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关于【古代立冠礼习俗】,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 2、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

1、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陈延斌(江苏师大中华家文化研究院教授;王伟,系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讲师)

冠礼是中华礼仪的滥觞。《礼记·冠义》:“冠者,礼之始也。”冠礼,是冠礼和笄礼的合称,是我国古代的成年礼,标志着男女由少年迈入成年。因而冠礼在古代社会家礼文化和人生成长诸阶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南宋佚名《家山图书》所载《三加冠图》图片由作者提供

根据礼书记载,先秦冠礼在宗庙进行,主持者一般为受冠者的父亲,即孟子说的:“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孟子·滕文公下》)如果父亲已经去世,则由兄长主持。加冠前,主人要通过占卜的方式确定冠日,随后邀请参加冠礼的宾客,尤其是为子弟加冠的正宾。加冠当日,主人要准备好冠礼所用的冠服器物等。加冠前,受冠者由赞冠者为其梳头、挽髻、加笄,再把头发系好,以便加冠。冠礼的主体仪式为“三加”,即由正宾依次给受冠者加缁布冠、皮弁、爵弁,每次加冠都要配以相应的服饰。加冠时,主宾要向受冠者宣读祝辞,内容是勉励其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远大的人生志向。加冠后,正宾为冠者取字。同时,子弟加冠后要拜见母亲和尊长,并接受他们的教诲。

至于女子笄礼,先秦礼书并无详细记载。《仪礼·士昏礼》载:“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郑玄注曰:“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即笄礼是女子许嫁(订婚)以后出嫁之前所行之礼,如果女子到二十岁仍未许嫁,也要行笄礼以示成年。

由以上记载不难发现,先秦冠礼仪式烦琐复杂,施行起来有较大难度。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冠礼已经有所衰落。此后至隋唐时期,冠礼虽作为国家礼制五礼之嘉礼的重要内容存在,但受到冷落。柳宗元《答韦中立书》:“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冠礼日益衰微的背后,是传统儒家冠服体系正遭受着严重的威胁。有鉴于此,两宋时期广大士庶学者不断尝试考订、编撰冠礼仪文,试图复兴这一先秦古礼。司马光依据《仪礼》中的冠笄之礼,结合世俗实际对先秦冠礼进行改良损益。朱熹在司马光《书仪》基础上,将深衣纳入冠礼始加之服,且增加冠后入祠堂祭祖的环节。他所损益的冠礼既保留司马光“用时之服”的意图,又在一定程度上略存古礼遗意,呈现出明显的“折中古今”的特点,受到后人的广泛赞誉。明清朱学盛行,士庶冠礼多依《家礼》,只在细节上因地区、习俗的不同而略有区别。随着朱熹《家礼》持续不断地翻刻印行,冠礼等中国传统家礼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深刻影响着东亚国家和社会的文化走向。

传统冠礼饱含着深刻的伦理意蕴、道德追求与责任担当。

首先,借助冠服使受冠者明确自身的权利和责任。“三加”仪式无疑是整个冠礼程序的中心环节。初加缁布冠,该冠为太古之制,蕴含尊古尚朴之意。再加皮弁,皮弁为臣子上朝时所戴之冠,意味着受冠者可以参与政治事务。三加爵弁,爵弁为先秦宗庙祭祀时所戴之冠,象征着加冠者开始拥有祭祀权。加冠过程中,受冠者通过穿戴具有不同意义和功能的冠服,明确其作为成人开始享有治人、参政、祭祀等权利和义务,使其对自身社会角色获得更为明晰的认知。

其次,借助冠辞教导受冠者不断砥砺自己。例如,初加时祝辞有“弃尔幼志,顺尔成德”的内容,就是要求受冠者放弃幼年孩子气的行为,以成年人的道德准则来砥砺自己的德行。再加的祝辞说:“敬尔威仪,淑慎尔德。”告诫其成年人的气质是端庄威仪,内在善良温和,凡事以礼行之,希望受冠者能始终以此为准绳来要求自己。三加的祝辞说:“以成厥德。”嘱告受冠者已经成人,要以成人的礼仪标准来约束自己。

再次,古人对冠礼的重视不仅仅在于冠服本身,更在于他们希望借助冠服仪式,构建一种儒家倡导的理想社会秩序和生活方式。宋代以来世风浇薄,民间胡服盛行,车服多僭越而禁之不绝,道学家们对此无不感到痛心疾首。譬如,司马光认为不行冠礼,则不知“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四者之行,不知“成人之道”(《书仪》)。朱熹则批评“今衣服无章,上下混淆”(《家礼》),以致华夷不辨,尤需加以整顿。

冠礼是中华优秀传统家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家文化与礼文化融合的结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强调“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虽然时代发生了变迁,但无论是冠礼的礼义内容还是其礼仪教化方式,都有诸多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吸纳借鉴的地方。

一方面,借鉴传统冠礼仪式和教化方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角色认知,培育礼仪文明素养。《礼记·冠义》云:“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而后礼义备。”在儒家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有礼义。虽然传统家礼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这种借助极富象征意义与教育性质的礼仪形式,为个体提供社会角色认知,并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素质的教化方式,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建议有关部门在吸纳传统冠礼仪节的基础上,设计一套简明易行的成人礼加以实验推广,助推亿万青少年通过仪式更好理解和践行“成人之责”。

另一方面,承故拓新,充分挖掘传统冠礼文化中的积极内容,使之成为涵养青少年道德人格的丰厚滋养。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冠礼礼义中浸润和倡导的修身之德、成人之责、立世之道和感恩之心,仍然是新时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所需要的必备素质,对于促进家德家风建设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仍然大有裨益。

(本文系贵州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家礼文献整理与研究”〔16GZGH06〕成果。)

《光明日报》( 2020年09月05日11版)

2、古代立冠礼习俗,礼俗文化要求与载体

导语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礼俗文化从上到下贯彻于各个阶层。礼是一种行为规范,一开始是对贵族的要求,后来下移到民间,成为一种伦理范畴下的引导;俗来自于民间,是日积月累下的经验习惯,人们所入乡随俗,可见它在民间百姓心中的地位。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中国的礼俗文化,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它既是传统文化的精神体现,也像一张网络一样,紧紧笼罩着所有人的日常生活。就拿装饰来说,别看头饰文化不太起眼,但古人的出生、成年、结婚到死亡,都能在头饰文化中体现出来。

由此可见,古人的头饰文化是礼俗文化的要求与载体。本文便以时间为逻辑线,探究人类在不同的重要阶段,其头饰文化背后的礼俗内蕴。

出生阶段——洗三习俗

唐代民间流传一个颇有讽刺意味的轶事,主人公是安禄山、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唐玄宗在位中后期,地方藩镇割据势力逐渐膨胀,为了对这些节度使形成有效控制,李隆基选择了看似忠厚的安禄山,令其壮大之后,以压制各路藩镇。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唐玄宗和杨贵妃剧照

当然,李隆基选择安禄山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后者善于阿谀奉承。为了讨好唐玄宗,安禄山竟然认了杨贵妃为义母。杨贵妃白得了一个儿子,也很高兴,竟然主动为安禄山洗澡。

消息传到李隆基这里,他没有生气,反而命人赏赐了杨贵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杨贵妃之所以给安禄山洗澡,是因为民间的一个习俗,叫做"洗三"。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民间便流行"洗三"了。意思是说,新生儿在出生之后的第三天,要举行"三朝之礼",在一番有仪式感的洗头之后,便意味着新生儿正式进入到了婴儿期。

按照这个传统,安禄山在认杨贵妃为新生,所以到了第三天,杨贵妃会为安禄山洗头。唐玄宗认为爱妃和臣子都对自己一心一意,自然会感到很高兴了。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杨贵妃、安禄山漫画

从这个例子中,不难看出古人对于头发的重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也不是空谈。正因如此,当婴儿出生之后,其身上带有的胎毛,如何处理,都要看各自地区的风俗。

比如有的地方,会将胎毛保存下来。或将其放入锦囊之中保留,或将其制作成胎毛笔,都有各自的讲究在里面。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洗三习俗

当然,作为人生中的第一次理发,这其中也有颇多讲究。早在先秦时期,古人便会按照男女的不同,对孩子们进行打理,主要就是"男角女羁"。

有个成语叫作总角晏晏,这是说男孩小时候的发现,被扎成两个总角。反观女子,则是梳理成俏皮可爱的小辫子。因此《礼记》中说:"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髫,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古代孩童图

正因如此,古时候的孩童,也有"垂髫"的说法。比如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提到的"黄发垂髫",便是指老人与小孩。

现在还有不少小孩头顶中间都有一个长长的一小绺辫子。这个习俗,早在清代便有了。古人认为头顶最重要的地方在天灵盖,所以才要专门留下这一处地方。当时还有一个俗语,叫做"头上留一绺,活到九十九"。

按照老人们的说法,在小辫末端还要系上一根红绳,叫做"鬼见愁"。因为在他们看来,小孩子这样才能平安顺遂地长大。虽然思想有些迷信,但依旧体现出他们对于新生儿的美好祝福之情。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儿童后脑留一绺小辫子

成年阶段——男子加冠女子及笄

在古人看来,人行走于天地之间,头部的地位最高。所以在礼俗文化当中,有不少都是关于头饰文化的。

先前说的洗三礼,是简单发饰背后,寄托着长辈对后代的希望。而男女成年之后的加冠礼与及笄礼,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是一种对人生行为的必要约束。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男子二十弱冠,三十而立。按照这个说法,古代加冠的男子,大多都是二三十岁的贵族男子。这是礼的要求,民间之俗也有类似说法,男子成年要戴头巾,其主要用意与加冠礼相似。

到了二十岁这一天,会有专门的巫师占卜一下黄道吉日,然后由父亲为儿子戴上冠,并且日后将以字来称呼他。

加冠礼的要求,是"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这代表了古代伦理体系下要求的"孝悌忠顺"。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古代男子加冠礼

加冠是一种礼仪,所以它也在贵族之中也有等级性。一般的士大夫家庭,需要加三次冠。第一次叫"始加",冠(淄布冠)是日常起居中戴的;

第二次就叫"再加",加的是朝会时的冠服(皮弁),很正式的样子;最后一次叫"三加",冠服是祭祀时所用,黑色的,称其为玄冠。

如果是诸侯之家,还有第四次加冠,加上玄冕;当然,天子等级最高,还要加第五道冠,为衮冕。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衮冕

再说女子的及笄,一般的女孩在15岁之后,便可以行及笄礼了,如果是因为守孝等事情耽误了,最晚不能超过20岁。贵族女子在行及笄礼后,还要被送往宫中接受礼仪的教导。

其过程与男子加冠差不多,也是也选一个良辰吉日,由女孩的母亲,或其他女性长辈,将女孩的童趣发辫揭开,将其认真梳理一番,然后将头发盘起来,弄成发髻的样式,最后用一根针插入固定。这个长针,就是发簪,也是及笄中的"笄",后来它也演变成了一种主要的首饰。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古人定亲都比较早,有些女孩未及笄之时,便被许给了他人。所以在行及笄礼的时候,母亲还要在她的发髻上束一根五彩的缨线。意思是说,这个女孩被人预定了,其他男子不得随便来打扰。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现代女子行笄礼

当然,女子被男子打扰的情况还是很少的。毕竟在当时,女子即便行了及笄礼,也要学习礼仪,还要深居闺阁之内,不轻易见人。至于她的姓名、生辰八字等主要信息,也是保密的。

直到定亲阶段,古代婚姻六礼中有一个叫"问名",女子才能暴露自己的身份信息,交由男方使者拿回去进行卜算。待一切就绪之后,男女洞房之夜,由新郎亲自揭开这束发的五彩缨绳。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婚礼阶段——头饰有定情之用

继出生、成年之后,人生中的又一件大事,便是结婚。前文已经提到,新郎在洞房之夜为女子取下五彩缨绳,这也算是婚姻头饰文化中的一部分。当然,婚姻中的头饰文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古代结婚图

一是吉祥祝福之意。直到现在,在不少地区,女方出嫁之时,都要请亲戚中的女性长辈来为她梳头。

一般是舅妈、姑姑这样的,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代表是有福气之人。然后长辈在梳头之时,嘴里会念叨一些吉祥的话,希望女子在出嫁之后,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古时候也有这个讲究。唐宋以后,加冠和及笄不再流行。所以民间在举办婚礼的时候,需要在结婚前一天或是当天早上,举行"上头"仪式,有些地区的叫法是"开脸"。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长辈在给新娘梳头

具体流程与之前说的差不多,男女双方都会请"好命公"或"好命婆"。这些有福气的人,会为准新人洗脸、洗头发、然后摆弄发髻,并给加上发簪。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说一些吉祥的话,有些歌谣还流传到现在:

如"一梳新婚夫妇白头偕老,二梳子孙满堂,三梳招财进宝"。又如"衣衫穿了边梳头,一个梳头两个照,惊吓时做新娘子,爱梳狮子凤凰头"。

还有一种流传甚为广泛的头饰习俗,就是盖头。这一点,大家都不会陌生。在大多数影视剧中,但凡涉及到洞房花烛的场景,基本都能见到新娘子披上一个红色盖头。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结婚时新郎揭盖头

手帕、面衣、纸扇等物品,都是障面之物,也都统称为盖头。新娘盖盖头,一方面是为了遮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辟邪。

二是定亲之意。戏剧《紫钗记》中,便提到了穷书生李益和富家女霍小玉的故事。男女主角因为一根玉钗而结缘;后来两人分分合合,玉钗也是失而复得。

用玉钗来定情,便是古代男女关系的一种写照。所以在不少文学体裁作品里面,这种情况也始终是她们经常讴歌的不变主题。

除了用发簪、发钗定情之外,古人还用头上的一缕青丝,作为彼此之间的定情信物。如果男女之间不得不暂时分离,女子便会剪下自己的头发给夫君;而男子也同样会剪下自己的辫子给妻子。

可见在古人心中,发饰代表了一种珍贵的爱情。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精美的发钗

丧葬阶段——披麻戴孝有讲究

古代的丧葬传统,是在孝悌观念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礼仪阶段。死者为大,当生命走向终结,其子女为了贯彻孝道,需要为老人匹披麻戴孝。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古代葬礼披麻戴孝剧照

按照丧服制度,亲人去世之后,孝子需要穿戴麻衣作为孝服;同时,也需要解开发髻,改为披头散发的样子,并戴上孝冠,这就是所谓的披麻戴孝。守孝是颇为讲究和严格的,它不仅受到封建伦理体系的约束,也同样会被社会密切关注。

东汉末年,袁绍为父母守孝,期间住着草庐穿着麻衣,整整坚持了六年多。正因如此,袁绍的名气也愈发响亮。在重视孝道的东汉期间,袁绍也凭借自己的孝子名义,收获了不少忠心幕僚。所以这个典故的名称,便叫做"麻衣结庐"。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袁绍剧照

除此之外,丧服中的孝帽,也有一定讲究。比如女方为亲属守孝期间,便需要让发髻裸露在外,并去掉玉笄或象笄。然后用一块白色的麻布包裹住后面的头发,以表示自己的哀悼之意。

另外,古人还有落叶归根的传统。如果有人客死他乡,其尸骨无法返回家乡,其亲属便会将死者生前穿过的衣服和冠服埋葬起来,称其为衣冠冢。冠服能代表死者的一部分,可见它的承载意义是很大的。

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

古代葬礼图

结语

头衣,在古代还有元服、首服的意思。这说明在古人心中,头部是极为尊贵与重要的。正因如此,头饰文化才有颇多讲究。

它之所以渗入到传统的礼俗文化当中来,不仅是封建伦理体系中的约束,更寄托了古人对于社会、自然等不同方面的认知与诉求。

本文关键词:古代冠礼是怎么回事,古代冠礼和笄礼的核心仪式,古代立冠之年,古代冠礼有哪些仪式和内容?,古代的冠礼和笄礼。这就是关于《古代立冠礼习俗,传统冠礼及其时代价值》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tj.jiuquan.cc/a-2091615/
1
上一篇 拳皇所有的草薙京,拳皇历代音乐盘点之草薙京角色曲
下一篇 河南爬山十大名山,河南这些名山你爬过几座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alzn66@foxmail.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