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老闸北)中兴路零星地块旧改征收决定发布
上海中心城区零星地块拆迁在下半年明显提速。最近咨询的电话也越来越多。
其中有一个问题经常被问到,“租赁房卡上的灶间,天井等,都不算面积?”。
在上海现行的动迁规则里,除独立调用为居住面积的灶间,天井外都不能作为征收核定面积。(告居民书3)
有居民就疑问了,那这部分面积就不作数了?其实在一些区,如黄浦,对旧里也就是1.54系数的房子会以“第四块砖”的方式予以补偿,具体补偿方式可以私信咨询。
动迁的学问还是很多的,一定要认真仔细,有疑问及时咨询专业人员。
#上海头条# #我要上 头条#
她是青楼女子,后逆袭成为督军夫人,又勇敢地走出国门留学,出人意料的是她惨遭家暴,最终被迫离婚,带着4个女儿远逃,她就是董竹君。一生经历非常坎坷,活到九十多岁却依然优雅动人,一位让人称赞的奇女子。
董竹君1900年出生于上海洋泾浜畔的一个贫民窟里,他的父亲为人忠厚善良、耿直自尊,以拉黄包车为生。母亲姓李,勤俭能干,因为家计艰难,喜欢叫苦连天。父母虽穷,但是还是把她送到了私塾念书。
但好景不长,父亲患了伤寒症,家里没有了经济来源,董竹君只有中途辍学。父亲身体每况愈下,无奈13岁那年父母把她押给青楼做"清倌人",卖艺不卖身,董竹君沦为青楼卖唱女。董竹君长相清丽可人,歌声婉转好听,很快成了青楼里的头牌。
15岁那年,董竹君遇到了一个男人夏之时,他高大英俊、年轻有为,24岁就做了副都督,两人一见钟情。夏之时当时想给董竹君赎身,可是却被董竹君拒绝了。因为她想靠自己的努力逃出来,不想以后的日子里被别人说她是丈夫买来的而一辈子抬不起头。
在一个夜晚,董竹君通过装病终于逃出了青楼,重获自由。
她向夏之时提出了三个要求:
第一、要明媒正娶,她决不做小老婆;
第二、送她出国读书;
第三、成家后男主外、女主内。
就这样,15岁的董竹君和27岁的夏之时举行了婚礼。
从青楼女子到督军夫人,董竹君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逆转,生活似乎给她打开了另一扇窗。
婚后不久董竹君生下了一个女儿,她带着孩子一起前赴日本留学,入读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经常读书到深夜,就是为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和眼界。
后因各种原因董竹君回到了国内,但她发现夫丈变了个人一样,由于跟错人,被解除公职后完全没有了上进心,整天抽鸦片、打麻将,而且脾气也变得特别暴躁,稍有不顺就拿自己和女儿出气,这些无不导致他们的婚姻走向尽头。
而婆婆对董竹君青楼出身的身份就更是各种挑剔和嫌弃 ,更是加剧了他们的离婚。
董竹君一连生了4个女儿,当时落后的封建思想:重男轻女,让她在家里就更没有地位了。这些董竹君都默默德忍受着,而让董竹君真正寒心的是丈夫对她的语言羞辱,说她一辈子都是窑子的命。
终于丈夫的话刺激到了董竹君,她不再甘于被困在这样的家庭,她开始创业,开办了"富祥女子织袜厂"和出租黄包车的"飞鹰公司",但当时的局势混乱,董竹君的企业惨淡收场被迫关门。
自然丈夫少不了对她嘲笑羞辱,董竹君也最终死心,选择净身出户,结束这段不幸的婚姻。她怎么也没想到当年把自己救出火坑的少年,现在变成了自己更大的坑。离婚后,董竹君带着四个女儿逃离四川,来到上海。
战争年代,一个女人带着四个孩子独自闯荡上海滩,都是腥风血雨。离婚后的最初几年,董竹君去得最多的是典当行。
1930年春末,董竹君经过高人指点,远涉重洋,招回了一万元股资,她又办起了小规模的群益纱管厂。之后她还创办了艺术杂志《戏剧与音乐》,宣传女性的进步思想,引起了空前的反响。
1932年淞沪战争爆发,侵华日军进攻上海闸北,董竹君的群益纱管厂遭到炮击,被迫停工,刊物也被迫停刊。而且此次董竹君自己也被关押了4个月,出狱后各种坏消息接踵而至。母亲去世,父亲病重,身负外债,纱厂破产、被人勒索,生活似乎要把她生命之光熄灭。
陷入绝境的她曾经想过自我了结,但最后她还是战胜了自己,选择积极的直面困难。
董竹君拿着借来的2000块钱,创办了锦江饭店,经营川菜。皇天不负有心人,后来生意红红火火,开门便是满堂红,上海滩青帮、洪帮的头面人物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也是这里的常客,南京及上海军政要员也经常出没于此,甚至卓别林访问中国时,曾在此品尝了香酥鸭子。
历经无数磨难,董竹君逐渐成为上海滩的成功女商人。
1937年上海沦陷,董竹君还创办了《上海妇女》杂志,刊登各地妇女的抗战事迹。哪怕日本人威胁、恐吓,派刺客刺杀她,她也没有向日本人低头。虽然她只是一个弱女子,但却自强不息,让自己活成了一道光。
新中国成立后,董竹君把个人的全部财产和锦江饭店都捐给了G家。但在60年代,董竹君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蒙冤入狱,在监狱里被关6年,直到1979年终被平反。
1997年,97岁高龄的董竹君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结束语: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奇女子,是我们所有女性的好榜样,不做谁的附属品,自立自强,不因曲解改变初衷,不因冷落改变信念,亦不因年迈放慢脚步。遇见更好的自己!
伟大的女性让人钦佩,为她点赞。
生活不如意十有八九,当你想不通时可以去看看董竹君的自传,说不定她可以给你很好的指引。
这样的董竹君大家喜欢吗?
#我要上 头条##历史##董竹君##上海头条##读书#
1931年7月,在获取宋子文将来上海时,暗杀大王王亚樵亲自化装前往上海火车北站查看地形,回来制订了一套缜密的方案。
暗杀方案是这样的:兵分3路,第一路4人,化装潜入车站月台,待宋子文下车步出站台时开枪射击;第二路7人,各携手枪及烟幕弹,把守候车室,负责掩护刺宋枪手撤退;第三路5人,守候在北站大门口的天目东路上,预先切断通讯线路,负责接应一、二路人员。为保密起见,王亚樵分头召见这3路人马,道明各自的任务职责,勉励其殊死一搏。
一切准备妥当,只等宋子文自投罗网。
张玉华是王亚樵手下的老牌情报员,他虽已得知宋子文赴沪的时间、车次,但出于谨慎,并没有立即向上海方面发出消息。他准备到时亲自去南京火车站侦查,确定宋子文已经上车,列车启动后再发电报。电波比火车快得多,王亚樵有足够时间做准备工作。
1931年7月23日0点53分,宋子文一行的两节专车挂在55次宁沪客车上离开了南京车站。
张玉华目睹这一切后,立刻去南京电报局,向上海发了一份加急电报:“康叔乘55次车于23日0点53分离宁,天亮即到,望往迎无误。”
电报通过情报中转站送到姚主教路的刘公馆时,王亚樵已入睡,他闻报立即起床,阅毕大喜:“好,成功在望!”随即,他传令各路人马准备好5点赴北站,照原计划行动。
位于闸北的火车北站,被称为“上海的大门”,昼夜喧哗,南来北往的旅客携箱提包进进出出。
7月23日清晨5点,夏日的上海天已透亮,王亚樵派遣的一支特别行动组悄悄来到北站。第一路人马由成诚、刘刚、肖佩伟、孙凤鸣4人组成,化装成旅客和军警人员,持车票、站台票通过检票口进入站台。第二路人马由华克之、龚春浦率领,以旅客、小贩身份分布在候车室各处,占据有利位置。第三路人马由谢文达带领,其中一半人化装成电灯厂检修工,在马路边的电线杆上爬上爬下地“忙碌”着,另一半人则驾着出租汽车在车站前的马路上来回兜转“接客”。
6点半左右,上海市市长吴铁城、淞沪警备司令杨虎率领一班文武官员乘轿车来到火车站;上海的社会名流黄金荣、杜月笙、张啸林等,以及各界代表也已抵达。接着,国民党驻沪海军部队派出的军乐队也匆匆赶到了。身穿黑色制服的上海市警察局的警察和穿着便衣的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大队的特务混在候车旅客中,密切关注可疑人物。王亚樵的行动小组成员全是精于暗杀的老手,善于化装,没有引起怀疑。
宋子文乘坐的55次列车本应在6点55分驶抵上海,但由于车在苏州站坏了,抢修耽搁了1个小时,致使抵沪时间相应推迟。7时54分,55次列车长鸣汽笛,缓缓驶进站台。海军军乐队奏起“迎宾之乐”,吴铁城、杨虎等官员精神抖擞,准备鼓掌欢迎。
站台外侧,身穿警察制服的刺客刘刚,朝混在旅客中的“军官”肖佩伟、孙凤鸣和“阔商人”成诚递了个眼神,示意“准备”。
列车驶进站台停稳后,守候在站台上的黑衣警察立刻拥向列车,堵住旅客车厢的车门,不许任何人下车。宋子文的专车挂在尾部,车门打开,两名体格魁梧的卫士敏捷地跳下来,手持匣枪一左一右地守住车门。接着,车里又下来10余名卫士,站在车门前,组成一道扇形屏障。四五个气度不凡的文职官员从容不迫地从车厢里走出来。
这时,反应敏捷的成诚发现车上下来一个年近40岁、中等个头的男子,身穿一套高级全毛薄哔叽西服,头戴一顶白色拿破仑帽,手持一根橙黄色手杖,看上去仪表堂堂、风度翩翩。成诚心里“咯噔”一下:此人正是经常在报纸上出现的宋子文!说时迟,那时快,他扔下手中的皮箱,闪电似地掣出手枪,冲目标连发两枪。
几乎同一时刻,双枪手刘刚也朝目标射出了两颗子弹。那人一声未吭,身子一侧便栽倒在站台上。枪声一响,站台上炸开了锅,专车上的卫士、站台上的警察、特务大呼“有刺客”,立刻朝刘刚那边扑过去。肖佩伟一枪击倒冲在前面的一个特务,大叫一声“撤”,拔腿就跑。刘刚边跑边打,双枪连发似连珠弹,令对手不敢逼近。
站台上枪声一响,候车室里的华克之、龚春浦等人立刻向检票口逼拢过去。这时,刘刚等4人已跑进候车室,二三十米开外一群警察蜂拥而上。龚春浦立刻扔出烟幕弹,站台上顿时浓烟滚滚,遮住了追击者的视线。
3路人马安全撤退,无一人被捕。王亚樵在姚主教路刘公馆闻报大喜,传令当晚在徽帮菜名店大富贵酒楼设宴为行动人员庆功。可是,王亚樵高兴得太早了。
这天傍晚,一个保镖送来当天的晚报,说:“九爷,宋子文没死!”
“什么?”王亚樵大感意外,抓过报纸,一行黑体字标题跃入眼帘:宋子文今晨遇刺,唐腴庐代主遭难。报道称宋子文今天上午在火车北站遇刺,侥幸的是刺客认错了人,把与宋身材、面容相似的机要秘书唐腴庐打死了。
事后,蒋介石直接向上海市长吴铁城、淞沪警备司令杨虎下达命令,让其在10天内破案。同时密令调查科徐恩曾、复兴社特务处戴笠各自派人赴沪进行侦查,但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得知杀错人后,王亚樵无可奈何地长叹了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