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病毒型号对老人确实不太友好,转移到肺炎比较危险。我五天内,积水潭回龙观医院去了三次,佑安医院去了一次,朝阳医院去了三次。家里两位老人都还在抗击病毒的过程中。这一周医院确实人比较多,尤其是朝阳医院。但感染的人逐渐少了,后面一周就是看重症的人数了。希望大家都能抗过去,抗疫成功。等春暖花开我们去旅游,享受生活。珍惜时光
关注了回龙观医院!!!希望不要再抹黑精神学科!!
历史讲解菌医者:精神病院治疗曝光,重度精神病患者,四肢捆绑情绪失控
11:04马上送回龙观医院!
#精彩片段 #书法 #传统文化 #现场实拍#搞笑
00:11积水潭医院确定2024年年初整体搬迁回龙观。
不跟着单位换房的话,将来上班太远。跟着单位换房的话,新院区附近没啥好小学好中学,将来孙子上学问题咋解决啊?
发愁。
【如何缓解公众的心理焦虑?专家:不必有“新冠恐慌”】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公众的心理压力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因害怕感染而不敢出门、不想出门,怎么应对?如何开展心理调适?昨天,回龙观医院党委书记、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杨甫德给出建议,不必有“新冠恐慌”。未知的结果是导致焦虑产生的根本,获取科学的知识和信息,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恐慌。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有些市民因居家生活产生焦虑。还有人担心“外出后到处都是病毒”,不敢走出家门,也不愿开展社交活动。对此,杨甫德表示,绝大多数类似情绪、压力可以通过自我调适得以缓解。
“我们首先要明白,居家是一个短期的、突发的应激事件,不太可能是长期的。”杨甫德说,在明确这一认知后,就要为短期的居家做好设计和安排,注意规律作息、平衡饮食,保证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提升身体免疫力,并保持人际沟通。这一过程,是对注意力的再分配、再调整,有助于调节自身情绪。
“因害怕而一味地躲在家中不出门,实际上是一种回避。”杨甫德表示,从心理调适的角度,我们需要对现实作出主动适应,科学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每个人都是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只要外出时做好自我防护,就不会轻易被病毒感染。
如果确实感染了新冠病毒,出现压力反应十分正常。杨甫德说,通常人们会经历警觉反应期、消极防御期、现实适应期和恢复成长期4个阶段。警觉反应期往往只持续几分钟至几个小时,随后便进入消极防御期,少数人可能出现焦虑、失眠等压抑的情绪反应。通常来说,通过自我调适能在72小时内走出这一阶段。随后进入现实适应期,能够安心居家,正常生活。最终在恢复成长期,将能更加理性地对待疫情防控。
杨甫德表示,如果自我调适情绪效果不佳,还可以通过特定渠道寻求帮助和支持。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有近40名专业的心理卫生健康工作者,“7×24”小时提供心理援助服务。近期,他们每天接听100多通咨询电话,平均每次通话时长在40至60分钟。“如果通过这些方式依然不能缓解心理问题,甚至有加重的趋势,就需要到医疗机构就诊,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北京日报)
回龙观医院,遗失重症病人一位,到处给人出题,别人说的要是不合自己心意,很容易被气哭,如有发现者,请及时拨打我院电话,必有重谢!
回家路上读到这一段,好奇心强烈。
十年前我有一次胃病痛到在床上翻滚,去回龙观的医院,止疼药止疼针全部上了,豆大的汗珠往下滴。大夫心态又无奈地说你要不去中医科试试吧,我挂了个号,医生让我做一个疗程十次的针灸。结果,当次针灸完,胃就不疼了。我一共针灸了四次,多年的胃病竟然好了。
我亲身验证过经络存在,现在想问的是,朋友圈里有没有学医的朋友验证过这个“幻肢觉现象”?
我们医院要搬到回龙观去了。
和老婆畅想了一番未来,等将来退休了,就在医院附近盘个小店面,搞个咖啡厅,拿我现在的熊猫头像做logo,医院职工来消费全部五折优惠。
大家想象一下:两个年轻的烧伤博士忙活一夜,来到医院旁边的咖啡厅,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昨晚那个危重烧伤患者的抢救方案。这时候,一个白胡子老头端着赠送的马卡龙走过来,一边放盘子一边淡淡的说:呼吸机设置有点问题,把潮气量减一减,把呼气末正压往上调一下。
然后头也不回的走了,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北京积水潭回龙观院区,发热门诊,要排队6-9小时才能进去见到医生,刚碰到一个就诊完去拿药的哥们儿,他说从下午一点排的队,现在才拿上药,还有一个大爷,直接在院区开骂: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医院吗?不把人命当回事。可能也是排队排不下去了,直接走了,现在只要发热,急诊都挂不了,如果孕妇也发热了,会有应急通道吗?也要排6-9小时队吗?由衷发文问,还有疫情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