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当如张爱玲:远离尘嚣宁静致远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是一句汉语中常见的俗语。该典故出自《庄子·秋水》。这句话出自庄子与同乡惠施(惠子)的一段对话。庄子在濠水桥上见到了桥下游动的游鱼,觉得它们很快乐,惠施因此提出质疑,说庄子并不是鱼,所以他并不知道鱼到底快不快乐。从认知的规律上来说,人和鱼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人不可能感受到鱼的喜怒哀乐,所以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对待人还是对待物、事,都不要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去妄加揣测,你所认为的东西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如果你认识从前的我,你就会原谅现在的我。”——张爱玲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1日左右),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1944年,初春,张爱玲因小说《封锁》与胡兰成相识、相知、相恋。不久后,便与其结婚。然而,这次婚姻只维持了两年。这段没有结果的婚恋是张爱玲人生中一段不寻常的经历,也是让她饱受非议的一段经历。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1972年,张爱玲移居洛杉矶,开始了幽居生活。
1976年,出版第二部散文集《张看》,同时发表《三详红楼梦》。1977—1993年,张爱玲陆续完成了《色,戒》《惘然记》《对照记》的创作。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在洛杉矶西木区家中寓所死后一星期才被发现,享年75岁。9月30日,骨灰由林式同、张错、高全之、张绍迁、许媛翔等人携带出海,撒于太平洋。
张爱玲终生无子无女,在丈夫赖雅离世之后,整整近30年间,彻底孤家寡人状态。她再度单身,坚持独居,不停租房,对几乎一切都断舍离,整个一孤苦伶仃的空巢老太。张爱玲晚年生涯,犹如一座孤岛。表面看是不免凄苦,加上她那种悲凉的死法,以我们国人惯性观念,绝大多数朋友只怕都会觉得她可怜吧!

可实质上,我们那么喜欢以己度人,却偏偏诚心忽视最关键的一点:这一切生活方式,乃至物化方式,都是张爱玲自己的选择与设定。她追求极简的生活,安然于半隐居的状态,沉浸在读书写作的喜好之中,“只要我活着,就要不停地写,我写得很慢”。
她很年轻时就感悟,世间有些人很奇怪,总不懂人生除了飞扬,还有安稳的一面。
她神志清明,而且很努力地,去维持这种低欲望的生活方式,过自己的生活,不被人干涉。
她自身从未矫情地自艾自怜,更无需世人如何怜悯。她晚年时,接受台湾女作家殷允芃采访,很直白地说过,“我是孤独惯了的。我不在乎别人怎么评论”。
世间绝大多数人,都会对世界妥协,过着“规范的生活”不以为非,张爱玲一生都很坚持自己的意志,从不后悔——尽管她不是斗士,从不激昂。这些,宋淇、林式同、陈世骧等人的回忆,都说得很透彻了,还都很羡慕她的潇洒,何来可怜呢?

好些朋友,与其说她们“同情”张爱玲,不如说这类人,对张爱玲其人及其精神世界、生活选择,很是隔阂吧。她们理解的“成功”,是有名多金、子孙成群;他们认为的“快乐”,只局限于一群人扎堆,嬉笑打闹,每天“正能量”到鸡血满脑。张爱玲想要,哪里欠缺,只是拒绝。
学者许子东就略显刻薄地说,以那种广场舞大妈式的世俗眼光,去看待张爱玲,去评议她的晚年选择,是同情心用错地方,如何会不误读呢?
对我等凡夫俗子来讲,张爱玲的确是难以理解的,多少是个怪癖之人。这位前清遗老后人,性格不算孤僻但寡冷,常年特立独行,时常显得不近人情。她一生都喜欢独往独来,自作主张,似也无需什么朋友。少女时,一表姐和她感情好,可偏偏早死;后来,与亲姑姑一块住,一切竟AA制。
她不喜欢任何牵绊与干扰,察人观世透透的,待人接物冷冷的,是少女时代就如此,并非有啥非人遭遇“性情大变”。
晚年的她,已经算个“富婆”了,可是生活依然犹如清教徒。
她并无心省钱,因省了也无用处,况且也使不完,遗嘱是捐掉、送人。她只是安然于这种极简生活,及极简的人际关系。她名门子弟,自出生起就眼见太多繁华热闹,偏偏年轻时起就寡冷。读者的信,从来懒得回,在港三年从不应酬,在港大很异样的地不学跳舞。
事实上,张爱玲如此不厌其烦地描写人间生活的琐琐碎碎的人生体验,点点滴滴的人间快乐,正是因为这一切具体的物质生活才是“安稳的人生”的本质,它使生活显得更为真实。张爱玲清醒地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因而她把世俗的生活写得情趣盎然。







