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学校成立于1962年,目前是全国唯一一所全日制评弹艺术学校,招生范围:江苏省内的初中应届男女毕业生。现在位于苏州市独墅湖高教区。
西安跟苏州真是好,俩985全给了苏州,又是西交利物浦又是西北工大的。苏州高教短板基本补齐了,人大,南大,中科大,东南,西北工大。以前说苏州高楼不行,现在园区两座450+在建。当初西工大报20亿让太仓想想,奈何苏州有钱一个县直接财政拨了100亿。
分校区没多大意义,即使深圳这么多分校区也是徒劳,分校区多了对苏州来说并不是好事,而是无奈,本地校区发展不起来是苏州永远的痛。忘说了,统一招生代码部分专业/学院直接搬迁到苏州,就西工大太仓这个体量,估计小一半都能搬过来。
苏州成为拥有985最多的城市之一[赞]
大学是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是产学研结合的聚宝盆!目前苏州已成为拥有985大学最多的城市之一[赞]
苏州高教短板基本补齐了,南大、中科大、人大、东南、西工大,都有了[赞]当初太仓和西工大对接,西工大报20亿让太仓想想,没想到这个县级市直接拨了100亿,把西工大镇住了[捂脸] 统一代码招生,部分学院直接搬苏州,苏州乃至江苏的孩子有福了。
武大人炸了!南大苏州校区成建制“挖墙脚”!
今年7月,南大苏州校区发布1号“招募令”。开出300万安家费+300万启动经费的优厚待遇。近日传来消息,武汉大学五名知名教授集体跳槽南大苏州校区,在学术界引发关注,更是引起了武汉人的热议。对于很多学术人来说,国内顶级高校南大+中国第一工业城市的组合,是难以拒绝的高质量发展平台,特别是南大苏州校区主打的集成电路、信息技术、生化医药等特色专业,与苏州的优势产业十分契合。
苏州“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狠抓太湖科学城、独墅湖高教区的建设。而南大苏州校区,是太湖科学城的核心,苏州下重金打造学术高地,对各方面来看,都是好事
解放战争期间,为避开战争影响,河南多所学校纷纷迁往外省,其中4所学校南迁苏州办学,这也是河南高教史一段难忘的回忆!
1.河南大学(1948-1949)
1948年7月上旬,河大正式迁往苏州,在苏州各界的协助之下,经过近三个月的筹备,河大在苏州的校舍问题全部得到解决,总办公处设在怡园,图书馆设在湖南会馆,文学院设在沧浪亭三贤祠,理学院设在怡园后面的顾家祠堂,法学院设在金城银行仓库,农学院设在西北街104号狮子林后院,医学院设在中正路饮马桥,工学院设在丁家祠堂。
1948年10月10日,河大在怡园总办公处举行开学典礼,文、理、法、农、医、工六院师生3200多人正式复课开学。
至此,河大完成了南迁苏州的工作,在苏州办学将近一年,直到1949年7月才北返开封。
2.焦作工学院(1948-1949)
1948—1949年,复校后的焦作工学院迁到苏州办学。办学原址位于平江路积谷仓。现具体地址为苏州市姑苏区丰备义仓,原址遗存。
1949年6月1日,焦作工学院在苏州举行了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
3.洛阳师范学校、洛阳中学(1948-1954)
1948年秋,解放大军势如破竹向河南洛阳逼近,洛阳市内多所中、高等学校为避开战火影响,纷纷迁往外省,洛阳师范学校是其中的一所。
是时,洛阳师范全校师生400余人在校长张正祜带领下先是迁往南京,无奈同类流亡学校太多,南京无法收容,暂留数日后,由江苏省教育厅安排坐火车南下,至苏州再包乘专轮于11月18日抵达吴江盛泽。
与此同时,洛阳中学也有师生三四百人同时迁到盛泽继续办学,分散居住在西新街一带。当时两所学校中有地下共产党员,他们在稳定师生情绪中起积极作用。
解放初期,洛阳师范和洛阳中学的部分学生及青年教师考上华东医科大学、华东军政大学、革命大学和苏南公社等,从而走上了革命道路,还有人参加苏州地区和吴江县各区乡的基层证券机构,担任文书、干事一类工作,还有人赴昆山县参加土地改革(试点)运动,也有部分人离退休后留在吴江地区。
1954年夏,两校的大部分师生由吴江人民政府安排乘专轮至苏州中转,再坐火车北上迁返洛阳。
部分高校在建新校区情况统计:
江苏城市占比不小,其中苏州又是最大赢家!
苏州经济好,虽然贵为最强地级市,但作为非省会城市,高等教育的基础还是薄弱一些,因此拿钱砸教育成了苏州近几年的重中之重,而且效果很好,稳步推进!可谓新兴的高教之城!
#苏州头条# #大学# #高等教育# #太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