的故事。
中国人对铜文化情有独钟,追其历史,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创造出了无比璀璨的铜文化。
铜艺世家把铜看作是自然的诱人金属,代表着高品质、舒适和美丽。铜雕文化的第四代传人朱炳仁大师,倾注爱与心血,"让铜回家”,使铜雕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创造的朱炳仁·铜文创产品得到了国人热崇。
前段时间,我家女婿有幸在江南铜屋一睹朱炳仁·铜文创产品,回家后,他对铜文化传人朱炳仁大师赞不绝口。
朱炳仁大师的文创产品还得到了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的夸赞。他说:朱炳仁·铜文创是创新和文物内涵的提炼,比如千里江山壶创作源于故宫珍藏的壁画《千里江山图》,并没有将图做图,而是进行了提炼,在两位大师的打磨之下,千里江山壶更是精美。
作为铜雕非遗文化的继承人,朱炳仁、朱军岷两位大师一直致力于让文物“活”起来,让铜回家的理念,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对于朱炳仁大师的铜作品,你有没有心动?
#朱炳仁铜开启文物当代之美# @朱炳仁
敬请关注@流云有梦 听我闲聊文化,叙说情感吧。
每天一首古诗词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
这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全诗只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写得风华绝代,情韵绵邈。李龟年是开元、天宝年间声名赫赫的大音乐家,受到唐玄宗的赏识,在宫中教梨园弟子歌曲,杜甫也因才华显著而受到岐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赏识,经常出入其门,因而得以和李龟年接触,聆听到他美妙的歌声。在杜甫心目中,李龟年正是和鼎盛的开元时代,也和自己充满浪漫情调的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紧紧联结在一起的。八年安史之乱,他们都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浪迹天涯。在此情况下两人相遇,心中感慨不已。这首诗就是在这种不期而遇的激动情绪中落笔挥就的。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以倒叙的手法,回忆开元盛世。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丰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聚之处,渲染出了太平时代的文苑风光,那时岐王府里该有多么热闹,多少名流才俊日夜登门造访,府里府外冠盖如云。风度翩翩的少年杜甫正是这样的氛围情景中见到名噪一时的大歌唱家李龟年的呀,而且多次聆听他响遏行云的美妙歌喉的。“几度闻”与前句中“寻常见”相对应,不仅进一步表现了诗人与李龟年的稔熟,而且强调了诗人对他的高超艺术的热爱。
第三、四句是从“昔日”的“闪回”中拉回到现实的咏叹。感时伤世的沧桑之感在此得到集中深刻的表现。
“正是江南好风景”首先是点出了题目,点出了诗人与李龟年重逢的地点、环境与周围的景色氛围。杜甫这首诗写于漂泊潭州途中,潭州自可泛称江南,“好风景”当指其时秋光明丽,这是眼前景物的客观描绘;但“好风景”与“正是”二字相连就产生了另外一层含意:风景虽好而人事已非,正好成了离乱时势和飘零身世的有力反衬......
“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一语意双关的结尾则更具有丰厚蕴意。“落花时节”,像是即景书事,又像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杜甫自安史这乱以来,经过千辛万苦方入蜀居于成都淀花溪畔之草堂。节度史严武死后杜甫失去了依靠,加之蜀中连年战乱不得已而出川,漂泊于湘江之上,未几而卒。这首诗写于出川后的漂泊途中,孤舟老病,行将离世,故以“落花时节”喻之。这莫非是一种预感,是一个“不幸而言中”的预言,这其中该包含着多少辛酸、哀苦、忧愁与眼泪呀!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人在飘游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图画,他们的沦落正说明盛唐的衰微。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就是在短短的二十八字的绝句中写出了无限的沧桑之感,寓社会变迁和时光荏苒于看似平静的叙事抒情之中,而在其简短的文字背后,在字里行间却蕴含着巨大的历史内容和丰厚的、一言难尽的思想感情。全篇写的是伤感之事,表达的也是伤感之情,却无一言半字写伤感,而是让读者从今昔情景的对照中感悟。
七律《雪梅迎新年》
万里山河遍地白,银妆素景画中裁。
年年瑞雪逍遥落,岁岁红梅惬意开。
喜鹊登枝呈好运,亲朋寄语送情怀。
金鸡曼舞污霾去,玉犬迎新紫气来。
玉犬迎新紫气来,鲲鹏展翅妙心裁。
天连五岭银花落,雪漫三河玉梦开。
难忘当年欢悦舞,喜观今日乐欣怀。
奇葩文苑吟诗醉,美丽贤阁聚众才。
美丽贤阁聚众才,群英荟萃墨花开。
吟诗作乐呈芳景,笑语欢歌驻画台。
立地清姿盈客道,冲天香韵透情怀。
恭迎元旦挥长卷,喜贺新年好运来。
喜贺新年好运来。恭迎元旦笑颜腮。
风吹柳绿江南岸,雪润梅红塞北开。
素裹娇容羞月色,银装傲骨醉蓬莱。
清词丽句诗千首,舞墨挥毫韵律哉。
舞墨挥毫韵律哉,吟诗对句醉文才。
千枝绒蕊清霜裹,一树梅花瑞雪栽。
淡看朔风凋落影,闲观絮羽曼楼台。
高朋瀚海新年赋,挚友书山古卷开。
挚友书山古卷开,良朋瀚海踏歌来。
文人叠句清香赞,雅士堆词秀色猜。
佳苑辉煌舒美意,云坛永耀铸高台。
情牵远客心归港,爱洒荧屏绘媚腮。
爱洒荧屏绘媚腮,情深款款醉奇才。
冰姿玉洁依然立,铁骨铮铮傲世台。
一树寒梅莹瑞雪,数枝蓓蕾任霜栽。
凝心万户平安乐,唯愿千家幸福来。
唯愿千家幸福来,冰心一片为君开。
芳菲四季轮回过,转眼经年似梦徊。
辞旧灵鸡歌日丽;迎新瑞犬发横财。
临窗笔砚东流水,画意诗情任我哉。
画意诗情任尔哉,痴临灵韵墨花开。
芳魂一脉千年唱?独领风骚万代栽。
锣鼓喧天欢华夏,张灯结彩醉瑶台。
鹤鸣松柏人丁旺;犬守门庭好运来。
犬守门庭好运来,金鸡报晓瑞祥财。
归鸿路上驰千里,喜鹊云中掠万排。
傲雪寒梅添夜彩,悄然入梦赴章台。
新年伊始团圆日,更盼东君悦脸腮。
头条图片创作者联盟 【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第十一章·元明书法(上篇)
————2021.03.20
(一)、“崇法尚韵”之元代书风
宋代尚意轻法的书风使得南宋书法衰落,不见大家出现。到了元代,高压的社会文化氛围迫使文人不得不避开政治上的进退,沉潜入自我的人生,这在客观上也有助于平和蕴藉的书风的形成。文人画的兴盛又使书法转化成一种题画的艺术语汇,诗、书、画、印汇成一统,相互配合,以便取得一致的画面神韵。因此,崇法与尚韵开始合流,唐代法则与魏晋风韵造就了众多的元代书家。其中,赵孟頫是书坛的领袖人物,成就之大与影响之深,元代再无第二人。
(二)、赵孟頫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他出身赵宋皇族,11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教养成人。他自幼聪慧,过目不忘,下笔成文,不假思索。宋亡后,他一度居家习文,至元二十三年,元世祖在江南“搜访遗逸”,他由此出仕,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他连续为官五朝,四海闻名。元仁宗曾说过选择赵孟頫的理由:“帝王苗裔一也;状貌肤丽二也;博学多闻三也;操履纯正四也;文词高古五也;书画绝伦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诣玄微七也。”由此可以看出,他确是当时文化上的代表人物,正适合元代统治者的需要。
赵孟顺书法初学钟繇、褚遂良、智永,后深人学习二王,中年以后形成了自己的面目。这就是世人常说的“赵体”。他的书法集各家之长,讲究用笔,结构谨严。行笔婉转流畅,结体骨肉停匀,深受人们的喜爱。60岁以后,书风变得苍老而洒脱,笔力愈加深湛,结体、章法渐入化境。赵孟顺一生学习众家,面目也变化不一,总体上讲,他的书风是尚法度而求神韵,两者并举而不偏废。他重视学习古人,讲求笔法,汇通众家而自成一家,终于成为划时代的大家,对元以后的中国书画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明初之“三宋二沈”
明清的书风并没有随着元代的结束发生大的变化,而是延续了元代的书风。明朝建立后,朝廷招善书者人宫服务,作缮写工作,这样的文字有一定的体式要求,也不可避免地要迁就统治者的审美习惯,这些因素逐渐积累于这种书体中,后世称之为“台阁体”。书坛上“三宋”(宋克、宋璲、宋广)“二沈”(沈度、沈粲)为代表的书家。 “三宋”指宋克、宋璲、宋广。
1、宋克(1327―1387)字仲温,又字克温,自号南宫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是明代初期闻名于书坛的书法家“三宋二沈”之一。与高启等称十友,诗称十才子。
洪武初为凤翔同知。素工草隶深得钟、王之法,笔精墨妙,风度翩翩。并工写竹,虽寸冈尺堑,而千篁万玉,雨叠烟生,萧然无尘俗之气。尝作鸡栖石业条一幅,题语有“艺成不觉自敛手”之句,谓不可复得也。书学急就章,故写竹能妙。尝于试院牍尾用朱笔扫竹,张伯雨有“偶见一枝红石竹”之句,人遂以为朱竹自宋克始。卒年六十一。
性格豪侠仗义,好习武和研究兵法,为人讲气节,因时局混乱,在政治上未能施展才华。书法初学赵孟頫,得到元末书家饶介的亲传,此后上追魏晋,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元末文艺大家杨维桢对他尤为赏识,自称有所著作、必命宋克书写。
他能写楷书,小楷能得锺繇意趣,不涉赵孟頫藩篱。尤善行草,更精章草。他的章草师法皇象、索靖,用功深至,精熟峻健,较赵孟頫又有进展。他晚年临写的《急就章》笔势峻健而流畅,结构精密而飘逸,波磔尤为险劲有力,很有特色。
但他最有成就的还是将狂草、章草与行草相融合的一路风格。这一风格,元代康里巎巎已开先河,但技巧还比较单薄、风格过于直白,缺少更丰富的意蕴。宋克章法古雅,功力深湛,又兼性情任侠尚气,因此书写时能把章草的生拗遒劲与狂草的纵横奔逸很好地结合起来,从而获得了奇崛恣意的气势,解缙评为“如鹏抟九天,须仗扶摇”,的确气质不凡。以《杜甫壮游诗》等为代表作。
2、宋璲(1344~1380),字仲珩,浙江蒲江人,宋濂的次子。以父荫为中书舍人,后因其兄子宋慎坐罪而受株连被处死,年仅37岁。宋璲天性好书,据文献记载各体都有造诣,尤其是行草和小篆,解缙评其小篆为“国朝第一”。他的行草书直承元代康里子山,后来得到元末明初书家危素的指点,于是上溯晋唐特别是王献之,以峻放为尚,当时即博得了很高的赞誉。虽然未及完成自家风格的塑造,但是也已经初步显示出脱离元代风格笼罩的迹象了。可惜享年不永,无法充分展示才华。
3、宋广(生卒年不详),字昌裔,号匊水外史、东海渔者等,河南南阳人,寓居华亭(今上海松江)。曾任湖北沔阳同知。宋广善草书,《明史·文苑传》说他的草书可比宋克,《续书史会要》说他的草书来源于唐代张旭怀素,似乎较少受到元代的影响,当是别具一格的路数,可惜他的作品传世很少,影响有限。
下期请关注:第十二章·元明书法(中篇)
————
1-6、赵孟頫 千字文
7-12、宋克 急救章
一个北方女子,在成都遇到了2021年的第一场雪,一场沾衣不湿的蓉城雪,一场让憨憨们喜欲狂的雪。
成都的雪,是可遇不可求的绝色女子。媚眼盈盈,风情万种,美得让人炫目却不自知。一个不经意的回眸,就醉了一片河山一城人。
成都的雪下得那么认真,从黎明到夜幕降临,飘飘洒洒落满了朋友圈。小小的玉蝶儿翩翩起舞,撩起了成都人童真和欢喜。看雪、拍雪、堆雪人是成都人今天最美的享受。
下雪了!最惊喜的是孩子们,欢天喜地堆一个雪人,就弥补了他们童年的缺憾。比儿童更为惊喜的是摄影师。他们在镜头里追逐着雪花妙曼的身影,目不转睛,如痴如醉,生怕错失一朵,成为憾事,任由雪花白了头。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一场雪,如果能在下雪的时候遇到一个懂你的人,临雪对饮一杯酒,且饮且吟,该是何等惬意?
那年,你曾寄我江南一枝春,今日,我要摘一朵成都的雪,遥寄给你。告诉你:我来了,雪也来了,一切都很好!
手机随拍:勇哥
#成都头条# #今日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