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皇甫谧身上有怎样的感悟】,今天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 内容导航:
- 1、从皇甫谧身上有怎样的感悟:战神之后,终身不仕,针灸鼻祖,皇甫谧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 2、从皇甫谧身上有怎样的感悟,不知天高地厚的贾谧
1、从皇甫谧身上有怎样的感悟:战神之后,终身不仕,针灸鼻祖,皇甫谧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
皇甫谧的生平
将门战神之后
皇甫谧出身将门,他的六世祖一直到曾祖不是将军就是太守、都尉。尤其是皇甫谧的曾祖皇甫嵩,因为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征西将军,如果了解皇甫嵩的人就会知道,皇甫嵩算是东汉最后一个战神,战功累累,名扬天下。
只是到了皇甫谧的父亲这一代,皇甫家已经没落了,皇甫谧的父亲仅仅是举孝廉,因为家道中落,皇甫谧被过继给了叔父,在这之后皇甫谧就跟随着叔父生活,在战乱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
二十岁始发奋读书
皇甫谧已经十几岁了依旧不发奋上进,总是和村里面的孩子一块打闹,一直到了二十岁还是不知进取。有一次皇甫谧的叔母对他说:你现在都二十岁了,依然不思进取,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呢?你努力读书学习,学到了东西是你自己的,对我又有什么好处呢?说完就对着皇甫谧哭,皇甫谧一下子被震动了,于是开始发奋读书。
终身不仕,发愤著书
在皇甫谧开始发奋读书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彻底沉迷在了知识的海洋之中,名声也逐渐传开。二十六岁的时候就著有《帝王世纪》、《年历》等纪年类书籍,四十二岁是因为自己的并,于是潜心研究医学,开始着手准备《针灸甲乙经》的撰写。
皇甫谧雕像
后来司马昭多次下诏征聘皇甫谧做官,皇甫谧都坚决不仕,后来因为皇甫谧实在不方便多次拒绝,于是就向司马昭借书,司马昭送书一车,而皇甫谧对于司马昭的征召依然不应,而是潜心著书,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惊世骇俗的著作。
留给后世的著作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在总结了魏晋以前的针灸思想和成就以后,并且借鉴了《素问》、《针经》等书的精华编撰而成的,在针灸学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著作。正因为此,皇甫谧也被誉为针灸鼻祖“。
《高士传》
《高士传》是皇甫谧采尧、舜、夏、商、周、秦、汉、魏古今八代的名士人物事迹汇集编成的一部名士传记,一共记载了九十六人。这《高士传》并不是随随便便一个名士就能够符合要求的,照皇甫谧的话说就是:
身不屈于王功,名不耗于终始。
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人实在是不多,所以从尧舜禹一直到魏晋时期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面,皇甫谧也仅仅选出来了九十六人而已。
《逸士传》等其他著作
皇甫谧著作很多,除了针灸学上举足轻重的《针灸甲乙经》之外,还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等等,涉及到了各方各面,足可见其学识之渊博。
人物品德和留给后世的贡献
人物品德
皇甫谧的性格有两点特别值得人称颂,第一为意志之坚强极其罕见,第二位品格之高尚极为罕见。意志坚强这一点从皇甫谧坚决不应诏做官就能够看得出来,那么品格高尚呢?皇甫谧在发奋读书,逐渐有了名声之后,有人劝他要广泛交友,皇甫谧说了这样一句话:
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除此之外,在他写的《玄守论》中提出来了这样的观点:
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
从这之中,我们能够看到皇甫谧不追名逐利,安贫乐道的品格和思想,他的这种思想尤其为人们所称赞。
医学贡献
皇甫谧因为自己身患疾病而潜心研究医学,针灸学这一个医学分支其实早在皇甫谧之前,在春秋战国甚至更早的周朝,已经有人做过了总结,而皇甫谧则是在这些总结的基础上,并且整合了《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这些书籍的精华,再加上自己临床的实际经验,编写成了《针灸甲乙经》,为后世的针灸学树立了一个规范。
文学贡献
皇甫谧因为终身不仕,潜心进行学术研究,所以留下了许多对后世有着巨大价值的著作,论著作的丰富,皇甫谧可以称得上是魏晋时期第一人。从著作上来说,皇甫谧在文学、哲学、历史研究、历法研究等多个领域都给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财富。
2、从皇甫谧身上有怎样的感悟,不知天高地厚的贾谧
(五十六) 不知天高地厚的贾谧
遥想当年,石崇与晋武帝的舅舅王恺斗富,斗富斗到高潮阶段,王恺拿着晋武帝资助的一株绝世珊瑚,那是极尽炫耀之能。
石崇走到跟前,上去就是一铁如意,珊瑚遂应声而碎!
王恺以为,石崇这样做,完全是出于嫉妒。总而言之,你必须得赔我这个无价之宝。
石崇却说,这算什么啊?你如果喜欢这种东西,到我家随便去拿。
王恺到石崇家一看,当时就傻眼了。因为你以为这是旷世奇珍,在人家那里,就跟大白菜一样,堆的满地都地。面对此情此景,王恺终于甘拜下风了。
石崇就是如此的不可一世。但是面对贾谧时,石崇是什么样子呢?谄媚到了极点。
据说,石崇看到贾谧的车子远远路过,都是赶紧下拜,于是历史上就多了一个成语“望尘而拜”。
从这件事,我们大约可以看出贾谧的江湖地位,更可以看出贾谧的骄狂任性。
贾谧能让不可一世的石崇如此驯服,绝不是因为贾谧有着过人的权术。
事实上,石崇之所以对贾谧极尽谄媚,仅仅是因为在他眼中,贾谧就是个脑袋缺了根弦的败家子,石崇作为智商正常的人,怎么敢和他一般见识呢?
这就好像,面对一个手持利器的正常人,你敢和他相争,这并不奇怪;毕竟谁也知道,杀人得偿命。他手持利器怎么了,有本事捅我一下?
问题是,一个脑袋缺根弦的人,手持利器,你敢跟他这样吗?肯定是不敢的。因为他脑子缺了跟弦,还手持利器,你跟他争个什么劲呢?在这种背景下,你小心翼翼的和他相处,还怕他上手就给你来一下呢。
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你和他还一般见识,只能证明,你脑袋肯定也缺根弦。
石崇在与王恺斗富时,之所以那样嚣张,仅仅是因为石崇知道,无论王恺,还是晋武帝,都是正常人。
虽然说,晋武帝想往死弄石崇,肯定有一百零八种方法。但是石崇脑子发热时,就是敢用铁如意,打碎晋武帝认为是旷世奇珍的珊瑚。因为石崇认为,晋武帝不会滥用这种权力的。
问题是,如果这个珊瑚是贾公子拿出来的,借石崇十个胆子,肯定也不敢这样玩的。因为你敢这样邈视贾公子,贾公子肯定有三十六种方法能弄死你,关键是,贾公子肯定会这样干的。对此,你千万不要怀疑,因为贾公子做事,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轻重。
贾公子喜欢文学,于是天下最顶尖的二十四个文坛高手,都跑过来和贾公子交朋友,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贾谧二十四友。
从理论上,这二十四个顶尖的文人学者,都是贾公子的朋友。但是很不幸,贾公太子任性,所以这二十四个顶尖文人,面对贾谧只能做着一些斯文扫地的事。因为他们必须得毫无底线的吹捧阿谀贾公子。
在这种背景下,二十四友之一的潘岳、石崇见到贾谧,从来都是妄尘而拜。
在这种背景下,这些文化人吹捧贾谧时,总说他可以与当年的贾谊相比。
贾谊是什么人?翻开《史记》,如果说贾谊的才气天下第二,天下第一的人是谁?好像真的不好找!
因为《史记》中,长篇引用贾谊的文章实在太多了。许多时候,太史公都不敢随便转述贾谊的观点;因为这么优秀的文章,任何转述,好像都显得不够重视。因为,这么优美的文章,这么见解高明的文章,这么逻辑清晰的文章,只有看原文才能真正体会!
关键是,贾谊的文章,绝不是简单的文字优美,而且政见之高明,在当时就没有人能与之匹敌。
贾谧呢?如果他有贾谊十分之一的见识,肯定不会死的那样难看。
人们说贾谧可以与当年的贾谊相提并论;这与人们说,贾后可以与当年的西施相比,能有多大差别?一个人但凡有点自知之明,就绝不敢接受这种吹捧。
如果仅此,贾公子还算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毕竟,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贾谧的身份地位,也比这些人,要高出很多;贾谧敢居高临下的面对这些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们愿意毫无底线的吹捧贾谧,也不是多不可思议的事。
问题是,贾谧竟然一直想与太子平起平坐,甚至还想凌驾于太子之上。这就是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对于贾谧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贾氏家族的元老派(贾谧的奶奶、本家叔叔、舅舅),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
因为贾氏家族已处于人臣的顶点了,现在贾氏家族的少主人,竟然想与太子平起平坐,甚至凌驾于太子之上,贾氏家族这是想走向何方啊?
翻开秦汉三国历史,专权的外戚都是什么下场?都是满门抄斩啊。
虽然说,血淋淋的事实,让局外人都感觉触目惊心,但是局内人呢?却都不知道自己就在万丈悬崖的边缘行走。
翻开历史书,死于愚蠢的人,其实非常罕见。但是死于贪婪的人,却实在太多了。面对巨大的利益,人常常会忘却眼前的危险与困难。
翻开历史书,死于愚蠢的人,其实非常罕见。但是死于自我膨胀的人,却实在太多了。走到哪里也是前呼后拥,走到哪里也是阿谀奉承之声,走到哪里,也是一呼百诺。在这种背景下,人常常会忘了自己有几斤几两。
在这种背景下,局外人都感觉,他们这就是在作死的路上狂奔,但是他们自己却认为,自己是在成功的大道上不断前进,再努力一把力,就要到达成功的彼岸了。
贾谧一直试图凌驾于太子之上。
贾谧这是想干什么?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的小叔叔成都王,就毫不客气的告诉贾谧,太子是未来的皇帝,你贾谧算什么东西,就敢这样对太子?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我们不得不说,真正的成功人士,有时候看起来,都也是贪婪的、自我膨胀的。
任何一个想成功的人,都需要有漠视危险与困难的气质,都需要有自命不凡的感觉。否则,他怎么会百折不挠的追逐一个,在大众看来遥远的、绝无可能成功的目标呢?
项羽站在人群中说,彼可取而代之;刘邦站在高处说,大丈夫生当如是也;陈胜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平浪迹于乡野之中,就有宰割天下的志向。
他们的想法荒唐吗,离奇吗?因为他们后来,都站了时代的绝顶上,所以他们的想法自然不荒唐,更不离奇。
问题是,如果他们为了追求这种目标,都连成功的门槛都没跨入,就死于非命了,真有人会觉得,他们当时的想法,不荒唐、不离奇吗?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雄心壮志、远大理想,与贪婪与狂妄的界限,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这个真心说,谁也不知道。至少当事人很难知道;普通人肉眼凡胎,也很难区分的。
贾谧不可一世的时候,听到的都是阿谀奉承,看到的都是自己一言一行无人敢违逆;他更不知道自己此时的表现,是胸怀大志,还是狂妄无知。
既然如此,我们就只能求上帝保佑贾氏家族了。
本文关键词:皇甫谧身上的精神,皇甫谧传阅读答案,皇甫谧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示,皇甫谧最终学有所成的原因是什么,读了皇甫谧的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就是关于《从皇甫谧身上有怎样的感悟,皇甫谧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