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她靠这几千块钱怎么生活?”中午一起吃饭时,大家聊到了新来的出纳。一个小姑娘,不过也33岁了。在万体馆附近和朋友(女性朋友)合租一套房子。万体馆是徐汇区的繁华地段,就是老小区,房租也不会便宜的。
她在我们公司的工资,到手,往多了算也就在7000块,房租往少了算也要在2500左右,这样还剩下4500元,吃饭穿衣日常开销,女孩子都爱美,护肤品化妆品估计费用不少,这样算下来,一个月很难有余钱了。
“你说,她为了什么呢?干嘛不在老家上班,至少住房吃饭钱省了!”同事,接着说。大家议论开了。她在上海,确实不太容易,不知道她老家是哪里的。在很多小地方,找个工作都很难的。还有,很多人,长大了都想在外面闯荡闯荡的,很少想呆在老家的。很多人,在外面再苦再累,也不愿意回去,要看看外面的大千世界。......
我想这个新同事,肯定也有她要留在上海的理由。
这使我想起,我初来上海的几年。我是在2004年来上海的,那时候二十七八岁,一个月到手工资在1500元左右,和同学合租房子,特别老的小区,楼梯还是木楼梯,踩上去吱吱响,一房一厅,房租1100元,每人550元。每个月日子过的也特别紧吧。
可那几年却是最意气风发的几年,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对工作积极性特别高,对生活充满无限激情,对将来充满无数期待。每一天都生活在阳光里,生活在希望中,每一天都是充实而快乐的。
这就是年轻吧!
那时候关系简单,就一个人,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精力都放在工作和学习上,平时上班,周末或者晚上去上培训班,考证书。记得当时考贸易单证员证,学习的劲头特别足,上一整天课,丝毫不会觉得累。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
真怀念那段时间!怀念那段时间拼搏的劲头!
年轻真好!
年轻有冲劲,不知道怕,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相信有一天自己的梦想会实现。趁年轻,多尝试,多拼搏!生活不会辜负拼搏的人!
我想,这个出纳,她一定也有她自己的梦想!
#2022就业季#
不到600万抢下的凯翔小区三房 真正是赚大了
11月11日上午,某知名拍卖网上,位于徐汇区万体馆板块的学区社区——凯翔小区,拍卖成交了一套2楼三房。总价不到600万,这个价格起码低于市场价200万!很多人可能不解,凭什么一个公房小区能卖这个价格?
凯翔小区位于龙漕路上,属于内环外面的小区。距离地铁12号线和1号线漕宝路站就是300米,到地铁3号线龙漕路站也就是500米;对口徐汇区二梯队学校中比较靠前的好学校——求知小学;徐汇日月光中心、上海八院,海军905医院分院都在500米内;地段,交通和生活配套,都是很不错的地方。东至漕溪四村,南至龙漕路,西至漕东支路,北至漕东三路。
凯翔小区,是个安置房小区,1990-1995年之间竣工。总计有25幢,近1300套房子,总计由6幢高层和19幢多层组成。高层中5栋为18层,2梯8户,另有一幢为二梯十几户。多层为5-6层,部分为1梯2户。该小区刚刚美丽家园不久,目前小区均价在10万以上,今年以来,该小区成交的房子,即使1楼,价格也在9万以上。
我们看看拍卖成交的这套房子,位于41号2楼,为建筑面积:86.55平方米;房屋类型:公寓,房屋结构:混合1,竣工日期:1990年。起拍价为:596万,评估价850万,吸引了4位客户参与竞拍,最终一人出价,底价成交,绝对低于市场价200万以上。我都怀疑,另外报名的几人是托。
要知道,同样是41号楼,4楼,也是这个面积,挂牌出售的价格是858万,外网还展示,算是便宜的。而这套,在2楼,却不到600万成交,绝对是物超所值,可谓是赚大了!毕竟,求知小学的学区房,那也是大名鼎鼎!
另外,本套房子目前有人居住。但是,法院承诺负责清场交房,解决了这个房子的唯一难点!一切变得顺利了!
怎么又在改造了,网上看了下2004年就在改造。现在有八万人体育场,东方体育中心等等。在寸土寸金的徐家汇这个万体馆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万体馆前的蓝色大巴是SK648型团体客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最豪华的大客车,除了上海友谊国宾车队外,估计全国也没几辆。这种车当年是很拉风的,在马路上驶过时,会让人眼前一亮。这种大巴看起来很像斯柯达706RTO,应该是借鉴了它的设计。
图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俄国眼中的17世纪中俄远东之争 - 今日头条】头条专栏
二十年前在万体馆用上海话跟一个报亭大姐问路,“谢谢侬…”开始的,第一遍没听见的样子,再问一遍,还是没答理人,才明白是不想搭理人。当年冬天来北京旅游,一样是问路,大妈热情地带着过去了,北京的热情加上舒服的暖气,果断弃沪留京,虽然上海看上去时尚干净一点,但是生活还是人情味浓的北京更舒心些
装修后的万体馆宜家,增加了很多体验场所。值得一逛[耶]#宜家家居#
1,我是新上海人,定居在徐汇区万体馆附近,生活多年深深爱上这座城市,我从不争论上海是否最优越还是最排外,我只知道,这座城市见证我的成长,给了我太多感动,并让我在很多事情上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并且让我有能力有意愿去帮助他人。来上海16年,幸运有非常不错的生活条件,有时候我确实讨厌那些尖酸刻薄的排外的人,有时候我又很理解,因为我自己在上海都碰到许多无理的老乡。今天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改变自己,首先做一个好人,再去看他人。《论语》里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其实在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有好人有坏人,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是因为有异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历史再发展多少年,也不会是完美的,毕竟从人性来说,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知识储备、经历都不一样。正所谓泾流合渭流,清浊各自持。
3,最明显的是开车,经常碰到有人加塞别车,甚至恶意搞事,年轻的时候,我曾经拿着甩棍去拼,我以为开个好点的车就不会这样了。后来,当我有了百万级别的所谓豪车,马路上不讲道理的仍然大有人在。但我渐渐明白先正己正心,善意地去想对方可能真的有急事,我开始刻意地礼让他车,微笑着礼让行人,帮扶一些耄耋老人过斑马线。从此不再痛苦,不再暴躁,收获的更多是快乐和自豪。
上海的马路文化应该是全国最好的,高架拉链式行车也是全国推广最赞的。当我们聚焦于好的一面,坏的一面便会“悄悄消失不见”。
4,上海停车太难,我喜欢乘坐公共交通,除非出差回来很累很累的时候,一般我喜欢站着,碰到老年人,我尽量去搀扶一把,有一次一位老阿姨,买了满满一手提车的东西乘公交,我亲手给她搬上车,安排好座位,阿姨一路感谢,我却不好意思得慌。
5,很多事情微不足道,做的人太少,就会显得伟大。
6,我所在的小区一楼有门禁,经常会进去碰到里面的人出来,或者出去碰到人进来,总需要有人去掏出卡片刷门和拉门这两个动作,但是经常会碰到,自己刷完门禁卡,里面的人不但不拉门,却急呼呼地一拥而出,从自己的价值观来说,你无法要求他们和你一样。
直到有一次,我出差回来,拿了太多东西,有一位阿姨一直撑着门等着我进去,当时突然很感动……我因为记性不太好,不知道她是谁,但我知道她是一位普通的上海阿姨。她教会了我做一点好事或者吃一点亏是一种豁达坦然。
7,这次疫情封控快一个半月了,隔壁邻居是一对上海老人,我们经常互相给对方送一些食物,封闭之前,他们做一些青团啊糕点啊都会给我们一些,我特别喜欢他们,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说话声也很小,我觉得这就是有品质的人的生活。
8,当然也有感觉不好的时候,小区重新换了物业,因为停车位问题,一位中年男人对我破口大骂,看我还口他冲过来要打架的样子,我没有示弱。他又疯狂表演说自己很有钱,有本事,骂我外地人,追着要和我比钱,我真是哭笑不得,无奈我拿着手机打开银行APP,我说谁输了谁喊一声爹吧,他竟然退缩了……
9,去年九月份,我夜里在楼下散步,拣到一个卡地亚玫瑰金戒指串在一个转运珠手环上,想尽办法还给了失主,她很激动说这是她爱人给她的特殊礼物,都准备放弃了,调了监控视频也没找到,而且第二天就要搬家了,没想到能失而复得,拿出两千块给我,被我严词拒绝,我说如果我在乎你的钱,东西就不还你了,你这两样东西加起来都两万元了。我是觉得不是我自己的东西,我坚决不会据为己有,不管有多昂贵,因为那并不能改变我的生活质量,反而会让人忐忑不安,拾金不昧却能让我自豪从容。古人说过不争不贪,福禄无边嘛!
10,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端正自己,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内心。陆九渊指出,心之正就在于“为善为公”。
我还特别喜欢岳飞的一句话: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
【网传“徐汇多地空气阳性,万体馆附近空气检测到阳性”?谣言!】近日网上热传“徐汇多地空气阳性,万体馆附近空气检测到阳性”……空气真的会变阳性吗?上海网络辟谣平台表示这是谣言,请大家不信不传!专家解释:空气阳性”的情况在密闭的室内空间,完全可能。但在室外,阳性感染者经过附近后,短时可能存在。但这些病毒也好,气溶胶也好,在室外空气中很快就会分解死亡,不具备传染性。所以,所谓上海“空气有毒”,完全是谣言。事实上,有关部门没有在漕溪北路等地的室外进行过空气标本检测。(上海发布)
图为70年代,在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三位大学生在上海体育馆前的合影。
他们三人在当时都属于个子很高的,都穿着运动服,看样子刚参加完大学的比赛。交大是全国重点大学,70年代的交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难怪这三位气宇轩昂。
他们身后的上海体育馆也很了得,上海人俗称“万人体育馆”,可以容纳近万名观众。当时上海的重大室内比赛、庆典和集会都在万体馆开过。
6月1日上海恢复通行,儿子赶紧去徐汇区万体馆那边房子里看看,里面的租客前一天晚上回兰州了,行李还没有运走,因为快递进不来。
中介与他一起,帮着把行李推到小区外面,让快递公司拿走,钥匙交给中介,抓紧挂出去出租,今年受疫情影响,租房市场估计没以前景气,去年挂出去半天就租出去了,希望今年空置时间不要太长,因为他在单位周边租的房子需要付租金,还要还房贷。
昨天晚上万体馆宜家顾客被拉去方仓
昨天街道疫情防控办,流调。有得阳人员去过宜家。昨天晚上17点多,突然接到通知。对场所进行全部消毒,接触过的人需去隔离。不管是密接还是次接,都拉走。对于晚上特意过来逛的人们,无疑是个惊雷消息。很多顾客慌不择路的逃离了现场。不过还是有一部分人未能幸免。
对于这临时来的通知,大家只能配合了,毕竟一切行动听指挥。
《历史上的今天》
1975年9月20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上海市响应了毛主席关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举办了《上海市幼儿体育表演大会》,大会在崭新的上海体育馆(万体馆)隆重举行。
那个时候,我只是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却有幸参加了《上海市幼儿体育表演大会》的筹备组,筹备组成员由吴乃为、王祥麟、王吉林、张烈、金月苓、陈继武等老师和专家组成。在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对工作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吃苦耐劳等很多优秀的品质。
《上海市幼儿体育表演大会》的表演参与者是在全市一千多所幼儿园,约七万名幼儿在参加各区、县幼儿运动会的基础上,选拔约五千名小运动员参加市里体操、武术、球类、接力赛及团体操等表演项目。
1975年9月20日,《上海市幼儿体育表演大会》开始了,上海体育馆到处都是红旗招展,彩球飞扬,一万八千多人的万体馆座无虚席,到处呈现出一片欢腾喜庆的气象,小运动员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和欢呼声,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这次大会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南京西路幼儿园、荷花池幼儿园、冰厂田幼儿园、万航渡路第二幼儿园、愚园路第五幼儿园等幼儿园。在各园领导和老师的积极努力创作和指导下,一批批优秀的好的作品,在众多幼儿尽情的表演下,精彩纷呈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得到了社会和广大家长的一致好评。
在盛会欢快的进程中,会场中扬起了幼儿们,激情的童声合唱——
“红五星 放光芒 放呀放光芒
各族儿童放声唱 放呀放声唱
敬爱的毛主席 敬爱的党
哺育着我们茁壮成长
我们是新中国的小主人
团结一心 向前方 向前方”。
(“红五星”这首歌,是由《我爱北京天安门》的作曲家金月芩创作的)。
随着“红五星”的歌声响起,小运动员穿着五十六个少数民族色彩斑斓的服装,欢快的奔入会场。这时,全场沸腾了,欢乐的气氛又一次达到了高潮。
那时,上海市各大报刊——解放日报、文汇报和新民晚报等都在显要的版面报道了这次盛会,上海电视台也做了专题节目向全市人民播放。
这是上海市各个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交给上海人民最出色的答卷!
《上海市幼儿体育表演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感谢幼儿园老师和小朋友们,你们辛苦了!
请人们记住这令人难忘的一天,
1975年9月20日。
#谢伟民老照片# 1983年9月28日。上海万体馆。1983年全国体操锦标赛部分获奖体操女选手的赛后合影。
上海的传呼电话(四)
萨拉布莱曼首次来中国举办独唱音乐会。选择万体馆。Z导请我帮忙宣传扩散。
北(中)音网站属全球最大华人古典音乐网站,会员过百万,影响力不言而喻。
我总置顶了活动消息。我相信网络的传播速度。
曾发与丁羔合影老照片,他在纽约大都会便立马知晓,请求将原件寄送邮箱(论坛象素限制很低)。
萨拉布莱曼进行三种唱法:流行、乡村民谣和歌剧美声。
后来,见吴碧霞亦多种唱法,我很不以为然:喉位、共鸣腔与通道会发生紊乱。最后没有一种唱法能臻至化境。
这就是我内心不赞成沈洋唱爵士,许蕾小姐姐唱通俗的原因。
想起来了~陈汝佳,当时在上海万体馆还看过他的音乐会呢!周峰和他都是80年代最有代表性歌星⭐⭐⭐!
David陈翔1984年周峰在电视节目《九洲方圆》中演唱《夜色阑珊》。#怀旧经典 #华语金曲 #周峰 #经典永流传
03:41万体馆边上的小区,有位倔强的爷叔非要闯关出大门,这下忙坏了保安,于是大白和志愿者一起把他团团包围,边上一位老太太急着跳脚。
爷叔年纪大了,也就小区里翻翻浪头,倒是有位“智勇双全”的小伙子,想到了游泳“偷”渡的法子,硬是横穿吴淞江,从上海游到苏州的昆山。
等他费劲游到了岸,直接拉去隔离了。疫情期间,这就是违法行为。
这种时候大家还是以大局为重,安心防疫吧,别添乱了。
#上海头条# #上海疫情#
曾经混迹北上广,上海呆了一年(前后两次),北京呆了两年。相对于北京,个人更喜欢上海。
分开几个层面看吧:
1.气候:各有特色,总觉得广州太潮湿(广州温度不低但是遇上湿冷,体感温度超低),北京太干燥(属于一年四季都要润肤露那种气候),上海刚刚好。不过,干燥有干燥的好,洗了衣服一般一天就干了,很少下雨,跟广州一年几十次台风,上海一年也有好几次。我始终认为气候是造就地区文化的根本。气候为上海带来了细腻,四季分明也造就了北京的气质。说起北上的气候,不得不提上海的黄梅天气,如果是湿黄梅,那种潮湿的程度是比广州还厉害;另外一点是北京的暖气,在冬天真的是超爽,屋内穿短袖吃冰棒,屋外厚大衣滑倒摔跤。
2.城市规划:什么CBD那些就不说了,北京规划方面比较“整齐”,而上海,还是有深厚的老城市痕迹。我个人喜欢上海就是这个原因,上海的路适合走路,林荫小道,舒适自在;北京的路笔直宽阔,适合开车(如果不堵)。以前在上海的时候,经常从徐家汇走到外滩然后再走回去;北京,除了国子监到南锣鼓巷一段路之外,其他的都是冷冰冰的高楼大厦。
3.交通:北上广,北京最差,北京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停车场”,记得几年前有一次北京拥堵指数9.7还是9.8,估计大家没概念,为了便于各位理解,说明一下:10就是停车场了。北京的司机,对于拥堵的标准是:能动就不算堵。交通状况,在北上广三个城市,上海算最好,虽然我是广州人,我觉得广州很多地方比上海优胜,但是上海现在的交通状况最好。我在2003年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我觉得上海是很疯狂的,地面到晚上十二点还堵车(徐家汇),然后万体馆和徐家汇两个地铁站,绝对是现在广州“地狱西”也比不上。不过交通这个东西必须是有阵痛期,记得广州在90年代的时候,也是被成为“整个城市都是大工地”,什么城市都好,交通必定越来越好吧。
4.吃:上海吃好的东西很贵,嗯,北京更贵
财富:上海有钱人很多,不过北京更多
生活便利性:上海真的领先不少,上海貌似政府规定,每500米必须有一个便利店,而且还是24小时营业的,而且上海的便利店是可以交各种生活费用的,超级方便(当然现在都在线交了),北京…………
5.文化:北京领先上海,各种演出(包括世界一流的乐团,明星)很多,比上海多一些,北京上海都比广州多很多,估计中国南方,可能香港也瓜分了部分的演出资源,广州着实很少
6.政府的配合度:上海优胜优胜优胜,上海政府基层真的很好,首先是密度:我在上海租了房子的第一天,去居委办暂住证,走了5分钟,人家说我走错地方了,要去另外一个地方,再走了五分钟就到了,拿着租房合同和身份证就能搞定(貌似是这样,反正很便利);然后居委的人很热情,登记了一下资料就可以去办证中心,走了15分钟到办证中心,然后一个下午搞定了;更让我感动的是,每个月居委都会上来敲敲门,登记你是不是还在这里住,居住证到期了,居委会帮你续办,对居委主动帮你办理,然后把卡送上门,我是觉得居委会有这种服务,真的是至少冠绝中国了。当年(2012年)我是从上海挪去北京的,所以到了北京租了房子第一天也是去办居住证了,然后居委很远,走路30分钟,到了之后,各种繁复手续,最后说房东没交税,让我先补了税款才能办,全程板起脸,最后也是没办成…………好吧,可能中国其他地方都是这样的,但是上海基层政府方面做的好,我相信是毫无问题的吧。(为了避免某些人专门来杠,所以我特意标注了我的经历是在2012年,社会在进步,包括政府部门,后来我因为要个人出国旅行办理了一个一年期的居住证,那次的确简单了一点,至少不会让一个租客操心房东有没有交税的问题)
7.工作:上海偏商业;北京偏电子和互联网;当然这仅仅是偏向而已
8.古迹:北京优胜太多,相信也没有什么争议的
回归最初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感知,就好像有人喜欢吃牛肉有人喜欢吃猪肉一样,以上仅代表个人意见
一个人一生至少当应植一棵树
今天是中国第44个植树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按照这个经典算法,这44年,想来已经成就了大批的木材了。
说到植树,突然想到人生,想到人生与植树的关系。一个人的一生,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但是,一个人的一生,要不要种植一些树?这或许不是每个人都会考虑的。
人生与植树,从表面上看,并不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一个人一辈子不植一棵树,估计也不会影响他的人生,况且也没有人计较他有没有植过树的,高考、就业、提干、升职都会有植树的多件的。
然而,树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条件!试想,这个地球,如果没有一棵树,人类会怎样,还能否存在吗?所以,树,对于每个人并不是毫无关系的!
植树节是从1979年开始的。在这之前,虽没有植树节,我却也是植过树的。记忆中,第一次植树是父亲带着我的,那时,我家新造了两间瓦房,不知父亲从哪里弄来了十棵小杉树,手指般粗大,与我一般高。父亲将这十棵小杉树种在我家新宅的后墙跟,每一棵小树种到树坑里,父亲都让我用手扶着树,父亲自己用铲给树培土。这些树后来长得比房子还高,整整齐齐的一排,如一道风景。我当兵探家,远远的首先看到的就是那一排高耸而齐整的杉树。直到前些年老宅被拆迁,这些树才被人移走,如今我都不知道它们被移到哪里去了。
还有一次植树,也是难忘的。那是1975年,上海万人体育馆建成,当时,共青团上海市委机关组织工作人员到“万体馆”参加星期六义务劳动,那次劳动的项目就是植树,而那时,我正好在团市委参加一个学习班,因此也就有幸一起参加了植树活动,记得当时还种了好几棵树,只是不知道这些树后来怎么样,如今还在不在——突然有点想念它们了。
有了植树节之后,参加植树的机会就多了。在1979年第一个植树节,我还在海岛上当兵,当年,我们连就在连队驻地后面的虎头山上植了半天树,植的是小松树。这些树已经长大了,前年我重回海岛,还见到过它们。
到了南京之后,军校里每年都会组织去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植树,每次都要种上一天,中饭都会送到植树现场吃的。那里,多年下来,我应该种下了不少树,只是后来没有再见到过。
转业到地方后,每逢植树节,也参加植树活动,只是每年安排不同的地点种树,时间长了,都记不得种在哪了。
如今,还有几棵树是记着并看得见的,就是我在自家院子里栽的,一共有三棵树,一棵是柿子树,一棵是桔子树,一棵是腊梅树。这三棵树目前长得还都不错呢!经常看看自己植的树,心情会很愉悦的。
想起有人说过,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我想,来生想做一棵树,今生先植一棵树吧。一个人的一生至少应当植一棵树,等自己的生命终结了之后,至少还有一棵亲手栽的树还活着,那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