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菜篮子”工程有名的菜市场吗?曾经的东单,西单,崇文门菜市场已经成为了历史。
图片中的这个菜市场也是成立于80年,现在依然还在,但走进去已经看不到原来的模样了,时代的进步,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怀旧的人们依稀从这菜市场的名字中找到一丝丝回忆。
这个位于北京市前门西大街的菜市场,曾经给您留下过哪些美好的回忆?
#北京头条# #分享新生活# #北京事儿#
关注@北京妙姐 一起分享有趣有料有回忆的人和事儿
昨天看到一篇回忆东单菜市场的文章,引起共鸣。在网上一搜还真找到几张老照片。
我家是74年搬到苏州胡同的,按说离崇文门菜市场和东单菜市场都不远,但是我去东单菜市场的次数最多,因为一出苏州胡同,沿路有好几个都商店可以逛,像春明食品店,华夏工艺品店,文具店,黑白铁加工,蜀香饭馆,祥泰义……一路溜达着就到东单了。
记忆深刻的是80年前后,北京有几年买菜困难,应该说是没菜吃。每天都靠抢!
我们胡同里虽说有俩商店都卖菜,但是品种单调,菜也少,每天下午三点来菜,大家早早就拍队等着抢菜,所以,我们经常去东单菜市场买菜。尤其是周末想改善一下生活,必须去东单菜市场才能买到。那的东西全。
东单菜市场也不是全天都有菜,菜一来大家都得拍队买,轮到自己了,有什么就买什么,不像现在还能挑,那年月有菜吃就行了。
实在买不到菜了,只能买半成品,南门东边那卖半成品盘菜的,基本上几毛钱一盘,都是搭配好的,我记得有几片木耳,几片黄瓜几片肉的是木须肉,我家人少,买一盘就可以了。那个年代能吃到木耳都觉得新鲜。能吃到蒜苗都是高档菜了。
东单菜市场的水产池那永远那么多人。
时候的鱼品种比较多,但也不是天天有,也得碰。周末供应会多一点。鱼类有墨斗鱼,橡皮鱼,鳗鱼,青鱼,鲮鱼,快鱼,杂鱼……,还有一种朝鲜进口的鱼价格最便宜。通常我家会买墨斗鱼和带鱼,墨斗鱼炒着吃,带鱼红烧。带鱼分等级,越小越便宜,越大越贵。那时大家都希望吃又宽又大的,后来吃进口的带鱼,肉倒是又大又厚实,但是味道真的不如国产的小带鱼好吃。
过去的很多鱼类现在都看不到了,更别说吃了。
东单菜市场里摆着好多铁笼子,里面是活鸡活鸭,那年月没买过,吃不起。
春节的时候,我和院里的小伙伴恨不能半夜就到东单二条里的菜市场后门去排队,等着买写本供应的鱼,好像那是一种使命。没有怨言。我们早上4点多到那就有排队的了。大家都冻得缩着脖子跺着脚。由于我家离我姨家很近,我姨又离她婆婆很近,所以,几乎是我先去占队,6点我表弟再去换我,一人排队能带出好几家的东西。
时代进步了,生活好了,人们想吃什么都不用再去排队抢购了。想抢也没地方去了,菜市场都拆没了。只剩回忆了。
在崇文门菜市场旁边,又有一家要排队购买的老北京烧饼店,不知道是烧饼味道好吃排队,还是开业没多久做活动排队,我路过的时候就已经有不少人排着了,玻璃橱窗的价格表上写着:椒盐烧饼、麻酱烧饼、老北京糖火烧一元一个,买五送一,除了烧饼外还有酥饼,老北京糖耳朵,豆浆,五仁月饼。离着崇文门菜市场近的朋友可以到这家看看烧饼做的怎么样。#北京头条# #美食#
怀念崇文门菜市场,再也看不到大家排队抢购的场景了[爱慕]1984年我18岁毕业之前要实习当时正好赶上春节崇文门就给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分在崇文门菜市场糕点部,给同学美得,当时人们串门还是很传统的点心匣子,都是装现成的,6块红蛋糕,6块桃酥,其次就是各种酥皮点心,大概也就10元左右一盒,同学们拼命的装都不够卖的。累了就吃点点心渣,就很美[中国赞]那是师傅也对我们特别好[爱慕]现在同学聚会说起实习的事大家还回味无穷[害羞][大笑]童年的回忆
生活在前门的人,这些照片都是满满的回忆。从崇文门菜市场前门楼子的交警和剧场的售票处老同仁堂,毛主席纪念堂天安门恩元居的炒疙瘩儿,北京饭店现在已经全变了样儿了,前门大街也变了#晒一张回忆满满的老照片#
幽燕杂谈:从魔方大厦说起
追忆北京市崇文门菜市场
前时有一位外地朋友向我咨询去魔方大厦如何走,这一问魔方大厦真给我问糊涂了云遮雾照一头雾水,经查询才得知现在魔方大厦就是在原来的崇文门菜市场旧址建成的,老的崇文门菜市场早已被迁移到广渠门附近了,昨天发的东单菜市场的回忆文稿引发了小的热议,现在又看了一条号称老北京媒体自称小编的作者发的回忆老崇文菜市场的文章有感而发文------。
比较其他几家大菜市场看特别是成立于1902年的东单菜市场来说崇文门菜市场当时是一支新秀 ,坐落于崇外大街西侧崇文门菜市场是四大菜市场之一,在当时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方面卓显重要作用,当初的崇文门菜市场商品也是琳琅满目,呈现出一片繁忙的购物景象,以前的平日及年节也经常到崇文门菜市场买货物,后来我的一个朋友为该菜市场提供海产品货源,我还陪同他联系过几次店商。
记得最清晰的是公元两千年后原居住地被拆迁了,我们还不忘旧情从远处赶到这家菜市场,卖肉这里的肉质量好肉质鲜美啊!。可以说老崇文门菜市场也是老崇文门以及东城东南侧居民深切的记忆和回忆啊!。
温馨提示:如果您对老北京文化感兴趣就要客观真实反映出京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所见发文感到非常别扭如:买“啥”去了您呢?。当时北京二环内居住的土著都不说“啥”!。据悉祥泰义食品店祥泰的义字原来的义字应该是繁体的義字据资料记载上世纪五十年代始原有的汉字简化了義字被简化成义不知道老匾或照片是否还能找到?另外此文中对春明食品店(原名华记食品店)祥泰义食品店{则被称为零七八碎的小店}请问此文的作者您对这两家店的历史状况了解吗?。
京味文化需要真实细解和传承不懂就需要认真耐心的学习且不要仅凭一知半解不懂装懂,嬉笑调侃。文化包括许多方面精华部分需要传承,如果您真心喜欢传统文化中的京味文化不妨读些真正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的作品感受领会真谛! 对于历史文化的写作应该真实客观 特别是京味文化更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不要道听途说,或以讹传讹混淆视听!。
付文章所发图片截图及源于网络的图片。
再次恭祝列位看官健康好运吉祥!。
辛丑年十一月初三太一浩瀚草成于简庐。
#2022高考季##14天学习打卡挑战# #分享你的今日感悟# 十一年前的六月初,儿子参加高考,我比孩子紧张多了,一夜都没怎么睡觉,迷迷糊糊睡不着,我早晨五点就起床了,他喜欢吃小笼包,我就去崇文门菜市场旁边的小饭馆去买小笼包,可是饭馆早晨六点才开门,我在外边等了半个小时,买了二屉小笼包,二根油条,三碗豆浆,三个鸡蛋。孩子六点半起床后,就吃了五个小肉包子,一个鸡蛋,一碗豆浆。然后就把考试专用袋子又检查一遍,准考证,手表,笔,等检查一遍。高考地点是广渠门中学,离家不远,一站地的距离。走着也就是五六分钟。早晨八点二十分,我们俩人才从家出发,路上我对儿子说,条条道路通罗马,成材不只一条路,放松考,别紧张。八点半到达了考场门口,没想到他们班主任早就到了,正在考场门外等着她的学生们,我赶紧说,别紧张!儿子说妈您回家等我,我不紧张,说着赶紧跑向老师,对班主任说,老师好,老师也向前走了二步,并拥抱了孩子,说祝你成功!孩子昂首挺胸的走向了考场。向他的人生目标发起了最后的冲刺!!!
没想到,伶牙俐齿的鲍鲸鲸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失恋33天》里黄小仙和王一扬那嘴多尖酸刻薄啊!在新剧《欢迎光临》里,她却这么写一群跳广场舞的大妈!
看着大妈们为了赢得广场舞大赛,而在身上安装了很多亮闪闪的灯泡,把自己弄得像个圣诞树,一对看热闹的情侣嗤嗤笑!
女孩像树袋熊一样挂在男孩身上,笑得花枝招展,说:她们好搞笑啊,至不至于这么拼,老都老了!
她男朋友说: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群人,年轻时候就组团出来祸害群众,老了也改不了,继续出来扰民,所以不是老人变坏了,是坏人变老了!
而主人公张光正却想上去说:不是的!
作者鲍鲸鲸这样写道:
广场上这些疯狂扭动的大妈,年轻时都喜欢跳舞,但她们最年轻的时候是20世纪80年代。
1984年,孙大妈28岁,那年全北京只开放了四家舞厅,允许四种人进去跳舞:外国人、留学生、华侨和华侨带来的朋友。孙大妈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
1986年,上海的大学生开始组舞会,当时的女工柳大妈28岁,和朋友坐公交横穿整个浦西赶去复旦大学的礼堂,但因为没有学生证被拒之门外。
1985年,血红汗衫大妈23岁,她被邀请参加一个崇文门菜市场举办的舞会,地上是零星菜叶,柜台上的猪肉都没有收。
1987年,北京下了一场大雪,西城文化宫举办了一场元旦舞会,门票5毛,现场挤满了人,人人穿着棉袄、棉鞋,但努力想把交谊舞跳的体面。
每个大妈都有这样的回忆,那时她们的舞步施展不开,后来她们结婚生子,成了别人的靠山,她们开始斤斤计较,一晃神就过了更年期。等终于闲下来时,这世界早变了样子,曾经的舞池、曾经的舞伴、曾经的曲子,曾经灯光下的自己,别人不问自己也不会提。
@君说情感 看到这,不敢相信这是伶牙俐齿的鲍鲸鲸写出来的文字,原来她可以那么毒蛇,也可以这么柔软。
她可以借主人公的嘴吐槽一个歌手:唱的什么破玩意儿,都该到退休金的年纪了,还青春理想自由故乡呢。普通年轻人喝多了往外吐的东西,他捡回去晒干了掰扯成歌儿唱,头发都该染了,装什么困惑青年!
但内核里,她会为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鸣不平。
就像最近又火了的王心凌登上浪姐舞台,无数已经中年、成家立业、身材走形的男人又变回那个“王心凌男孩”。
就像,周杰伦的演唱会重映,打败了很多演唱会直播。
是啊,每个人都年轻过,每个人都想闪光地站在舞台上。谁没有曾经青葱的岁月呢?谁没有属于自己的时代呢?
你说呢?你是“王心凌男孩”还是“周杰伦/刘畊宏女孩”呢?#娱乐聚焦# #娱乐聚焦#
一万倍不至于,反正好吃就是了。//@热血青年阿尔山8D:天津桂顺斋的糕点比北京的稻香村强一万倍//@金风派的:码放纸上应该油就透了绳子改成纸绳就对了,我妹妹70届的分配在花市大街把口启源茶庄旁边的一社副食店糕点柜台卖点心后来搬到崇文门菜市场至到退休,我个人认为吃的东西口味变化最为突出的一个是槽子糕一个是西红柿一个是榨菜完完全全的没有了原来的味道。
北京花市大街竟然有一家天津糕点铺,听说槽子糕还是小时候的味道
05:05北京有各种各样以“**市”或“**口”等市场或街口为名的地方,比如花市、米市、缸瓦市、骡马市、羊市口、珠市口、磁器口、菜市口、煤市口、灯市口、小市口等等,其中大部分都通俗易懂,从字面就能很容易理解这块地方之前的功能定位,如花市是交易花卉的市场,米市是交易粮食的,骡马市是交易骡马等牲口的市场,磁器口是交易瓷器的市场,菜市口就相当于现在的菜市场。这里面数菜市口最有名,清宫戏看的多了就会对菜市口非常熟悉,因为这里也是清朝最有名的刑场,戏文中经常唱到“推出午门斩首”,其实就是拉到菜市口砍头,戊戌变法的六君子就是在菜市口被杀害的,因此菜市口也是刑场的代名词,清朝京城百姓平日里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去菜市口看犯人被杀头,就连当年曾国藩在做京官期间也没少去凑热闹。
以上绝大部分地名都能轻易理解其历史缘由,但唯独对小市口一直不是太明白其中含义,百度百科的解释也非常简单,只说这里是当时穷苦人摆小摊做小买卖的地方。一次带着女儿在这里等公交车的时候给她讲这些市场的由来时,女儿问道小市口以前是卖什么的,我却无法给出合理准确的解释。直到近日看到一本书里的解释后才明白:
原来这个地方在之前也叫“黑市”,又称晓市、小市,崇文门外有东晓市(亦叫东小市),宣武门外有西小市,是北京清代的旧货市场。这种旧货市场交易时间一般在后半夜到天明之间,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鬼市”。《清稗类钞》:“京师崇文门外暨宣武门外,每日晨鸡初唱时,设摊者辄林立,各小市与江宁之城南二道高井附近所有者同,又名黑市,以其不燃灯烛,凭暗中摸索也。物既合购者之意,可随意酬值,其物真者少,赝者多,优者少,劣者多,虽云贸易,实作伪耳。好小利者,往往趋就之,稍不经意,率为伪物。”。
原来小市口就是当年专门专卖高仿商品或假货的市场,但那个时候似乎还不太敢光明正大地交易,只能在破晓之前昏暗的光线下凭感觉在暗中买卖。这不由让人想现在北京的秀水街,很多地方的各种“山寨一条街”,现在依然存在如很多“晓市”一样的市场。但不同的是,现在的交易都是在阳光下光明正大的合法交易,人们并不会以此为耻,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很多“高仿”“山寨”货越做越精良,一些地方甚至成为了当地吸引外来游客的一张名片。很多原本靠仿制的商品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口碑和品牌,慢慢走进了寻常百姓的家里,甚至走出了国门,成为国家的名片,数百年过去了,这也许就是最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