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名人故事陈景润,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40岁誉满全球,63岁早逝,如今他的妻子、独子现状如何?
- 2、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名人故事陈景润
1、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40岁誉满全球,63岁早逝,如今他的妻子、独子现状如何?
陈景润,中国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1973年,陈景润在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世界级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2”的论证,从此誉满全球。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研究压力太大,陈景润年纪轻轻便重病缠身——肺结核、结膜炎,无时无刻地吞噬着陈景润的生命。然而即便如此,陈景润仍笔耕不辍、奋战不惜。为了保护这位国宝级的数学家,中央领导决定:必须让陈景润住进解放军309医院。
对于这样的最高指示,陈景润却执意不从:
“我的医疗条件比贫下中农强多了,我不能浪费人民的钱财!”
但是最终,陈景润还是经不住领导的一再恳求,住进了309医院的高级病房。虽然生活和医疗有了着落,但是陈景润的终生大事却一直没有解决。
从儿时起,陈景润就喜欢独处,离群索居。自从迷上数学后,他更是日以继夜地投入数学研究之中,根本没有时间追寻自己的爱情。因此直到45岁,陈景润仍然孑然一身。但到了1978年,爱神却悄悄地眷顾了木讷、沉默的陈景润。
自从徐迟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布后,陈景润闻名天下,每天都能收到几十封来信,一年下来可以装满好几个麻袋。在这些信件中,包括不少年轻姑娘的求爱信,在她们心中,陈景润就是一个白马王子。
陈景润从小就没有女人缘,不知该如何回信。于是在一次会议上,陈景润煞有介事地询问领导:
“我收到了几百封情书,我想请教各位领导和同志,该如何回复?”
听了陈景润天真而不失真诚的话,在座同志发出了一阵阵哄堂大笑。但是最终,领导们也没有为陈景润找出正确答案,毕竟爱情是要自己争取的。有时候,同事曾试图为陈景润介绍姑娘。但在相亲时,陈景润却表现出难以理解的沉默和木讷,最终只能草草地收兵。
1978年9月,陈景润照例在309医院进行体检。在体检时,陈景润与一位美丽大方的姑娘邂逅了,她便是从武汉军区医院转到解放军医院进修的由昆医生。而这位年轻的姑娘,就像一只攻城锥,撞开了陈景润封闭45年的心门。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印在陈景润的脑海之中。
在得知由昆并没有男友之后,陈景润便开始了对她的追求。经过长期的相处,陈景润和由昆克服了年龄的差距,最终走到了一起。由昆曾疑惑地问陈景润:
“你是大数学家,很多人都崇拜你,什么样的女孩子找不到?为何偏偏选中了我呢?”
对于缺乏浪漫细胞的陈景润来说,这个问题实在有些难,于是只好涨红着脸说:
“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嫁给我,我就一辈子不结婚!”
陈景润的回答虽然有些答非所问,但在由昆心中,却是最好的回答。1980年8月25日,在家人和同事的祝福下,陈景润和由昆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结婚后,陈景润和由昆相处的时间并不多。陈景润每天都要进行艰苦的研究,因此长期待在自己的书房之内;而由昆本来就是医生,经常要值夜班。
但让由昆感到暖心的是,上班前,陈景润一定要和她道别;下班回家,陈景润听到脚步声,一定会从书房出来,拍着手欢喜地说,“由回来了!由回来了!”“由”是陈景润对妻子的爱称。
只要有时间,由昆就会将丈夫从书房中拉出来,逼迫不爱运动的他锻炼身体,毕竟长期的伏案工作,对身体损害极大。此外,由昆还着力改善陈景润不讲卫生、饮食过于节省的习惯。为此,由昆强制他的洗澡换衣服,还强制他每天刷牙。但是最后,由昆却发现,陈景润竟从没有刷过牙,压根不就会。因此由昆只好手把着手,教他怎么刷。
不仅如此,由昆还每天研究菜谱,在保证饭菜可口的同时,还兼顾了营养。在由昆的努力下,陈景润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不仅长胖了,曾经苍白的脸也变得红润了起来。1981年,陈景润的独子陈由伟出生了。老来得子,让陈景润乐不可支,或许天伦之乐,就是如此吧!
但是到了1984年,一场意外却击碎了陈景润业已恢复的健康。陈景润在过马路时被一辆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重伤。而这次重伤,诱发了严重的帕金森症,致使陈景润在生命最后的12年中,都大多在医院的病床上渡过。但令人感动的是,陈景润却专门告诉有关领导:
“不要为难撞我的小伙子,不要扣他的工资,不要毁了他的未来。”
为了保住陈景润的命,领导们特意拨款,让他享受最好的医疗条件。但是陈景润却每次都闹着要出院:
“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不能辜负他们,这都是国家的钱,都是人民的血汗啊!我住医院一年的钱,农民要在地里辛苦一辈子啊!”
可怕的帕金森症,一点点地噬咬着陈景润的健康,在病床上,他在夜里经常大呼小叫。到了1995年,陈景润已经病入膏肓,命在旦夕。为了留着这颗睿智的大脑,中科院专门拨出20万元,作为他的治疗经费。但是即使是这笔在当时看来的巨款的医疗费,也无法阻止死神的脚步。
1996年1月18日,中关村医院已经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到了3月10日,任何药物都已经无法缓和陈景润的症状。在丈夫弥留之际,由昆噙着眼泪说:
“先生,你能对儿子说几句话吗?”
但可惜的是,陈景润已经发不出声音,只是轻轻地蠕动自己的嘴唇。13点10分,陈景润带着遗憾和悲伤,离开了自己深爱的世界,年仅63岁。陈景润的离开,不仅让中国失去了一颗伟大的大脑,同时也让由昆和陈由伟失去了丈夫和父亲。
正所谓为母则刚,由昆并没有因丈夫的去世,就将自己淹没于泪水之中,而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和抚养儿子上。她于1999年升任放射科主任,2000评上正高级职称。由昆从此再没有改嫁,并且凭借自己的努力,成为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发射科的主任。有人曾问她:“如果有来生,你还会嫁给你先生吗?”而由昆斩钉截铁地回答:“我愿意”!
而陈景润的独子陈由伟则去往加拿大读书,身高达到1.82的他决定接过父亲的衣钵,投入到应用数学的研究之中。有子如此,相信陈景润同志一定能含笑九泉了。
好书推荐:
曾几何时,小时候的我们都梦想着成为科学家,为国家做出贡献。特别是陈景润横空出世后,孩子们都将追求科学,学习知识视为最酷的事。
但是时过境迁,曾经纯真的社会逐渐变得物欲横流。如今的孩子,已经不再将成为科学家,成为自己毕生的理想。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成为赚快钱的网红、电竞明星。如今的中国,逐渐成为笑贫不笑娼的社会。长期以往,国将不国。
因此,陶陶向大家推荐一套宝藏书籍——中国大师科学丛书,让孩子重新树立科学理想。本套书籍共收录十三本、各领域的书籍,全都由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撰写。
例如《桥梁史话》的作者,便是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
《藏在生活中的数学》,作者张景中,中科院院士。
《海洋的秘密》,讲海洋科学的,作者雷宗友,海洋地质专家。
《极简趣味化学史》,作者叶永烈。
《偷脑的贼》,作者:两院院士、三峡的设计者潘家铮。
《神奇的数学》,作者谈祥柏。他跟张景中院士、李毓佩教授一起,被人称为“中国数学科普的三架马车”
《世间的脚印》,讲大地的奥秘,作者陶世龙,北京地质学院创建者之一。
《数学花园漫游记》,作者马希文,数学神童,北京大学数学系教授。
《细菌世界历险记》,作者高士其,中国大生物学家。
《爷爷的爷爷哪里来》,讲人类进化,作者贾兰坡,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北京人头盖骨的发现者之一。
《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
《穿越地平线》,中国祖师级地质学家李四光著。
这些科学家著作等身,却能专门为中学生创作科普书,这是非常难得的。内容从数学到物理再到气象学、桥梁学以及考古学,涵盖面非常广泛,把这套书看完了,孩子绝对是知识达人。而且对学习也很有帮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套书籍将给孩子传达科学之精神,家国之情怀。如果有一套书能改变孩子的一生,这套书或许就是最好的选择。
2、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名人故事陈景润
陈景润从少年时代培育起来纯朴真挚的感情,一直贯穿在他生命的全程。
童年时代的陈景润,性格内向,不大说话。
玩捉迷藏的时候,陈景润的方式有点特别,他往往拿着一本书,藏在一个别人不易发现的角落或桌子底下,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一边等待别人来“捉”他。
看着看着,他忘记了别人,而别人也忘记他了。
内向到可以说是木讷了,可内向的孩子,往往内心都藏满善意与执着。
陈景润10岁那年,母亲突然病逝。
他大哭不已,不吃饭,也忘了吃饭。
当一脸悲戚的人们,把母亲放置到阴森恐怖的棺木中去的时候,他目不转睛地盯着那张已经变得青灰色的熟悉的脸,泪如泉涌。
小学念了二年,便开始跳级。
上初中后,陈景润最先受到一位语文老师的特别关注。
老师原本是位教授,曾在东北的大学教学,日本侵占东北后,他流亡到南方,在福州这所中学当了一名教师。
他目睹日本人横行霸道,只可惜自己年老了,就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他看到陈景润勤奋刻苦,经常把他叫到身边,讲述中国五千年文明史,激励他好好读书。
初中时,陈景润数学成绩始终全校第一,引起了一位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数学教师的注意。
陈景润最感兴趣的是数学课,一本课本,只用两个星期就学完了。
老师觉得这个学生不一般,就把自己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课本借给他看,还格外多给他讲一些数学知识。
他不爱说话,遇到同学也不会绷着脸,而是笑一笑,算是打招呼了。
长期看书,且爱躺在床上看,患了近视,戴着一副眼镜,一条眼镜腿断了,用一根线绑着,初看,有点滑稽,也显得“寒酸”,但他从不在意。
考入高中后陈景润遇见使他终生难忘的沈元老师。
沈老师曾任清华大学航空系主任,当时是陈景润的班主任兼教数学、英语。
沈老师注意到陈景润是在一次课堂上,当时他出了一道有趣的古典数学题“韩信点兵”。
大家都不明白,陈景润却立即小声回答:“53人”。
沈老师惊呆了,因为这道题他曾给许多班出过,没人能够答上来。
沈老师非常高兴,接着,他讲了一道世界数学难题:
大约在200年前,一位名叫哥德巴赫的德国数学家提出了‘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简称1 1的猜想。
他给俄国圣彼得堡的数学家欧拉写信,请他帮助证明这道难题。欧拉接到信后,就着手计算。他费尽了脑筋,直到离开人世,也没有证明出来。
之后,哥德巴赫带着遗憾也离开了人世,却留下了这道数学难题。
200多年来,这个哥德巴赫猜想之谜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从而使它成为世界数学界一大悬案。
这个故事被陈景润埋入心中。
1950年,陈景润高中尚未毕业,毅然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
与高中时期一样,他的成绩在全校依然名列前茅。
大学中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主要在教师中进行,偶尔也会“烧”到学生头上。
陈景润被“烧”着了,他到大会上去做“检查”,非常虔诚地检讨自己,并且向大家保证:今后一定讲卫生,天天洗脸刷牙。
1953年,陈景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教书。
他平时很少讲话,表达能力很差,学生们听他讲课特别费劲,加上他一口的福州话,许多学生根本听不懂他的话。
因此,他到北京四中上了几节课后,学校就发现他不能胜任教学,不再让他登台讲课,而是让他给学生批改作业。
由于上课能力不足的内心煎熬,在四中陈景润更是经常生病。
学校见他多病,不能工作,于1954年让他“停职回乡养病”。
回到福州家中养病的陈景润没有了经济收入,工作和生活一度都陷入困境。
1954年的冬天,家里一天到晚弥漫着呛人的中药味,在家人的照顾下,陈景润的病情渐渐得到控制。
陈景润想出去找份工作,教书他显然不行,做体力活,他更不行。
苦闷中,他几乎每天都去书店看书,从这家书店换到那家书店。
渐渐地,家附近几家书店的营业员几乎都认识了这个只看书不买书的顾客。
终于有一天,他被撵了出来。
后来,陈景润的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可以摆个租书摊?这个活不累,还能一边守摊点一边看书。
于是每天早晨,陈景润推着装满书的小推车离开家,小推车“吱吱”叫着穿过小巷,停在热闹的街边。
他摆开摊子放上书,将写有“租书”的牌子摆放好后,就坐下来看随身带来的数学书。
不言而喻,生意很清淡。
前来租书看的大多是孩子,他们花2分钱就能租一本小人书看。
陈景润收下钱,递上书,又低头看他的数学书。
直到街上的路灯都亮了,他才收摊回家。
这样一天下来能有几角钱收入,陈景润勉强能维持自己的生活。
一天下午,书摊冷冷清清的,一个顾客也没有,陈景润坐在小板凳上看书。
父亲气喘吁吁地跑来了,他手里拿着厦大送来的信函,喜气洋洋地说:“景润,景润,王校长让你去厦门大学工作哩。”
原来是不忍陈景润的数学才华被浪费,所以调他到厦大图书馆管理数学系图书资料阅览室。
为了给自己挤出时间,陈景润几乎从不去校外,足迹就在宿舍、食堂、图书馆之间。
当陈景润得知华罗庚对“哥德巴赫猜想”有一定研究后,便把华罗庚的数学专著全部找来,认真研读。
他在巩固大学所学英语的同时,又攻读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演算数学题,他光是计算的草纸就足足装了几麻袋。
1956年,陈景润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写成一篇题目为《塔内问题》的论文。
数学系的李文清老师看后击节叹赏,决定推荐给华罗庚。
华罗庚读后非常惊喜,“这个年轻人很好!他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途!”
当时华罗庚正在筹备全国数学讨论会,赴会代表早已经确定,不能再增加名额。他决定,以自己个人名义请陈景润作为特邀代表到北京来参加数学讨论会,并请他到会作报告。
会议结束后不久,华罗庚就决定把这个没有和自己说过几句话的年轻人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他派人千里迢迢到厦门,与厦门大学商调陈景润,又派人和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有关部门多方协调。
终于在第二年,将陈景润调到数学研究所工作。
这是华罗庚平生惟一亲自点名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人员。
陈景润一生把华罗庚当作自己的恩师。不善于言辞的他,在参加学术会议前都要到恩师家去拜访。
华罗庚逝世后,1985年6月,在八宝山举行华罗庚骨灰安放仪式。
长期患重病,已经不能自主行走的陈景润不听医生劝阻,偏要去参加,他是被别人背下楼去的八宝山。
在仪式的40分钟时间里,他在三个人搀扶下一直坚持站立,始终在流泪。
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陈景润可以说是个怪人。
他平时极少出门,也极少与人交往,整天关在屋子里读书、演算。
有一天,陈景润去理发,理发的人多,要排队。他就拿出一个小本计算起来。
忽然有所启发,心想排到我理发,时间还很长,便跑到图书馆去查资料。
查过资料回来路过外文阅览室,他又跑进去看起书来了,一直到天色已黑才想起理发的事。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研究,陈景润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
1965年冬季的一天,陈景润交给王元一篇论文,简称“1 2”,论文共有50多页。
1972年底,他正确解答了“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写成了长达100多页的论文。
但他考虑到论文不好发表,发表反会被批斗,便藏了起来。
1973年2月,陈景润病得很重,不得不到医院看病,途中遇到了时任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的罗声雄。
陈景润似乎觉得自己活不长了,论文有被湮没的可能,他告诉了罗声雄。
罗声雄和朋友商量一番后将这件事情直接捅到中国科学院去了。
随后,陈景润的论文以最快的速度在《中国科学》英文版16卷第2期上发表了。
论文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
经过200多年的漫长岁月,有多少数学家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地钻研它,最后都失败了,而陈景润成功了。
从此,陈景润处境大变。
1975年1月13日,陈景润作为科学界的代表,去北京出席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
接到参加会议的通知后,他早早地起床,收拾好自己的行李,把被子、脸盆、洗漱用具一一带好。
当他“全副武装”出现在设施豪华的北京高级宾馆时,接待人员全都忍不住笑了。
1979年法国出版了古今1000多位大数学家的传记,陈景润位列其中。
那年,美国科学院副院长来华访问时,惊问陈景润:“是什么力量和毅力,使你大力推进了如此之难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英国数学家赫晋黎在写给陈景润的信中惊叹道:“啊,你移动了群山!”
英国数学家哈伯斯坦和德国数学家黎希特把陈景润的论文写进数学书中,称为“陈氏定理”。
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受到国际数学家大会作45分钟报告的最高规格的邀请。
1984年的夏天,一位德国的数学家访问中国,他慕名找到陈景润。
他们谈得很投机,陈景润英语水平很高,不必借助翻译,双方可以坦然相谈。
他们一起讨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问题,说着说着,陈景润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
德国数学家只是静静坐在一旁。
陈景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且一直带病坚持工作,抵抗力很差、很差。
1978年秋天,陈景润住进病房。
一天,他正斜躺在病床上,拿起纸和笔,快速地写着一些数学的运算公式。
正在这时,几个医护人员来查房,陈景润突然一抬头,撞到了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
那个有着大而明亮眼睛的人叫由昆。
几乎就在那一瞬间,陈景润萌发出生命中唯一一次恋情。
一次陈景润偷偷踱到值班室和由昆聊天:
问道:“你爱人在哪里呀?”
由昆说:“你瞎说什么呀,我没有爱人。”
陈景润又问了:“那你男朋友呢?”
由昆又说:“男朋友也没有。”
这下陈景润放心了,心里乐开了花。
在医院后面有一个僻静的小平台,陈景润经常喜欢把衣服放在这里来晒,正在学英语的昆则把这个地方称作她收听英语的课堂。
他俩经常就在平台相遇。
一天,陈景润看到由昆在学英语,他便鼓起勇气率先打破了沉默:“以后一起学吧。”
由昆立马拒绝:“不行的,我们院里有规定,不准打扰你。”
见由昆没同意,陈景润并没有放弃,他依旧每天到小平台去,只是希望能多一些和她接触的机会。
由昆见陈景润总是晾衣服啊小帽子什么的,还想是不是南方有这个习惯。
后来陈景润又提出一起学英语的提议,由昆心想要一起学的话也还可以,互相帮助嘛。
这天两个人又在一起学习,陈景润突然情不自禁地说:“我们如果能在一起生活就好了。”
这话把由昆吓了一跳,连忙说:“这不可能的。”
陈景润沮丧极了,由昆当时吓坏了,一边说“算了不学了”,一边慌忙而逃。
从那以后,由昆有好几天都不去学英语了。
几天之后,陈景润看到由昆又独自值夜班,再一次鼓起了勇气,走进了值班室,对她说:“我们还是学英语吧。”
由昆想起上一次尴尬的场景,冷冷地对他说:“我在写病历。”
陈景润一时语塞,过了一会儿,他又慢慢地说:“已经开始了,还是学吧。”
经过这个事件之后,由昆内心也失去了往日的宁静,看着陈景润那个认真的态度,由昆的内心不由软了下来,说道“好吧”。
因为害怕由昆再次离开,陈景润便没有提及以前的话题,由昆也渐渐感受到了陈景润对她的心意,不由得在心中有了一丝甜蜜。
这个时候陈景润说:“我知道,我们俩在一块对你不公平。但是我也想过了,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的话,我这一辈子都不会结婚了。”
听到陈景润真诚而沉重的告白,由昆也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最后她向陈景润坦陈了自己的想法:“我脾气特别不好。”
陈景润说:“没关系的,我大你这么多,我让着你。我不会和你吵架的。”
“我什么也不会做,饭也不会做。”
“没关系,我们吃食堂。”
“我衣服也不会做,毛线也不会打。”
“没关系的,你穿军装,我就穿随便一些,你剩下的军装我也可以穿。”
1979年底,由昆结束北京进修,返回武汉。
随后,陈景润也去美国、英国、法国讲学。
尽管两地相思,陈景润给由昆写了不少真挚动人的情书。
1980年8月25日上午,相恋两年的由昆和陈景润来到中关村办事处,在结婚证上按下了自己的手印。
早晨洗脸,陈景润能有多快就多快,把水一撩,擦一下就完了。由昆在家的时候,一定要帮他好好洗一下,陈景润特别开心。
由昆逗他一下,更笑得不得了,嘴一张开把牙膏都喷出去了。
当时的理发店特别少,每次理发都要排很长时间队,由昆就说:“那我来帮你理发好不好?”
陈景润一听很开心,忙说“好呀好呀”。
可是由昆哪会理发呢,她立刻上街买了理发的推子,就拿着推子剪呀推呀,剪完以后陈景润的头发像狗啃了似的。
后来别人一看:“陈教授你的头发在哪理的?怎么理成这个样子?”
陈景润腼腆说:“我在很小的理发店理的。”
陈景润对由昆呵护备至,不管由昆做什么,他总是欣然接受,最后还不忘鼓励一下她。
在陈景润的心中,“由”的地位排在最前面,“由”的分量最重。
由昆生孩子的时候需要做剖腹产手术,陈景润却半天不在手术单上签字,他让医生一定要保证手术不要对妻子的身体有任何影响。
极不情愿签了字以后,医生问他万一手术出现问题,你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陈景润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保大人!”
1981年12月,他们的儿子出生。
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过马路时,被一辆急驶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后脑着地,酿成意外的重伤。
身体本来就不大好的陈景润,受到了几乎致命的创伤。
陈景润生病之后,为了能使他早日康复,单位决定保留由昆的职位,让她全心照顾陈景润。
然而却遭到了陈景润的强烈拒绝:“我走了你就成全职家庭妇女了,你什么都不会,你自己怎么过?”
随后,又诱发了帕金森氏综合症。
帕金森氏综合症被认为是医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至今在世界上尚没有攻克它。
1996年3月,陈景润的病情再次恶化,高烧不退。
3月18日,陈景润血压突然测不到,一度为零,并出现了心衰、休克。
医生采取紧急措施,抢救治疗后血压恢复。
陈景润微微张着嘴,已不能说话。
3月19日,由于突发性肺炎并发症造成病情加重,终因呼吸循环衰竭逝世。
据说,陈景润一旦决定做一个方向了,那其他数学家都不用再做这个方向了,即使你一个组有三四个专业数学家,也基本上做不过陈景润一个人。
被时人称为天才数学家。
但陈景润并不是万能的,他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着自己的盔甲与软肋,有着自己的软弱与勇敢。
但陈景润终其一生,都像一只执拗爬行的蜗牛,不论顺境困境,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前进的方向与步伐。
天才也罢,常人也好,恰如托尔斯泰所说:为其所应为,这样的人才是勇敢的。
步步前行的人,自会收获生命的馈赠。
精彩热文:
她是北大才女,可天妒英才,“卖米”一文看哭了无数人
他哈佛硕士毕业,20年资助2.3万名艾滋遗孤从富变穷
她是最神秘的中国奇女子,曾轰动全世界,却消失了
他是卑微的中国文盲,失踪百年全世界寻找他
本文关键词: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简短,中国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演讲稿,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100字。这就是关于《数学家陈景润的故事,数学名人故事陈景润(如今他的妻子、独子现状如何)》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