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征的背景】,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长征的背景:记者再走长征路:30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
- 2、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意义
1、长征的背景:记者再走长征路:30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
来源: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 作者:胡晶
1934年10月17日,八万六千多名红军在江西赣州于都县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短短几天时间里,于都人民汇集起800多条大小船只,捐献出自家门板、床板、店铺板为红军做浮桥,帮助红军在夜晚跨过于都河,踏上长征路。留守在中央苏区继续打游击的红军部队,也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掩护支持。
【现场音】大家小心脚下
在于都县银坑镇文化站干事林秦虎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银坑镇竹篙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石山,山上一根根竹篙笔直挺立。走近后发现,石山上洞穴密布,洞洞相连。站在一个洞口外,一级级布满青苔的石阶将视线延伸至山洞深处。
【林秦虎】这里有一个山洞可以通到后山,那边上去也有一个小洞可以通向后山。当时就是依照山洞的实际地形,由朱德设计造成的。
林秦虎介绍,这座山洞曾经是中央苏区存放重要军械、战备物资的后方保管处。
【林秦虎】包括我们本地的煤炭、食盐、棉被,包括拥军的草鞋,缴获的国民党物资,都存放在这里。从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围剿”,相关物资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前方。
从1930年中央后方保管处在竹篙寨建成后,国民党军队多次企图对这里发动侵袭,但都没能讨到任何便宜。林秦虎说,1934年红军长征出发时,竹篙寨群众和红军战士一起将全部物资顺利转移。
【林秦虎】国民党只要有动静,沿途都有红军家属传消息回来。特别是在彭德怀所率部队打到建宁的时候,我们当地的群众自发挑着食物,挑着物资一直送到福建建宁,连续走了十五天,行程700公里,全力支援红军打国民党。
【现场音】汽车声、人流声
走在于都县建国路上,记者看到了一座古朴的客家民居小院。走进院落发现,这里有的门只有半扇门板,有的根本就没有门板。小院的主人李美珍老人,今年92岁,已经在这里居住了73年。她告诉记者,年轻时她听家里的长辈说,当年红军长征出发时,于都人民纷纷将家里的门板、床板卸下来送到了河边。
【李美珍】当年红军准备长征,来到这里,需要木板搭桥。我家里人就说,门板、床板、家里所有的板子,都拿去给红军搭桥。
关于缺失门板的用途,记者在于都河畔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也找到了历史给出的答案。
【现场音】纪念馆讲解员:现在我们进入展示的第一部分,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五个主力军团及中央军委两路纵队共8万6千多人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准备渡河。副馆长张小平告诉记者,当时的于都河宽600多米,水深1到3米,水流湍急,河面没有一座桥。危急时刻,于都人民主动拆下自家床板、门板、店铺板,甚至预备的寿材板,送给红军架设浮桥,做到了红军需要什么就奉献什么。
【张小平】当时规定的是每天下午5点半开始架设浮桥,红军就利用晚上通宵达旦地渡过于都河,第二天早晨在6点半之前,所有的浮桥和渡河的工具都要隐蔽在港湾之处,甚至连沙滩上的足迹都要销毁,就是为了避免暴露红军的战略意图。我们从很多资料中看到,国民党军队直到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才知道红军主力已经离开了中央苏区,此前毫无察觉。这段历史后来被称为30万人保住了一个天大的秘密。
在纪念馆工作了13年的党委书记管冬梅说,于都群众基础好是当年红军选择在这里集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管冬梅】红军长征之所以在于都集结出发,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战场形势决定的,二是由突围方向决定的,当然最重要的是于都的群众基础扎实。于都土地革命开展得好,赣南的第一个正规工农武装、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都诞生在于都。于都人民见多了搜刮民脂民膏的军队,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支战时打仗,闲时帮老百姓干活,处处为群众谋利益的队伍。在那个白色恐怖的年代里,于都人民当然知道支持革命的风险,但是他们坚信只有跟着共产党,跟着红军才能过上好日子。
红军主力部队和中央军委两路纵队从于都出发后,仍有3万多人留在了中央苏区。作为留守部队,他们以赣州信丰县油山区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掩护红军主力转移。在留守部队和当地群众的掩护下,国民党一个月后才发现中央红军已经撤离。信丰县委党史工作办公室主任庄春贤向记者讲述了一段当地群众为掩护红军行动,不惜牺牲生命的感人故事。
【庄春贤】1935年夏天,红军游击队在这里召开会议,被敌人发现后悄悄地包围上来。通常为了既保护游击队,又保护群众自己,当地群众发现敌人会用暗号,高声大喊东边猪吃菜了,西边牛过河了,大家闻讯就知道是敌人来了,而敌人也没法抓到通风报信的证据。那天游击队开会时,群众朱乙妹挑了一担水去浇菜,听到树林里哗啦哗啦响,回头一看是国民党正在包围上来。情况紧急她没时间使用暗号通知,就直接大喊“白狗子来了,白狗子来了”。
正在开会的游击队员听到喊声,迅速上山消失在密林中。敌人围捕扑空后,马上集中全体村民,追查是谁明目张胆地通风报信。村里的老百姓团结一心,谁也不肯说,敌人就把枪口对准了一位老人的头。
【庄春贤】这时朱乙妹就站了出来,她说一人做事一人当,刚才是我喊的,与这位老大爷没有关系。敌人就把朱乙妹拉了出来,问她把共匪藏在哪里去了?朱乙妹说,你们才是土匪,红军游击队是我们的亲人,他们早离开这儿了,你们抓不到的。
朱乙妹当场被敌人杀害,留下了一个三四岁的女儿,名叫“难妹子”。如今难妹子的儿子陈继感已经69岁了,外婆舍身救红军的故事依然在他的家族中一代代流传着。
【陈继感】我妈妈说,我外婆被敌人打死的时候非常惨,但外婆是为了革命献出生命,她的血没有白流。
在异常艰辛的游击战争中,红军游击队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掩护,与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作为留守部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毅在他的《赣南游击词》中饱含深情地写道,“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亲父母,我是斗争好儿郎。革命强中强。”
(中国之声国防时空·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2、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意义
长征的背景?历史背景(1)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长征的背景?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长征的背景
历史背景
(1)1933年9月~1934年夏,中央苏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先是实行冒险主义的进攻战略,后又实行保守主义的防御战略,致使红军屡战失利,苏区日渐缩小。
1934年4月,中央红军在江西省广昌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损失严重,形势危殆。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第7军团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向闽浙皖赣边挺进,建立新的苏区;命令红军第6军团从湘赣苏区突围西征,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
(2)中革军委派出两个军团分别北上、西征,意在调动国民党“围剿”军,以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但未能达到目的。
10月初,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进攻,迅速占领了兴国、宁都、石城一线。红军的机动回旋余地更加缩小,在苏区内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已无可能,于是被迫退出苏区,进行长征。
(3)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保存了力量约3万人。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转战14个省,冲破国民党军数十万兵力的围追堵截,翻越终年积雪的崇山峻岭,通过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完成了战略转移的艰巨任务。至此,长征胜利结束。
意义
(1)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史诗。它向全中国和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2)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作过如此精辟的总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而告终。”
本文关键词:长征的背景及意义,长征的背景介绍,长征的背景资料,长征的背景资料简短,长征的背景故事。这就是关于《长征的背景,30万人保守一个天大的秘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