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采访老英雄张富清手记|一个军礼,承载64年的记忆
- 2、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寻访老兵足迹于长江
1、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采访老英雄张富清手记|一个军礼,承载64年的记忆
一个军礼,承载64年的记忆
——采访老英雄张富清手记
老英雄张富清一辈子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湖北省军区第一时间组织人员深入采访、挖掘老英雄的先进事迹。从2月底到来凤县采访老英雄,到6月13日在来凤县中心文化剧院参加“时代楷模”张富清发布仪式,我们先后数十次与老英雄见面,聆听老英雄讲述尘封半个多世纪的往事。一次次为老英雄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英勇善战的军人本色感到敬佩,一次次被老英雄淡泊名利、坚守初心的党员本色所感动。
(一)
2月28日下午,我们从湖北武汉赶赴恩施州来凤县。当我们所有的采访准备工作就绪时,来凤县人武部和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告诉我们,前几天有媒体来采访老英雄,老英雄不愿意讲述往事、尤其是打仗的经历。
老英雄在战场上九死一生,立下过赫赫战功,是一名战斗英雄,应该对部队和军人具有独特的情感。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商量决定,与老人见面时部队的同志统一着军装,或许老人见到穿军装的军人感到亲切呢。抱着试一试的目的,3月1日上午11时许,我们一行 7人(其中有三人是现役军人)来到老英雄的老建行宿舍。
第一次见到张富清老人,他穿着厚厚的棉袄,坐在客厅的火炉旁烤着火。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贴近老人的耳边介绍说,“部队的同志来看你了。”
刚说完,老人的举动让我们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老人左手扶着火炉上面支撑的桌子,一下子单腿从沙发上站了起来,用力举起右手,向我们敬了一个庄重的军礼。坐在一旁的老伴孙玉兰也站了起来,迅速扶住他,生怕他摔倒。见状,我们也回敬了军礼,并走上前示意扶老人坐下。
见到老人之前,听说老人左腿做了截肢手术,腿脚不方便。但是,真正见到老人的这一刻,他的举动让人难以想象。老人用右腿单腿站立,左手扶在桌子上,右手敬军礼,左腿的裤管里空空的,用橡皮筋扎着紧紧的。站在那里,大约十几秒钟,一动不动,根本看不出来已是95岁高龄的老人。
也许是第一次见面,老人坐在那里看着我们,满脸的笑容特别灿烂。地方陪同的人员开始向老人介绍我们。由于年龄原因,老人有严重听力障碍,坐在左边的老伴孙玉兰不时地贴近老人耳边转述。
当老人得知我们是省军区来的、是部队的,显得格外激动,主动伸手与我们握手,并开始跟我们聊些家常。虽然年过耄耋,但老人精神矍铄。聊天中,只要他能够听得清内容,很快就能接上话语,思维清晰、声音洪亮。
上午采访结束时,老人的一句话让我们这些后辈军人感到由衷欣慰:“欢迎战友们再来做客啊!”
(二)
3月1日下午3时,我们准时来到老人家里。
随着交流的不断深入,和老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自然了。或许是军人对军功章的特殊感情,我们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老人的军功章和立功证书。老人并没有反对,而是招呼小儿子张健全来到他身边,从上衣左边口袋里掏出了一把钥匙交给了他。
在老人的卧室里,张健全打开一只旧皮箱,取出一个小盒子交给父亲。老人慢慢打开盒子,拿出三枚奖章、一本立功证书、一张发黄的报功书。对着这些证书,老人向我们讲述当年参加解放战争的情景。此刻,整个不到10平方米的客厅,就像弥漫了战场硝烟的味道。
当我们的思绪进入老人那战火纷飞的岁月时,大家都陷入了沉思,老人思路清晰地讲述那段峥嵘岁月。讲到消灭敌人、打胜仗时,老人手舞足蹈,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讲到一起作战的战友时,老人停顿下来,眼睛开始湿润,我们隐约感到这是老人永远的“伤痛”。
张健全告诉我们,“父亲今天算是敞开了心扉,他的这些故事我是第一次听到。刚才我在看着父亲时,一直在想,战场上父亲是怎样活过来的?”
我们与张健全一样,也有这个疑问。老人很坚定地告诉我们,战胜敌人的诀窍是:“对党的信念和不怕死的勇气!”
采访进行得很顺利,但遇到了一个让人意外的插曲。
3月2日上午,来凤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同志告诉我们,老人原部队359旅718团(现新疆军区某红军团)领导在媒体上看到张富清的报道后,已经派人到来凤县,准备看望老人。由于部队来的同志是从休假的家里赶过来,没有穿军装无法确认身份。我们建议请人武部的同志帮助联系部队确认身份。经核实,该同志确实为新疆军区某红军团的组织股股长,该团前身为359旅718团。
10时许,我们陪同该团的同志一起来到老人家里。经过一番介绍,老人表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兴奋:“我今天见到你们很高兴,见到你们就想到了我们359旅的老战友啊!”部队的同志给老人带来了慰问信,老伴孙玉兰一句一句地给他转述,那一刻,老人听得特别认真。
最后,老人还跟部队的同志说,“代我向老部队的战友问好,我给老部队的战友敬礼!”老人再一次举起右手,直到部队的同志走到门口,才缓缓放下来。
(三)
采访期间,听说老人坚持每天锻炼身体、外出散步、上街买菜,坚持生活自理。
2日下午,听说老人要去超市买菜,征得老人的同意,我们对老人的出门全部过程进行跟拍。大约15时30分许,我们来到老人家里。老人正在穿戴假肢,穿戴假肢用了一个多小时。从家里二楼到一楼有25级台阶,老人都是扶着楼梯的扶手,一步一步地走下来;从楼下到超市大约一千米的距离,要经过两个十字路口,全程没有让人搀扶。
来凤县的大街小巷人来人往,除了腿脚不方便,老英雄张富清与普通老人并无两样,他路过这条大街小巷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关注。
去超市的一路上,由于听力的原因,老人很少与我们说话,我们和孙玉兰奶奶一路交谈,了解到很多关于老人的故事。从左腿截肢、站立、练习走路等非常艰辛的过程,孙奶奶给我们讲述了很多老人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
3月3日,采访结束后,我们回到武汉,开始迫不及待地书写老人的故事。当我们把采访场景变成文字的时候,张健全给我们发来了一条信息:“你们的到来,是64年来第一次军队来人,父亲的激动无以言表,给你们庄重地行礼,让我不禁也热泪盈眶……父亲说娘家来人了,我充满感激之情,谢谢部队,愿我们的部队不断发展壮大!”
军礼是军人之间最好的沟通,最能体现军人本色。64年来,老英雄第一次见到部队来人,第一反应敬军礼,或许这个军礼承载了老兵永恒的记忆和初心。
(四)
这次采访之后,我们又先后4次面对面采访了老英雄。直到6月13日上午 ,全程参加“时代楷模”张富清同志发布仪式。每次接触老英雄,都能清晰感受到军人的使命、共产党人的初心,时时刻刻体现在老人身上。通过老英雄张富清,让人更能够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正如老人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最后向所有观众说的那样:“我这一辈子不管走到哪里,都牢牢地记在心上,是党培养我成为一名革命军人、共产党员,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为了国家。”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张富清的话语刚落,《我的祖国》这首歌曲顿时在“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响起。激情澎湃的歌曲所赞扬的英雄而又美丽的祖国,正是有无数像张富清这样的英雄在牢牢地捍卫和守候。
发布仪式结束时,一群少先队员从发布大厅来到礼堂门口张富清巨幅海报面前,举起右手向海报上的张富清行了一个集体队礼。正从大厅走出来的孙玉兰,看到这群祖国未来的花朵向老伴敬礼,顿时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本文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田国松、何武涛、朱勇
2、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寻访老兵足迹于长江
近日,记者来到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看望了一级伤残军人于长江。从负伤至今,于长江以军人的坚毅和博大胸怀,点燃了生活的希望,开启了对人生道路的新思考。
为救战友高位截瘫
“八一”建军节时,于长江在妻子的帮助下,换上医院发的新军装。虽是坐在轮椅上,但于长江骨子里的军人气质依然浓郁。只有身下的轮椅向大家默默述说着他这35年所受到的痛苦与磨砺。
1983年,新兵连结束后,于长江被分配到武警吉林省总队通化支队长白县宝泉山边防派出所。那天,于长江与几名战友正在执行卸载大油罐的援建任务。因吊装油罐晃动,有一名战友的双脚被油罐死死夹住,于长江见状不顾一切前去抢救。没想到,因吊车两端支架所支撑的土地特别松软,根本支撑不住几十吨重的油罐,油罐和支架瞬间倾倒下来,于长江颈部被油罐砸伤,造成了高位截瘫。
“每天洗脸、刷牙、吃饭、喝水等都要别人帮助才能完成。”正常人很难想象于长江那段时间是怎样的一种处境与体验。一天24小时,每2小时就要翻一次身,白天护理人员帮助他翻,晚上护士帮助他翻。
“我也是1.80米多的大个儿,那时瘦得只有70斤。我总会想着自己死去会是什么样子。”于长江说,在无尽的痛苦中,他开始认真思考人为什么活着?“好长时间,每晚我都梦见和死人在一起,常常被一幕幕可怕的梦境惊醒而再也无法入睡。”
重新燃起生活希望
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副主治医师苗志强当年是于长江的护理员,对于于长江初到医院的情景,他仍历历在目:于长江刚到疗养院时,身体状况和心态很不稳定,对待生活也非常消极。
“从他开始写作之后,随着多篇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他逐渐转变了,写作内容也变得乐观积极向上。”苗志强说,于长江的第一篇文章是他帮助邮寄至公主岭日报的。“得知自己的文章刊发了,于长江流泪了,从此他便走上写作之路,从最开始用嘴叼着笔写,到后来在网上发博客写文章,很多外地网友都慕名来见他。”
作为一名荣复军人,于长江享受着一级伤残的待遇,本可以过着基本温饱的平淡生活。然而对生活充满希望与追求的他,在懈怠和勤奋间,选择了勤奋,穿越了人生的痛苦,坚持在文学的沃土上耕耘。
临别前,记者获赠一本于长江的博客文集,名为《还行》,书的封面写着于长江的座右铭:“站着是屹立的山峰,倒下是奔腾的江河。”
于长江在书中写满了负伤、养病、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如他说的那样:“上天赐一条艰难的路给我,是看我还行!当你跋山涉水计划环游世界的时候,有人想如果能原地站立一下……竟都是奢望。”
在生活中,于长江选择了博爱。他总是面带微笑,用嘴调整着手机焦距,拍摄着他心中的风景;他总是面带微笑,用嘴叼着笔,写出心中的繁花似锦。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于长江说:“作为一名军人,我真的很想去天安门看一看,把祖国的壮丽繁荣刻在脑海中。”
吉林日报 记者:祖维晨 编辑:赵树凯
本文关键词:一位老兵的自述,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怎么写,老兵人物访谈,一个老兵的回忆录,一位老兵。这就是关于《人物专访一个老兵的记忆,采访老英雄张富清手记》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