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锡进总编对比了入境人员和国内隔离人员的防疫政策,认为国外入境只需7+3,而国内有些地方静默期远超7+3。这样造成了事实上的内外有别。
胡总的这个逻辑看似很完美,但是没有可比性。因为境外针对的是封一个或者几个人,而国内针对的是封楼,封小区,封城,当被封的规模越大,组织,协调,进行这一过程的难度也就越大。
所以问题出在对于一个超大区域进行管理时,由于种种原因,就是没有办法在10天内完成,那么10天后到底继不继续封控呢?当然继续了!不封不就是放弃动态清零,前功尽弃了吗?
那么封了是否有悖7+3天模式呢?从个人角度确实是,从群体角度那是迫不得已,依据的是防疫法规,没有违法。比如一座楼里,张三确诊了,要被转运了,整座楼封了。同一座楼里,5天后楼上李四也被确诊了,封控要重新计时,继续延长。不幸的事,几天后小区里其他楼也出现了几例,所以要封小区了,重新计时。这样算下来最早的那座楼可能前前后后差不多要封一个月。
把这个例子,放到一个区,一个城市,道理也是一样,区域越大,时间可能越长,所以上海封了2个多月。
所以胡锡进的这个对比,看似完美,但是比的对象一开始就错了。如果一对一,绝对是一视同仁。你拿几个明确要隔离的人,和一个城市中几万几十万的人来对比,显然一开始就失去了比较的公允性。
我并不是替某些地方推脱责任,我只是有一说一。确实,很多地方防疫的质量不敢恭维,这是造成疫情反复和蔓延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